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冬無夏,故不成胎也。

    若此者,服藥何益! 腰者腎之府,人身之大關節也。

    行則伛偻,腎将憊矣,故腰痛之病,多屬腎虛,曰風曰濕。

    因虛感之人,年四十以後,腎氣始衰,宜常服煨腎散、青娥丸二方,庶兔腰痛之疾。

    或以腰卒痛者,煨腎散服之立止。

     杜仲苁蓉巴戟天,茴香故紙及青鹽, 豬羊腰子燒來服,八十公公似少年。

     杜仲(鹽水炒去絲)肉苁蓉(酒洗)巴戟(去心)小茴(炒)破故紙(酒淘淨,炒)青鹽(各等分) 上為末和勻,用獖豬腰子,竹刀劈開,内劃成縱橫路,人藥一錢,濕紙包裹,火中煨熟食之。

    溫酒咽下,每日食一枚。

    牯羊腰子亦可。

     青娥丸 昔趙進士從黃州太守得此方,久服大有神效。

    遂作詩以記其功雲: 十年辛苦走邊隅,造化工夫信不虛, 奪得風光歸掌内,傾城不笑白髭須。

     破故紙(水淘淨,待幹,用黑芝麻同炒,去麻,十兩)杜仲(去皮,锉細以主姜自然汁炒盡絲,取末,五錢) 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用胡桃肉五十個,以糯米粥相拌,臼内搗如泥,布濾去滓,隻用此糊為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人年四十腎始衰,陰氣自半。

    腎之榮,發也。

    故發始斑者,宜服: 何首烏丸 填精補髓,發永不白。

     何首烏(新取赤白二種,各半,用米泔水浸一夜,竹刀刮淨,忌鐵)牛膝(去蘆,半斤)黑豆(酒浸,三升) 用柳木甑一個,作平底筚,放高些,勿近水。

    鋪黑豆一升在底,即鋪何首烏片六兩,一層。

    又鋪牛膝二兩七錢,作一層。

    又如前鋪黑豆、首烏、牛膝,以物蓋定,慢火熬至豆爛為度。

    取出,去豆。

    以竹刀锉碎,暴幹用石碾、石臼取末,勿犯銅鐵。

    何首烏末一斤,牛膝末半斤,熟地黃(酒蒸,忌鐵,焙幹,取末)半斤。

    三味和勻,煉蜜放木臼内杵千餘下,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用先蒸過黑豆,曬幹為末,收貯。

    每用七粒,煎酒吞藥。

    忌羊血、蘿蔔、生蔥并藕。

     人年五十肝葉焦,膽汁減,目始不明。

    夫目者精明之府,肝之竅也。

    水者木之母也,腎為水髒,其液藏于肝膽,上注于目。

    自四十腎衰精少液幹。

    故五十肝葉焦,膽汁減者,皆腎氣不足所緻也。

    虛則補其母,宜用: 育神夜光丸 熟地黃(酒洗,蒸,焙)生地黃(酒洗,焙,取末,各二兩)當歸(酒洗)牛膝(去蘆,酒洗)遠志(去心,甘草水煮)地骨皮(淨)枸杞(酒洗)甘菊花五味子(各一兩)菟絲子(酒洗,淘去灰土,再以酒浸一夜,蒸搗為餅,曬幹)枳殼(麸炒)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食後酒下,臨睡茶湯下。

     夫齒者骨之餘,腎之标也,故腎氣盛則發長齒堅;腎衰則齒去發落。

    古人用搽牙散,如西嶽華山方可用,切不可以苦參揩牙。

    昔有人用之,病腰痛者,以腎受傷也。

    吾有一方,白牙固齒,去風除齲,屢用甚效。

     熟地黃(二兩)香附(二兩)嫩槐枝(四十九寸長,新缸瓦炒成炭存性,取起擇去梗)石膏(煅,一兩)旱蓮草(二兩)升麻(炒,一兩)細辛(五錢)白芷(五錢)羊胫骨(燒灰,五錢)青皮(炒,五錢) 為末,用黑鉛作盒盛之。

     人年六十,常苦大便艱澀秘結,此氣不調,血不潤也。

    蓋腎開竅于二陰,腎虛則津液不足,津液不足,則大便幹澀不通,切不可用攻下之劑,愈攻愈秘,轉下轉虛,雖取一時之快,适贻終身之害。

    古人用蘇麻粥以養老,丹溪以三子養親湯事其母,皆美法也。

    吾制地黃四仁丸,治老人便秘之病。

     地黃四仁丸 火麻仁(淨肉,另研,二兩)郁李仁(去殼,另研,一兩)桃仁(去皮尖,四十九粒)杏仁(制,數同)熟地黃(酒洗,蒸,焙,另研,二兩) 上五味,各研極爛不篩,放舌上無渣方好,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棗湯送下。

