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頭痛
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風府者,督脈穴,入項髮際一寸。
太陽之脈,連於風府,太陽受風,則腦痛而為腦風也。
濯首曰沐,沐則腠開風客,乃為首風。
風傷衛則汗出而惡風,風為陽邪,故先風一日則病發,先甚者亦先衰,故至其風日則病少愈也。
頭痛數歲不已……當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
髓以腦為主者,諸髓皆屬於腦也。
大寒入髓則腦痛,其邪深,故數歲不已。
髓為骨之充,齒者骨之餘也,故頭痛齒亦痛。
是邪逆於上,故名厥逆。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
頭痛,巨陽病也。
太陽之脈交巔上。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直行者,從巔入絡腦。
下虛,少陰腎虛也;上實,巨陽膀胱實也。
腎虛不能攝巨陽之氣,故虛邪上行而為頭痛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
耳者,腎之外候,腎氣虛故耳鳴也。
九竅不利者,氣虛不能達也。
腸胃者,衝門之道路,氣之所以往來者也。
氣虛則不能上升於巔頂,故頭痛。
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三陽受邪,伏而不去,久則陽氣敗絕,故手足之寒上至於節也。
愚按:經之論頭痛,風也、緣也、虛也。
運氣論頭痛十條,傷寒論頭痛一條,皆六氣相侵,為真氣相搏,經氣逆上,幹於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痛也。
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此。
故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
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薄,鬱而成熱,脈滿而痛。
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
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薄成熱,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捲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止,此虛痛也。
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
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藥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
須知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經所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也。
察內外之因,分虛實之證,胸中洞然,則手到病除矣。
風濕挾熱頭痛 上壅損目及腦痛。
偏正頭痛,年深不愈,並以清空膏主之,痛甚加細辛。
痰厥頭痛,太陰脈緩,清空膏去羌活、防風,加半夏、天麻。
陽明頭痛,發熱惡熱而渴,白虎湯加白芷。
腎厥頭痛,即經所謂下虛上實,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玉真丸、來復丹。
傷食頭痛,胸滿咽酸,噫敗卵臭,惡食,雖發熱而身不痛,香砂枳朮丸。
傷酒頭痛,葛花解酲湯。
怒氣傷肝,沉香降氣散、蘇子降氣散。
頭痛九竅不利,屬氣虛,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川芎、細辛。
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魚尾上次頭痛,屬血虛,四物湯加薄荷。
動作頭痛,胃熱也,酒炒大黃五錢,濃茶煎服。
心煩頭痛,清空膏加麥門冬、丹參。
上熱頭痛,目赤下寒,足?為甚,大便微秘,既濟解毒湯。
偏頭痛 半邊頭痛。
左為血虛,右屬氣虛。
蓖麻子五錢,去殼,大棗十五枚,去核,共搗研如泥,塗棉紙上,用箸一隻卷之,去箸納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
生蘿蔔汁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
芎犀丸極效。
雷頭風 頭痛面起核塊,或頭中如雷鳴。
震為雷,震仰盂,用青荷葉者,象震之形與色也,清震湯。
有因痰火,耳如雷鳴,熟半夏一兩,大黃煨二兩,天麻、黃芩各六錢,薄荷葉三錢,甘草三錢,水泛綠豆大,臨臥茶吞二錢,痰利為度。
真頭痛 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腦為髓海,受邪則死。
灸百會穴,猛進大劑參、附,亦有生者。
大頭風 頭大如鬥,此天行時疫也。
感天地非時之氣,甚而潰裂出膿,此客邪上焦,普濟消毒飲子。
輕者名發頤,腫在兩耳前後,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鼠黏子、連翹、黃芩。
眉稜骨痛 外挾風寒,內成鬱熱,上攻頭腦,下注目睛,眉骨作痛。
有屬心肝壅熱者,有風痰上攻者,有濕氣內郁者,選奇湯神效。
戴元禮雲:眼眶痛有二證,俱屬肝經,肝虛見光則痛,生熟地黃丸。
肝經停飲,痛不可開,晝靜夜劇,導痰湯。
脈候 寸口緊急,或短,或弦,或浮,皆頭痛。
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為虛,難治。
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或緩為濕。
醫案 少宰蔣恬庵,頭痛如破,昏重不寧,風藥、血藥、痰藥,久治無功。
