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鳳髓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灌溉五藏,面乃生光。
此後去就,大體略同。
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内觀反聽,萬慮都遣,然後淘之。
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
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邪精。
凡初服氣之人,炁道未通,則不可握固。
待至百日或半年,覺炁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
《黃庭經》曰:“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
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轉炁訣第二 訣曰:凡人五髒亦各有正氣,夜卧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炁得出,然後始得調服。
其法閉目、握固、仰卧,倚兩拳于乳間,豎膝舉背及尻。
閉炁則鼓炁海中炁,使自内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曰轉氣。
畢則調之。
調炁訣第三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宜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誤則氣逆,氣逆乃生疾也。
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
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是曰調氣。
畢則咽之。
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咽炁訣第四 訣曰:服内炁之妙在乎咽氣,世人咽外氣以為内氣,不能分别,何其謬哉!吐納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
夫人皆禀天地之元炁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每因咽及吐納,則内氣與外炁相應,自然炁海中炁随吐而上,直至喉中。
但候吐極之際,則辄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汩汩,然後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
如此則内炁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别也。
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炁海。
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
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
一閉目三連咽,止幹咽,号曰雲行。
一漱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
初服氣之人,炁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
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至于小成也。
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新服氣之人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汩汩而直下入氣海。
行炁訣第五 訣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
泥丸,腦宮津名也。
每三連咽則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炁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炁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熏蒸諸宮,森然遍下毛發、面部、頭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
中丹田,心宮神也。
灌五藏,卻曆入下丹田,至三裡。
遍經[月坒]、膝、踝,下達湧泉。
湧泉,足心是也。
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
隻如地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
人若不回蕩濁惡之氣,則令人不安。
既有津液,非堪漱咽,雖堪灌溉五藏,發于光彩,終不能還精補腦。
非交合則不能溯而上之,咽服内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
是知回蕩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
想身中濁惡結滞、邪炁淤血,被正炁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炁,則展手指,不須握固。
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則複調之。
以如使手,使手複難,鼓咽如前。
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為之小成。
若未決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靜。
無問坐卧,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
若久服炁,息頓三百六十咽,亦謂之小成。
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然本色無精光。
