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者隻調其靜,至于動,息則亂矣。

    故曰: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夫健者,陽之德也。

    幹為天,純陽之精,至大至剛,故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二百三十五分,強其可見者,日月之差分。

    四時之行,萬物之生長收藏,如環無端,未嘗一息之停。

    君子體之自強,以緻其剛大之氣,終日幹幹夕陽,若與天同運。

    一夕尚存,此志不宜少懈。

    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

    純亦不已者,緝熙敬止。

     《易》曰:「何思何慮。

    」《書》曰:思作睿。

    君子非不恩也,思無邪,思無斁,放能至于睿,此緝熙敬止之功也。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文王之德之純也。

    佛家善知識者,預知舍宇。

    隻緣此心不妄動,養得心之本體,虛靈不昧,自然明睿,所照無所障礙。

     今人靜坐,正一件吃緊處,隻怕外若靜而中未免攪攏者。

    六祖盧能既參五祖受衣缽,卻又去從獵者逐獸,正是吃緊為人處,外若攪擾,其中卻靜。

    嘗聞南嶽,昔有住山僧,每夜必秉燭造檀林,衆僧打坐者數百人,必拈竹篦痛箠之,或袖中出餅果置其前,蓋有以窺其中之靜不靜,而為之懲勸也。

    人能嘗自懲勸,則能自靜。

    故曰:心為嚴師。

     《素問》道經曰: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天玄者,先天太玄之真息,渾淪淵然,何思何為。

    形既生矣,神發智矣,天玄之息洩矣。

    人能忘嗜欲,定喜怒,一念不動,如在母腹之時,凝神以養其氣,閉氣以固其精,使精氣自結,名曰聖胎。

    天玄之息,自歸其間。

    故曰:還元至真之要也。

     人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日一夜凡百刻,計一萬三千五百息。

    人身之脈,共八百一十丈,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一息共行六寸,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自子初刻,至巳終刻,行陽二十五度;自午初刻,至亥終刻,行陰二十五度。

    此自然流動之息,與天地同運者也。

    故養生者,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每刻至一百三十五息。

     息者氣也,人物之生,莫不有竅為之出入也。

    惟口鼻之氣,有出有入,人皆知之,若目之氣洩于視,耳之氣洩于聽,前後二陰之氣洩于便溺,玄府之氣洩于沛空,人則不知也。

    故儉其視聽,節其飲食,避其風寒,此調氣之要也,豈特調其呼吸而已哉。

     善養生者,必知養氣。

    能養氣者,可以長生。

    故調氣者,順其氣也,服其氣者,納其氣也,伏其氣者,閉其氣也,皆曰養氣。

     今人服氣者則不然,乃取童男童女,呵其氣而咽之,此什可歎。

    殊不知天地之氣,從鼻而入,水谷之氣,從口而入。

    利則養人,乖則害人。

    此等服氣之法,乃是一團濁氣,其養人乎?其害人乎?可以自喻矣。

     養生之訣雲:調息要調真息。

    真息者,胎息也。

    兒在胎中,無吸無呼,氣自轉運。

    養生者,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

     人之空竅,元氣之門戶也。

    塞其竅則病,閉其竅則死。

    凡胎生卵生者,初在胎谷中,空竅閉塞,何以不死?曰:緣這團真氣,伏藏于中,長養形髓,空竅未開不洩,及其生也,啼聲一發,則真氣洩而百竅開矣。

     人之真氣,伏藏于命門之中,即火也。

    聽命于心,以行君火之令。

    故主安則捍吸與天同運,不失其常。

    主危則相火衰息,逆贲而死至矣。

    故曰: 南山猛虎一聲雷,撼動乾坤橐籥開, 驚起老龍眠不得,轟騰直上九天來。

     方士教人,行打坐調息工夫,子前進陽火,午後退陰符,卯酉為沐浴,則不行。

    此不知天地之化,陰陽之理,惑于傍門之教,以僞亂其真也。

    入藥鏡雲:一日内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何曾分子午卯酉也。

    《悟真篇》雲:莫向天邊尋子午,身中自有一陽生。

    則一念動處,便是活子時,何必夜半後為子時耶。

    動處便是陽火,意動過後便是陰符。

    陰陽者,動靜之謂,時行則行,進陽火也,時止則止,退陰符也。

    然所謂進退者,即一時事,祖師不肯說破與人,要人自悟。

    我今妄猜雲:陰陽者,善惡之謂也。

    一念之善,此陽火發也,即其所發而推廣之,謂之陽火。

    一念之惡,此陰符動也,即其方動而屏去之,謂之退陰符。

    陽火常進,則所存皆善,日進于高明,便是遷仙道。

    陰符不退,則所存皆惡,日隐于污下,便是入鬼道。

    卯酉為沐浴,卯者,陽之中也,酉者,陰之中也,教人用工無太過,無不及,至于中而止。

    日中則亥,月盈則虧,古人養生,亦以日月沐浴之謂也。

     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

    發者,血之餘也,發宜常栉,栉則不結。

    齒者,骨之标也,齒宜數叩,叩則不齲。

    津者,心之液也,津宜常咽,咽則不燥。

    背者,五髒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則肺髒不傷。

    胃者,谷之倉廪也,腹欲常摩,摩則谷不盈。

    頭者,清陽之會,行住坐卧,風雨不可犯也,犯則清邪中上竅,而頭頂之疾作矣。

    足者,濁陰之聚,行住坐卧,水濕不可犯也,犯則濁邪中下竅而腰足之疾作矣。

    養生者,宜緻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