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慎動第二
《易》曰:「吉兇悔吝生乎動。
」動以禮則吉,動不以禮則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悔者吉之萌,吝者兇之兆。
君子修之吉也,小人悖之兇也。
周子曰:「君子慎動。
」養生者,正要在此,體認未動前是什麼氣象,到動時氣象比未動時何如?若隻一樣子,便是天理,若比前氣象少有差訛,便是人欲,須從此處慎将去卻,把那好生惡死的念頭,莫要一時放空才好。
慎動者,吾儒謂之主敬,老氏謂之抱一,佛氏謂之觀自在,總是慎獨工夫。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處也。
方其靜也,即喜怒哀樂未發時,所謂中也。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于此,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使離于須臾之頃,而違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也。
及其動也,正是莫見莫顯之時,如喜怒哀樂,發開中節,這便是和。
和者,與中無所乖戾之謂也。
略有不和,便是不中,其違于天地日月四時鬼神遠矣。
到此地位,工夫尤難,君子所以尤加戒謹于獨也。
故曰君子而時中。
廣成子曰:「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莊子曰:「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惱中颡;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心滑心,使心飛揚。
」此五者皆性之害也。
人之性常靜,動處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則有不善矣。
心純性情,吾儒存心養性,老氏修心煉性,佛氏明心見性,正養此心,使之常清常靜,常為性情之主。
《悟真篇》雲: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化成一塊紫金霜。
謂以此心降伏性情也。
人身之中,隻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謂視聽言動者,此心也。
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
以此養生則壽,殁世不殆。
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便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以此養生則殃。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于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于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于口,則謂之言。
是以儉視養神,儉聽養虛,儉言養氣,儉欲養精。
五色令人目盲者,目淫于色則散于色也。
五聲令人耳聾者,耳淫于聲則散于聲也。
五味令人口爽者,口淫于味則散于味也。
五臭令人鼻塞者,鼻淫于臭則散于臭也。
是故古人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者,恐其神之散也。
暴喜傷心,暴怒傷肝,暴恐傷腎,過哀傷肺,過思傷脾,謂之五傷。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謂之五勞所傷。
視過損明,語過損氣,思過損神,欲過損精,謂之四損。
人有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卧之勞,雖有所傷,猶可治也。
惟王志之發,其烈如火,七情之發,無能解于其懷。
此神思之病,非自己樂天知命者,成敗利鈍,置之度外,不可治也。
喜傷心,恐勝喜;恐傷腎,思勝恐;思傷脾,怒勝思;怒傷肝,悲勝怒;悲傷肺,喜勝悲。
所謂一髒不平,所勝平之,故五髒更相平也。
百病主于氣也,恐則氣上而嘔血,喜則氣緩而狂笑,悲則氣消而息微,思則氣結而神困,怒則氣下而溲便遺。
凡此類者,初得病也,積久不解,或乘其所勝,或所不勝者乘之,或所勝者反來侮之,所生者皆病也。
故曰:他日有難名之疾也。
凡此五志之病,《内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
故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蹙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以慮彼思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必詭詐谲怪無所不至,然後可動人之耳目,易人之視聽。
若胸中無材,負性使氣,不能體此五法也。
人之怒者,必因其拂逆而心相背,受其污辱,而氣相犯,及發則氣急而上逆矣。
其病也,為嘔血,為飧洩,為煎厥,為薄厥,為濕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痹,為耳暴閉,筋縱;發于外,為癰疽。
宜四物平肝湯主之: 川芎當歸(各五分)白芍(一錢)生地黃(三分)甘草(一錢)栀子仁(炒,七分)人參(五分)香附米(童便煮,焙焦黑,杵碎,七分)青皮(五分)瓜蒌根(五分)阿膠(炒,三分) 水一盞,煎八分,食遠服。
人之喜者,偶有非常之遇,乍得非常之福乃發也。
喜則志揚氣盈,意不在人而緩漫矣。
其病也,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宜用黃連安神丸主之: 黃連(一兩)炙甘草(五分)栀子仁(炒,五分) 共杵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麥冬湯下。
人之思者,謀望之事未成,探索之理未得,乃思也。
