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未足以議此也。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以成男成女者,元氣也;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者,谷氣也。
腎為元氣之根,脾胃為谷氣之主,故修真之土,所謂先天之氣,真水真火者,即此元氣也。
所謂真土為刀圭者,即此谷氣也。
圭者,戊己二土也。
刀者,脾之形象也。
澄心靜慮,惜精愛氣者,所以養此元氣也。
飲食必節,起居必時者,所以養此谷氣也。
無元氣則化滅,無谷氣則神亡,二者當相交養也。
古人制參苓白術散謂補助脾胃,此藥最妙,今作丸劑,與前滋陰大補相間服之尤佳。
參苓白術丸 人參白術白茯苓山藥白扁豆(去殼,姜汁炒,各一兩半)炙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去皮心,各一兩)陳皮(去白,一兩半)砂仁(一兩)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約一錢重,每服二丸,棗湯化下。
此方以白術、甘草平肝,以人參、桔梗補肺,茯苓補心,山藥補腎,乃四君子加山藥、蓮肉、白扁豆、薏苡仁,專補脾胃之虛弱;橘紅、砂仁、桔梗以助糟粕去滞壅也。
夫陰陽者,萬物之父母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坎離者,陰陽之定位也;心腎者,坎離之配合也。
故水居坎位而腎配坎,為陰中之陽;火居離位而心配離,為陽中之陰。
心配離,離中虛,故心虛,斯能虛物;以腎配坎,坎居實,故腎實則能全形矣。
然心雖陽也,其中之陰,謂之真陰,乃水之源也;腎雖陰也,其中之陽,謂之真陽,乃火之主也。
故水為精,精中有神,益精以全神者,謂之水府求玄火為神。
神中有精,存神以固精者,謂之離宮修定。
此心腎之所宜交養也。
蓋心為手少陰君火,腎為足少陰子水。
少陰者,體也;水火者,用也,同體異用。
古人制方,以滋陰大補丸補腎,天王補心丹補心,藥類氣味,其揆一也。
按《易》雲:先庚三日,後庚三日。
庚者,更也。
陽盡消而再長,月既魄而複明。
月出庚方,此之謂也。
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
丁者,心火也,陽之所生,謂之天根;癸者,腎水也,陰之所生,謂之月窟。
一陰一陽,互為其根。
故邵子雲:「天根月窟間往來,三十六宮都是春。
」此補心補腎之方,互為其用也。
天王補心丹 熟地黃白茯苓人參遠志(去心,甘草水煎)石菖蒲玄參柏子仁(去殼)天冬(去心)麥冬(去心)丹參酸棗仁(去殼,炒)炙甘草歸身(酒洗)杜仲(去皮,姜汁炒,斷絲取末)五味(各一兩) 上十五味,共為末,煉蜜杵為丸,如彈子大,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棗湯化下,臨卧食遠服。
此方熟地黃、白茯苓、天冬、玄參、杜仲、五味,皆補腎之藥也。
其制方之法,以熟地黃、當歸、五味、杜仲益血固精;以人參、白茯苓、柏子仁、遠志、菖蒲、酸棗仁甯心保神,除驚悸、止怔忡,令人不忘;以天麥門冬、丹參、玄參、甘草,清三焦,去煩熱,療咽幹。
此方可與上二方相間服之。
早服滋陰大補丸,晝服參苓白術散,夜服天王補心丹最妙。
此三方延年之要也。
夫五髒各一,腎獨有兩者,以造化自然之理也。
蓋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也。
草木初生,皆有兩瓣,謂之甲坼,左曰陽,右曰陰。
故人受形之初,便生兩腎。
