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解而實其表;用當歸以和血脈;用陳皮以理胃氣,又助陽氣上升,以散滞氣而助甘辛之藥力。
如咽幹加幹葛;心刺痛倍加當歸;精神短少,倍加人參,外加五味子;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咳嗽夏加五味、麥冬,秋加連節麻黃,春加佛耳草、款冬花;久嗽者去人參。
食不下者,或胸中有寒,或氣滞加青皮、木香、陳皮;寒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夏月加芩連,秋加槟榔、砂仁。
心下痞加芍藥、黃連。
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樸;天寒加生姜、肉桂,夏加黃芩、幹葛、白芍,冬加益智仁、草豆寇、半夏。
脅痛或縮急,加柴胡、甘草。
膝下痛加熟地黃;不已,是寒,加肉桂。
大便秘結加當歸,外加大黃。
腳弱或痛加黃柏,不已,加防風。
氣浮心亂,以朱砂安神丸鎮之。
上此方加減之法,乃飲食、勞倦、喜怒不節之證。
若證屬熱中者,宜用此方;若證屬寒中者,則此方中黃耆、人參、甘草、白芍、五味能益其病,不宜用此方。
參苓白術丸方見前 病者憎寒發熱,面鼻幹,口燥,毛折,咳嗽,喘急,時吐白沫,或有紅血線,其病在肺。
宜服加味紫菀散、大阿膠丸。
加味紫菀散 即海藏治虛勞,咳中有血方加天冬、麥冬。
人參(三分)紫菀(二分)知母(七分)貝母(五分)桔梗(三分)甘草(三分)五味(九分)白茯苓(五分)阿膠(炒成珠,五分)天冬(去心)麥冬(去心,各八分) 水一盞,煎八分,臨睡服。
大阿膠丸 凡嗽血俱用* 真阿膠(蛤粉炒成珠)生地黃天冬(去心)白茯苓五味子(肥者)山藥(各一兩)貝母知母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蜜制)杏仁(炒,去皮)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病者憎寒,面黃,耳聾,焦枯,?酸痛,小便白濁淋漓,其病在腎,宜服: 加味四物湯 此補腎虛之要藥也。
熟地黃(二錢二分)川芎(五分)歸身(八分)白芍(一錢)知母(八分)黃柏(炒褐色,八分)天冬(去心,一錢)五味(十二粒)柏子仁(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下。
又宜服紫河車丸。
方見前。
此上三條,乃治虛勞之法也。
人有常病實熱者,熱久不退,元氣受傷,所謂壯火食氣也。
宜生熟三補丸主之: 此方瀉壯火,以去元氣之賊,除客熱以滋腎水之源。
水升火降,成既濟之功;天清地甯,緻交會之用,豈小補雲乎哉。
黃芩黃連黃柏(用半生半熟)甘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為末。
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湯下。
人有脾虛生瘡者,宜枳殼化痰丸主之: 白術(二兩)枳實(麸炒,二兩)陳皮(去白留紅,七錢半)半夏曲(一兩)香附(童便浸,一兩半)神曲(炒,一兩)蒼術(米泔浸,一兩半) 為末,荷葉包米煮飯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湯下。
此方健脾胃,成傳化之功,進飲食,無留滞之積。
開郁而氣自順,化痰而飲不蓄,藥品雖微其功最大。
《内經》曰:「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小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其七」。
制為定數者,恐傷正氣也。
又曰:「谷肉菜果,以食養盡之」者,謂以谷肉菜果,去其未盡之邪也。
