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一鍾,煎六分服。
瞿麥湯 瞿麥穗 黃連(去須) 大黃(蒸) 枳殼 當歸 羌活(去蘆) 木通 牽木 延胡索 桔梗 大腹皮 射幹(各一兩半) 桂心(去皮,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煎八分服。
鹿角霜丸 鹿角霜 白茯苓 秋石(各等分) 為細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錢,米飲下。
大沉香散 治膏淋,臍下妨悶。
沉香 陳皮 黃耆(各七錢半) 瞿麥(三兩) 榆白皮 韭子(炒) 滑石(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服。
沉香丸 沉香 肉蓯蓉(酒蒸,切焙) 荊芥穗 磁石(煅,醋淬七次) 黃耆 滑石(各一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酒送下。
海金沙散 海金沙 滑石(各一兩) 甘草(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送。
菟絲子丸 菟絲子(酒蒸,焙搗) 桑螵峭(炙,各五錢) 澤瀉(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
肉蓯蓉丸 肉蓯蓉(酒蒸,焙) 熟地黃(酒煮杵膏) 山藥(炒黃) 石斛(去根) 牛膝(酒浸,焙) 官桂(去皮,忌火) 檳榔(各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 黃耆(各一兩) 黃連(去須,七錢五分) 細辛(去苗、葉)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鹽酒下。
澤瀉散 治冷淋,脹滿澀痛。
澤瀉 雞蘇 石韋(去毛,炙) 赤茯苓 蒲黃 當歸 琥珀(另研) 檳榔(各一兩) 枳殼(麩炒) 桑螵蛸(炒,各五錢) 官桂(七錢五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木通湯調服。
腎著湯 見腰痛。
腎瀝湯 見痹。
巴戟丸 治胞痹。
巴戟(去心,一兩半) 桑螵蛸(切破,麩炒) 杜仲(去皮,酥炙) 生地黃(烘) 附子(炮,去皮臍) 肉蓯蓉(酒浸,去甲) 續斷 山藥(各一兩) 遠志(去木,三錢) 石斛(去根) 鹿茸(酥炙) 菟絲子(酒浸,另搗) 山茱萸(去核) 北五味 龍骨 官桂(各七分半)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酒下。
小便閉癃 經雲: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閉癃。
又雲:督脈者,女子人系廷孔。
廷,正也,直也,言正中之直孔,即溺竅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
女人溺孔在前陰,半橫骨之下也。
孔之上際為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此雖以女子為言,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但為宗筋所函,故不可見耳。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此生病,不得前後。
莖,陰莖也。
不得前後,二便俱閉也。
此雖督脈所生,而實亦衝任之病。
蓋此三脈,皆由陰中而上行,故其為病如此。
又雲:三焦下腧,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足太陽絡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此言三焦下腧之所行,與所主之病也。
將,領也,三焦下腧,即足太陽之別絡,故自踝上五寸間,別入腨腸,以出於委陽穴,並太陽之正脈,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而其為病如此。
又雲: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不約者,不能約束收攝也。
愚按:閉與癃,二證也。
新病為溺閉,蓋滴點難通也;久病為溺癃,蓋屢出而短少也。
閉癃之病,《內經》分肝與督脈、三焦與膀胱四經,然太陽膀胱但主藏溺,其主出溺者,皆肝經及督脈及三焦也。
又考膀胱為州都之宮,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夫主氣化者,太陰肺經也,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則氣化不及州都,法當清金潤肺。
車前、紫菀、麥門冬、茯苓、桑皮之類。