思則心存不放,念久難釋,而氣結不行矣。
其病也,為不嗜食,口中無味,為嗜卧,為躁擾不得眠,為心下痞,為昏瞀,為白淫,女子不月,為長太息,為健忘。
宜加減二陳湯主之:,陳皮(去
」動以禮則吉,動不以禮則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悔者吉之萌,吝者兇之兆。
君子修之吉也,小人悖之兇也。
周子曰:「君子慎動。
」養生者,正要在此,體認未動前是什麼氣象,到動時氣象比未動時何如?若隻一樣子,便是天理,若比前氣象少有差訛,便是人欲,須從此處慎将去卻,把那好生惡死的念頭,莫要一時放空才好。
慎動者,吾儒謂之主敬,老氏謂之抱一,佛氏謂之觀自在,總是慎獨工夫。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處也。
方其靜也,即喜怒哀樂未發時,所謂中也。
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于此,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不使離于須臾之頃,而違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也。
及其動也,正是莫見莫顯之時,如喜怒哀樂,發開中節,這便是和。
和者,與中無所乖戾之謂也。
略有不和,便是不中,其違于天地日月四時鬼神遠矣。
到此地位,工夫尤難,君子所以尤加戒謹于獨也。
故曰君子而時中。
廣成子曰:「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莊子曰:「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惱中颡;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心滑心,使心飛揚。
」此五者皆性之害也。
人之性常靜,動處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則有不善矣。
心純性情,吾儒存心養性,老氏修心煉性,佛氏明心見性,正養此心,使之常清常靜,常為性情之主。
《悟真篇》雲:西山白虎正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化成一塊紫金霜。
謂以此心降伏性情也。
人身之中,隻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謂視聽言動者,此心也。
故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七神皆安。
以此養生則壽,殁世不殆。
心勞則神不安,神不安則精神皆危,便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
以此養生則殃。
心之神發乎目,則謂之視;腎之精發于耳,則謂之聽;脾之魂發于鼻,則謂之臭;膽之魄發于口,則謂之言。
是以儉視養神,儉聽養虛,儉言養氣,儉欲養精。
五色令人目盲者,目淫于色則散于色也。
五聲令人耳聾者,耳淫于聲則散于聲也。
五味令人口爽者,口淫于味則散于味也。
五臭令人鼻塞者,鼻淫于臭則散于臭也。
是故古人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者,恐其神之散也。
暴喜傷心,暴怒傷肝,暴恐傷腎,過哀傷肺,過思傷脾,謂之五傷。
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謂之五勞所傷。
視過損明,語過損氣,思過損神,欲過損精,謂之四損。
人有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卧之勞,雖有所傷,猶可治也。
惟王志之發,其烈如火,七情之發,無能解于其懷。
此神思之病,非自己樂天知命者,成敗利鈍,置之度外,不可治也。
喜傷心,恐勝喜;恐傷腎,思勝恐;思傷脾,怒勝思;怒傷肝,悲勝怒;悲傷肺,喜勝悲。
所謂一髒不平,所勝平之,故五髒更相平也。
百病主于氣也,恐則氣上而嘔血,喜則氣緩而狂笑,悲則氣消而息微,思則氣結而神困,怒則氣下而溲便遺。
凡此類者,初得病也,積久不解,或乘其所勝,或所不勝者乘之,或所勝者反來侮之,所生者皆病也。
故曰:他日有難名之疾也。
凡此五志之病,《内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
故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以迫蹙死亡之言怖之。
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思可以治恐,以慮彼思此之言奪之。
凡此五者,必詭詐谲怪無所不至,然後可動人之耳目,易人之視聽。
若胸中無材,負性使氣,不能體此五法也。
人之怒者,必因其拂逆而心相背,受其污辱,而氣相犯,及發則氣急而上逆矣。
其病也,為嘔血,為飧洩,為煎厥,為薄厥,為濕厥,為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痹,為耳暴閉,筋縱;發于外,為癰疽。
宜四物平肝湯主之: 川芎當歸(各五分)白芍(一錢)生地黃(三分)甘草(一錢)栀子仁(炒,七分)人參(五分)香附米(童便煮,焙焦黑,杵碎,七分)青皮(五分)瓜蒌根(五分)阿膠(炒,三分) 水一盞,煎八分,食遠服。
人之喜者,偶有非常之遇,乍得非常之福乃發也。
喜則志揚氣盈,意不在人而緩漫矣。
其病也,為笑不休,為毛革焦,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
宜用黃連安神丸主之: 黃連(一兩)炙甘草(五分)栀子仁(炒,五分) 共杵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麥冬湯下。
人之思者,謀望之事未成,探索之理未得,乃思也。
思則心存不放,念久難釋,而氣結不行矣。
其病也,為不嗜食,口中無味,為嗜卧,為躁擾不得眠,為心下痞,為昏瞀,為白淫,女子不月,為長太息,為健忘。
宜加減二陳湯主之:,陳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