可見谷肉菜果皆藥也。
凡肝病者宜食酸,麻子、犬肉、韭,皆酸,所謂以酸瀉之也。
心病者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所謂以苦瀉之也。
脾病者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所謂以甘瀉之也。
肺病者,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所謂以辛瀉之也。
腎病者宜食鹹,大豆、豬肉、粟、藿皆鹹,所謂以鹹瀉之也。
今人無事,多喜服酒藥者,謂其去風濕也。
蓋人身之中,陽主動,陰主靜,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酒者辛燥之物,助陽耗陰者也,加之辛燥之藥,不已甚乎。
辛則發散,燥則悍熱,春夏飲之,則犯遠溫遠熱之禁;秋冬飲之,則失養收養藏之道。
果有風濕之疾,飲之可也;無風無濕,飲此辛散燥熱之劑,則腠理開,血氣亂,陽不能固,陰不能密,風濕之氣,因而乘之,所謂啟關納寇也。
吾平生不妄與人以古方,必有是病,可用酒助其藥力者,則與以對症之藥,而烏附草藥不敢用也。
若夫常飲之酒,則有仙家可以調氣,可以怡神,豈特卻疾而已哉。
地黃酒法 每糯米一鬥,用生地黃三斤同蒸,以白面拌之,候熟任意用之。
蓋地黃味甘、苦、寒,無毒,大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填骨髓,益氣力,利耳目。
古詩雲:床頭一甕地黃酒。
薯蓣酒 用山藥(生者佳,如無生者,取幹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酥油(三兩,無,以牛膝代之) 同研丸,如雞子大,每服一粒。
用酒半斤燙熱,以丸入酒中,化開飲之。
蓋山藥味甘,性溫無毒,補虛病,充五髒,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
書雲:薯蓣涼而能補,大有益于補養。
何首烏酒 新取用竹刀刮淨,薄切,米泔浸一夜,取出曬幹,木石臼杵為末,磁器盛之。
每日空心稱一錢,酒調服。
蓋何首烏味甘溫,長筋骨,益精髓,壯氣力,黑須發,久服令人有力,遇偶日服之為良。
忌羊血。
贊曰:神物着助,道在仙書;雌雄相交,晝夜合之;服之去殼,日居月諸;返老還少,保安病軀。
天門冬酒 新取天門冬(一二十斤,去皮心,陰幹) 搗羅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蓋天門冬味苦、甘、寒,強骨髓,養肌膚,鎮心補腎,潤五髒,益氣力,殺三蟲,去伏屍,久服延年,令人多子。
此藥在東嶽,名淫羊藿;在中嶽名天門冬;在西嶽名藿香、藿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在京洛山阜,名颠棘,處處有之。
其名雖異,其實一也。
忌鯉魚。
春壽酒方 常服益陰精而能延壽,強陽道而得多男,黑須發而不老,安神志以常清,蓋取此為春酒,以介眉壽之義,而立名也。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熟地生地山藥蓮肉(去心)紅棗(去皮核,各等分) 每一兩,煮酒五碗,旋煮旋飲。
其渣于石臼中杵極爛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
此方大有補益。
治諸風痰紫背浮萍酒方 歌曰: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兮不在岸,始因柳絮逐東風,點點飄來浮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要采之時七月半,管其癱風與瘓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内服一丸,鐵幞頭上也出汗。