如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法當燥脾健胃。
蒼朮、白朮、茯苓、半夏之類。
如腎水燥熱,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
黃柏、知母、茯苓、澤瀉、通草之類。
夫滋腎瀉膀胱,名為正治;清金潤燥,名為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為隔三之治。
又或有水液隻滲大腸,小腑因而燥竭,宜以淡滲之品,茯苓、豬苓、通草、澤瀉之類。
分利而已。
或有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者,順氣為急,枳殼、木通、橘紅之類。
有實熱者,非與純陰之劑,則陽無以化;上焦熱者,梔子、黃芩,中焦熱者,黃連、芍藥;下焦熱者,黃柏、知母。
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
如金匱腎氣丸及補中益氣湯是也。
如東垣治一人小便不通,目突腹脹,皮膚欲裂,服淡滲之藥無效。
東垣曰:疾急矣,非精思不能處,思至半夜,曰:吾得之矣!膀胱為津液之府,必氣化而能出.服淡滲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淡滲氣薄,皆陽藥也,孤陽無陰,欲化得乎?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之即愈。
丹溪嘗曰: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先服後吐;血虛者,芎歸湯,先服後吐;痰多者,二陳湯,先服後吐;氣閉者,香附、木通探吐。
更有瘀血而小便閉者,牛膝、桃仁為要藥。
《別錄》雲: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如神。
由是觀之,則受病之源,自非一途,若不從望、聞、問、切察之明,審之當,而浪投藥劑,幾何不以人命為戲耶! 妊娠小便不通 孕婦胎滿壓胞,多緻小便塞閉,宜升舉其氣,補中益氣湯探吐。
仲景用八味丸,酒服。
或令穩婆手入產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
或令孕婦眠於榻上,將榻倒豎起,胎即不壓而溺出,勝於手托多矣。
或各有所因者,並依證施治。
產後小便不通 陳皮去白為末,空心酒調二錢,外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皮十餘根作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灸之,覺熱氣入腹內即通。
此唯氣壅者宜之,若氣虛源涸,或有他因者,更當審詳也。
醫案 郡守王鏡如,痰火喘嗽正甚時,忽然小便不通,自服車前、木通、茯苓、澤瀉等藥,小腹脹滿,點滴不通。
餘曰:右寸數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
惟用紫菀五錢、麥門冬三錢、北五味十粒、人參二錢,一劑而小便湧出如泉。
若淡滲之藥愈多,則反緻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
先兄念山,謫官浙江按察,鬱怒之餘,又當盛夏,小便不通,氣高而喘。
以自知醫,服胃苓湯四帖不效。
餘曰:六脈見結,此氣滯也。
但用枳殼八錢,生薑五片,急火煎服,一劑稍通,四劑霍然矣。
孝廉俞彥直,修府志勞神,忽然如喪神守,小便不通。
餘診之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神傷也。
用地黃、知母各二錢,人參、丹參各三錢,茯苓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二劑稍減,十劑而安。
八正散 治心經邪熱,燥渴煩躁,小便不通。
瞿麥 萹蓄 車前子 滑石 甘草(炙) 山梔仁 木通 大黃(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入燈心煎至七分,食後臨臥服之。
五苓散 方見洩瀉。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甚痛。
木通 滑石(各五錢) 牽牛(取頭末,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燈心十莖,蔥白一莖,煎至一鍾,食前服。
通心飲 治心經有熱,唇焦面赤,小便不通。
木通 連翹(各三錢) 水鍾半,燈心十莖,煎八分服。
牛膝湯 治血結小便閉,莖中痛。
牛膝(五錢) 當歸(三錢) 黃芩(二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日三服。
金匱腎氣丸 治腎虛小便不通,或過服涼藥而愈甚者。
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方見腫脹。
