金仙直指性命真源
關燈
小
中
大
道德章第一:
夫上古未聞有修道之說,蓋古聖所行所作,無非天理流行,公于天下,其一動一靜,妙契天然,留為後世法。
逮而中古,人心日變,世道日漓,故聖人出而道興焉。
況今世人鮮不悅生惡死,利己損人,認夢幻為我身,泡影為己有,迷而不悟,輾轉沉淪。
即有信道者,非趨外道,即入旁門,故修道者愈多,而至道日昧,皆因利欲兩字,不能打破耳。
是以仙師度世婆心,将修複其本來之法,謂之煉丹,誘人進取,使人人複古,個個完真,謂之成道也。
斯道也,何道也?體天地之造物,外公于世,内益身心者也,寔内聖外王之學。
故行于外者為道,具于我者為德,大學首章明明德者,欲明此德,本具于我也。
其實不過複本來之天命,體造物之無窮,為人而不為己,無一物之可遺可棄者。
故關尹曰:“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人師賢,賢師聖,聖師萬物。
”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也。
内則生生不已,化化無窮,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焉。
故曰:“道不遠人,人自遠耳。
”又雲:“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總在自己信得明得,行得証得者也。
然道人人皆知,個個不識,人在道中而不知道,猶魚在水而不知水也。
道德經雲:“可道非常道。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乃生天生地,生物生人之一物,不可得而名,強名之曰道。
是生生化化之源,事事物物之母。
人能自得于心者為德,無形象之可拟,無聲色之可求。
然道之在天地間,無一物非道,無一事非道,故曰:“道在目前。
” 要之,在天曰道,在人曰德,道以無心運化故常存,人以有心造物故生死。
然人無從把握,無處立腳,是以聖人設邪正二字辨之,為工夫實際。
若不從此處進取,則何以進德修業?如惟出入上辨,隻是省身,僅造近世禅定之學,總無實驗。
故必能于應事接物之際,廓然大公,無一毫私欲勉強,得造聖賢地位,次亦不失為君子。
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夫! 心性章第二: 道本無名,強之曰道,德本無形,印之于心。
聖師不得已,以心字比之,誠至言也,蓋心字之形,上三點而下一勾。
心字之說,因人有也。
其下之一勾,即一也。
是仰體于上之意,既所謂形而下者也。
其一即天地未分以前之一物,其像如是○,中含妙有,其象又如是◎,所謂太乙含真之炁,周子雲:“無極之真。
”者是也。
邵子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
”,而一○即一畫,其中一○,即三點未分之妙。
至于陰陽判。
三才分,即一之妙用,發現于外者,而以是(中三丨下弧圖)象之,其實一仍是一,用乃自用也。
故一是體,三是用,此聖師不得已之婆心,而以◎(上三丨下弧圖)形容其體用耳。
蓋其體渾然一團,絪縕動蕩,玄妙莫測,無方體,無形象,不可形容,其為有則有動有靜,有生有化,聲色可求,形象可拟。
然此一也,混沌未分,天地未判,其象如是○,謂之道生一。
及其一判,天地分矣,陰陽明矣,而成象如是⊙,是謂一生二。
二者,一陰一陽也,一天一地也,其圈中白處,天也,陽也;黑者,陰也,地也。
天包乎地,陰縕乎陽。
邵子曰:“有象之後,陽分陰也。
”陰陽成象,而人生焉,其象如是(中三外○),是謂二生三也。
三才立而萬物生矣。
其圈中三三,豎則天地人,橫則精氣神,故以此(中三外○)象,豎觀則謂之道,以此(中三外○)象橫看,則謂之心。
蓋去其形而上,就其形而下者形容之,則以是(上三丨下弧圖)象之也,而事事物物之生,莫不出乎精氣神,則動動植植之物,莫不出乎天地人,故三則萬物也。
本乎原,惟一而已,天得此一而為天,地得此一而為地,人得此一而為人,萬物得此一而為萬物。
是一之具此三才三寶,運化無窮也。
莫可名言,強名曰道,用之于外,名之曰心。
吾人禀一之所賦,而得靈者,謂之性,故性從心生。
既得為性矣,則似乎心中另具一物也,而不知性者,心所寄也。
在天曰心,在人曰性,不分而分,分而不分者也。
今之言心者,性之所變,妄念也,人心也;言性者,心之所化,氣質也,識神也。
今之人皆以為我者此物也,故堕輪回,造惡業而不知省,是為認賊為子。
即一二有志者,欲求大道,欲免輪回終不得認此性之本,此心之源,故百無一成也。
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苟能知人心之危殆,道心之微妙,真性之純一,質性之昭靈,則近道矣。
蓋昭昭靈靈者,非性也,識也;純一不雜,湛如寂如,覺如無如者,真性也。
忽善忽惡,忽起忽滅者,非心也,妄念也;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生化無窮,發而中節者,道心也。
知此二者,可以語道矣。
性命章第三: 今之人無一不要性命,若問性命在何處,則皆茫然無對。
故知今人之所謂性命者,乃貪生怕死之妄念耳,誠可歎也!夫所謂性者,乃天之所賦,而人借以靈,所謂良知是也;命者,是人之所禀,而借以生者,所謂良能是也。
性命互為其根,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
性命二者,無一不根于道。
道者,一也。
一之在神則曰性,寓之于心;一之在炁則曰命,寄之于臍,所謂乾坤是也。
此神炁二者,非思慮之神,呼吸之氣,乃先天無形無質之物,莫可拟議者也。
故不曰神炁,而曰性命。
丹經雲:“是性命,非神炁。