餘曰:尺微寸滑,腎虛水泛為痰也。
地黃四錢,山藥、丹皮、澤瀉各一錢,茯苓三錢,沉香八分,日服四帖。
兩頭輒減六七,更以七味丸人參湯送,五日其痛若失。
清空青 丹溪曰:東垣清空膏,諸般頭痛皆治,惟血虛頭痛,從魚尾相連者勿用。
太陽厥陰巔頂痛,宜來復丹等,亦非此藥所能治。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黃芩(三兩,一半生用,一半酒炒)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調如膏,抹在口中,少用白湯,臨臥送下。
白虎湯 見暑中。
安神丸 治鬱熱頭痛。
黃耆 羌活 黃柏(酒炒,各一兩) 防風(二錢五分) 知母(酒炒) 生地黃(酒潤) 柴胡 升麻(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生薑(三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之鐘半,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煎至一鍾,臨臥熱服。
透頂散 治新久偏正頭風,及夾腦風。
細辛(表白者,三莖) 瓜蒂(七個)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一分半) 將冰、麝研細,將前味研勻,另自治為末,後入乳缽內,與冰、麝和勻,磁瓶密固,用一大豆許,隨患人左右搐之,良久出涎碗許則安。
大川芎丸 治風寒痰飲,偏正頭痛。
川芎(一斤) 天麻(四兩) 為末,蜜丸,每丸一錢。
每服一丸,食後茶、酒下。
玉壺丸 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滿吐涎。
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兩) 天麻(半兩) 白麵(三兩) 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碗,先煎沸,下藥煮,候藥浮即熟,漉起,生薑湯下。
玉真丸 腎虛逆上頭痛,謂之腎厥。
硫黃(二兩) 石膏(煅赤,研) 半夏(湯洗) 硝石(研,各一兩) 為末,生薑汁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灸關元百壯。
寒甚者去石膏,用鍾乳粉。
來復丹 見中風。
葛花解酲湯 見洩瀉。
沉香降氣散 治氣壅痞塞頭痛。
沉香(二錢八分) 砂仁(七錢五分) 甘草(炙,五錢五分) 香附(鹽水炒,去毛,六兩二錢半) 為極細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蘇子降氣湯 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
蘇子(炒) 半夏(湯泡,各二錢半) 前胡(去蘆) 甘草(炙) 厚樸(薑製) 陳皮(去白,各一錢) 當歸(去蘆,一錢半) 沉香(七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虛寒者加桂五分、黃耆一錢。
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煩悶不得安臥,下體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便通者勿用) 黃連(酒炒) 黃耆(酒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錢) 柴胡 升麻 連翹 當歸身(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神芎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鼻塞。
青黛(二錢五分)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鬱金 芒硝(各一錢) 石膏(一錢三分) 細辛根(一錢) 薄荷葉(二錢) 紅豆(一粒) 為細末,搐鼻。
茶調散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
黃芩(酒浸炒,二兩) 川芎(一兩) 細茶(三錢) 白芷(五錢) 薄荷(二錢) 荊芥穗(四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送下。
巔頂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菊花散 治風熱頭痛。
甘菊花(去蒂) 旋覆花(去梗) 防風 枳殼(去瓤,麵炒) 羌活 蔓荊子 石膏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
芎犀丸 治偏正頭痛,鼻流臭涕,服他藥不效者,服此丸效。
川芎 硃砂(水飛) 石膏(研) 片腦(各四兩)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細辛(各二兩) 犀角 梔子(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三兩) 阿膠(炒,一兩半) 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茶送。
清震湯 治頭面疙瘩,或聞雷聲。
青荷葉(一個,全用) 升麻(四錢) 蒼朮(酒浸,四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黑錫丹 治真頭痛。
沉香 附子(制) 葫蘆巴 肉桂(各五錢) 茴香 破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各一兩) 黑錫 硫黃(與黑錫結砂子,各一兩) 為末,研勻,酒煮麵糊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五錢,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普濟消毒飲子 治大頭瘟,腫甚者,宜砭刺之。
