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山楂。

     巢氏七疝 厥,厥逆心痛,吐食。

    癥,氣乍滿,心下痛,氣積如臂。

    寒,寒飲食脅腹盡痛。

    氣,乍滿乍減而痛。

    盤,臍旁作痛。

    胕,臍下有積氣。

    狼,小腹與陰相引痛,大便難。

     子和七疝 寒,囊冷硬如石,陰莖不舉,或連睪丸痛,得之寒及使內過勞。

    水,囊腫陰汗出,或按小腹作水聲。

    筋,陰筋腫脹,或潰濃,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挺縱不收,白物隨溲而下。

    血,小腹兩旁狀如黃瓜,血滲脬囊,結成癰腫,膿少血多。

    氣,上連腎,下及囊,或因怒哭則氣脹,怒哭罷則氣散。

    狐,臥則入小腹,立則歸囊中,出入上下,與狐相似也。

    ?,囊大如升鬥,不痛不癢,濕證也。

     小腸疝 小腸之病,小腹引睪丸,必連腰脊而痛,小腸虛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而上衝肝肺,控引睪丸,上而不下,茴香、楝實、吳茱萸、陳皮、馬藺花、醋炒各一兩,芫花醋炒五錢,醋糊丸,每服一錢,加至二錢,酒送。

    又方:益智、蓬朮各五錢,大茴、山茱萸、牛膝、續斷、川芎、葫蘆巴、防風、牽牛炒、甘草各二錢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空心連渣服,白湯調下亦得。

     膀胱氣 小腹腫痛,不得小便是也。

    五苓散一兩,分三服。

    蔥白一莖,茴香一錢,鹽八分,水一鍾,煎七分服。

    三服盡,當下小便如墨汁,續用硇砂丸。

     脈候 弦急搏皆疝脈,視在何部而知其臟,尺部脈滑為寒疝。

    東垣曰:脈滑寸上見者為大熱,陽與陽並也。

    尺部見滑為大寒,丙丁不勝壬癸,從寒水之化也。

     醫案 常州尹文輝,嗜火酒,能飲五斤。

    五月間入閩中,溪水驟漲,涉水至七裡,覺腹痛之甚,半月後右丸腫大,漸如鬥形。

    閩中醫者皆與肝經之劑,及溫熱之品,半載無功,歸而就商於餘。

    餘曰:嗜火酒則濕熱滿中,涉大水則濕寒外束,今病在右,正是脾肺之濕下注睪丸,以胃苓湯加梔子、枳殼、黃柏、茴香,十劑而略減,即以為丸,服至十八斤全安。

    經今十五年不再發。

     文學駱元賓,十年患疝,形容枯槁,餘視之,左脅有形,其大如臂,以熱手握之,瀝瀝有聲,甚至上攻於心,悶絕者久之,以熱醋熏炙方醒。

    餘曰:此經所謂厥疝也,用當歸四逆湯。

    半月積形衰小,更以八味丸間服。

    喜其遵信餘言,半載無間,積塊盡消,嗣後不復患矣。

     木香散 治肝邪上厥,痛悶欲絕。

     木香 陳皮 良薑 訶子 乾薑 枳實(各一錢半) 草豆蔻 黑牽牛 川芎(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蜘蛛散 仲景以之治狐疝。

     蜘蛛(十四枚,微炒) 桂(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

    雷公雲:蜘蛛勿用五色者,身上有刺毛者,薄小者;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佳。

    去頭足,微炒研。

     三層茴香丸 治一切疝如神,?疝尤為要藥。

     第一料:大茴香(拌鹽五錢,炒,和鹽秤) 川楝子(去核炒) 沙參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米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鹽湯下,日三服。

     才完,便接第二料:照前方加蓽撥(一兩) 檳榔(五錢) 共前藥六味,重五兩半,為末糊丸,服法如前。

     若未愈,服第三料:照前二方加 白茯苓(四兩) 附子(制,一兩) 共前八味,重十兩,糊丸,服法同前,但每服三錢。

    雖三十年之久,大如拷栳者,皆可除根。

     荔枝散 治陰丸腫大,痛不可忍。

     荔枝核(十四枚,燒灰存性,用新者) 大茴香(炒) 沉香 木香 青鹽 食鹽(各一錢) 川楝肉 小茴香(各二錢) 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熱酒調服。

     宣胞丸 治外腎腫痛。

     黑醜(半生半熟) 木通 青木香(鹽蝥七枚,同炒) 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錢,鹽湯下。