東方曰青龍,南方曰朱雀,西方曰白虎,都是一體。
北方曰玄武,乃有二體,乃龜蛇二體也。
蛇屬陽,龜屬陰。
子半以前屬陰,龜之體也;子半以後屬陽,蛇之體也。
腎者,水髒,上應北方玄武之象,故有兩枚也。
人之初生,水火自平,陰陽和均,無有差等。
至于天癸之動,不知愛惜,始覺一多一少,故有「陽有餘,陰不足」之論,而将一腎分為兩體也。
不知節欲,保守殘陰,反服補陰益陽之劑,吾恐已傷之陰未能複,而幸存之陽今又見傷也。
陰陽俱傷,元氣漸損,人能久存乎?是以所取補腎之方,以滋陰大補丸為主也。
人有誤服壯陽辛燥之劑,鼓動真陽之火,煎熬真陰之水,以緻相火妄動,陰精漸涸者,其法以滋水為主,以制陽火。
蓋腎苦燥急,急食辛以潤之。
滋水者,滋其水之化源,以禦其辛燥之邪。
燥邪既退,陰水自生,水生不已,則火有所制而不動矣,以補陰丸主之: 黃柏(鹽水拌,新瓦上炒制褐色,四兩)知母(去皮,酒拌,新瓦上炒,四兩)淮慶熟地黃(酒洗,焙,十六兩)天冬(去心,新瓦上焙,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下。
腎惡燥,用知母之辛以潤之;腎欲堅,用黃柏之苦以堅之;虛則以熟地黃補之。
蓋虛則補其母,肺乃腎母,金體本燥,今用辛燥之藥,恐肺益燥,故以天冬而補肺,使之潤燥瀉火而滋腎之化源也。
昔中丞孫淮海公,年四十無嗣,嘗聞予以廣嗣之道,且語其故。
予告曰:《易》雲,「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夫男子陽道之堅強,女子月事之時下,應期交接,妙合而凝,未有不成孕者矣。
男子陽道不強者,由于腎肝之氣不足也。
腎者,作強之官;肝者,罷極之本。
肝之罷極生于腎之作強也。
故陰痿而不起不堅者,筋氣未至也。
肝主筋,肝虛則筋氣不足矣,陰起而不堅不振者,骨氣未至也。
腎主骨,腎虛則骨氣不足矣。
又有交接之時,其精易洩流而不射,散而不聚,冷而不熱者,此神内亂,心氣不足也。
凡有此者,宜各随其髒氣之不足而補之。
在肝則益其肝,如當歸、牛膝、續斷、巴戟之類。
在腎則益其腎,如熟地黃、苁蓉、杜仲之類。
在心則益其心,如五味、益智、破故紙之類。
用枸杞、菟絲、柏子仁以生其精,使不至于易乏。
山茱萸、山藥、芡實以固其精,使不至于易洩,修合而服,其藥勿雜,其接以時,則兆罷熊之夢,麒麟之子,可計日而待矣。
命其方曰: 螽斯丸 熟地(二兩)歸身(酒洗)牛膝(酒洗)川續斷(酒洗)巴戟(去心)苁蓉(酒洗,焙)杜仲(姜汁炒盡絲)枸杞菟絲子(酒蒸)柏子仁(去殼)山茱萸肉芡實肉山藥(各一兩)破故紙(炒)益智仁五味(各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公問女子月事,或前或後,無定期者,何以調之?全曰:此神思之病,無以治之。
公曰:何故?全曰:寵多而愛不周,念深而幸不至,是以神思亂也。
況女子者,以身事人,而其性多傲,以色悅人,而其心多忌,故難調也。
公曰:據此意制方,平其氣,養其血,開其郁,宜無不可。
全曰:謹如教。
乃進調經丸,方用香附、川芎、陳皮,以開郁順氣,白術補脾,當歸養心,以治心脾之病。
香附米(杵淨一斤,以醋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瓦罐煮幹,又焙幹取末)川芎當歸白術陳皮(各五錢) 為末,酒煮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米湯下。
人有陽道常痿者,多緻無子,不可不慮也。
惟其求嗣之急,易為庸醫之惑,或以附子、起石為内補,或以蟾酥、啞芙蓉為外助。
吾見陽事未興,内熱已作,玉莖雖舉,頑木無用,終身無子而夭殁者有之。
深念此輩無辜,而受醫藥之害。
