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便難,或瀉利面浮而黃,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
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間也。
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經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此以胸屬心也。
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
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
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
脅痛舊從肝治,不知肝固內舍胠脅,何以異於心肺內舍膺脅哉?若謂肝經所過而痛,何以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痛者哉?若謂經脈挾邪而痛,何以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故非審色按脈,熟察各經氣變,卒不能萬舉萬當也。
且左右肺肝,氣血陰陽,亦有不可盡拘,而臨證者可無詳察耶? 腹痛分為三部,臍以上痛者為太陰脾,當臍而痛者為少陰腎,少腹痛者為厥陰肝,及沖、任、大、小腸。
每部各有五賊之變,七情之發,六氣之害,五運之邪,至紛至博,苟能辨氣血虛實,內傷外感,而為之調劑,無不切中病情矣。
心痛 有停飲則噁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小胃丹或胃苓湯。
食積及飽悶,噫氣如敗卵,得食則甚,香砂枳朮丸加神麯、莪朮。
火痛忽增忽減,口渴便秘,清中湯。
外受寒,內食冷,草豆蔻丸。
虛寒者,歸脾湯加薑、桂、菖蒲。
氣壅攻刺而痛,沉香降氣散。
死血脈必澀,飲下作呃,手拈散,甚者桃仁承氣湯。
心痛而煩,發熱動悸,此為虛傷,妙香散。
蟲痛面上白斑,唇紅能食,或食後即痛,或痛後即能食,或口中沫出,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雞肉汁,或蜜糖飲之,引蟲頭向上,隨服剪紅丸。
蛔蟲齒心,痛有休止,或吐蛔蟲,蛔動則噁心嘔吐,烏梅丸、蕪荑散。
鬼疰心痛,昏憒妄言,蘇合香丸。
熱厥心痛,金鈴子散。
寒厥心痛,朮附湯。
胃脘痛 治法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按之滿痛者,下之,大柴胡湯。
虛寒者,理中湯。
胸痛 肝虛者,痛引背脅,補肝湯。
肝實者,不得轉側,喜太息,柴胡疏肝湯。
有痰,二陳湯加薑汁。
脅痛 左痛多留血,代抵當湯。
右痛多痰氣,痰,二陳湯;氣,推氣散。
左為肝邪,枳芎散。
右為肝移邪於肺,推氣散。
挾寒,理中湯加枳殼。
死血日輕夜重,或午後熱,脈澀或芤,桃仁承氣湯,加枳殼、鱉甲。
痰飲,導痰湯加白芥子。
食積,有一條扛起者是也,枳朮丸加吳茱萸、黃連、神麯、山楂。
肝火盛,龍薈丸。
虛冷,理中湯送黑錫丹。
肝脈軟,補肝湯。
驚傷脅痛,桂枝散。
腹痛 (芍藥甘草湯主之。
)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脈遲傷火,加乾薑。
綿綿痛而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飲食,其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湯。
冷痛,用溫藥不效,大便秘者,當微利之,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大黃。
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脈大而數者,熱也,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
暑痛,十味香薷飲。
濕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脈必細緩,胃苓湯。
痰痛,或眩暈,或吐冷涎,或下白積,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脈必滑,輕者二陳湯加枳殼、薑汁,重者用礞石滾痰丸。
食積痛甚,大便後減,其脈弦,或沉滑,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甚者加大黃。
酒積痛,葛花解酲湯加三稜、莪朮、茵陳。
氣滯必腹脹,脈沉,木香順氣散。
死血作痛,痛有定在而不移,脈澀或芤,虛者,四物湯料加大黃蜜丸服。
實者,桃仁承氣湯,或用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玄胡索、當歸尾、桃仁、加童便、韭汁、酒。
蟲痛,心腹懊憹,往來上下,痛有休止,或有塊耕起,腹熱善渴,面色乍膏、乍白、乍赤,吐清水者,蟲也,或雞汁吞萬應丸下之,或椒湯吞烏梅丸安之。
乾霍亂一名攪腸痧,疝痛,內癰皆腹痛,各詳具本門。
愚再按: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
不知形實病變,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洩者,豈容混治。
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