黃芩 黃連(各八分) 人參(五分) 橘紅 玄參 甘草(生,各四分) 馬屁勃 牛蒡子 闆藍根 連翹 白殭蠶(炒) 升麻(各二分) 柴胡 桔梗(各五分) 薄荷(六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便秘加酒,煨大黃一錢。
選奇湯 治眉稜骨痛。
防風 羌活(各三錢) 黃芩(酒炒,一錢) 甘草(三錢,夏生冬炙) 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生地黃丸 治肝虛頭痛,目暗。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斤半) 甘菊(去蒂,一斤) 石斛 枳殼 防風 牛膝(各六兩) 羌活 杏仁(各四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以黑豆三升,炒令煙盡,淬好酒六升,每用半鍾,食前送下。
導痰湯 治痰飲頭痛。
半夏(熟,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赤茯苓(去皮) 枳實(麩炒)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心腹諸痛 心痛 胃脘痛 胸痛 腹痛 少腹痛 脅痛 經曰: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
腹脹胸滿,心痛尤甚,胃心痛也。
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陽明有餘,上歸於心,滑則病人疝。
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定處,溲便難者,取足厥陰。
心痛,腹脹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氣短不足以息,取手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陰。
兩章論心痛凡十種,皆他臟病幹之而痛,非本經自病也。
愚按:《內經》之論心痛,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獨詳於心而略於胸腹,舉一以例其餘也。
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
然經有雲:邪在心則心痛,喜悲,時眩作,此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勝也。
又雲: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言別絡受邪,在絡不在經也。
其絡與腑之受邪,皆因怵惕思慮,傷神涸血,是以受如持虛。
而方論復分九種:曰飲、曰食、曰熱、曰冷、曰氣、曰血、曰悸、曰蟲、曰疰,苟不能遍識病因,將何以為治耶? 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
壯者邪不能幹,弱者著而為病,偏熱偏寒,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
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臟而見證,當與心痛相同。
但或滿或脹,或嘔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
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風府者,督脈穴,入項髮際一寸。
太陽之脈,連於風府,太陽受風,則腦痛而為腦風也。
濯首曰沐,沐則腠開風客,乃為首風。
風傷衛則汗出而惡風,風為陽邪,故先風一日則病發,先甚者亦先衰,故至其風日則病少愈也。
頭痛數歲不已……當犯大寒,內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腦逆故頭痛,齒亦痛,名曰厥逆。
髓以腦為主者,諸髓皆屬於腦也。
大寒入髓則腦痛,其邪深,故數歲不已。
髓為骨之充,齒者骨之餘也,故頭痛齒亦痛。
是邪逆於上,故名厥逆。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
頭痛,巨陽病也。
太陽之脈交巔上。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直行者,從巔入絡腦。
下虛,少陰腎虛也;上實,巨陽膀胱實也。
腎虛不能攝巨陽之氣,故虛邪上行而為頭痛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
耳者,腎之外候,腎氣虛故耳鳴也。
九竅不利者,氣虛不能達也。
腸胃者,衝門之道路,氣之所以往來者也。
氣虛則不能上升於巔頂,故頭痛。
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三陽受邪,伏而不去,久則陽氣敗絕,故手足之寒上至於節也。
愚按:經之論頭痛,風也、緣也、虛也。
運氣論頭痛十條,傷寒論頭痛一條,皆六氣相侵,為真氣相搏,經氣逆上,幹於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痛也。
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此。
故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
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薄,鬱而成熱,脈滿而痛。
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
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薄成熱,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捲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痛止,此虛痛也。
