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益,不可過也,過則成病矣。
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者,五髒也。
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此五髒之生,本在五味也。
多食酸則傷肝,多食苦則傷心,多食甘則傷脾,多食辛則傷肺,多食鹹則傷腎,此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
故五味雖所以養人,多食則反傷人也。
四方之土産不同,人之所嗜,各随其土之所産也。
故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
西方金玉之域,其民食鮮美而嗜脂肥。
北方高陵之域,其民野處而食乳酪。
南方卑濕之域,其民嗜酸而食鲋。
中央之地,四方輻辏,其民食雜。
故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所遷其居,變其食,則生病矣。
孔子養生之傋,衛生之嚴,其飲食之節,萬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
孔子之慎疾,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尚澹泊也;不為酒困,慎禮節也;不多食,示儉約也。
平日之養生者,無所不慎如此,故康子饋藥則不嘗,自信其無疾也。
子路請禱則不聽,自知其不獲罪于天也。
苟不能自慎,而獲罪于天,雖巫醫何益。
人之性有偏嗜者何如?魯晢嗜羊棗之類是也。
然嗜有所偏,必生有所偏之疾。
觀其多嗜鹧鸪,常食鸠子者,發皆咽喉之病。
使非聖醫知為半夏之毒,急以生姜解之,則二人未必不以所嗜喪其生也。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
自倍者,過于常度也。
腸胃者,水谷之所藏也。
飲食多少,當有分數,苟過多則腸胃狹小不能容受,不能容受則或溢而上出,不上出則停于中而不行。
水不行則為蓄水,食不化則為宿食,蓄水宿食變生諸病。
邵子曰:「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豈虛語哉。
因而大飲則氣逆,飲者,酒也,味甘辛苦,氣大熱,苦入心而補腎,辛入肺而補肝,甘入脾和氣血而行榮衛。
詩雲:「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酒者,誠養生之不可阙。
古人節之于酒器以示警,曰爵者,有差等也;曰鐘者,中也。
卮之象觞,雲有傷之義,猶舟以載物,亦可以覆物也。
若因而大飲,是不知節矣。
大飲則醉,醉則肺先受傷。
肺主氣,肺受傷則氣上逆而病吐衄也。
豈不危乎!豈不傷乎!信哉,颠覆而殺身矣。
酒雖可以陶情,通血脈,然耗氣亂神,爛腸胃、腐脅,莫有什于此者。
故禹惡脂酒,周公作酒诰,衛武公誦賓筵,諄諄乎,戒人不可沉湎于酒也。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丹溪雲,醇酒宜涼飲。
醇酒謂不濃不淡,氣味之中和者也。
涼謂微涼也。
昔司馬公晚年得一侍妾,問其所能,答曰:「能暖酒。
」即是此意。
蓋胃喜寒而惡熱,脾喜溫而惡寒。
醇酒涼飲,初得其涼以養胃,次得其溫以養脾。
人之喜飲熱酒者,善病胃脘痛。
此熱傷胃,瘀血作痛也。
喜飲冷酒者,善病腹痛,不嗜食而嘔,寒傷脾也。
夫寒凝海,惟酒不冰。
酒入氣中,無竅孔得出。
仲景雲:酒客中風,不可服桂枝湯,謂有熱也。
夫中風乃宜桂枝之症,而以桂枝為禁,何也?以酒也。
日醇于酒,甯無嘔血之病乎。
今人病酒者,與傷寒相似,切不可誤作傷寒治之,反助其熱,亦不可以苦寒之藥攻之。
蓋酒性之熱,乃無形之氣也,非汗之何以得散。
酒體之水,乃有形之質也,非利之何以得洩乎。
故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所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也。
葛花白豆蔻砂仁(各五錢)木香(五分)青皮(三錢)陳皮人參白茯苓豬苓(各一錢半)白術神曲澤瀉幹生姜(各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發汗,酒病去矣。
酒客病酒,酒停不散,清則成飲,濁則成痰。
入于肺則為喘,為咳。
入于心則為心痛,為怔忡,為噫。
入于肝則脅痛,為小腹滿痛,為嘔苦汁,為目昧不明。
入于脾為脹,為腫,為吞酸,為健忘。
入于腎為溺澀,赤白濁,為腰痛,為背惡寒。
入于胃為嘔吐,為洩痢,為胃脘當心而痛。
有諸症疾,種種難名,不亟去之,養虎為患。
以十棗湯主之。
隻一劑根株悉拔,勿畏其峻,而不肯服。
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芫花(炒研末)甘遂末大戟末(強者三分,弱者折半)大棗(肥者十個) 水一鐘半,煮棗至八分,去棗入藥末,攪勻服之,得快下清水,其病去矣,不動再作一服,動後糜粥自養。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