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
必以望、聞、問、切,四者詳辨,則虛實灼然。
實者固可通利,虛者安可通利乎?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
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以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
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慘於利器矣! 脈候 弦為痛為食,澀為痛,短數為痛,大為病久,痛甚者脈必伏。
細小沉遲者生,實大浮長滑數者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
寸口脈弦,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
醫案 給諫章魯齋,暑月自京口歸邑,心中大痛,吳門醫者令服香薷飲,痛勢轉增。
餘曰:寸口弦急,痰食交結也。
服香砂二陳湯,二帖,痛雖略減,困苦煩悶,更以胃苓湯加半夏二錢,大黃三錢,下黑屎數枚,痛減三四。
仍以前湯用大黃四錢,下膠痰十數碗,始安。
孝廉李長蘅,吳門舟次,忽發胃脘痛,用順氣化食之劑弗效。
餘診之曰:脈沉而遲,客寒犯胃也。
以蘇參飲加草豆蔻二錢,煎就,加生薑自然汁半碗,一服而減,二服而瘥。
縣令章生公,在南都應試時,八月初五,心口痛,甚至不能飲食。
餘診之,寸口澀而軟,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三錢、官桂一錢。
生公雲:痛而驟補,實所不敢,得無與場期礙乎?餘曰:第能信而服之,可以無礙,恐反投破氣之藥,其礙也必矣。
遂服之,不逾時而痛減,更進一劑,連飲獨參湯兩日而愈,場事獲竣。
海上太學喬憲卿,鬱怒之餘,胸腹脹痛,先服消痰疏氣化食之劑不效,服大黃下之不效,更以人參補之,又不效,迎餘診之,脈弦而數,此內有鬱熱,為寒涼飲食,壅之而痛,用黃連三錢,梔子一錢五分,橘紅、白蔻各二錢,鉤藤、木香各八分,官桂二錢,煎成,加薑汁半鍾,二劑痛止,四劑之後加乾薑、人參而霍然。
太史焦猗園,當臍切痛,作氣食療之無功,餘診之曰:當臍者,少陰腎之部位也,況脈沉而弱,與氣食有何幹涉?非徒無益,反害真元。
以八味丸料煎飲,不十日而健康如常。
京卿胡慕東,名忻,少腹作痛,連於兩脅,服疏肝之劑,一月以來,日甚一日,餘診之,左關尺俱沉遲,治以理中湯加吳榮萸。
一劑知,十劑起矣。
加味七氣湯 治七情鬱結,心腹作痛。
蓬朮 青皮 香附(醋炒,各一錢半) 玄胡索(一錢) 薑黃(一錢) 草豆蔻(八分) 三稜(炮,七分) 桂心(五分) 益智仁(七分) 陳皮(八分) 藿香(十分) 炙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死血,加桃仁、紅花。
手拈散 治血滯,心腹作痛。
玄胡索(醋炒) 五靈脂(醋炒) 草果 沒藥(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桃仁承氣湯 見傷寒。
小胃丹 見腫脹。
胃苓湯 見洩瀉。
代抵當湯 行痰血。
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朮。
生地黃 當歸尾 穿山甲(各三錢) 降香(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一錢) 桃仁(去皮尖,炒,二錢) 大黃(去皮,三錢) 芒硝(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
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清中湯 治火痛。
黃連 梔子(炒,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錢半) 熟半夏(一錢)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腹作痛,熱者亦可服。
草豆蔻(一錢半,煨) 吳茱萸 益智仁 殭蠶(炒,各八分) 當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麯 薑黃(各四分) 生甘草(三分) 桃仁(七個,去皮) 熟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 麥芽(炒,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柴胡(四分) 人參 黃耆 陳皮(各八分) 為末,水丸,每服三錢,食遠白湯下。
大柴胡湯 見傷寒。
加味歸脾湯 治心虛悸動而痛。
人參 黃耆(炙) 白朮(炒) 當歸 茯苓 酸棗仁(各一半) 遠志肉(八分)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龍眼肉(二錢) 大棗(二枚) 煨姜(三片) 菖蒲(八分) 桂心(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亦有加柴胡、山梔者。
沉香降氣散 見頭痛。
二陳湯 見虛癆。
理中湯 見傷寒。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恍惚虛煩,盜汗不寐,跳動不寧。
