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法時第三
按《内經》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王太仆注雲:春食涼,夏食寒,以養于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于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實,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閑逸,潛伏隐括,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凡天地之氣,順則和,競則逆,故能緻災咎也。
所以古先哲王,立四時調神之法,春則夜卧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順其發陳之氣,逆則傷脾矣。
夏則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氣得洩,以順其蕃秀之氣,逆則傷心矣。
秋則早起,與雞俱興,收劍神氣,以順其容平之氣,逆則傷肺矣。
冬則早卧晏起,必待日光,無洩皮膚,以順其閉藏之氣,逆則傷腎矣。
陰陽和則氣平,偏勝則乖,乖便不和,故春夏養陽也,濟之以陰,使陽氣不至于偏勝也;秋冬養陰也,濟之以陽,使陰氣不至于偏勝也。
嘗觀孔子,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冬則狐貉之厚以居。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
其法天時可見矣。
月令,春食麥與羊,夏食菽與雞,秋食麻與犬,冬食黍與彘者,以四時之食,各有所宜也。
又春木旺,以膳膏香助胃;夏火旺,以膳膏腥助肺;秋金旺,以膳膏臊助肝;冬水旺,以膳膏膻助心。
此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
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裁成輔相,以贊天地之化育,以左右民者。
其見于經,在《易》之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安靜以養其陽,使之深潛固密而無所洩也。
在《詩》之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早獻羔祭韭,謂藏水發冰以節陽氣之盛,使厲氣不降,民不夭折也。
在《禮》月令冬至則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甯,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
在夏至,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操擾,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緻和,節其嗜欲,定心氣,聖人之尤民如此。
故逆天違時者不祥,縱欲敗度者有殃。
《禮》仲之月,春雷先發聲。
先雷三日,奮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先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肖,必有兇災。
故孔子迅雷風烈必變,敬天之威也。
凡夫婦同寝,如遇迅雷光電,驟風暴雨,日月薄蝕,即當整衣危坐待旦,不可心志蠱惑,敗度敗禮,不特生子不肖,亦今夭壽。
《禮》春夏教以禮樂,秋冬教以詩書,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也。
蓋春生夏長,乃陽氣發洩之時,教以禮樂者,歌詠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脈,亦養陽之道也。
秋冬收藏,乃陰氣收斂之時,教以詩書者,優遊以求之,涵詠以體之,亦養陰之道也。
《内經》雲:「冬不按跷,春不鼽衄。
」夫按摩跷引,乃方士養生之術。
冬月固密之時,尚不可行以擾乎陽,使之極洩,則有春鼽衄之疾。
況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水冰地坼,醉以入房,暴洩其陽者乎。
斯人也,春不病溫,夏不病飧洩,秋不病瘧痎者,未之有也。
今人春月喜服過藥利數行,謂之春宣。
蓋宣者布散之義,春月上升之氣,或因寒氣所折,郁而不發,則宜用升陽之劑,或吐劑,以助其發生之令,故謂之宣。
若無寒折之變,則宣劑亦不必服也。
豈可下之,以犯養生之禁,以逆上升之氣也耶。
此春行秋令,肝必受傷,至秋乃發病也。
人到春時,多生瘡疥者,此由冬月不能固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王太仆注雲:春食涼,夏食寒,以養于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于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實,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甯,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閑逸,潛伏隐括,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凡天地之氣,順則和,競則逆,故能緻災咎也。
所以古先哲王,立四時調神之法,春則夜卧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順其發陳之氣,逆則傷脾矣。
夏則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氣得洩,以順其蕃秀之氣,逆則傷心矣。
秋則早起,與雞俱興,收劍神氣,以順其容平之氣,逆則傷肺矣。
冬則早卧晏起,必待日光,無洩皮膚,以順其閉藏之氣,逆則傷腎矣。
陰陽和則氣平,偏勝則乖,乖便不和,故春夏養陽也,濟之以陰,使陽氣不至于偏勝也;秋冬養陰也,濟之以陽,使陰氣不至于偏勝也。
嘗觀孔子,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冬則狐貉之厚以居。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
其法天時可見矣。
月令,春食麥與羊,夏食菽與雞,秋食麻與犬,冬食黍與彘者,以四時之食,各有所宜也。
又春木旺,以膳膏香助胃;夏火旺,以膳膏腥助肺;秋金旺,以膳膏臊助肝;冬水旺,以膳膏膻助心。
此所謂因其不勝而助之也。
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裁成輔相,以贊天地之化育,以左右民者。
其見于經,在《易》之複,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安靜以養其陽,使之深潛固密而無所洩也。
在《詩》之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四之日其早獻羔祭韭,謂藏水發冰以節陽氣之盛,使厲氣不降,民不夭折也。
在《禮》月令冬至則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甯,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
在夏至,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操擾,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緻和,節其嗜欲,定心氣,聖人之尤民如此。
故逆天違時者不祥,縱欲敗度者有殃。
《禮》仲之月,春雷先發聲。
先雷三日,奮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先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肖,必有兇災。
故孔子迅雷風烈必變,敬天之威也。
凡夫婦同寝,如遇迅雷光電,驟風暴雨,日月薄蝕,即當整衣危坐待旦,不可心志蠱惑,敗度敗禮,不特生子不肖,亦今夭壽。
《禮》春夏教以禮樂,秋冬教以詩書,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也。
蓋春生夏長,乃陽氣發洩之時,教以禮樂者,歌詠以養其性情,舞蹈以養其血脈,亦養陽之道也。
秋冬收藏,乃陰氣收斂之時,教以詩書者,優遊以求之,涵詠以體之,亦養陰之道也。
《内經》雲:「冬不按跷,春不鼽衄。
」夫按摩跷引,乃方士養生之術。
冬月固密之時,尚不可行以擾乎陽,使之極洩,則有春鼽衄之疾。
況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水冰地坼,醉以入房,暴洩其陽者乎。
斯人也,春不病溫,夏不病飧洩,秋不病瘧痎者,未之有也。
今人春月喜服過藥利數行,謂之春宣。
蓋宣者布散之義,春月上升之氣,或因寒氣所折,郁而不發,則宜用升陽之劑,或吐劑,以助其發生之令,故謂之宣。
若無寒折之變,則宣劑亦不必服也。
豈可下之,以犯養生之禁,以逆上升之氣也耶。
此春行秋令,肝必受傷,至秋乃發病也。
人到春時,多生瘡疥者,此由冬月不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