其萍以紫背為上,采回攤于竹篩中,下着水盆,曝之乃幹,研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黑豆煮酒化下。
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手足不舉,口眼喎斜,癜風、癞風,服過百粒,即為全人。
比天助陽補精膏 歌曰:靈龜衰弱最難痊,好把《玄經》仔細看,補髓填精身體健,殘軀栽接返童顔。
此方添精補髓善助元陽,潤皮膚,壯筋骨,理腰痛。
下元虛冷,五痨七傷,半身不遂,腳膝酸弱,男子陽事不舉,陰精易洩,貼之可以興陽固精,行步康健,氣力如添;治女子下元虛冷,經水不調,崩中帶下無子者,貼之可以暖子宮和血氣。
其功不可盡述,惟在至誠修煉,藥力全備,火候溫養,以二七為期,其功成矣。
真麻油(一斤四兩)用淨鍋(一口,以磚架定三足)安置白炭(三十斤,慢火煎,不可太急,恐損其藥)槐柳桃榴椿杏楊(各二枝) 第一下甘草(去皮,二兩,煎至不鳴)第二下天冬(去心)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肉苁蓉(酒洗,焙幹)蛇床子(制)牛膝(去蘆,酒洗)鹿茸(酥制)續斷虎胫骨(酥,炙)木鼈(去殼)紫梢花(去草)谷精草大附子(去皮)杏仁(去皮,尖)肉桂菟絲子(酒淘淨,搗爛焙幹)肉蔻(面包煨)川楝子(去核) 上二十味各錢半,锉碎煎制成炭,取起,以布濾去渣,要淨,再上磚架定,取嫩桑條如拇指,大約長一尺六寸者一根攪油。
第三下黃丹(水飛,炒幹)半斤,黃臘(鮮明者)五兩,燒油令滾,以茶匙抄丹細細入油,桑枝不住手攪,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又取起,攤,候溫,又上架。
第四下雄黃(透明者)、白龍骨、倭硫黃、赤石脂各一錢,研細末。
勿令油大沸,隻大溫,微火煎,不住手攪,又攤起,候溫,上架。
第五下乳香、沒藥、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為細末。
入膏内,不住手攪微火溫養。
第六下麝香(當門子)、蟾酥(乳汁制)、陽起石(煅)、蛤芙蓉各一錢,為細末,入膏内,不住手攪。
微火養煉,務要軟硬得宜,貼不移動,揭之無迹為度。
取起收磁罐中,密封口,埋土中三日夜,去火毒。
每用膏五錢,攤在厚紅素緞絹上,貼臍下關元穴及背後腎俞二穴。
每一個可貼六十日方換,其效如神。
但不可恃此固縱,以傷真元氣也。
如咽幹加幹葛;心刺痛倍加當歸;精神短少,倍加人參,外加五味子;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咳嗽夏加五味、麥冬,秋加連節麻黃,春加佛耳草、款冬花;久嗽者去人參。
食不下者,或胸中有寒,或氣滞加青皮、木香、陳皮;寒月加益智仁、草豆蔻,夏月加芩連,秋加槟榔、砂仁。
心下痞加芍藥、黃連。
腹脹加枳實、木香、砂仁、厚樸;天寒加生姜、肉桂,夏加黃芩、幹葛、白芍,冬加益智仁、草豆寇、半夏。
脅痛或縮急,加柴胡、甘草。
膝下痛加熟地黃;不已,是寒,加肉桂。
大便秘結加當歸,外加大黃。
腳弱或痛加黃柏,不已,加防風。
氣浮心亂,以朱砂安神丸鎮之。
上此方加減之法,乃飲食、勞倦、喜怒不節之證。
若證屬熱中者,宜用此方;若證屬寒中者,則此方中黃耆、人參、甘草、白芍、五味能益其病,不宜用此方。
參苓白術丸方見前 病者憎寒發熱,面鼻幹,口燥,毛折,咳嗽,喘急,時吐白沫,或有紅血線,其病在肺。
宜服加味紫菀散、大阿膠丸。
加味紫菀散 即海藏治虛勞,咳中有血方加天冬、麥冬。
人參(三分)紫菀(二分)知母(七分)貝母(五分)桔梗(三分)甘草(三分)五味(九分)白茯苓(五分)阿膠(炒成珠,五分)天冬(去心)麥冬(去心,各八分) 水一盞,煎八分,臨睡服。