山藥(薑汁炒)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 遠志(去心,炒) 黃耆(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炙,各五錢) 木香(煨,二錢半) 辰砂(三錢,另研) 麝香(一錢,另研) 為細末,每三錢,或湯或酒調下。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
金鈴子 玄胡索(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痛止,與香砂枳朮丸。
朮附湯 治寒厥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一兩) 白朮(炒,四兩) 甘草(炙,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一鍾,食前服。
蕪荑散 蟲咬心痛,貫心則殺人,宜亟服之。
蕪荑 雷丸(各五分) 乾漆(炒至煙盡,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
烏梅丸 見傷寒。
剪紅丸 見反胃。
蘇合香丸 見中風。
補肝湯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 細辛 柏子仁 茯苓 防風(各一兩) 大棗(二十四枚) 水九碗,煎四碗,分三服。
柴胡疏肝散 柴胡 陳皮(醋炒,各二錢) 川芎 芍藥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麩炒) 桂心(忌火,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調下。
枳芎散 治左脅刺痛。
枳實 川芎(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導痧湯 治痰飲,痞塞為痛。
熟半夏(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枳實(麩炒,去瓤) 赤茯苓(去皮)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碗,姜十片,煎八分,食遠服。
龍薈丸 當歸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生薑湯下。
黑錫丹 見頭痛。
葛花解酲湯 見洩瀉。
桂枝散 驚氣傷肝,脅中疼痛。
枳殼(二兩) 桂枝(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芍藥甘草湯 一名戊己湯 治腹痛如神。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服。
酸以收之,甘以緩之。
藿香正氣散 方見中風。
十味香薷飲 方見類中風。
大金花丸 加梔子,去大黃,名黃連解毒湯,又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為末,水丸,每服白湯下二錢。
木香順氣散 治氣滯腹痛。
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醋炒) 陳皮 厚樸(薑製) 蒼朮(泔浸,炒) 枳殼(麩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
胸痛即膈痛,其與心痛別者,心痛在歧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間也。
其與胃脘痛別者,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經曰: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此以胸屬心也。
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實則胸痛不得轉側,此又以胸屬肝也。
夫胸中實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脈從心系卻上肺也。
其言肝者,以肝之脈貫膈上注肺也。
脅痛舊從肝治,不知肝固內舍胠脅,何以異於心肺內舍膺脅哉?若謂肝經所過而痛,何以異於足少陽、手心主所過而痛者哉?若謂經脈挾邪而痛,何以異於經筋所過而痛者哉?故非審色按脈,熟察各經氣變,卒不能萬舉萬當也。
且左右肺肝,氣血陰陽,亦有不可盡拘,而臨證者可無詳察耶? 腹痛分為三部,臍以上痛者為太陰脾,當臍而痛者為少陰腎,少腹痛者為厥陰肝,及沖、任、大、小腸。
每部各有五賊之變,七情之發,六氣之害,五運之邪,至紛至博,苟能辨氣血虛實,內傷外感,而為之調劑,無不切中病情矣。
心痛 有停飲則噁心煩悶,時吐黃水,甚則搖之作水聲,小胃丹或胃苓湯。
食積及飽悶,噫氣如敗卵,得食則甚,香砂枳朮丸加神麯、莪朮。
火痛忽增忽減,口渴便秘,清中湯。
外受寒,內食冷,草豆蔻丸。
虛寒者,歸脾湯加薑、桂、菖蒲。
氣壅攻刺而痛,沉香降氣散。
死血脈必澀,飲下作呃,手拈散,甚者桃仁承氣湯。
心痛而煩,發熱動悸,此為虛傷,妙香散。
蟲痛面上白斑,唇紅能食,或食後即痛,或痛後即能食,或口中沫出,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先以雞肉汁,或蜜糖飲之,引蟲頭向上,隨服剪紅丸。
蛔蟲齒心,痛有休止,或吐蛔蟲,蛔動則噁心嘔吐,烏梅丸、蕪荑散。
鬼疰心痛,昏憒妄言,蘇合香丸。
熱厥心痛,金鈴子散。
寒厥心痛,朮附湯。
胃脘痛 治法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按之滿痛者,下之,大柴胡湯。
虛寒者,理中湯。
胸痛 肝虛者,痛引背脅,補肝湯。
肝實者,不得轉側,喜太息,柴胡疏肝湯。