琥珀散 治老人虛人,心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琥珀為末,每服一錢,人參湯下,極效。
利氣散 治老人氣虛,小便不通。
黃耆(炙) 陳皮(去白) 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煎七分服。
參耆湯 治心虛客熱,小便澀數。
赤茯苓(一錢五分) 生地黃 黃耆 桑螵蛸(微炙) 地骨皮(各一錢) 人參 菟絲子(酒浸,研)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鍾,煎七分,入燈心二十一莖,一沸服。
治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澀。
茯苓(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 瞿麥 琥珀(各五分) 燈心(一分) 萹蓄 木通(各七分) 通草(二分) 車前子(一錢) 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滋腎湯 治陰虛小便閉。
黃柏(酒洗,焙) 知母(酒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熟水為丸,如芡實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空心下。
滋腎化氣湯 治因服熱藥,小便不利,臍下痛。
黃連(炒) 黃柏(炒) 甘草(各一錢半) 水煎,食前服。
未通加知母。
滑石散 治男婦轉胞,小腹急痛,不得小便。
寒水石(二兩) 葵子(一合) 滑石 亂髮灰 車前子 木通(去皮節,各一兩) 水十碗,煎至五碗,每服一碗,一日服盡,即利。
洗方 治胞轉小便閉。
先用良薑(五錢) 蔥頭(二十一枚) 紫蘇(二兩) 煎湯,密室內熏洗小腹、外腎、肛門、留湯再添。
蘸綿洗,以手撫臍下,拭乾。
被中仰坐,垂腳自舒其氣。
次用蜀葵子(二錢半) 赤茯苓 赤芍藥 白芍藥(各五錢)每服三錢,煎取清汁,調蘇合丸三丸,並研細青鹽五分,食前溫服。
又法 炒鹽半斤,囊盛,熨小腹。
蔥熨法 治小便閉,小腸脹,不急治,殺人。
用蔥白三斤,細切炒熟,絹包分二袋,更替熨臍下即通。
又法 以自爪甲燒灰,水服。
塗臍方 治小便不通。
大蒜(獨顆者,一枚) 梔子(七枚) 鹽花(少許) 上搗爛,攤綿紙上貼臍,良久即通,未通,塗陰囊上立通。
又法 治小便閉,垂死者神效。
桃枝 柳枝 木通 川椒 白礬(枯,各一兩) 蔥白(七個) 燈心(一握) 水三十碗,煎至十五碗,用磁瓶熱盛一半藥汁,熏外腎,周迴以被圍繞,不令外風得入,良久便通如赤豆汁,若冷即易之,其效大奇。
小便赤黃 經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
又雲:(胃)氣盛則身已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
又雲:(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又雲:冬脈不及,令人?清脊痛,小便變。
上二段言胃肝有實熱,下二段言肺腎有虛寒,此四者皆能令人小便黃赤也。
厥陰之勝,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此運氣之屬風者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溺色變。
又雲:少陽之勝……溺赤善驚。
又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至,陽氣鬱發,小便變。
此皆運氣之屬熱者也。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此言脾虛也。
愚按:小便黃赤,人皆以下焦有熱,清之利之而已矣。
寧知《內經》臟腑寒熱之別,有如是耶?故一切證候,莫不有五臟六腑之分,虛實寒熱之別,苟不詳察,其不禍人者幾希矣。
火府丹 治心肝有熱,小便黃赤。
黃芩(一錢五分) 生地黃(三錢) 木通(四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時服。
涼胃散 脾胃有熱,消穀善飢,溺色黃赤。
黃連(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生用) 陳皮(二錢,去白) 茯苓(四錢,去皮) 水二杯,煎一杯,食遠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脾肺虛,小便黃赤。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炒黃) 黃耆(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當歸(五分) 陳皮(六分) 升麻(三分) 柴胡(二分) 茯苓(二錢) 車前子(一錢) 水二鍾,煨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溫腎湯 治尺脈虛澀,足脛逆冷,小便黃赤。