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炁,并諸訣要,俱列于後,同志詳焉。
煉炁訣第六 訣曰:服炁煉形,稍暇入室,脫衣散發,仰卧展手,勿握固。
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
則調氣咽之,咽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炁所之通理。
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如此十遍即止。
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
安志和氣,且卧,勿起沖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耳。
但要清爽時為之,炁昏亂欲睡,慎勿為也。
常能勤行,四支煩悶不暢亦為之。
不必每日,但要清爽時為也,十日五日亦不拘也。
《黃庭經》曰:“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永延年”也。
委炁訣第七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身神調暢,無間行住坐卧,皆可為之。
但依門戶調炁,或身卧于床,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炁二十炁皆通,須任炁,不得與意相争。
良久,炁當從百毛孔中出,不複吐也,從有十分無二也。
複調複為,能至數十息已上彌佳。
行住坐卧,皆
此後去就,大體略同。
便兀然放神,使心如枯木,空身若委衣,内觀反聽,萬慮都遣,然後淘之。
每事皆閉目握固,唯臨散氣之時,則展指也。
夫握固所以閉關防而卻邪精。
凡初服氣之人,炁道未通,則不可握固。
待至百日或半年,覺炁通暢、掌中汗出,則可握固。
《黃庭經》曰:“閉塞三關握固停,漱咽金醴吞玉英。
遂至不食三蟲亡,久服自然得興昌”。
轉炁訣第二 訣曰:凡人五髒亦各有正氣,夜卧閉息,覺後欲服氣,先須轉令宿食消,故炁得出,然後始得調服。
其法閉目、握固、仰卧,倚兩拳于乳間,豎膝舉背及尻。
閉炁則鼓炁海中炁,使自内向外輪而轉之,呵而出之,一九或二九止,是曰轉氣。
畢則調之。
調炁訣第三 訣曰: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則鼻宜納之,口宜吐之,不得有誤,誤則氣逆,氣逆乃生疾也。
吐納之際,尤宜慎之,亦不使自耳聞。
調之或五或七至九,令平和也,是曰調氣。
畢則咽之。
夜睡則閉之,不可口吐之也。
咽炁訣第四 訣曰:服内炁之妙在乎咽氣,世人咽外氣以為内氣,不能分别,何其謬哉!吐納之士宜審而為之,無或錯誤耳。
夫人皆禀天地之元炁而生身,身中自分元氣而理,每因咽及吐納,則内氣與外炁相應,自然炁海中炁随吐而上,直至喉中。
但候吐極之際,則辄閉口連鼓而咽之,令郁然有聲汩汩,然後男左女右而下,納二十四節,如水瀝瀝分明聞之也。
如此則内炁與外氣相顧,皎然而别也。
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速入炁海。
氣海,臍下三寸是也,亦謂之下丹田。
初服氣人,上焦未通,以手摩之,則令速下;若流通,不摩亦得。
一閉目三連咽,止幹咽,号曰雲行。
一漱口咽,取口中津咽,謂之雨施。
初服氣之人,炁未流行,每一咽則旋行之,不可遽至三連咽也。
候氣通暢,然後漸漸加之,至于小成也。
一年後始可流通,三年功成,乃可恣服。
新服氣之人既未通,咽或未下,須一咽以為候,但自郁然有聲汩汩而直下入氣海。
行炁訣第五 訣曰:下丹田近後二穴通脊脈,上達泥丸。
泥丸,腦宮津名也。
每三連咽則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炁以意送之,令入二穴,因想見兩條白炁夾脊雙引直入泥丸,熏蒸諸宮,森然遍下毛發、面部、頭項、兩臂及手指,一時而下入胸至中丹田。
中丹田,心宮神也。
灌五藏,卻曆入下丹田,至三裡。
遍經[月坒]、膝、踝,下達湧泉。
湧泉,足心是也。
所謂分一氣而理,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是也。
隻如地有泉源,非雷霆騰鼓,無以潤萬物。
人若不回蕩濁惡之氣,則令人不安。
既有津液,非堪漱咽,雖堪灌溉五藏,發于光彩,終不能還精補腦。
非交合則不能溯而上之,咽服内氣;非吐納則不能引而用之。
是知回蕩之道,運用之理,所以法天則地。
想身中濁惡結滞、邪炁淤血,被正炁蕩滌,皆從手足指端出去,謂之散炁,則展手指,不須握固。
如此一度,則是一通,通則無疾,則複調之。
以如使手,使手複難,鼓咽如前。
閉氣鼓咽至三十六息,為之小成。
若未決粒,但至此常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靜。
無問坐卧,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三百六十咽矣。
若久服炁,息頓三百六十咽,亦謂之小成。
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謂之大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二百息,亦是大成,然本色無精光。
又有煉氣、閉氣、委氣、布炁,并諸訣要,俱列于後,同志詳焉。
煉炁訣第六 訣曰:服炁煉形,稍暇入室,脫衣散發,仰卧展手,勿握固。
梳頭令通,垂席上,布之。
則調氣咽之,咽訖便閉氣,候極,乃冥心絕想,任炁所之通理。
悶即吐之,喘息即調之,候氣平又煉之,如此十遍即止。
新服氣之人未通,有暇漸加一至十;候通,漸加至二十至五十,即令遍身汗出,如有此狀,是其效也。
安志和氣,且卧,勿起沖風,乃卻老延年之良術耳。
但要清爽時為之,炁昏亂欲睡,慎勿為也。
常能勤行,四支煩悶不暢亦為之。
不必每日,但要清爽時為也,十日五日亦不拘也。
《黃庭經》曰:“千災已消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兇殘,亦以卻老永延年”也。
委炁訣第七 訣曰:夫委氣之法,體氣和平,身神調暢,無間行住坐卧,皆可為之。
但依門戶調炁,或身卧于床,或兀然而坐,無神無識,寂寂沉沉,使心同太空,因而調閉,或十炁二十炁皆通,須任炁,不得與意相争。
良久,炁當從百毛孔中出,不複吐也,從有十分無二也。
複調複為,能至數十息已上彌佳。
行住坐卧,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