大阿膠丸 凡嗽血俱用* 真阿膠(蛤粉炒成珠)生地黃天冬(去心)白茯苓五味子(肥者)山藥(各一兩)貝母知母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蜜制)杏仁(炒,去皮)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病者憎寒,面黃,耳聾,焦枯,?酸痛,小便白濁淋漓,其病在腎,宜服: 加味四物湯 此補腎虛之要藥也。
熟地黃(二錢二分)川芎(五分)歸身(八分)白芍(一錢)知母(八分)黃柏(炒褐色,八分)天冬(去心,一錢)五味(十二粒)柏子仁(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下。
又宜服紫河車丸。
方見前。
此上三條,乃治虛勞之法也。
人有常病實熱者,熱久不退,元氣受傷,所謂壯火食氣也。
宜生熟三補丸主之: 此方瀉壯火,以去元氣之賊,除客熱以滋腎水之源。
水升火降,成既濟之功;天清地甯,緻交會之用,豈小補雲乎哉。
黃芩黃連黃柏(用半生半熟)甘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為末。
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湯下。
人有脾虛生瘡者,宜枳殼化痰丸主之: 白術(二兩)枳實(麸炒,二兩)陳皮(去白留紅,七錢半)半夏曲(一兩)香附(童便浸,一兩半)神曲(炒,一兩)蒼術(米泔浸,一兩半) 為末,荷葉包米煮飯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淡姜湯下。
此方健脾胃,成傳化之功,進飲食,無留滞之積。
開郁而氣自順,化痰而飲不蓄,藥品雖微其功最大。
《内經》曰:「大毒治病,十去其三;小毒治病,十去其五;無毒治病,十去其七」。
制為定數者,恐傷正氣也。
又曰:「谷肉菜果,以食養盡之」者,謂以谷肉菜果,去其未盡之邪也。
可見谷肉菜果皆藥也。
凡肝病者宜食酸,麻子、犬肉、韭,皆酸,所謂以酸瀉之也。
心病者宜食苦,小麥、羊肉、杏、薤皆苦,所謂以苦瀉之也。
脾病者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所謂以甘瀉之也。
肺病者,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所謂以辛瀉之也。
腎病者宜食鹹,大豆、豬肉、粟、藿皆鹹,所謂以鹹瀉之也。
今人無事,多喜服酒藥者,謂其去風濕也。
蓋人身之中,陽主動,陰主靜,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酒者辛燥之物,助陽耗陰者也,加之辛燥之藥,不已甚乎。
辛則發散,燥則悍熱,春夏飲之,則犯遠溫遠熱之禁;秋冬飲之,則失養收養藏之道。
果有風濕之疾,飲之可也;無風無濕,飲此辛散燥熱之劑,則腠理開,血氣亂,陽不能固,陰不能密,風濕之氣,因而乘之,所謂啟關納寇也。
吾平生不妄與人以古方,必有是病,可用酒助其藥力者,則與以對症之藥,而烏附草藥不敢用也。
若夫常飲之酒,則有仙家可以調氣,可以怡神,豈特卻疾而已哉。
地黃酒法 每糯米一鬥,用生地黃三斤同蒸,以白面拌之,候熟任意用之。
蓋地黃味甘、苦、寒,無毒,大補五髒内傷不足,通血脈,填骨髓,益氣力,利耳目。
古詩雲:床頭一甕地黃酒。
薯蓣酒 用山藥(生者佳,如無生者,取幹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酥油(三兩,無,以牛膝代之) 同研丸,如雞子大,每服一粒。
用酒半斤燙熱,以丸入酒中,化開飲之。
蓋山藥味甘,性溫無毒,補虛病,充五髒,強陰。
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
書雲:薯蓣涼而能補,大有益于補養。
何首烏酒 新取用竹刀刮淨,薄切,米泔浸一夜,取出曬幹,木石臼杵為末,磁器盛之。
