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宜用良方神術散:
蒼術(二錢)川芎藁本(各七分半)羌活(五分)炙甘草細辛(各三分)
姜三片,水盞半,煎八分,要汗加蔥白。
如膿血稠黏者,用胃風湯: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芍白術(各等分)粟米(一撮) 水煎。
人于夏後,有病霍亂吐洩,此由内傷生冷得之,與上證不同,宜用六和湯主之: 人參半夏杏仁(微炒去皮尖)炙甘草砂仁(各五錢)白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炒,各二錢)厚樸(姜汁炒,一錢半)香薷(二錢)姜(三片) 水二盞,煎服。
人于夏月,日在烈日之中,奔走勞役得病,此動而得之,謂之中熱。
宜豬苓湯合益元散服之: 香薷(一錢)白術炙甘草(各一錢)扁豆(炒,一錢)豬苓澤瀉白茯苓厚樸(姜汁炒,各五分) 水煎,去渣入一元散二錢,調服。
益元散 白滑石(水飛過,六兩半)粉草(一兩) 共再篩籮勻聽用。
人于夏日,納涼于高堂廣廈之中得病者,此病靜而得之,謂之中暑。
宜用清暑益氣湯主之: 升麻黃耆蒼術(各一錢)神曲(炒)人參白術陳皮(各五分)黃柏(炒)炙甘草麥門冬(去心)歸身(各六分)葛根(三分)五味(九粒)澤瀉(五分)青皮(二分) 水煎服。
仲景太陽中暍症,禁汗、下,溫針,無有治方,宜用此方。
孫真人制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
東垣雲:「夏月用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有力。
」 人參五味麥門冬(等分)加黃耆炙甘草 水煎,夏月時時代湯服之。
有人春末夏初頭痛,腳軟,飲食少,體熱者,名曰注夏。
屬陰虛元氣不足病,宜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柏、白芍。
更早服大補陰丸,晏服參苓白術丸,大效,方見下。
今人好事者,夏月用綠豆粉,以新薄荷葉蒸制,名玉露霜,時時食之,以解暑毒。
不知薄荷乃新香發散之藥,多食令人虛汗不止。
秋月人多病瘧者,此因夏傷于暑得之。
暑傷元氣,緻秋為痎瘧也。
痎者,久也,不可輕截,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黃耆人參炙甘草(各一錢)白術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五分)加幹姜青皮(各五分) 水煎服。
熱多加知母,寒多加桂枝,無汗去白術加蒼術。
秋月多痢疾者,此因夏月内傷生冷,至秋陽氣不降,乃結澀之物與濕熱之氣同墜下也。
腹痛窘迫者,用加味小承氣湯主之。
枳實(一錢半)厚樸(姜汁炒,一錢半)大黃(酒煨,三錢)木香(五分)槟榔米(二錢半) 水煎服。
腹痛當止,止則積去矣,窘迫減則熱除矣。
宜用加味白芍藥湯和之,以平為期。
白芍(一錢)人參當歸黃連(酒炒)黃芩(酒炒)陳皮(各五分)木香槟榔炙甘草(各三分) 水煎,食後服。
冬月有病咳嗽者,此因秋傷于濕得之,宜: 參蘇飲 蘇葉(五分)葛根陳皮(去白)前胡(各七分半)人參半夏(制)白茯苓(各四分)枳殼桔梗(各三分)甘草(二分)烏梅(洗去核,一個)生姜(三片)棗(三枚) 水煎,食後服。
大法:春宜吐,夏宜發汗,秋冬宜下。
此教人治病者,不可犯時禁也。
設遇可吐、可汗、可下之證,雖犯時禁,亦為之。
所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也。
若無病之人,春與吐,夏與發汗,秋冬與下,此誅伐無過,所謂大惑也。
春宜吐者,順其上升之氣也。
人之胸中,覺有痰積,不得不吐者,宜用二陳湯加升麻、防風、桔梗,水煎成湯,向無風處,先以軟布束勒臍腹,然後服藥,少頃,以鵝翎探吐之。
可以去病,且不壞人元氣。
按子産論晉侯之疾,曰:君子有四時之調攝,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則靜坐,夜則安身,于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
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
