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杯,食前服。
萬應丸 取蟲積如神。
黑醜(取頭末) 大黃 檳榔(各八兩) 雷丸(醋煮) 木香(各一兩) 沉香(五錢) 將黑醜、大黃、檳榔同為末,大皂角、苦楝皮各四兩,煎湯泛為丸,綠豆大,雷丸、木香、沉香為衣。
每服三錢,五更用砂糖水下。
腰痛 《內經》雲:太陽所至為腰痛。
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為病。
項如拔,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
邪者,風、熱、濕、燥、寒,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也。
又雲: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此言房室勞傷,腎虛腰痛,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
憊,猶言敗也。
愚按:《內經》言太陽腰痛者,外感六氣也;言腎經腰痛者,內傷房欲也。
假令作強伎巧之官,謹其閉蟄封藏之本,則州都之地。
真氣布護,雖六氣苛毒,弗之能害。
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腎臟虛傷,膀胱之府,安能獨足?於是六氣乘虛侵犯太陽,故分別施治。
有寒,有濕,有風,有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氣滯,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標急則從標,本重則從本,標本不失,病無遁狀矣。
寒 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
五積散去桔梗,如吳茱萸,或姜附湯,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
兼寒濕者,五積散加蒼朮、麻黃。
濕 傷濕如坐水中,腎屬水,久坐水濕,或傷雨露,兩水相得,以緻腰痛身重,脈緩,天陰必發,滲濕湯、腎著湯。
兼風濕者,獨活寄生湯。
風 有風脈浮,痛無常處,牽引兩足,五積散加防風、全蠍,或小續命湯。
杜仲、薑汁炒為末,每服一錢,酒送,治腎氣腰痛,兼治風冷。
或牛膝酒。
熱 脈洪數,發渴便秘,甘豆湯加續斷、天麻。
閃挫 或跌撲損傷,乳香趁痛散,及黑神散和復元通氣散,酒調下。
不效,必有惡血,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大黃。
勞役負重而痛,十補湯,下青娥丸。
瘀血 脈澀,轉動如錐刀之刺,大便黑,小便或黃或黑,日輕夜重,調榮活絡飲,或桃仁酒調黑神散。
氣滯 脈沉,人參順氣散,或烏藥順氣散加五加皮、木香。
或用降香、檀香、沉香各三錢三分,煎湯,空心服。
痰積 脈滑,二陳湯加南星、香附、烏藥、枳殼。
脈有力者,二陳湯加大黃。
腎虛 腰肢痿弱,腳膝痠軟,脈或大或細,按之無力,痛亦攸攸隱隱而不甚,分寒熱二候。
脈細而軟,力怯短氣,小便清利,腎氣丸、茴香丸、鹿茸、羊腎之類。
脈大而軟,小便黃,虛火炎,六味丸,封髓丸。
丹溪雲:久腰痛,必用官桂開之方止。
五積散 見傷寒。
小續命湯 見中風。
獨活寄生湯 治腎虛受風受濕,腰腿拘急,筋骨攣痛,行步艱難。
獨活 桑寄生 杜仲(炒去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芎藭 人參(各一錢半) 甘草 當歸 芍藥 地黃(各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如無寄生,續斷代之。
牛膝酒 牛膝 川芎 羌活 地骨皮 五加皮 薏苡仁 甘草(各一兩) 海桐皮(二兩) 生地黃(十兩) 上為粗末,絹袋盛,入好酒二鬥,浸二七日,每服一杯,日三四杯。
令酒氣不絕為佳。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腰中如帶五千錢,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此證名為腎著。
乾薑(炒) 茯苓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煎七分,空心溫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洩。
蒼朮(炒) 白朮(炒)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鍾,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服。
摩腰膏 治老人腰痛,女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硃砂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半) 乾薑(一錢) 麝香(五分) 為細末,蜜丸,龍眼大,每用一丸,生薑汁化開,如厚粥,火上烘熱,放掌上摩腰中,候藥盡,即烘棉衣裹緊,腰熱如火,間二日用一丸。
甘豆湯 治風熱腰痛,二便不通。
黑豆(二合) 甘草(二錢) 水二鍾,生薑七片,煎服,間服敗毒散。
敗毒散 風熱證通用。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人參 茯苓 甘草(炒) 枳殼(炒) 桔梗 芎藭(各等分) 每服三錢,生薑五錢,煎服。
乳香趁痛散 治打墜腰痛。