     此方以地黃補腎生津液;麻仁、桃仁治血秘,又潤血中之燥;郁李仁、杏仁治氣秘,潤氣中之燥。

    和之以蜜,亦以潤燥也。

     蘇麻粥 真蘇子(炒,五錢)火麻仁(炒,一兩) 研爛以熟絹袋盛之,用水二盞,于絹袋子中煮之,三沸取出,挂當風處,令幹。

    下次再煮。

    每藥一袋,可煮三次,卻以本水入粳米煮糜粥食,自然大便潤快。

    以麻仁潤血,蘇子行氣也。

     三子養親湯 蘇子(炒)蘿蔔子(炒)白芥子(炒) 各研為末,三處收。

    臨時以一味為君,二味為臣。

    君者五兩,臣者二兩半,每藥一錢,滾白水點服。

    如氣盛以蘇子為君,痰盛以芥子為君,食積以蘿蔔子為君。

     人中年以後,多脾洩之病,前健脾散乃聖藥也,切不可用劫澀之劑。

     按永壽丸方者,大梁郭之卿為尚書時常服之,年逾八十,精力倍加。

    此方大補元陽,益脾胃,調順氣血,添補精髓。

    人年四十以後,宜常服之。

     蓮肉(去心,先用酒浸一日,後裝入雄豬肚内,縫緊,卻将浸蓮肉酒添水煮熟,取出曬幹,肚子不用,一斤)蒼術(刮淨,分作四分,用酒、鹽水、米泔水、醋分浸,按時定日,一斤)白茯苓(四兩)熟地黃(四兩)川楝肉(炮,取肉)枸杞山藥柏子仁(炒,另研)破故紙(用麻油用炒香,去麻,各二兩)青鹽(炒,五錢)沉香木香(各一兩)五味子小茴香(炒,各二兩) 十四味為末,酒和,杵勻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溫酒下、鹽湯送下。

    此方比草靈丹尤勝。

     人之病者,有十病九痰之說。

    然則,痰之為物也,乃腎之真水,五髒之真精,腸胃之精液。

    人之有痰,猶魚之有涎,木之有液,苟無是痰則死矣。

    惟人氣失其平則氣逆,氣逆則津液不行,不行則榮衛不通,不通則水谷之氣不能傳化,并其糟粕之滓,凝聚而成痰矣。

    痰者水谷之養所變也。

    古人治痰,以通氣為主,意可見矣。

    肥人之痰從濕,瘦人之痰從火,不可不知。

     肥人痰者,奉養太厚,軀脂塞壅,故營衛之行少緩,水谷之化不齊,所以多痰。

    故治肥人者,補脾益氣為主,宜用: 益氣化痰丸 南星(去皮、臍,二兩)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為細末,用姜汁捏作餅,勿太軟。

    用楮葉包裹如盦醬樣,待生黃衣取出,曬幹。

    此須在三伏天作之,半夏曲亦如此作。

    加入人參(五錢)白術白茯苓陳皮(各一兩半)蒼術(米泔浸)香附(童便浸)枳實(麸炒,各一兩)蘇子(炒,另研)白芥子(炒,另研)炙甘草(各五錢)神曲(炒,一兩)桔梗(炒,一兩) 為末,用姜汁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瘦人之痰,房勞太過,暴怒無常,沖任之火妄動,水谷之氣不化,所以生痰。

    治瘦人者,以補腎降火為主,宜用: 滋陰降火丸 熟地黃(姜汁拌,焙)天冬(去心)白茯苓知母黃柏(炒火色,各十兩)貝母陳皮(去白,鹽水炒)蘇子(炒,另研)瓜蒌霜(各五錢) 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姜湯下。

     人之病痨者,動曰火症,此虛損之病,要分五髒治之,不可誤也。

     病者憎寒,壯熱,自汗,面白,目幹,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卧,其病在肝。

    宜服柴胡四物湯、金匮腎氣丸治之。

     柴胡四物湯 即小柴胡、四物湯二方合也。

     人參(五分)黃芩(一錢)半夏(炮,三分)柴胡(一錢)炙甘草(五分)當歸身(七分)川芎(五分)白芍(五分)生地黃(酒洗,一錢)生姜(三片) 水煎。

     金匮腎氣丸 金匮腎氣丸,即六味地黃丸,乃補肝之母也。

     山藥(四兩)山茱萸肉(四兩)澤瀉丹皮(去末)白茯苓(各三兩)熟地黃(八兩) 為末,煉蜜丸,每服五十丸,空心酒下。

     病者寒熱,面黑,鼻爛,忽忽喜怒,大便苦難,或腹清瀉,口瘡,其病在心,宜服加減八珍湯、天王補心丹。

     八珍湯 人參白茯苓炙甘草歸身生地黃白芍麥冬(各五分)五味(九粒)酸棗仁(炒,三分)澤瀉(三分)黃連(三分) 水一盞半,燈芯十二根。

     水煎八分,食後服天王補心丹,方見前。

     病者憎寒熱,面青,唇黃,舌本強,不能言,飲食無味,體重肌痛,口吐涎沫,其病在脾,宜服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丸。

     補中益氣湯 升麻(五分)黃耆(炙)炙甘草(各五分)人參(一錢)白術(五分)供身(五分)柴胡(五分)陳皮(五分) 水盞半,煎八分,食遠服。

     脾胃益虛,肺氣先絕,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開腠理。

    不冷,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用人參補之。

    心火乘脾,用炙甘草以瀉火熱而補胃之元氣。

    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此三味乃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

    白術甘溫而苦,除胃熱,利腰間血;升麻苦平味薄,能升胃中清氣;又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上升,能補衛氣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