附子(制熟,二錢) 肉桂(去皮,一錢) 熟地(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二分) 水二杯,煨姜五片,煎一杯,空心服。
瞿麥湯 瞿麥穗 黃連(去須) 大黃(蒸) 枳殼 當歸 羌活(去蘆) 木通 牽木 延胡索 桔梗 大腹皮 射幹(各一兩半) 桂心(去皮,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半,生薑七片,煎八分服。
鹿角霜丸 鹿角霜 白茯苓 秋石(各等分) 為細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錢,米飲下。
大沉香散 治膏淋,臍下妨悶。
沉香 陳皮 黃耆(各七錢半) 瞿麥(三兩) 榆白皮 韭子(炒) 滑石(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服。
沉香丸 沉香 肉蓯蓉(酒蒸,切焙) 荊芥穗 磁石(煅,醋淬七次) 黃耆 滑石(各一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酒送下。
海金沙散 海金沙 滑石(各一兩) 甘草(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送。
菟絲子丸 菟絲子(酒蒸,焙搗) 桑螵峭(炙,各五錢) 澤瀉(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
肉蓯蓉丸 肉蓯蓉(酒蒸,焙) 熟地黃(酒煮杵膏) 山藥(炒黃) 石斛(去根) 牛膝(酒浸,焙) 官桂(去皮,忌火) 檳榔(各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 黃耆(各一兩) 黃連(去須,七錢五分) 細辛(去苗、葉) 甘草(炙,各二錢五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鹽酒下。
澤瀉散 治冷淋,脹滿澀痛。
澤瀉 雞蘇 石韋(去毛,炙) 赤茯苓 蒲黃 當歸 琥珀(另研) 檳榔(各一兩) 枳殼(麩炒) 桑螵蛸(炒,各五錢) 官桂(七錢五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木通湯調服。
腎著湯 見腰痛。
腎瀝湯 見痹。
巴戟丸 治胞痹。
巴戟(去心,一兩半) 桑螵蛸(切破,麩炒) 杜仲(去皮,酥炙) 生地黃(烘) 附子(炮,去皮臍) 肉蓯蓉(酒浸,去甲) 續斷 山藥(各一兩) 遠志(去木,三錢) 石斛(去根) 鹿茸(酥炙) 菟絲子(酒浸,另搗) 山茱萸(去核) 北五味 龍骨 官桂(各七分半)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酒下。
小便閉癃 經雲:肝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所生病者閉癃。
又雲:督脈者,女子人系廷孔。
廷,正也,直也,言正中之直孔,即溺竅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
女人溺孔在前陰,半橫骨之下也。
孔之上際為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此雖以女子為言,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但為宗筋所函,故不可見耳。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此生病,不得前後。
莖,陰莖也。
不得前後,二便俱閉也。
此雖督脈所生,而實亦衝任之病。
蓋此三脈,皆由陰中而上行,故其為病如此。
又雲:三焦下腧,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是足太陽絡也。
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
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此言三焦下腧之所行,與所主之病也。
將,領也,三焦下腧,即足太陽之別絡,故自踝上五寸間,別入腨腸,以出於委陽穴,並太陽之正脈,入絡膀胱,以約束下焦,而其為病如此。
又雲: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不約者,不能約束收攝也。
愚按:閉與癃,二證也。
新病為溺閉,蓋滴點難通也;久病為溺癃,蓋屢出而短少也。
閉癃之病,《內經》分肝與督脈、三焦與膀胱四經,然太陽膀胱但主藏溺,其主出溺者,皆肝經及督脈及三焦也。
