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痔。

    飽食者,太過也。

    食過常分則飽,飽則腸滿,滿則筋脈皆橫,則解散不相連屬矣。

    腸癖者,洩利也。

    痔者積也。

    腸癖為痔,即便血也,近則為痢,久則為脾洩,為腸風,為髒毒矣。

     脾者,卑職也,乃卒伍使令之職,以司轉輸傳化者也。

    故脾謂之使。

    胃者,倉廪之腑,乃水谷之所納出,故胃謂之市。

    人以谷氣為主者,脾胃是也。

    脾胃強則谷氣全,脾胃弱則谷氣絕。

    全谷則昌,絕谷則亡。

    人于脾胃可不知所養乎。

    養脾胃之法,節其飲食而已。

     脾胃者,土也。

    土寄旺于四季,脾胃寄養于四髒。

    故四時非土,無以成生長收藏之功;四髒非土,無以備精氣筋脈之化。

    然有陽土有陰土者,陰土坤也,萬物之所歸藏也,陽土艮也,萬物之所以成始成終也。

    陰土陽土非戊己之謂也,陽土備化,陰土司成。

    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胃之陽也,散水谷之氣,以成榮衛者,脾胃之陰也。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此之謂也。

     古人制食,早曰昕食,晏曰旰食,夕曰晡食,謂之三餐。

    三餐之外不多食也。

    孫真人曰:早晨一碗粥,飯莫教人足,恐其過飽,傷脾胃也。

     《周禮》曰:「樂以侑食。

    」故有初飯、亞飯、三飯、四飯之官。

    脾好樂,管弦之音一通于耳,脾即磨矣。

    叔和雲:「磨谷能消食」。

    是以聲音皆出于脾。

    夏月戒晚食者,以夜短難消化也。

     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令人神爽,稍多,随其髒腑各有所傷。

    故酸多傷脾,辛多傷肝,鹹多傷心,苦多傷肺,甘多傷腎,此乃五行之理。

    初傷不覺,久則成患也。

     古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

    無放飯無流歠者,節之禮,謹防其過也。

    凡人食後,微覺胸中不快,此食傷也。

    即服消導之劑,以助脾之傳化,不可隐忍,久則成積矣。

    加味二陳湯主之。

     橘紅白茯苓(各七分)半夏(制,一錢)炙甘草(三分)川芎蒼術白術(各八分)山楂肉(一錢半)砂仁(五分)神曲(另研末炒,七分)香附(一錢)上除麥蘖(炒為末另包) 餘藥細切,水二盞,姜三片,大棗三枚,煎一鐘去渣,調上神曲、麥芽末服之。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縱口,常念病從口入,惕然自省。

    如上古之人,饑則求食,飽則棄餘可也。

    苟不知節,必餍足而後止,則氣味之偏,害其中和之氣。

    傳化之遲,斯成菀莝之積矣,為辟為滿為痛。

    縱一時之欲,贻終身害,善養生者,固如是乎。

    即當明以告醫,攻去之可也。

    宜分冷積熱積,用原物湯,攻而去之。

     如傷肉食面食,辛辣厚味之物,此熱積也,宜三黃枳術丸。

     原物湯 即以所傷之物,同韭菜搗爛作團,火燒存性,取起研細,煎湯作引,故曰原物湯,又曰溯源湯,送三黃枳術丸。

     黃芩(酒洗)黃連(酒洗)大黃(濕紙包煨焙幹,各一兩)神曲橘皮白術(各七錢半)枳實(麸炒,五錢) 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服。

     如傷瓜桃生冷冰水之類,此冷積也,宜木香清積丸。

    即以所食生冷物,用韭菜同搗作丸,如前法煎下。

     木香清積丸 木香(去苞)益智仁(各二錢)青皮陳皮(各三錢)三棱(煨)莪術(煨,各五錢)牙皂(燒存性,一錢半)巴豆肉(醋煮幹,另研,五錢) 為末,醋打面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服。

     凡人早行,宜飲醇酒一二杯,或食糜粥,不可空腹而出者。

    昔三人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食飯,一人空腹。

    後空腹者死,食飯者病,飲酒者無恙。

     凡辛熱、香美、炙煿、煎炒之物,必不可食,多食令人發癰。

    《内經》雲:「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足,太過也,大疔,疽之最毒者。

    凡人發疽,如麻如豆,不甚腫大。

    惟根腳堅硬如石,神昏體倦,煩躁不安,食減嗌幹,即疔毒也。

    其外如麻,其裡如瓜,宜真人活命散主之,多多益善。

     瓜蒌根(一錢)甘草節乳香(各一錢)穿山甲(蛤粉炒,三大片)赤芍白芷貝母(各一錢)防風(七分)沒藥皂角(各五分)歸尾(酒洗)金銀花(三錢)大黃(酒煨,一錢)木鼈肉(八分) 用金華酒二盞煎服,服藥後再飲酒數杯,以助藥力。

    體重者加黃耆一錢,減大黃五分,大便溏者勿用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