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密皮膚,使汗易洩,寒氣浸之,營血凝滞,至春發陳,變生瘡疥。
宜加減升麻和氣飲主之。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當歸川芎防風白蒺藜(炒)荊芥生地黃何首烏(等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幹燥加酒、紅花、瓜蒌根。
膿水不幹,加黃耆、白芷。
有人但到春來便生瘡者,此名風瘡。
蓋肝者風木也,肝藏血,欲為膿血,此有宿毒,故年年發,非新病也。
宜服消毒丸,外用灸法,則永不發矣。
烏梢蛇(幹者一條,用酒浸去皮骨,焙取末,一兩,酒留作糊為丸)胡麻(炒,一兩)苦參(酒浸,三兩)白蒺藜(炒)牛蒡子(炒,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用浸蛇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此方治梅瘡、癬及癞瘡極效。
灸風池二穴,曲池二穴,各灸三壯。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氣也。
春雖溫多風,棉衣不可太薄。
秋雖涼而寒将至,衣褐宜早漸加也。
曾晢雲:暮春者,春服既成。
《豳風》雲:九月授衣。
其順天時,修人事,故宜如此。
八風者,天之号令也。
常以八節,太乙移宮之日,必有暴風雨應之。
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藝之宮,在坎正北,名大剛風。
立春日移居天留,在艮東北,名兇風。
春分移居倉門,在震正東,名嬰兒風。
立夏移居陰樂,在巽東南,名弱風。
夏至移居天宮,在離正南,名大弱風。
立秋移居玄委,在坤西南,名謀風。
秋分移居倉果,在兌正西,名剛風。
立冬移居新落,在幹西北,名折風。
其風雨之應,或先或後,自其所居之方來,為正風,主生長萬物。
自其所沖之方來,為虛邪,乃能傷人成病也。
晝發民多病,夜發民少病。
何以然?蓋夜民皆卧,故聖人避此虛風之邪,如避矢石,所以邪弗能害也。
四時之氣,如春風、夏暑、秋溫、冬寒,皆能傷人成病,不但八風也。
君子慎之,起居有節,食色不傷,雖有賊風苛毒,不能傷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木腐而蠹生,堤穴而水入。
以身之虛,逢天之虛,又直上弦前、下弦後,月廓之空,重感于邪,謂之三虛。
如是病者,微則笃,盛則死矣。
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天地殺氣,非正令也。
尤宜慎之,以免瘟疫之病。
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
《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此之謂也。
人皆曰:夏月宜食寒,冬月宜食熱。
殊不知太熱則傷胃,太寒則傷脾。
夏月伏陰在内,如瓜、桃、冰之類,不可多食,恐秋生瘧痢之疾。
冬月伏陽在内,如辛燥炙煿之物,不可多食,恐春目痛,秋生熱厥。
所以古人四時節其飲食,适其寒溫,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也。
修養家嘗曰:火候。
火者,純陽之陰氣也;候者,陰氣升降之候。
曰火候者,謂陰氣之升降不可得見,觀于七十二候,斯可見矣。
蓋欲于此求之,以一年為一月,朔後陽漸長,至望而極,望後陽漸消,至晦而極。
又以一月為一日,子後一陽生,至巳而極,午後一陽消,至亥而極。
又以一日為一時,初初刻,陽之長也,至初四刻而極。
正初刻,陽之消也,至正四刻而極。
又以一時為一息,呼出陽之長也,吸入陽之消也。
故天地之大,自其不變者觀之,隻一息耳,自其變者而觀之,則流散無窮矣。
春月無暴寒冰雪,人有病熱者,勿誤作傷寒治之。
此因冬傷于寒,至春發為溫病也。
仲景雲:「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可見溫病則不惡寒而渴,傷寒則不渴而惡寒也,以此辨之。
春溫病,宜用: 易老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術(各一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各一錢)細辛(三分) 渴加知母,水煎服。