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者,五髒也。
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此五髒之生,本在五味也。
多食酸則傷肝,多食苦則傷心,多食甘則傷脾,多食辛則傷肺,多食鹹則傷腎,此陰之五宮傷在五味也。
故五味雖所以養人,多食則反傷人也。
四方之土産不同,人之所嗜,各随其土之所産也。
故東方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
西方金玉之域,其民食鮮美而嗜脂肥。
北方高陵之域,其民野處而食乳酪。
南方卑濕之域,其民嗜酸而食鲋。
中央之地,四方輻辏,其民食雜。
故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所遷其居,變其食,則生病矣。
孔子養生之傋,衛生之嚴,其飲食之節,萬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
孔子之慎疾,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尚澹泊也;不為酒困,慎禮節也;不多食,示儉約也。
平日之養生者,無所不慎如此,故康子饋藥則不嘗,自信其無疾也。
子路請禱則不聽,自知其不獲罪于天也。
苟不能自慎,而獲罪于天,雖巫醫何益。
人之性有偏嗜者何如?魯晢嗜羊棗之類是也。
然嗜有所偏,必生有所偏之疾。
觀其多嗜鹧鸪,常食鸠子者,發皆咽喉之病。
使非聖醫知為半夏之毒,急以生姜解之,則二人未必不以所嗜喪其生也。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
自倍者,過于常度也。
腸胃者,水谷之所藏也。
飲食多少,當有分數,苟過多則腸胃狹小不能容受,不能容受則或溢而上出,不上出則停于中而不行。
水不行則為蓄水,食不化則為宿食,蓄水宿食變生諸病。
邵子曰:「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豈虛語哉。
因而大飲則氣逆,飲者,酒也,味甘辛苦,氣大熱,苦入心而補腎,辛入肺而補肝,甘入脾和氣血而行榮衛。
詩雲:「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酒者,誠養生之不可阙。
古人節之于酒器以示警,曰爵者,有差等也;曰鐘者,中也。
卮之象觞,雲有傷之義,猶舟以載物,亦可以覆物也。
若因而大飲,是不知節矣。
大飲則醉,醉則肺先受傷。
肺主氣,肺受傷則氣上逆而病吐衄也。
豈不危乎!豈不傷乎!信哉,颠覆而殺身矣。
酒雖可以陶情,通血脈,然耗氣亂神,爛腸胃、腐脅,莫有什于此者。
故禹惡脂酒,周公作酒诰,衛武公誦賓筵,諄諄乎,戒人不可沉湎于酒也。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丹溪雲,醇酒宜涼飲。
醇酒謂不濃不淡,氣味之中和者也。
涼謂微涼也。
昔司馬公晚年得一侍妾,問其所能,答曰:「能暖酒。
」即是此意。
蓋胃喜寒而惡熱,脾喜溫而惡寒。
醇酒涼飲,初得其涼以養胃,次得其溫以養脾。
人之喜飲熱酒者,善病胃脘痛。
此熱傷胃,瘀血作痛也。
喜飲冷酒者,善病腹痛,不嗜食而嘔,寒傷脾也。
夫寒凝海,惟酒不冰。
酒入氣中,無竅孔得出。
仲景雲:酒客中風,不可服桂枝湯,謂有熱也。
夫中風乃宜桂枝之症,而以桂枝為禁,何也?以酒也。
日醇于酒,甯無嘔血之病乎。
今人病酒者,與傷寒相似,切不可誤作傷寒治之,反助其熱,亦不可以苦寒之藥攻之。
蓋酒性之熱,乃無形之氣也,非汗之何以得散。
酒體之水,乃有形之質也,非利之何以得洩乎。
故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所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也。
葛花白豆蔻砂仁(各五錢)木香(五分)青皮(三錢)陳皮人參白茯苓豬苓(各一錢半)白術神曲澤瀉幹生姜(各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發汗,酒病去矣。
酒客病酒,酒停不散,清則成飲,濁則成痰。
入于肺則為喘,為咳。
入于心則為心痛,為怔忡,為噫。
入于肝則脅痛,為小腹滿痛,為嘔苦汁,為目昧不明。
入于脾為脹,為腫,為吞酸,為健忘。
入于腎為溺澀,赤白濁,為腰痛,為背惡寒。
入于胃為嘔吐,為洩痢,為胃脘當心而痛。
有諸症疾,種種難名,不亟去之,養虎為患。
以十棗湯主之。
隻一劑根株悉拔,勿畏其峻,而不肯服。
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芫花(炒研末)甘遂末大戟末(強者三分,弱者折半)大棗(肥者十個) 水一鐘半,煮棗至八分,去棗入藥末,攪勻服之,得快下清水,其病去矣,不動再作一服,動後糜粥自養。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