又考膀胱為州都之宮,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夫主氣化者,太陰肺經也,若使肺燥不能生水,則氣化不及州都,法當清金潤肺。
車前、紫菀、麥門冬、茯苓、桑皮之類。
如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法當燥脾健胃。
蒼朮、白朮、茯苓、半夏之類。
如腎水燥熱,膀胱不利,法當滋腎滌熱。
黃柏、知母、茯苓、澤瀉、通草之類。
夫滋腎瀉膀胱,名為正治;清金潤燥,名為隔二之治;健胃燥脾,名為隔三之治。
又或有水液隻滲大腸,小腑因而燥竭,宜以淡滲之品,茯苓、豬苓、通草、澤瀉之類。
分利而已。
或有氣滯,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者,順氣為急,枳殼、木通、橘紅之類。
有實熱者,非與純陰之劑,則陽無以化;上焦熱者,梔子、黃芩,中焦熱者,黃連、芍藥;下焦熱者,黃柏、知母。
有大虛者,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
如金匱腎氣丸及補中益氣湯是也。
如東垣治一人小便不通,目突腹脹,皮膚欲裂,服淡滲之藥無效。
東垣曰:疾急矣,非精思不能處,思至半夜,曰:吾得之矣!膀胱為津液之府,必氣化而能出.服淡滲而病益甚,是氣不化也。
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淡滲氣薄,皆陽藥也,孤陽無陰,欲化得乎?以滋腎丸群陰之劑,投之即愈。
丹溪嘗曰:吾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竅閉則下竅無以自通,必上竅開而下竅之水出焉。
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先服後吐;血虛者,芎歸湯,先服後吐;痰多者,二陳湯,先服後吐;氣閉者,香附、木通探吐。
更有瘀血而小便閉者,牛膝、桃仁為要藥。
《別錄》雲:小便不利,審是氣虛,獨參湯如神。
由是觀之,則受病之源,自非一途,若不從望、聞、問、切察之明,審之當,而浪投藥劑,幾何不以人命為戲耶! 妊娠小便不通 孕婦胎滿壓胞,多緻小便塞閉,宜升舉其氣,補中益氣湯探吐。
仲景用八味丸,酒服。
或令穩婆手入產戶,托起其胎,溺出如注。
或令孕婦眠於榻上,將榻倒豎起,胎即不壓而溺出,勝於手托多矣。
或各有所因者,並依證施治。
產後小便不通 陳皮去白為末,空心酒調二錢,外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皮十餘根作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灸之,覺熱氣入腹內即通。
此唯氣壅者宜之,若氣虛源涸,或有他因者,更當審詳也。
醫案 郡守王鏡如,痰火喘嗽正甚時,忽然小便不通,自服車前、木通、茯苓、澤瀉等藥,小腹脹滿,點滴不通。
餘曰:右寸數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
惟用紫菀五錢、麥門冬三錢、北五味十粒、人參二錢,一劑而小便湧出如泉。
若淡滲之藥愈多,則反緻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
先兄念山,謫官浙江按察,鬱怒之餘,又當盛夏,小便不通,氣高而喘。
以自知醫,服胃苓湯四帖不效。
餘曰:六脈見結,此氣滯也。
但用枳殼八錢,生薑五片,急火煎服,一劑稍通,四劑霍然矣。
孝廉俞彥直,修府志勞神,忽然如喪神守,小便不通。
餘診之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神傷也。
用地黃、知母各二錢,人參、丹參各三錢,茯苓一錢五分,黃柏一錢,二劑稍減,十劑而安。
八正散 治心經邪熱,燥渴煩躁,小便不通。
瞿麥 萹蓄 車前子 滑石 甘草(炙) 山梔仁 木通 大黃(麵裹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入燈心煎至七分,食後臨臥服之。
五苓散 方見洩瀉。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甚痛。
木通 滑石(各五錢) 牽牛(取頭末,二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燈心十莖,蔥白一莖,煎至一鍾,食前服。
通心飲 治心經有熱,唇焦面赤,小便不通。
木通 連翹(各三錢) 水鍾半,燈心十莖,煎八分服。
牛膝湯 治血結小便閉,莖中痛。
牛膝(五錢) 當歸(三錢) 黃芩(二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日三服。
金匱腎氣丸 治腎虛小便不通,或過服涼藥而愈甚者。
每服三錢,淡鹽湯送下。
方見腫脹。
琥珀散 治老人虛人,心氣閉塞,小便不通。
用琥珀為末,每服一錢,人參湯下,極效。
利氣散 治老人氣虛,小便不通。
黃耆(炙) 陳皮(去白) 甘草(各一錢) 水一鍾,煎七分服。