虎股骨(酒炙黃) 敗龜(酒炙,各二兩) 麒麟竭 赤芍藥 當歸 沒藥 防風 自然銅(煅,醋淬,研) 白附子(炮) 辣桂 白芷 蒼耳子(微炒) 骨碎補(炒,各三兩) 牛膝 天麻 檳榔 五加皮 羌活(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加全蠍更妙,腳氣通用。
黑神散 黑豆(炒、去皮,半升) 熟地黃(酒浸) 當歸(酒潤) 肉桂 乾薑(炒黑) 甘草(炙) 芍藥 蒲黃(各四兩) 為細末,每服二錢,童便半鍾,酒少許,煎服。
復元通氣散 治一切氣滯,及閃挫腰痛。
大茴香(炒) 穿山甲(炒,各二兩) 玄胡索 白牽牛(炒) 橘紅 甘草(炙,各一兩) 木香(忌火,一兩五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十全大補湯 即十補湯見虛癆。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
補骨脂(四兩,炒) 杜仲(薑汁炒,四兩) 為末,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熟蜜少許,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酒送下。
橘核酒 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
橘核(炒去皮) 研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調榮活絡飲 治失力腰閃,或跌撲瘀血。
大黃 當歸 牛膝(酒洗) 杏仁(去皮炒,各二錢) 赤芍藥 紅花 羌活 生地(酒洗,各一錢) 川芎(一錢五分) 桂枝(三分) 水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順氣散 治氣滯腰痛。
人參 川草 桔梗 白朮 白芷 陳皮 枳殼 麻黃(去節) 烏藥 白姜 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烏藥順氣散 白朮 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服。
二陳湯 見中風。
無比山藥丸 治腎虛腰痛。
赤石脂(煅) 茯神(去皮木) 山茱萸(去核) 熟地黃(酒煮) 巴戟(去心) 牛膝(酒浸) 澤瀉(各二兩) 杜仲(薑汁炒) 菟絲子(酒浸) 山藥(各三兩) 北五味(六兩) 肉蓯蓉(酒浸,四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
六味丸 八味丸 見虛癆。
補陰丸 龜闆(酒炙) 黃柏(酒炒) 知母 側柏葉 枸杞子 五味子 杜仲(薑汁炒) 砂仁(各五錢) 甘草(二兩半) 豬脊髓、地黃膏為丸,每服五錢,淡鹽湯下。
疝氣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
故諸種疝證,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諸經為之派耳。
七疝詳列後。
瘕聚者,女子之疝也。
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既上衝心,又不得大小便,能上而不能下。
肝所生病為狐疝。
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故名狐疝也。
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一切疝證,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木自病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疝。
三陽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也。
小腸、膀胱、皆在下部,膽與肝為夫婦,且支脈出氣街,繞毛際,故三陽皆能病疝也。
?者頑痹不仁,睪通腫大,如升如鬥者是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厥疝。
黃脈,土脈也,肝木乘脾,故大而虛也。
厥者,逆也,言厥逆上升也。
肝部應春,於象為木,皆主上升,怒則氣上,故為厥疝。
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
脾受所不勝之邪,傳於所勝,則脾失運化之常,又遇寒水之藏,則稽留成有形之瘕,瘕者即方書所雲狀如黃瓜者是也。
有氣不得伸,曰冤,氣聚而痛,白精自出。
經曰: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
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足陽明之筋,病?疝,腹筋急。
又曰:(肝脈)滑甚為?疝。
既曰足陽明病?疝,又曰肝滑為?疝,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
?者裹大膿血,甚則下膿血也。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癃。
又曰:腎脈滑甚為?癃。
內則裹膿血,外則小便閉,名曰?癃疝,此亦脾邪傳腎也。
愚按:《內經》所謂任脈為病,內結七疝,合言疝證之原也。
所謂沖疝、狐疝、?疝、厥疝、瘕疝、?疝、?癃疝,分言七疝之狀也。
巢氏不能詳考《內經》原具七疝,乃強分厥、癥、寒、氣、盤、胕、狼,自附於《內經》之七疝,不亦妄乎?宜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似矣,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幹,專屬肝經受病,竟不知任脈為七疝之原,亦不知經文自有七疝,散見於各論之中,又添寒、水、筋、血、氣、狐、?之七種,此其疵謬與巢氏未有以異也。