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
頭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風藥何也?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
須知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經所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也。
察內外之因,分虛實之證,胸中洞然,則手到病除矣。
風濕挾熱頭痛 上壅損目及腦痛。
偏正頭痛,年深不愈,並以清空膏主之,痛甚加細辛。
痰厥頭痛,太陰脈緩,清空膏去羌活、防風,加半夏、天麻。
陽明頭痛,發熱惡熱而渴,白虎湯加白芷。
腎厥頭痛,即經所謂下虛上實,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玉真丸、來復丹。
傷食頭痛,胸滿咽酸,噫敗卵臭,惡食,雖發熱而身不痛,香砂枳朮丸。
傷酒頭痛,葛花解酲湯。
怒氣傷肝,沉香降氣散、蘇子降氣散。
頭痛九竅不利,屬氣虛,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川芎、細辛。
眉尖後近髮際曰魚尾,魚尾上次頭痛,屬血虛,四物湯加薄荷。
動作頭痛,胃熱也,酒炒大黃五錢,濃茶煎服。
心煩頭痛,清空膏加麥門冬、丹參。
上熱頭痛,目赤下寒,足?為甚,大便微秘,既濟解毒湯。
偏頭痛 半邊頭痛。
左為血虛,右屬氣虛。
蓖麻子五錢,去殼,大棗十五枚,去核,共搗研如泥,塗棉紙上,用箸一隻卷之,去箸納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
生蘿蔔汁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
芎犀丸極效。
雷頭風 頭痛面起核塊,或頭中如雷鳴。
震為雷,震仰盂,用青荷葉者,象震之形與色也,清震湯。
有因痰火,耳如雷鳴,熟半夏一兩,大黃煨二兩,天麻、黃芩各六錢,薄荷葉三錢,甘草三錢,水泛綠豆大,臨臥茶吞二錢,痰利為度。
真頭痛 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腦為髓海,受邪則死。
灸百會穴,猛進大劑參、附,亦有生者。
大頭風 頭大如鬥,此天行時疫也。
感天地非時之氣,甚而潰裂出膿,此客邪上焦,普濟消毒飲子。
輕者名發頤,腫在兩耳前後,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鼠黏子、連翹、黃芩。
眉稜骨痛 外挾風寒,內成鬱熱,上攻頭腦,下注目睛,眉骨作痛。
有屬心肝壅熱者,有風痰上攻者,有濕氣內郁者,選奇湯神效。
戴元禮雲:眼眶痛有二證,俱屬肝經,肝虛見光則痛,生熟地黃丸。
肝經停飲,痛不可開,晝靜夜劇,導痰湯。
脈候 寸口緊急,或短,或弦,或浮,皆頭痛。
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為虛,難治。
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或緩為濕。
醫案 少宰蔣恬庵,頭痛如破,昏重不寧,風藥、血藥、痰藥,久治無功。
餘曰:尺微寸滑,腎虛水泛為痰也。
地黃四錢,山藥、丹皮、澤瀉各一錢,茯苓三錢,沉香八分,日服四帖。
兩頭輒減六七,更以七味丸人參湯送,五日其痛若失。
清空青 丹溪曰:東垣清空膏,諸般頭痛皆治,惟血虛頭痛,從魚尾相連者勿用。
太陽厥陰巔頂痛,宜來復丹等,亦非此藥所能治。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黃連(炒,一兩) 黃芩(三兩,一半生用,一半酒炒)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調如膏,抹在口中,少用白湯,臨臥送下。
白虎湯 見暑中。
安神丸 治鬱熱頭痛。
黃耆 羌活 黃柏(酒炒,各一兩) 防風(二錢五分) 知母(酒炒) 生地黃(酒潤) 柴胡 升麻(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生薑(三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之鐘半,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煎至一鍾,臨臥熱服。
透頂散 治新久偏正頭風,及夾腦風。
細辛(表白者,三莖) 瓜蒂(七個)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一分半) 將冰、麝研細,將前味研勻,另自治為末,後入乳缽內,與冰、麝和勻,磁瓶密固,用一大豆許,隨患人左右搐之,良久出涎碗許則安。
大川芎丸 治風寒痰飲,偏正頭痛。
川芎(一斤) 天麻(四兩) 為末,蜜丸,每丸一錢。
每服一丸,食後茶、酒下。
玉壺丸 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滿吐涎。
南星(生) 半夏(生,各一兩) 天麻(半兩) 白麵(三兩) 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碗,先煎沸,下藥煮,候藥浮即熟,漉起,生薑湯下。
玉真丸 腎虛逆上頭痛,謂之腎厥。
硫黃(二兩) 石膏(煅赤,研) 半夏(湯洗) 硝石(研,各一兩) 為末,生薑汁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灸關元百壯。
寒甚者去石膏,用鍾乳粉。
來復丹 見中風。
葛花解酲湯 見洩瀉。
沉香降氣散 治氣壅痞塞頭痛。
沉香(二錢八分) 砂仁(七錢五分) 甘草(炙,五錢五分) 香附(鹽水炒,去毛,六兩二錢半) 為極細末,每服二錢,淡薑湯下。
蘇子降氣湯 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
