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白)白茯苓(各一錢)半夏(制,五分)甘草(三分)香附(制,一錢)蒼術(米泔浸,七分)貝母川芎青皮(各五分) 水一盞,生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人之悲者,或執親之喪,而慘切于中,或勢位之敗,而慨歎于昔,乃悲也。

    悲則哽咽之聲不息,涕泣之出不止,而氣消矣。

    其病也,為目昏,為筋攣,為肉痹,為胸中痛。

    男子為陰縮,為溺血;女子為血崩。

    宜加味四君子湯主之: 人參(五分)白術(五分)白茯苓(五分)炙甘草(五分)黃耆(炙,三分)麥冬(七分)桔梗(三分) 水一盞,大棗三枚,煎七分,食後服。

     人之恐者,死生之際,軀命所關,得喪之時,榮辱所系,乃恐也。

    恐則神色俱變,便溺遺失而氣下矣。

    其病也,為心跳,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目失明,為舌短,為聲喑,為骨酸,破困脫肉。

    宜定志丸主之: 熟地黃(一兩)人參(五錢)遠志肉白茯苓(各七錢)酸棗仁桂心柏子仁(去殼,各三錢) 共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下。

     人之好動者,多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成于我。

    意之初,猶可慎也,至于必則無所忌憚矣。

    故曰:人悖之兇者,小人而無忌憚也。

     古硯銘雲:筆之壽以日計,墨之壽以月計,硯之壽以世計。

    豈非靜者壽而動者夭乎。

    《内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抑亦動靜之謂欤。

     湍水無縱鱗,風林無甯翼,動也。

    動而不止,非聚福之道也。

     地下有山,謙,夫地靜也。

    山在地下,安于所止,而亦同歸于靜,故曰謙。

    謙者,盈之反也。

    山在地下,則為剝,過于盈也。

    故曰:天道惡盈而好謙,地道虧盈而流謙,鬼神禍盈而福謙。

     震:動也。

    艮,止也。

    震艮者,動靜之反也。

    震,有????之象,慎也;笑言啞啞,不喪匕鬯,慎之效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

    動亦靜也,所以能無咎也。

     慎動者,匪真愛身,所以愛親。

    身體發膚,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孝也。

    魯子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慎之至也,見其平日保身之難也。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至于殁而後,幸其保之全焉。

     慎動主靜之用,主靜慎動之體。

    動靜不失其常,艮之義也。

    瞽者,天下之至明也;聾者,天下之至聰也。

    其心專一,故善視者莫如瞽,善聽者莫如聾也。

    觀此則知養生之道矣。

     人之學養生,日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工夫。

    但到打坐調息時,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動,妄動則打坐調息都隻是搬弄,如何成得事。

    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

    」這便是長生秘訣。

     打坐,正是養生一件事。

    養生者,養其性情也。

    打坐者,收斂此心,不使放去也,豈是呆坐。

    昔達摩面壁九年,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口無所語,此心常在腔子,無思無為,不塵不垢,所以得成證果。

    承光立雪不動,乃見善學達摩處。

     古仙教人打坐說:垂其簾,塞其兌。

    人學打坐時,隻說垂簾者,微瞑其目,不可緊閉也;塞其兌者,閉口勿吐氣,但令鼻呼吸而已。

    曾不知垂其簾者,教人勿視也,塞其兌者,教人勿語也。

    從打坐時做起,做得熟時,雖不打坐,此目常不妄視,此口常不妄語,自然習與性成,此心自不妄動也。

    今之學長生者,到打坐時,瞑目閉口,放下打坐,依舊妄視妄語,如何收得此心住。

    更有一等方士,靜靜打坐做科範,心下卻東西南北走去了,隻當棄下個死屍,兀坐在這裡。

    人一身之間,目之于色,耳之于聲,口之于味,心之于思,紛紛擾擾,那得一時休息。

    到得夜來,恩愛之纏,邪辟之私,又無一念自在。

    古仙照見世人,苦被魔障,所以設法度人,教人打坐,可以長生。

    此心若是常清常靜,雖日夜不眠,也當打坐,若是不能清靜,亦似不能打坐。

     吾常學打坐,内觀其心,是什麼樣子,隻見火焰起來,收煞不住。

    乃學古人投豆之法,以黑白二豆分善惡。

    不問子後午前,但無事便靜坐一時,隻是心下不得清靜涼快。

    卻又将一件事,或解悟經義,或思索詩文,把這心來拘束,才得少定。

    畢竟系着于物,不能脫灑。

    到今十年,稍覺得心下涼快一二分,雖不拘束他,自是收煞得住。

     有一方士嘗教人以打坐法,坐定以目觀臍,似一團規,霎時規中現出景象,如春光明媚,以鼻徐徐吸之,舌腭咽之,下于重樓,直下丹田,如一輪紅日出北海,曆尾闾,循脊直上泥丸,自然神清氣爽。

    此法子,亦是守中,做得熟時,也有受用。

    但道無存,相存相是,妄無作為,作為是惟據其存想景象出入升降,如夢如幻,不特動其心,反把心來沒死了。

     學長生者,皆自調息,為人道之門。

    命門者,息之根本也;脈者,息之橐禽也;口鼻者,息之門戶也;心者,息之主也。

    有呼吸之息,有流動之息,有止息之息,而皆統于腎焉。

    動則息出乎脈,靜則息入于腎,一動一靜,心實主之。

    智者動靜皆調,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