若言疝為筋病,皆挾肝邪則可,若言止在厥陰一經,不亦與《內經》相戾耶!且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不問虛實,概與攻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豈待下後始補,而可回其生乎?學者但當以《內經》為正,不當惑於多歧。
丹溪以為疝證皆始於濕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
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集,併入血隊,流於厥陰,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補前人未備之一端,不可守為揆度也。
故夫治法,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
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
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經,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
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此確然者耳。
沖疝 氣上衝心,兩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治法:木香散。
狐疝 臥則入小腹,立則出腹,子和亦有狐疝。
仲景治狐疝時上時下者,蜘蛛散。
或用牡蠣六兩,鹽泥固濟,炭三斤煅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水調得所,塗痛處,小便大利即愈。
?疝 陰囊腫大,如升如鬥,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
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鹽湯下。
雄楮葉,不結子者。
曬乾為末,酒糊丸,鹽湯下。
用馬鞭草搗塗效。
張子和亦有?疝。
厥疝 脾受肝邪,氣逆有積,巢氏亦有厥疝,但增吐飲食。
肝邪甚者,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瘕疝 脾傳腎,少腹熱痛,出白,即巢氏之癥疝,子和之筋疝也。
丹溪所謂內郁濕熱者,與此疝相似。
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
丹溪雲: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分同煎,加生薑汁。
?疝 足陽明筋病,內有膿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
宜用桃仁、玄胡索、甘草、茯苓、白朮、枳殼、山楂、橘核、荔枝核。
?癃疝 內有膿血,小便不通,加味通心散,或五苓散加桃仁、
萬應丸 取蟲積如神。
黑醜(取頭末) 大黃 檳榔(各八兩) 雷丸(醋煮) 木香(各一兩) 沉香(五錢) 將黑醜、大黃、檳榔同為末,大皂角、苦楝皮各四兩,煎湯泛為丸,綠豆大,雷丸、木香、沉香為衣。
每服三錢,五更用砂糖水下。
腰痛 《內經》雲:太陽所至為腰痛。
足太陽膀胱之脈所過,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故為病。
項如拔,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是經虛則邪客之,痛病生矣。
邪者,風、熱、濕、燥、寒,皆能為病,大抵寒濕多而風熱少也。
又雲: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此言房室勞傷,腎虛腰痛,是陽氣虛弱,不能運動故也。
憊,猶言敗也。
愚按:《內經》言太陽腰痛者,外感六氣也;言腎經腰痛者,內傷房欲也。
假令作強伎巧之官,謹其閉蟄封藏之本,則州都之地。
真氣布護,雖六氣苛毒,弗之能害。
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腎臟虛傷,膀胱之府,安能獨足?於是六氣乘虛侵犯太陽,故分別施治。
有寒,有濕,有風,有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氣滯,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
標急則從標,本重則從本,標本不失,病無遁狀矣。
寒 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腰間如冰,得熱則減,得寒則增。
五積散去桔梗,如吳茱萸,或姜附湯,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
兼寒濕者,五積散加蒼朮、麻黃。
濕 傷濕如坐水中,腎屬水,久坐水濕,或傷雨露,兩水相得,以緻腰痛身重,脈緩,天陰必發,滲濕湯、腎著湯。
兼風濕者,獨活寄生湯。
風 有風脈浮,痛無常處,牽引兩足,五積散加防風、全蠍,或小續命湯。
杜仲、薑汁炒為末,每服一錢,酒送,治腎氣腰痛,兼治風冷。
或牛膝酒。
熱 脈洪數,發渴便秘,甘豆湯加續斷、天麻。
閃挫 或跌撲損傷,乳香趁痛散,及黑神散和復元通氣散,酒調下。
不效,必有惡血,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大黃。