有痰,二陳湯加薑汁。
脅痛 左痛多留血,代抵當湯。
右痛多痰氣,痰,二陳湯;氣,推氣散。
左為肝邪,枳芎散。
右為肝移邪於肺,推氣散。
挾寒,理中湯加枳殼。
死血日輕夜重,或午後熱,脈澀或芤,桃仁承氣湯,加枳殼、鱉甲。
痰飲,導痰湯加白芥子。
食積,有一條扛起者是也,枳朮丸加吳茱萸、黃連、神麯、山楂。
肝火盛,龍薈丸。
虛冷,理中湯送黑錫丹。
肝脈軟,補肝湯。
驚傷脅痛,桂枝散。
腹痛 (芍藥甘草湯主之。
) 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方也。
脈緩傷水,加桂枝、生薑;脈洪傷金,加黃芩、大棗;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脈遲傷火,加乾薑。
綿綿痛而無增減,欲得熱手按,及喜熱飲食,其脈遲者,寒也,香砂理中湯。
冷痛,用溫藥不效,大便秘者,當微利之,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木香、大黃。
時痛時止,熱手按而不散,脈大而數者,熱也,大金花丸,或黃連解毒湯。
暑痛,十味香薷飲。
濕痛,小便不利,大便溏,脈必細緩,胃苓湯。
痰痛,或眩暈,或吐冷涎,或下白積,或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脈必滑,輕者二陳湯加枳殼、薑汁,重者用礞石滾痰丸。
食積痛甚,大便後減,其脈弦,或沉滑,平胃散加枳實、山楂、麥芽、砂仁、木香,甚者加大黃。
酒積痛,葛花解酲湯加三稜、莪朮、茵陳。
氣滯必腹脹,脈沉,木香順氣散。
死血作痛,痛有定在而不移,脈澀或芤,虛者,四物湯料加大黃蜜丸服。
實者,桃仁承氣湯,或用丹皮、香附、穿山甲、降香、紅花、蘇木、玄胡索、當歸尾、桃仁、加童便、韭汁、酒。
蟲痛,心腹懊憹,往來上下,痛有休止,或有塊耕起,腹熱善渴,面色乍膏、乍白、乍赤,吐清水者,蟲也,或雞汁吞萬應丸下之,或椒湯吞烏梅丸安之。
乾霍亂一名攪腸痧,疝痛,內癰皆腹痛,各詳具本門。
愚再按:近世治痛,有以諸痛屬實,痛無補法者;有以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以痛隨利減者;互相傳授,以為不易之法。
不知形實病變,便閉不通者,乃為相宜;或形虛脈弱,食少便洩者,豈容混治。
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須知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則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衰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
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
必以望、聞、問、切,四者詳辨,則虛實灼然。
實者固可通利,虛者安可通利乎?故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
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以脾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脾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
亦泥痛無補法,則殺人慘於利器矣! 脈候 弦為痛為食,澀為痛,短數為痛,大為病久,痛甚者脈必伏。
細小沉遲者生,實大浮長滑數者死,大痛而喘,人中黑者死。
寸口脈弦,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
醫案 給諫章魯齋,暑月自京口歸邑,心中大痛,吳門醫者令服香薷飲,痛勢轉增。
餘曰:寸口弦急,痰食交結也。
服香砂二陳湯,二帖,痛雖略減,困苦煩悶,更以胃苓湯加半夏二錢,大黃三錢,下黑屎數枚,痛減三四。
仍以前湯用大黃四錢,下膠痰十數碗,始安。
孝廉李長蘅,吳門舟次,忽發胃脘痛,用順氣化食之劑弗效。
餘診之曰:脈沉而遲,客寒犯胃也。
以蘇參飲加草豆蔻二錢,煎就,加生薑自然汁半碗,一服而減,二服而瘥。
縣令章生公,在南都應試時,八月初五,心口痛,甚至不能飲食。
餘診之,寸口澀而軟,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三錢、官桂一錢。
生公雲:痛而驟補,實所不敢,得無與場期礙乎?餘曰:第能信而服之,可以無礙,恐反投破氣之藥,其礙也必矣。
遂服之,不逾時而痛減,更進一劑,連飲獨參湯兩日而愈,場事獲竣。
海上太學喬憲卿,鬱怒之餘,胸腹脹痛,先服消痰疏氣化食之劑不效,服大黃下之不效,更以人參補之,又不效,迎餘診之,脈弦而數,此內有鬱熱,為寒涼飲食,壅之而痛,用黃連三錢,梔子一錢五分,橘紅、白蔻各二錢,鉤藤、木香各八分,官桂二錢,煎成,加薑汁半鍾,二劑痛止,四劑之後加乾薑、人參而霍然。
太史焦猗園,當臍切痛,作氣食療之無功,餘診之曰:當臍者,少陰腎之部位也,況脈沉而弱,與氣食有何幹涉?非徒無益,反害真元。
以八味丸料煎飲,不十日而健康如常。
京卿胡慕東,名忻,少腹作痛,連於兩脅,服疏肝之劑,一月以來,日甚一日,餘診之,左關尺俱沉遲,治以理中湯加吳榮萸。
一劑知,十劑起矣。
加味七氣湯 治七情鬱結,心腹作痛。
蓬朮 青皮 香附(醋炒,各一錢半) 玄胡索(一錢) 薑黃(一錢) 草豆蔻(八分) 三稜(炮,七分) 桂心(五分) 益智仁(七分) 陳皮(八分) 藿香(十分) 炙甘草(四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死血,加桃仁、紅花。