     地黃膏子丸 治男婦奔豚氣塊,小腹控睪而痛,上衝心腹。

     血竭 沉香 木香 廣茂(炮) 玄胡索 人參 蛤蚧 當歸 川芎 川楝子(麩炒) 續斷 白朮(炒) 全蠍 茴香(炒) 柴胡 吳茱萸 沒藥 青皮 肉桂(已上分兩無定數,隨證加減用。

    ) 上為細末,地黃膏子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

     當歸四逆湯 當歸尾(七分) 附子(炮) 官桂 茴香 柴胡(各五分) 芍藥(四分) 玄胡索 川楝子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川苦楝散 木香 川楝(巴豆拌炒,去豆) 茴香(鹽炒,去鹽)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食前酒調下。

     木香楝子散 疝氣久不愈者,服此神效。

     石菖蒲(一兩,炒) 青木香(一兩,炒) 萆薢(五錢) 荔枝核(二十枚,炒) 川楝子(三十個。

    巴豆二十枚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 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調下。

     烏頭梔子湯 治內有鬱熱,外有寒束。

     川烏頭(炮) 梔子仁(炒,各三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加味通心湯 治?癃疝,內有膿血,小便不通。

     瞿麥穗 木通(去皮) 梔子(去殼) 黃芩 連翹 甘草 枳殼(去穰) 川楝子(去核) 歸尾 桃仁(去皮尖,炒) 山楂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燈心二十莖、車前草五莖,煎湯,空心調服。

     五苓散 見傷寒。

     硇砂丸 木香 沉香 巴豆肉(各一兩) 青皮(二兩) 銅青(五錢,研) 硇砂(一錢,研) 上二香及青皮三味,同巴豆慢火炒紫色,去巴豆為末,入硇砂,青銅,同研勻,蒸餅和丸,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鹽湯空心下,日二服。

     羊肉湯 治寒疝腹痛裡急。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寒者加用) 羊肉(一斤) 水八碗,煮取三碗,溫服一碗,一日飲盡。

     淋證 即癃證也,小便不通謂之閉,小便淋瀝謂之癃。

     《內經》曰:脾受積濕之氣,小便黃赤,甚則淋。

    此言濕傳膀胱而成淋也。

    土受濕浸,積久則鬱而為熱,脾者主轉輸水穀,濕熱輸於膀胱,淋證乃作。

    風火鬱於上而熱,其病淋。

    此言熱傳膀胱而成淋也。

    少陽甲膽為相火主風,曰鬱於上者,火邪類歸心經,心移熱於膀胱,而淋證作矣。

     愚按:《內經》言淋,濕與熱兩端而已。

    《病源論》謂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與胞行於陰為溲便也。

    若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臟腑不和,緻腎虛而膀胱熱。

    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小腹弦急,痛引於臍,分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冷淋六種。