勞役負重而痛,十補湯,下青娥丸。
瘀血 脈澀,轉動如錐刀之刺,大便黑,小便或黃或黑,日輕夜重,調榮活絡飲,或桃仁酒調黑神散。
氣滯 脈沉,人參順氣散,或烏藥順氣散加五加皮、木香。
或用降香、檀香、沉香各三錢三分,煎湯,空心服。
痰積 脈滑,二陳湯加南星、香附、烏藥、枳殼。
脈有力者,二陳湯加大黃。
腎虛 腰肢痿弱,腳膝痠軟,脈或大或細,按之無力,痛亦攸攸隱隱而不甚,分寒熱二候。
脈細而軟,力怯短氣,小便清利,腎氣丸、茴香丸、鹿茸、羊腎之類。
脈大而軟,小便黃,虛火炎,六味丸,封髓丸。
丹溪雲:久腰痛,必用官桂開之方止。
五積散 見傷寒。
小續命湯 見中風。
獨活寄生湯 治腎虛受風受濕,腰腿拘急,筋骨攣痛,行步艱難。
獨活 桑寄生 杜仲(炒去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 芎藭 人參(各一錢半) 甘草 當歸 芍藥 地黃(各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如無寄生,續斷代之。
牛膝酒 牛膝 川芎 羌活 地骨皮 五加皮 薏苡仁 甘草(各一兩) 海桐皮(二兩) 生地黃(十兩) 上為粗末,絹袋盛,入好酒二鬥,浸二七日,每服一杯,日三四杯。
令酒氣不絕為佳。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腰中如帶五千錢,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此證名為腎著。
乾薑(炒) 茯苓 甘草(炙) 白朮(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鍾,煎七分,空心溫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小便赤澀,大便溏洩。
蒼朮(炒) 白朮(炒)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鍾,棗一枚,姜三片,煎七分服。
摩腰膏 治老人腰痛,女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硃砂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半) 乾薑(一錢) 麝香(五分) 為細末,蜜丸,龍眼大,每用一丸,生薑汁化開,如厚粥,火上烘熱,放掌上摩腰中,候藥盡,即烘棉衣裹緊,腰熱如火,間二日用一丸。
甘豆湯 治風熱腰痛,二便不通。
黑豆(二合) 甘草(二錢) 水二鍾,生薑七片,煎服,間服敗毒散。
敗毒散 風熱證通用。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人參 茯苓 甘草(炒) 枳殼(炒) 桔梗 芎藭(各等分) 每服三錢,生薑五錢,煎服。
乳香趁痛散 治打墜腰痛。
虎股骨(酒炙黃) 敗龜(酒炙,各二兩) 麒麟竭 赤芍藥 當歸 沒藥 防風 自然銅(煅,醋淬,研) 白附子(炮) 辣桂 白芷 蒼耳子(微炒) 骨碎補(炒,各三兩) 牛膝 天麻 檳榔 五加皮 羌活(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加全蠍更妙,腳氣通用。
黑神散 黑豆(炒、去皮,半升) 熟地黃(酒浸) 當歸(酒潤) 肉桂 乾薑(炒黑) 甘草(炙) 芍藥 蒲黃(各四兩) 為細末,每服二錢,童便半鍾,酒少許,煎服。
復元通氣散 治一切氣滯,及閃挫腰痛。
大茴香(炒) 穿山甲(炒,各二兩) 玄胡索 白牽牛(炒) 橘紅 甘草(炙,各一兩) 木香(忌火,一兩五錢) 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十全大補湯 即十補湯見虛癆。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
補骨脂(四兩,炒) 杜仲(薑汁炒,四兩) 為末,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熟蜜少許,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酒送下。
橘核酒 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
橘核(炒去皮) 研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
調榮活絡飲 治失力腰閃,或跌撲瘀血。
大黃 當歸 牛膝(酒洗) 杏仁(去皮炒,各二錢) 赤芍藥 紅花 羌活 生地(酒洗,各一錢) 川芎(一錢五分) 桂枝(三分) 水鍾半,煎八分,食前服。
人參順氣散 治氣滯腰痛。
人參 川草 桔梗 白朮 白芷 陳皮 枳殼 麻黃(去節) 烏藥 白姜 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烏藥順氣散 白朮 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服。
二陳湯 見中風。
無比山藥丸 治腎虛腰痛。
赤石脂(煅) 茯神(去皮木) 山茱萸(去核) 熟地黃(酒煮) 巴戟(去心) 牛膝(酒浸) 澤瀉(各二兩) 杜仲(薑汁炒) 菟絲子(酒浸) 山藥(各三兩) 北五味(六兩) 肉蓯蓉(酒浸,四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酒下。
六味丸 八味丸 見虛癆。
補陰丸 龜闆(酒炙) 黃柏(酒炒) 知母 側柏葉 枸杞子 五味子 杜仲(薑汁炒) 砂仁(各五錢) 甘草(二兩半) 豬脊髓、地黃膏為丸,每服五錢,淡鹽湯下。
疝氣 《內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