遍訪諸方,無逾此者,出以示人,命之名曰: 壯陽丹 熟地黃(四兩)巴戟(去心,二兩)破故紙(炒,二兩)仙靈脾(二兩)陽起石(炒,另研,水飛,一兩)桑螵蛸(真者,焙,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空心無灰酒下,亦不可持此自恣也,戒之。
按:秋石五補丸亦同紫河車之意。
《丹經》雲;「可惜可惜真可惜,腰間有寶人不識,将錢賣與粉髑髅,卻到街頭問秋石。
」可見秋石者,亦以人補人也。
但煉者必以火,雖有滋補之功,不能無火性之毒,方士乃設為水煉之法、大陰煉法、火升之法以诳人。
人喜其說,耳為所诳而不悟。
謂水煉者,譬如海濱煮鹽者,用水耶用火耶?可以類推矣。
雖有凝底污濁之渣,臭穢之氣,其可服乎?設以水澄之,如鹽入水,消化不複再聚矣。
其有凝聚者,乃假他物在中,如取靛者之用石灰,靛化而灰存。
聞彼謂大陰煉者,此日曬夜露之鹵垢也,如年久糞缸之上所結人中白者,亦可代秋石乎。
彼謂水升者,水曰潤下,過颡在山,豈水之性哉!雖曰火酒燒成者,乃上升之氣化而為液,複下而成酒也,惟樸硝與水銀,見火則上升成粉也,然則上升之秋石,乃樸硝水銀之屬乎。
方士之诳人者,巧如穿窬,明哲之士,未有不為所惑者也。
故謂其能除鹹去臭,臭誠可去矣,潤下作鹹,鹹者水之性也。
五味在物,各有自然,謂鹹可去,此無根之言而人乃信之,何也?吾煉秋石之法,得于異人之傳,可代鹽食,又無火毒。
秋石(鹹平,水之精)、補骨脂(苦溫,炒,火之精)、五味(酸溫,焙,水之精)、小茴(辛溫,炒,金之精)、巴戟(甘溫,去土,心之精)、 各等分為末,山藥作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服五十丸,紅棗煎湯送下。
煉秋石法 取童男八歲以上,童女七歲以上,至精血未動者之小水,不拘多少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以成男成女者,元氣也;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者,谷氣也。
腎為元氣之根,脾胃為谷氣之主,故修真之土,所謂先天之氣,真水真火者,即此元氣也。
所謂真土為刀圭者,即此谷氣也。
圭者,戊己二土也。
刀者,脾之形象也。
澄心靜慮,惜精愛氣者,所以養此元氣也。
飲食必節,起居必時者,所以養此谷氣也。
無元氣則化滅,無谷氣則神亡,二者當相交養也。
古人制參苓白術散謂補助脾胃,此藥最妙,今作丸劑,與前滋陰大補相間服之尤佳。
參苓白術丸 人參白術白茯苓山藥白扁豆(去殼,姜汁炒,各一兩半)炙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去皮心,各一兩)陳皮(去白,一兩半)砂仁(一兩) 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約一錢重,每服二丸,棗湯化下。
此方以白術、甘草平肝,以人參、桔梗補肺,茯苓補心,山藥補腎,乃四君子加山藥、蓮肉、白扁豆、薏苡仁,專補脾胃之虛弱;橘紅、砂仁、桔梗以助糟粕去滞壅也。
夫陰陽者,萬物之父母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坎離者,陰陽之定位也;心腎者,坎離之配合也。
故水居坎位而腎配坎,為陰中之陽;火居離位而心配離,為陽中之陰。
心配離,離中虛,故心虛,斯能虛物;以腎配坎,坎居實,故腎實則能全形矣。
然心雖陽也,其中之陰,謂之真陰,乃水之源也;腎雖陰也,其中之陽,謂之真陽,乃火之主也。
故水為精,精中有神,益精以全神者,謂之水府求玄火為神。
神中有精,存神以固精者,謂之離宮修定。