每日空心稱一錢,酒調服。
蓋何首烏味甘溫,長筋骨,益精髓,壯氣力,黑須發,久服令人有力,遇偶日服之為良。
忌羊血。
贊曰:神物着助,道在仙書;雌雄相交,晝夜合之;服之去殼,日居月諸;返老還少,保安病軀。
天門冬酒 新取天門冬(一二十斤,去皮心,陰幹) 搗羅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蓋天門冬味苦、甘、寒,強骨髓,養肌膚,鎮心補腎,潤五髒,益氣力,殺三蟲,去伏屍,久服延年,令人多子。
此藥在東嶽,名淫羊藿;在中嶽名天門冬;在西嶽名藿香、藿松;在北嶽,名無不愈;在南嶽,名百部;在京洛山阜,名颠棘,處處有之。
其名雖異,其實一也。
忌鯉魚。
春壽酒方 常服益陰精而能延壽,強陽道而得多男,黑須發而不老,安神志以常清,蓋取此為春酒,以介眉壽之義,而立名也。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熟地生地山藥蓮肉(去心)紅棗(去皮核,各等分) 每一兩,煮酒五碗,旋煮旋飲。
其渣于石臼中杵極爛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
此方大有補益。
治諸風痰紫背浮萍酒方 歌曰:天生靈草無根幹,不在山兮不在岸,始因柳絮逐東風,點點飄來浮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要采之時七月半,管其癱風與瘓風,些小微風都不算,豆淋酒内服一丸,鐵幞頭上也出汗。
其萍以紫背為上,采回攤于竹篩中,下着水盆,曝之乃幹,研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黑豆煮酒化下。
治左癱右瘓,三十六種風,偏正頭風,手足不舉,口眼喎斜,癜風、癞風,服過百粒,即為全人。
比天助陽補精膏 歌曰:靈龜衰弱最難痊,好把《玄經》仔細看,補髓填精身體健,殘軀栽接返童顔。
此方添精補髓善助元陽,潤皮膚,壯筋骨,理腰痛。
下元虛冷,五痨七傷,半身不遂,腳膝酸弱,男子陽事不舉,陰精易洩,貼之可以興陽固精,行步康健,氣力如添;治女子下元虛冷,經水不調,崩中帶下無子者,貼之可以暖子宮和血氣。
其功不可盡述,惟在至誠修煉,藥力全備,火候溫養,以二七為期,其功成矣。
真麻油(一斤四兩)用淨鍋(一口,以磚架定三足)安置白炭(三十斤,慢火煎,不可太急,恐損其藥)槐柳桃榴椿杏楊(各二枝) 第一下甘草(去皮,二兩,煎至不鳴)第二下天冬(去心)生地黃(酒洗)熟地黃(酒洗)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肉苁蓉(酒洗,焙幹)蛇床子(制)牛膝(去蘆,酒洗)鹿茸(酥制)續斷虎胫骨(酥,炙)木鼈(去殼)紫梢花(去草)谷精草大附子(去皮)杏仁(去皮,尖)肉桂菟絲子(酒淘淨,搗爛焙幹)肉蔻(面包煨)川楝子(去核) 上二十味各錢半,锉碎煎制成炭,取起,以布濾去渣,要淨,再上磚架定,取嫩桑條如拇指,大約長一尺六寸者一根攪油。
第三下黃丹(水飛,炒幹)半斤,黃臘(鮮明者)五兩,燒油令滾,以茶匙抄丹細細入油,桑枝不住手攪,滴水成珠不散為度,又取起,攤,候溫,又上架。
第四下雄黃(透明者)、白龍骨、倭硫黃、赤石脂各一錢,研細末。
勿令油大沸,隻大溫,微火煎,不住手攪,又攤起,候溫,上架。
第五下乳香、沒藥、丁香、沉香、木香各一錢,為細末。
入膏内,不住手攪微火溫養。
第六下麝香(當門子)、蟾酥(乳汁制)、陽起石(煅)、蛤芙蓉各一錢,為細末,入膏内,不住手攪。
微火養煉,務要軟硬得宜,貼不移動,揭之無迹為度。
取起收磁罐中,密封口,埋土中三日夜,去火毒。
每用膏五錢,攤在厚紅素緞絹上,貼臍下關元穴及背後腎俞二穴。
每一個可貼六十日方換,其效如神。
但不可恃此固縱,以傷真元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