此藥不犯禁忌,乃解利之神方也。
夏月有病,似外感而飧洩者,水谷不化,相雜而下,或腹痛,膿血稠黏,此由春傷于風,至夏病洩也。
其水谷不化者
宜加減升麻和氣飲主之。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當歸川芎防風白蒺藜(炒)荊芥生地黃何首烏(等分) 水盞半,煎八分,溫服。
幹燥加酒、紅花、瓜蒌根。
膿水不幹,加黃耆、白芷。
有人但到春來便生瘡者,此名風瘡。
蓋肝者風木也,肝藏血,欲為膿血,此有宿毒,故年年發,非新病也。
宜服消毒丸,外用灸法,則永不發矣。
烏梢蛇(幹者一條,用酒浸去皮骨,焙取末,一兩,酒留作糊為丸)胡麻(炒,一兩)苦參(酒浸,三兩)白蒺藜(炒)牛蒡子(炒,各一兩半) 共為細末,用浸蛇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送下,此方治梅瘡、癬及癞瘡極效。
灸風池二穴,曲池二穴,各灸三壯。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氣也。
春雖溫多風,棉衣不可太薄。
秋雖涼而寒将至,衣褐宜早漸加也。
曾晢雲:暮春者,春服既成。
《豳風》雲:九月授衣。
其順天時,修人事,故宜如此。
八風者,天之号令也。
常以八節,太乙移宮之日,必有暴風雨應之。
太乙常以冬至之日,居葉藝之宮,在坎正北,名大剛風。
立春日移居天留,在艮東北,名兇風。
春分移居倉門,在震正東,名嬰兒風。
立夏移居陰樂,在巽東南,名弱風。
夏至移居天宮,在離正南,名大弱風。
立秋移居玄委,在坤西南,名謀風。
秋分移居倉果,在兌正西,名剛風。
立冬移居新落,在幹西北,名折風。
其風雨之應,或先或後,自其所居之方來,為正風,主生長萬物。
自其所沖之方來,為虛邪,乃能傷人成病也。
晝發民多病,夜發民少病。
何以然?蓋夜民皆卧,故聖人避此虛風之邪,如避矢石,所以邪弗能害也。
四時之氣,如春風、夏暑、秋溫、冬寒,皆能傷人成病,不但八風也。
君子慎之,起居有節,食色不傷,雖有賊風苛毒,不能傷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木腐而蠹生,堤穴而水入。
以身之虛,逢天之虛,又直上弦前、下弦後,月廓之空,重感于邪,謂之三虛。
如是病者,微則笃,盛則死矣。
如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天地殺氣,非正令也。
尤宜慎之,以免瘟疫之病。
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宜避之,不可恃其強健而不畏也。
《詩》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此之謂也。
人皆曰:夏月宜食寒,冬月宜食熱。
殊不知太熱則傷胃,太寒則傷脾。
夏月伏陰在内,如瓜、桃、冰之類,不可多食,恐秋生瘧痢之疾。
冬月伏陽在内,如辛燥炙煿之物,不可多食,恐春目痛,秋生熱厥。
所以古人四時節其飲食,适其寒溫,熱無灼灼,寒無滄滄也。
修養家嘗曰:火候。
火者,純陽之陰氣也;候者,陰氣升降之候。
曰火候者,謂陰氣之升降不可得見,觀于七十二候,斯可見矣。
蓋欲于此求之,以一年為一月,朔後陽漸長,至望而極,望後陽漸消,至晦而極。
又以一月為一日,子後一陽生,至巳而極,午後一陽消,至亥而極。
又以一日為一時,初初刻,陽之長也,至初四刻而極。
正初刻,陽之消也,至正四刻而極。
又以一時為一息,呼出陽之長也,吸入陽之消也。
故天地之大,自其不變者觀之,隻一息耳,自其變者而觀之,則流散無窮矣。
春月無暴寒冰雪,人有病熱者,勿誤作傷寒治之。
此因冬傷于寒,至春發為溫病也。
仲景雲:「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可見溫病則不惡寒而渴,傷寒則不渴而惡寒也,以此辨之。
春溫病,宜用: 易老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術(各一錢半)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各一錢)細辛(三分) 渴加知母,水煎服。
此藥不犯禁忌,乃解利之神方也。
夏月有病,似外感而飧洩者,水谷不化,相雜而下,或腹痛,膿血稠黏,此由春傷于風,至夏病洩也。
其水谷不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