如膿血稠黏者,用胃風湯: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芍白術(各等分)粟米(一撮) 水煎。
人于夏後,有病霍亂吐洩,此由内傷生冷得之,與上證不同,宜用六和湯主之: 人參半夏杏仁(微炒去皮尖)炙甘草砂仁(各五錢)白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炒,各二錢)厚樸(姜汁炒,一錢半)香薷(二錢)姜(三片) 水二盞,煎服。
人于夏月,日在烈日之中,奔走勞役得病,此動而得之,謂之中熱。
宜豬苓湯合益元散服之: 香薷(一錢)白術炙甘草(各一錢)扁豆(炒,一錢)豬苓澤瀉白茯苓厚樸(姜汁炒,各五分) 水煎,去渣入一元散二錢,調服。
益元散 白滑石(水飛過,六兩半)粉草(一兩) 共再篩籮勻聽用。
人于夏日,納涼于高堂廣廈之中得病者,此病靜而得之,謂之中暑。
宜用清暑益氣湯主之: 升麻黃耆蒼術(各一錢)神曲(炒)人參白術陳皮(各五分)黃柏(炒)炙甘草麥門冬(去心)歸身(各六分)葛根(三分)五味(九粒)澤瀉(五分)青皮(二分) 水煎服。
仲景太陽中暍症,禁汗、下,溫針,無有治方,宜用此方。
孫真人制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
東垣雲:「夏月用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有力。
」 人參五味麥門冬(等分)加黃耆炙甘草 水煎,夏月時時代湯服之。
有人春末夏初頭痛,腳軟,飲食少,體熱者,名曰注夏。
屬陰虛元氣不足病,宜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柏、白芍。
更早服大補陰丸,晏服參苓白術丸,大效,方見下。
今人好事者,夏月用綠豆粉,以新薄荷葉蒸制,名玉露霜,時時食之,以解暑毒。
不知薄荷乃新香發散之藥,多食令人虛汗不止。
秋月人多病瘧者,此因夏傷于暑得之。
暑傷元氣,緻秋為痎瘧也。
痎者,久也,不可輕截,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黃耆人參炙甘草(各一錢)白術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五分)加幹姜青皮(各五分) 水煎服。
熱多加知母,寒多加桂枝,無汗去白術加蒼術。
秋月多痢疾者,此因夏月内傷生冷,至秋陽氣不降,乃結澀之物與濕熱之氣同墜下也。
腹痛窘迫者,用加味小承氣湯主之。
枳實(一錢半)厚樸(姜汁炒,一錢半)大黃(酒煨,三錢)木香(五分)槟榔米(二錢半) 水煎服。
腹痛當止,止則積去矣,窘迫減則熱除矣。
宜用加味白芍藥湯和之,以平為期。
白芍(一錢)人參當歸黃連(酒炒)黃芩(酒炒)陳皮(各五分)木香槟榔炙甘草(各三分) 水煎,食後服。
冬月有病咳嗽者,此因秋傷于濕得之,宜: 參蘇飲 蘇葉(五分)葛根陳皮(去白)前胡(各七分半)人參半夏(制)白茯苓(各四分)枳殼桔梗(各三分)甘草(二分)烏梅(洗去核,一個)生姜(三片)棗(三枚) 水煎,食後服。
大法:春宜吐,夏宜發汗,秋冬宜下。
此教人治病者,不可犯時禁也。
設遇可吐、可汗、可下之證,雖犯時禁,亦為之。
所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也。
若無病之人,春與吐,夏與發汗,秋冬與下,此誅伐無過,所謂大惑也。
春宜吐者,順其上升之氣也。
人之胸中,覺有痰積,不得不吐者,宜用二陳湯加升麻、防風、桔梗,水煎成湯,向無風處,先以軟布束勒臍腹,然後服藥,少頃,以鵝翎探吐之。
可以去病,且不壞人元氣。
按子産論晉侯之疾,曰:君子有四時之調攝,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則靜坐,夜則安身,于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壅閉湫底,以露其體。
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
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