參耆湯 治心虛客熱,小便澀數。
赤茯苓(一錢五分) 生地黃 黃耆 桑螵蛸(微炙) 地骨皮(各一錢) 人參 菟絲子(酒浸,研)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鍾,煎七分,入燈心二十一莖,一沸服。
治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澀。
茯苓(二錢) 豬苓(三錢) 澤瀉 瞿麥 琥珀(各五分) 燈心(一分) 萹蓄 木通(各七分) 通草(二分) 車前子(一錢) 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滋腎湯 治陰虛小便閉。
黃柏(酒洗,焙) 知母(酒炒,各二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熟水為丸,如芡實大,每服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空心下。
滋腎化氣湯 治因服熱藥,小便不利,臍下痛。
黃連(炒) 黃柏(炒) 甘草(各一錢半) 水煎,食前服。
未通加知母。
滑石散 治男婦轉胞,小腹急痛,不得小便。
寒水石(二兩) 葵子(一合) 滑石 亂髮灰 車前子 木通(去皮節,各一兩) 水十碗,煎至五碗,每服一碗,一日服盡,即利。
洗方 治胞轉小便閉。
先用良薑(五錢) 蔥頭(二十一枚) 紫蘇(二兩) 煎湯,密室內熏洗小腹、外腎、肛門、留湯再添。
蘸綿洗,以手撫臍下,拭乾。
被中仰坐,垂腳自舒其氣。
次用蜀葵子(二錢半) 赤茯苓 赤芍藥 白芍藥(各五錢)每服三錢,煎取清汁,調蘇合丸三丸,並研細青鹽五分,食前溫服。
又法 炒鹽半斤,囊盛,熨小腹。
蔥熨法 治小便閉,小腸脹,不急治,殺人。
用蔥白三斤,細切炒熟,絹包分二袋,更替熨臍下即通。
又法 以自爪甲燒灰,水服。
塗臍方 治小便不通。
大蒜(獨顆者,一枚) 梔子(七枚) 鹽花(少許) 上搗爛,攤綿紙上貼臍,良久即通,未通,塗陰囊上立通。
又法 治小便閉,垂死者神效。
桃枝 柳枝 木通 川椒 白礬(枯,各一兩) 蔥白(七個) 燈心(一握) 水三十碗,煎至十五碗,用磁瓶熱盛一半藥汁,熏外腎,周迴以被圍繞,不令外風得入,良久便通如赤豆汁,若冷即易之,其效大奇。
小便赤黃 經曰:肝熱病者,小便先黃。
又雲:(胃)氣盛則身已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
又雲:(肺)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又雲:冬脈不及,令人?清脊痛,小便變。
上二段言胃肝有實熱,下二段言肺腎有虛寒,此四者皆能令人小便黃赤也。
厥陰之勝,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此運氣之屬風者也。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溺色變。
又雲:少陽之勝……溺赤善驚。
又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暴熱至,陽氣鬱發,小便變。
此皆運氣之屬熱者也。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此言脾虛也。
愚按:小便黃赤,人皆以下焦有熱,清之利之而已矣。
寧知《內經》臟腑寒熱之別,有如是耶?故一切證候,莫不有五臟六腑之分,虛實寒熱之別,苟不詳察,其不禍人者幾希矣。
火府丹 治心肝有熱,小便黃赤。
黃芩(一錢五分) 生地黃(三錢) 木通(四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時服。
涼胃散 脾胃有熱,消穀善飢,溺色黃赤。
黃連(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生用) 陳皮(二錢,去白) 茯苓(四錢,去皮) 水二杯,煎一杯,食遠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脾肺虛,小便黃赤。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炒黃) 黃耆(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當歸(五分) 陳皮(六分) 升麻(三分) 柴胡(二分) 茯苓(二錢) 車前子(一錢) 水二鍾,煨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溫腎湯 治尺脈虛澀,足脛逆冷,小便黃赤。
附子(制熟,二錢) 肉桂(去皮,一錢) 熟地(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二分) 水二杯,煨姜五片,煎一杯,空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