此心腎之所宜交養也。
蓋心為手少陰君火,腎為足少陰子水。
少陰者,體也;水火者,用也,同體異用。
古人制方,以滋陰大補丸補腎,天王補心丹補心,藥類氣味,其揆一也。
按《易》雲:先庚三日,後庚三日。
庚者,更也。
陽盡消而再長,月既魄而複明。
月出庚方,此之謂也。
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
丁者,心火也,陽之所生,謂之天根;癸者,腎水也,陰之所生,謂之月窟。
一陰一陽,互為其根。
故邵子雲:「天根月窟間往來,三十六宮都是春。
」此補心補腎之方,互為其用也。
天王補心丹 熟地黃白茯苓人參遠志(去心,甘草水煎)石菖蒲玄參柏子仁(去殼)天冬(去心)麥冬(去心)丹參酸棗仁(去殼,炒)炙甘草歸身(酒洗)杜仲(去皮,姜汁炒,斷絲取末)五味(各一兩) 上十五味,共為末,煉蜜杵為丸,如彈子大,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棗湯化下,臨卧食遠服。
此方熟地黃、白茯苓、天冬、玄參、杜仲、五味,皆補腎之藥也。
其制方之法,以熟地黃、當歸、五味、杜仲益血固精;以人參、白茯苓、柏子仁、遠志、菖蒲、酸棗仁甯心保神,除驚悸、止怔忡,令人不忘;以天麥門冬、丹參、玄參、甘草,清三焦,去煩熱,療咽幹。
此方可與上二方相間服之。
早服滋陰大補丸,晝服參苓白術散,夜服天王補心丹最妙。
此三方延年之要也。
夫五髒各一,腎獨有兩者,以造化自然之理也。
蓋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也。
草木初生,皆有兩瓣,謂之甲坼,左曰陽,右曰陰。
故人受形之初,便生兩腎。
東方曰青龍,南方曰朱雀,西方曰白虎,都是一體。
北方曰玄武,乃有二體,乃龜蛇二體也。
蛇屬陽,龜屬陰。
子半以前屬陰,龜之體也;子半以後屬陽,蛇之體也。
腎者,水髒,上應北方玄武之象,故有兩枚也。
人之初生,水火自平,陰陽和均,無有差等。
至于天癸之動,不知愛惜,始覺一多一少,故有「陽有餘,陰不足」之論,而将一腎分為兩體也。
不知節欲,保守殘陰,反服補陰益陽之劑,吾恐已傷之陰未能複,而幸存之陽今又見傷也。
陰陽俱傷,元氣漸損,人能久存乎?是以所取補腎之方,以滋陰大補丸為主也。
人有誤服壯陽辛燥之劑,鼓動真陽之火,煎熬真陰之水,以緻相火妄動,陰精漸涸者,其法以滋水為主,以制陽火。
蓋腎苦燥急,急食辛以潤之。
滋水者,滋其水之化源,以禦其辛燥之邪。
燥邪既退,陰水自生,水生不已,則火有所制而不動矣,以補陰丸主之: 黃柏(鹽水拌,新瓦上炒制褐色,四兩)知母(去皮,酒拌,新瓦上炒,四兩)淮慶熟地黃(酒洗,焙,十六兩)天冬(去心,新瓦上焙,一兩) 共為末,煉蜜為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下。
腎惡燥,用知母之辛以潤之;腎欲堅,用黃柏之苦以堅之;虛則以熟地黃補之。
蓋虛則補其母,肺乃腎母,金體本燥,今用辛燥之藥,恐肺益燥,故以天冬而補肺,使之潤燥瀉火而滋腎之化源也。
昔中丞孫淮海公,年四十無嗣,嘗聞予以廣嗣之道,且語其故。
予告曰:《易》雲,「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夫男子陽道之堅強,女子月事之時下,應期交接,妙合而凝,未有不成孕者矣。
男子陽道不強者,由于腎肝之氣不足也。
腎者,作強之官;肝者,罷極之本。
肝之罷極生于腎之作強也。
故陰痿而不起不堅者,筋氣未至也。
肝主筋,肝虛則筋氣不足矣,陰起而不堅不振者,骨氣未至也。
腎主骨,腎虛則骨氣不足矣。
又有交接之時,其精易洩流而不射,散而不聚,冷而不熱者,此神内亂,心氣不足也。