蘇子(炒) 半夏(湯泡,各二錢半) 前胡(去蘆) 甘草(炙) 厚樸(薑製) 陳皮(去白,各一錢) 當歸(去蘆,一錢半) 沉香(七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虛寒者加桂五分、黃耆一錢。
既濟解毒湯 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煩悶不得安臥,下體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便通者勿用) 黃連(酒炒) 黃耆(酒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錢) 柴胡 升麻 連翹 當歸身(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神芎散 治風熱上攻,頭痛鼻塞。
青黛(二錢五分)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鬱金 芒硝(各一錢) 石膏(一錢三分) 細辛根(一錢) 薄荷葉(二錢) 紅豆(一粒) 為細末,搐鼻。
茶調散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痛。
黃芩(酒浸炒,二兩) 川芎(一兩) 細茶(三錢) 白芷(五錢) 薄荷(二錢) 荊芥穗(四錢) 為細末,每服三錢,茶送下。
巔頂及腦痛加細辛、藁本、蔓荊子各三錢。
菊花散 治風熱頭痛。
甘菊花(去蒂) 旋覆花(去梗) 防風 枳殼(去瓤,麵炒) 羌活 蔓荊子 石膏 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
芎犀丸 治偏正頭痛,鼻流臭涕,服他藥不效者,服此丸效。
川芎 硃砂(水飛) 石膏(研) 片腦(各四兩)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細辛(各二兩) 犀角 梔子(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三兩) 阿膠(炒,一兩半) 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茶送。
清震湯 治頭面疙瘩,或聞雷聲。
青荷葉(一個,全用) 升麻(四錢) 蒼朮(酒浸,四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黑錫丹 治真頭痛。
沉香 附子(制) 葫蘆巴 肉桂(各五錢) 茴香 破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各一兩) 黑錫 硫黃(與黑錫結砂子,各一兩) 為末,研勻,酒煮麵糊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五錢,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五錢、巴戟一兩。
普濟消毒飲子 治大頭瘟,腫甚者,宜砭刺之。
黃芩 黃連(各八分) 人參(五分) 橘紅 玄參 甘草(生,各四分) 馬屁勃 牛蒡子 闆藍根 連翹 白殭蠶(炒) 升麻(各二分) 柴胡 桔梗(各五分) 薄荷(六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便秘加酒,煨大黃一錢。
選奇湯 治眉稜骨痛。
防風 羌活(各三錢) 黃芩(酒炒,一錢) 甘草(三錢,夏生冬炙) 每服三錢,水煎熱服。
生地黃丸 治肝虛頭痛,目暗。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斤半) 甘菊(去蒂,一斤) 石斛 枳殼 防風 牛膝(各六兩) 羌活 杏仁(各四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錢,以黑豆三升,炒令煙盡,淬好酒六升,每用半鍾,食前送下。
導痰湯 治痰飲頭痛。
半夏(熟,四兩) 天南星(炮,去皮) 赤茯苓(去皮) 枳實(麩炒) 橘紅(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水一鍾,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心腹諸痛 心痛 胃脘痛 胸痛 腹痛 少腹痛 脅痛 經曰: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
腹脹胸滿,心痛尤甚,胃心痛也。
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陽明有餘,上歸於心,滑則病人疝。
心痛,引少腹滿,上下無定處,溲便難者,取足厥陰。
心痛,腹脹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氣短不足以息,取手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取足少陰。
兩章論心痛凡十種,皆他臟病幹之而痛,非本經自病也。
愚按:《內經》之論心痛,未有不兼五臟為病者,獨詳於心而略於胸腹,舉一以例其餘也。
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受邪則本經自病,名真心痛,必死不治。
然經有雲:邪在心則心痛,喜悲,時眩作,此言胞絡受邪,在腑不在勝也。
又雲:手少陰之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此言別絡受邪,在絡不在經也。
其絡與腑之受邪,皆因怵惕思慮,傷神涸血,是以受如持虛。
而方論復分九種:曰飲、曰食、曰熱、曰冷、曰氣、曰血、曰悸、曰蟲、曰疰,苟不能遍識病因,將何以為治耶? 胃屬濕土,列處中焦,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受氣於此。
壯者邪不能幹,弱者著而為病,偏熱偏寒,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
肝木相乘為賊邪,腎寒厥逆為微邪,挾他臟而見證,當與心痛相同。
但或滿或脹,或嘔吐,或不能食,或吞酸,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