手拈散 治血滯,心腹作痛。
玄胡索(醋炒) 五靈脂(醋炒) 草果 沒藥(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三錢,熱酒調下。
桃仁承氣湯 見傷寒。
小胃丹 見腫脹。
胃苓湯 見洩瀉。
代抵當湯 行痰血。
如血老而甚者,去歸、地,加蓬朮。
生地黃 當歸尾 穿山甲(各三錢) 降香(一錢五分) 肉桂(去皮,一錢) 桃仁(去皮尖,炒,二錢) 大黃(去皮,三錢) 芒硝(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
血在上食後服,血在下食前服。
清中湯 治火痛。
黃連 梔子(炒,各二錢) 陳皮 茯苓(各一錢半) 熟半夏(一錢)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腹作痛,熱者亦可服。
草豆蔻(一錢半,煨) 吳茱萸 益智仁 殭蠶(炒,各八分) 當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麯 薑黃(各四分) 生甘草(三分) 桃仁(七個,去皮) 熟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 麥芽(炒,一錢半) 炙甘草(六分) 柴胡(四分) 人參 黃耆 陳皮(各八分) 為末,水丸,每服三錢,食遠白湯下。
大柴胡湯 見傷寒。
加味歸脾湯 治心虛悸動而痛。
人參 黃耆(炙) 白朮(炒) 當歸 茯苓 酸棗仁(各一半) 遠志肉(八分)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龍眼肉(二錢) 大棗(二枚) 煨姜(三片) 菖蒲(八分) 桂心(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亦有加柴胡、山梔者。
沉香降氣散 見頭痛。
二陳湯 見虛癆。
理中湯 見傷寒。
妙香散 治心氣不足,恍惚虛煩,盜汗不寐,跳動不寧。
山藥(薑汁炒) 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木) 遠志(去心,炒) 黃耆(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炙,各五錢) 木香(煨,二錢半) 辰砂(三錢,另研) 麝香(一錢,另研) 為細末,每三錢,或湯或酒調下。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
金鈴子 玄胡索(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痛止,與香砂枳朮丸。
朮附湯 治寒厥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一兩) 白朮(炒,四兩) 甘草(炙,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水一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一鍾,食前服。
蕪荑散 蟲咬心痛,貫心則殺人,宜亟服之。
蕪荑 雷丸(各五分) 乾漆(炒至煙盡,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
烏梅丸 見傷寒。
剪紅丸 見反胃。
蘇合香丸 見中風。
補肝湯 山茱萸 甘草 桂心(各三兩) 桃仁 細辛 柏子仁 茯苓 防風(各一兩) 大棗(二十四枚) 水九碗,煎四碗,分三服。
柴胡疏肝散 柴胡 陳皮(醋炒,各二錢) 川芎 芍藥 枳殼(麩炒,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香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麩炒) 桂心(忌火,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調下。
枳芎散 治左脅刺痛。
枳實 川芎(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湯下。
導痧湯 治痰飲,痞塞為痛。
熟半夏(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枳實(麩炒,去瓤) 赤茯苓(去皮)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碗,姜十片,煎八分,食遠服。
龍薈丸 當歸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 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生薑湯下。
黑錫丹 見頭痛。
葛花解酲湯 見洩瀉。
桂枝散 驚氣傷肝,脅中疼痛。
枳殼(二兩) 桂枝(一兩) 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芍藥甘草湯 一名戊己湯 治腹痛如神。
芍藥(四錢) 甘草(二錢) 水二杯,煎一杯服。
酸以收之,甘以緩之。
藿香正氣散 方見中風。
十味香薷飲 方見類中風。
大金花丸 加梔子,去大黃,名黃連解毒湯,又名梔子金花丸。
黃連 黃柏 黃芩 大黃(各等分) 為末,水丸,每服白湯下二錢。
木香順氣散 治氣滯腹痛。
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醋炒) 陳皮 厚樸(薑製) 蒼朮(泔浸,炒) 枳殼(麩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