凡有此者,宜各随其髒氣之不足而補之。
在肝則益其肝,如當歸、牛膝、續斷、巴戟之類。
在腎則益其腎,如熟地黃、苁蓉、杜仲之類。
在心則益其心,如五味、益智、破故紙之類。
用枸杞、菟絲、柏子仁以生其精,使不至于易乏。
山茱萸、山藥、芡實以固其精,使不至于易洩,修合而服,其藥勿雜,其接以時,則兆罷熊之夢,麒麟之子,可計日而待矣。
命其方曰: 螽斯丸 熟地(二兩)歸身(酒洗)牛膝(酒洗)川續斷(酒洗)巴戟(去心)苁蓉(酒洗,焙)杜仲(姜汁炒盡絲)枸杞菟絲子(酒蒸)柏子仁(去殼)山茱萸肉芡實肉山藥(各一兩)破故紙(炒)益智仁五味(各五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公問女子月事,或前或後,無定期者,何以調之?全曰:此神思之病,無以治之。
公曰:何故?全曰:寵多而愛不周,念深而幸不至,是以神思亂也。
況女子者,以身事人,而其性多傲,以色悅人,而其心多忌,故難調也。
公曰:據此意制方,平其氣,養其血,開其郁,宜無不可。
全曰:謹如教。
乃進調經丸,方用香附、川芎、陳皮,以開郁順氣,白術補脾,當歸養心,以治心脾之病。
香附米(杵淨一斤,以醋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瓦罐煮幹,又焙幹取末)川芎當歸白術陳皮(各五錢) 為末,酒煮面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米湯下。
人有陽道常痿者,多緻無子,不可不慮也。
惟其求嗣之急,易為庸醫之惑,或以附子、起石為内補,或以蟾酥、啞芙蓉為外助。
吾見陽事未興,内熱已作,玉莖雖舉,頑木無用,終身無子而夭殁者有之。
深念此輩無辜,而受醫藥之害。
遍訪諸方,無逾此者,出以示人,命之名曰: 壯陽丹 熟地黃(四兩)巴戟(去心,二兩)破故紙(炒,二兩)仙靈脾(二兩)陽起石(炒,另研,水飛,一兩)桑螵蛸(真者,焙,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空心無灰酒下,亦不可持此自恣也,戒之。
按:秋石五補丸亦同紫河車之意。
《丹經》雲;「可惜可惜真可惜,腰間有寶人不識,将錢賣與粉髑髅,卻到街頭問秋石。
」可見秋石者,亦以人補人也。
但煉者必以火,雖有滋補之功,不能無火性之毒,方士乃設為水煉之法、大陰煉法、火升之法以诳人。
人喜其說,耳為所诳而不悟。
謂水煉者,譬如海濱煮鹽者,用水耶用火耶?可以類推矣。
雖有凝底污濁之渣,臭穢之氣,其可服乎?設以水澄之,如鹽入水,消化不複再聚矣。
其有凝聚者,乃假他物在中,如取靛者之用石灰,靛化而灰存。
聞彼謂大陰煉者,此日曬夜露之鹵垢也,如年久糞缸之上所結人中白者,亦可代秋石乎。
彼謂水升者,水曰潤下,過颡在山,豈水之性哉!雖曰火酒燒成者,乃上升之氣化而為液,複下而成酒也,惟樸硝與水銀,見火則上升成粉也,然則上升之秋石,乃樸硝水銀之屬乎。
方士之诳人者,巧如穿窬,明哲之士,未有不為所惑者也。
故謂其能除鹹去臭,臭誠可去矣,潤下作鹹,鹹者水之性也。
五味在物,各有自然,謂鹹可去,此無根之言而人乃信之,何也?吾煉秋石之法,得于異人之傳,可代鹽食,又無火毒。
秋石(鹹平,水之精)、補骨脂(苦溫,炒,火之精)、五味(酸溫,焙,水之精)、小茴(辛溫,炒,金之精)、巴戟(甘溫,去土,心之精)、 各等分為末,山藥作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日空心服五十丸,紅棗煎湯送下。
煉秋石法 取童男八歲以上,童女七歲以上,至精血未動者之小水,不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