”,此性命即乾坤也。
悟真雲:“先把乾坤為鼎器。
”,是要人
逮而中古,人心日變,世道日漓,故聖人出而道興焉。
況今世人鮮不悅生惡死,利己損人,認夢幻為我身,泡影為己有,迷而不悟,輾轉沉淪。
即有信道者,非趨外道,即入旁門,故修道者愈多,而至道日昧,皆因利欲兩字,不能打破耳。
是以仙師度世婆心,将修複其本來之法,謂之煉丹,誘人進取,使人人複古,個個完真,謂之成道也。
斯道也,何道也?體天地之造物,外公于世,内益身心者也,寔内聖外王之學。
故行于外者為道,具于我者為德,大學首章明明德者,欲明此德,本具于我也。
其實不過複本來之天命,體造物之無窮,為人而不為己,無一物之可遺可棄者。
故關尹曰:“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人師賢,賢師聖,聖師萬物。
”惟聖人同物,所以無我也。
内則生生不已,化化無窮,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焉。
故曰:“道不遠人,人自遠耳。
”又雲:“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總在自己信得明得,行得証得者也。
然道人人皆知,個個不識,人在道中而不知道,猶魚在水而不知水也。
道德經雲:“可道非常道。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乃生天生地,生物生人之一物,不可得而名,強名之曰道。
是生生化化之源,事事物物之母。
人能自得于心者為德,無形象之可拟,無聲色之可求。
然道之在天地間,無一物非道,無一事非道,故曰:“道在目前。
” 要之,在天曰道,在人曰德,道以無心運化故常存,人以有心造物故生死。
然人無從把握,無處立腳,是以聖人設邪正二字辨之,為工夫實際。
若不從此處進取,則何以進德修業?如惟出入上辨,隻是省身,僅造近世禅定之學,總無實驗。
故必能于應事接物之際,廓然大公,無一毫私欲勉強,得造聖賢地位,次亦不失為君子。
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也夫! 心性章第二: 道本無名,強之曰道,德本無形,印之于心。
聖師不得已,以心字比之,誠至言也,蓋心字之形,上三點而下一勾。
心字之說,因人有也。
其下之一勾,即一也。
是仰體于上之意,既所謂形而下者也。
其一即天地未分以前之一物,其像如是○,中含妙有,其象又如是◎,所謂太乙含真之炁,周子雲:“無極之真。
”者是也。
邵子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
”,而一○即一畫,其中一○,即三點未分之妙。
至于陰陽判。
三才分,即一之妙用,發現于外者,而以是(中三丨下弧圖)象之,其實一仍是一,用乃自用也。
故一是體,三是用,此聖師不得已之婆心,而以◎(上三丨下弧圖)形容其體用耳。
蓋其體渾然一團,絪縕動蕩,玄妙莫測,無方體,無形象,不可形容,其為有則有動有靜,有生有化,聲色可求,形象可拟。
然此一也,混沌未分,天地未判,其象如是○,謂之道生一。
及其一判,天地分矣,陰陽明矣,而成象如是⊙,是謂一生二。
二者,一陰一陽也,一天一地也,其圈中白處,天也,陽也;黑者,陰也,地也。
天包乎地,陰縕乎陽。
邵子曰:“有象之後,陽分陰也。
”陰陽成象,而人生焉,其象如是(中三外○),是謂二生三也。
三才立而萬物生矣。
其圈中三三,豎則天地人,橫則精氣神,故以此(中三外○)象,豎觀則謂之道,以此(中三外○)象橫看,則謂之心。
蓋去其形而上,就其形而下者形容之,則以是(上三丨下弧圖)象之也,而事事物物之生,莫不出乎精氣神,則動動植植之物,莫不出乎天地人,故三則萬物也。
本乎原,惟一而已,天得此一而為天,地得此一而為地,人得此一而為人,萬物得此一而為萬物。
是一之具此三才三寶,運化無窮也。
莫可名言,強名曰道,用之于外,名之曰心。
吾人禀一之所賦,而得靈者,謂之性,故性從心生。
既得為性矣,則似乎心中另具一物也,而不知性者,心所寄也。
在天曰心,在人曰性,不分而分,分而不分者也。
今之言心者,性之所變,妄念也,人心也;言性者,心之所化,氣質也,識神也。
今之人皆以為我者此物也,故堕輪回,造惡業而不知省,是為認賊為子。
即一二有志者,欲求大道,欲免輪回終不得認此性之本,此心之源,故百無一成也。
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苟能知人心之危殆,道心之微妙,真性之純一,質性之昭靈,則近道矣。
蓋昭昭靈靈者,非性也,識也;純一不雜,湛如寂如,覺如無如者,真性也。
忽善忽惡,忽起忽滅者,非心也,妄念也;大周天界,細入微塵,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生化無窮,發而中節者,道心也。
知此二者,可以語道矣。
性命章第三: 今之人無一不要性命,若問性命在何處,則皆茫然無對。
故知今人之所謂性命者,乃貪生怕死之妄念耳,誠可歎也!夫所謂性者,乃天之所賦,而人借以靈,所謂良知是也;命者,是人之所禀,而借以生者,所謂良能是也。
性命互為其根,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
性命二者,無一不根于道。
道者,一也。
一之在神則曰性,寓之于心;一之在炁則曰命,寄之于臍,所謂乾坤是也。
此神炁二者,非思慮之神,呼吸之氣,乃先天無形無質之物,莫可拟議者也。
故不曰神炁,而曰性命。
丹經雲:“是性命,非神炁。
”,此性命即乾坤也。
悟真雲:“先把乾坤為鼎器。
”,是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