    石淋者,有如沙石,膀胱蓄熱而成,正如湯瓶久在火中.底結白鹼也。

    勞淋者,因勞倦而成,多屬脾虛。

    血淋者,心主血,心遺熱於小腸,搏於血脈,血入胞中,與溲俱下。

    氣淋者,肺主氣,氣化不及州都,胞中氣脹,少腹滿堅,溺有餘瀝。

    膏淋者,滴下肥液,極類脂膏。

    冷淋者,寒客下焦,水道不快,先見寒戰,然後成淋。

    更有過服金石,入房太甚,敗精強閉,流入胞中;亦有濕痰日久,注滲成淋。

    由是則緻淋之故,殆有多端,若不求其本末,未有獲痊者也。

     石淋 清其積熱,滌去沙石,則水道自利;宜神效琥珀散,如聖散,獨聖散,隨證選用。

     勞淋 有脾勞、腎勞之分。

    多思多慮,負重遠行,應酬紛擾,勞於脾也,宜補中益氣湯,與五苓散分進;專因思慮者,歸脾湯。

    若強力入房,或施洩無度,勞於腎也,宜生地黃丸或黃耆湯;腎虛而寒者,金匱腎氣丸。

     血淋 有血瘀、血虛、血冷、血熱之分。

    小腹硬滿,莖中作痛欲死,血瘀也,一味牛膝煎膏,酒服大效,但虛人能損胃耳。

    宜四物湯加桃仁、通草、紅花、牛膝、丹皮。

    血虛者,六味丸加側柏葉、車前子、白芍藥,或八珍湯送益元散。

    血色鮮紅,心與小腸實熱,脈必數而有力,柿蒂、側柏、黃連、黃柏、生地黃、牡丹皮、白芍藥、木通、澤瀉、茯苓。

    血色黑黯,面色枯白,尺脈沉遲,下元虛冷也,金匱腎氣丸,或用漢椒根四五錢,水煎冷服。

    然有內熱過極,反兼水化而色黑者,未可便以為冷也,須以脈證詳辨之。

     氣淋 有虛實之分。

    如氣滯不通,臍下煩悶而痛,沉香散,石韋散,瞿麥湯;氣虛者,八珍湯加杜仲、牛膝,倍茯苓。

     膏淋 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如鼻涕,此精溺俱出,精塞溺道,故欲出不快而痛,鹿角霜丸、大沉香散、沉香丸、海金沙散、菟絲子丸,隨證選用。

     冷淋 多是虛證,肉蓯蓉丸、澤瀉散、金匾腎氣丸。

     胞痹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風寒濕邪氣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放胞滿而水道不通。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巔入絡腦,下灌鼻則為清涕也。

    腎著湯、腎瀝湯、巴戟丸。

     脈候 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

    盛大而實者生,虛小而澀者死。

     醫案 邑宰嚴知非.患淋經年,痛如刀錐,凡清火疏利之劑,計三百帖,病勢日盛,歲暮來就診。

    餘曰;兩尺數而無力,是虛火也。

    從來醫者皆泥痛無補法,愈疏通則愈虛,愈虛則虛火愈熾,遂以八味地黃丸料加車前、沉香、人參,服八劑痛減一二,而頻數猶故。

    原醫者進雲:淋證作痛,定是實火,若多溫補,恐數日後必將悶絕,不可救矣。

    知非疑懼,復來商之。

    餘曰:若不宜溫補,則服藥後病勢必增,今既減矣,復可疑乎?朝服補中益氣湯,晚服八味丸,逾月而病去其九;倍用參耆,十四日而霍然矣。

     大司寇杜完三夫人,淋瀝兩載,靡藥不嘗,卒無少效。

    餘診之,見其兩尺沉數,為有瘀血停留,法當攻下,因在高年,不敢輕投,但於補養氣血之中,加琥珀、牛膝。

    此等緩劑,須以數十劑收功,而夫人躁急求功,再劑不效,輒欲更端,遂緻痼疾。

     神效琥珀散 治水道澀痛,頻下沙石。

     琥珀 桂心(去皮) 滑石(水飛) 大黃(微炒) 葵子 膩粉 木通 木香 磁石(煅,酒淬七次,研) 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燈心、蔥白煎湯調服。

     如聖散 治沙石淋。

     馬藺花 麥門冬(去心) 白茅根 車前子 甜葶藶(微炒) 檀香 連翹(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煎服。

    如渴加黃芩同煎,入燒鹽少許肌。

     獨聖散 治沙石淋。

     黃蜀葵(花子俱用,炒,一兩。

    ) 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前米飲調服。

     補中益氣湯 見虛癆。

     五苓散 見傷寒。

     歸脾湯 方見虛癆。

     金匱腎氣丸 方見腫脹。

     生地黃丸 治腎虛勞淋。

     生地黃(切焙) 黃耆(各一兩半) 防風(去皮) 遠志(去木) 茯神(去木) 鹿茸(去毛,醋炙) 黃芩(去朽木) 栝蔞(各一兩) 人參(一兩二錢五分) 石韋(去毛) 當歸(焙,各五錢) 赤芍藥 戎鹽(研) 蒲黃 甘草(炙,各七錢五分) 車前子 滑石(各二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食前鹽湯送下。

     黃耆湯 治腎虛勞淋。

     黃耆(二兩) 人參 五味子 白茯苓 旱蓮子 磁石(煅,醋粹) 滑石(各一兩) 桑白皮(七錢五分) 枳殼(麩炒) 黃芩(各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服。

     六味地黃丸 見類中風。

     八珍湯 見真中風。

     四物湯 見虛癆。

     沉香散 治氣淋臍下妨悶,小便大痛。

     沉香 石韋(去毛) 滑石 當歸 王不留行 瞿麥(各半兩) 葵子 赤芍藥 白朮(各七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 為末,每服二錢,大麥湯空心調服,以利為度。

     石韋散 石韋(去毛) 赤芍藥(各五錢) 白茅根 木通 瞿麥 芒硝 葵子 木香(各一兩) 滑石(二兩) 每服四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