故諸種疝證,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諸經為之派耳。
七疝詳列後。
瘕聚者,女子之疝也。
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既上衝心,又不得大小便,能上而不能下。
肝所生病為狐疝。
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故名狐疝也。
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一切疝證,非肝木受邪,即肝木自病,此言狐疝,乃肝木自病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疝。
三陽者,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也。
小腸、膀胱、皆在下部,膽與肝為夫婦,且支脈出氣街,繞毛際,故三陽皆能病疝也。
?者頑痹不仁,睪通腫大,如升如鬥者是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厥疝。
黃脈,土脈也,肝木乘脾,故大而虛也。
厥者,逆也,言厥逆上升也。
肝部應春,於象為木,皆主上升,怒則氣上,故為厥疝。
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
脾受所不勝之邪,傳於所勝,則脾失運化之常,又遇寒水之藏,則稽留成有形之瘕,瘕者即方書所雲狀如黃瓜者是也。
有氣不得伸,曰冤,氣聚而痛,白精自出。
經曰: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
又曰:脈急者,疝瘕少腹痛。
足陽明之筋,病?疝,腹筋急。
又曰:(肝脈)滑甚為?疝。
既曰足陽明病?疝,又曰肝滑為?疝,則知此證肝木乘胃也。
?者裹大膿血,甚則下膿血也。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癃。
又曰:腎脈滑甚為?癃。
內則裹膿血,外則小便閉,名曰?癃疝,此亦脾邪傳腎也。
愚按:《內經》所謂任脈為病,內結七疝,合言疝證之原也。
所謂沖疝、狐疝、?疝、厥疝、瘕疝、?疝、?癃疝,分言七疝之狀也。
巢氏不能詳考《內經》原具七疝,乃強分厥、癥、寒、氣、盤、胕、狼,自附於《內經》之七疝,不亦妄乎?宜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似矣,及其立論,但辨陰器與小腸、膀胱、腎,了不相幹,專屬肝經受病,竟不知任脈為七疝之原,亦不知經文自有七疝,散見於各論之中,又添寒、水、筋、血、氣、狐、?之七種,此其疵謬與巢氏未有以異也。
若言疝為筋病,皆挾肝邪則可,若言止在厥陰一經,不亦與《內經》相戾耶!且執病在下者引而竭之,不問虛實,概與攻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豈待下後始補,而可回其生乎?學者但當以《內經》為正,不當惑於多歧。
丹溪以為疝證皆始於濕熱,蓋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
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集,併入血隊,流於厥陰,肝性急速,為寒所束,宜其痛甚,此亦補前人未備之一端,不可守為揆度也。
故夫治法,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
蓋睪丸有兩,左丸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納左之血者肝也;右丸屬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三部皆司氣,統納右之氣者肺也。
是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經,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
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痛少腫多,此確然者耳。
沖疝 氣上衝心,兩便不通,巢氏狼疝略似,治法:木香散。
狐疝 臥則入小腹,立則出腹,子和亦有狐疝。
仲景治狐疝時上時下者,蜘蛛散。
或用牡蠣六兩,鹽泥固濟,炭三斤煅至火盡,取二兩;乾薑一兩,焙為細末,二味和勻,水調得所,塗痛處,小便大利即愈。
?疝 陰囊腫大,如升如鬥,甚而如栲栳大者,三層茴香丸、荔枝散、宣胞丸、地黃膏子丸。
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蒼朮、枳實、山楂、白芷、神麯、滑石、茱萸、昆布、酒糊丸,空心鹽湯下。
雄楮葉,不結子者。
曬乾為末,酒糊丸,鹽湯下。
用馬鞭草搗塗效。
張子和亦有?疝。
厥疝 脾受肝邪,氣逆有積,巢氏亦有厥疝,但增吐飲食。
肝邪甚者,當歸四逆湯、川苦楝散、木香楝子散。
瘕疝 脾傳腎,少腹熱痛,出白,即巢氏之癥疝,子和之筋疝也。
丹溪所謂內郁濕熱者,與此疝相似。
烏頭梔子湯,或加橘核、桃仁、吳茱萸。
丹溪雲: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悶痛,梔子、桃仁、枳實、山楂,等分同煎,加生薑汁。
?疝 足陽明筋病,內有膿血,即巢氏之胕疝,子和之血疝也。
宜用桃仁、玄胡索、甘草、茯苓、白朮、枳殼、山楂、橘核、荔枝核。
?癃疝 內有膿血,小便不通,加味通心散,或五苓散加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