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名曰休息。
多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香連丸加參、朮、甘草、茯苓、枳實,有調理失宜者,隨證治之。
有虛滑甚者,椿根白皮東引者,水浸一日,去黃皮,每兩配人參一兩、煨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飲之。
或大斷下丸。
腹痛 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宜桔梗開之,白芍藥、甘草、陳皮、木香、當歸為主。
惡寒加乾薑,惡熱加黃連。
肛門痛 熱留於下,宜槐花、木香。
挾寒,理中湯。
蟯蟲痢 其形極細,九蟲之一也。
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或癢,或從穀道中溢出,雄黃銳散,方見傷寒。
內服桃仁、槐子、蕪荑。
死證 下純血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大孔如有筒者死,唇若塗朱者死,發熱不休者死,色如魚腦,或如豬肝者,皆半生半死。
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
惟用參、附,十可救一。
脈候 沉、小、細、微者吉,洪、大、滑、數者兇。
仲景雲:沉弦者重,脈大者為未止,微弱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醫案 屯院孫瀟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乾發熱,飲食不進,腹中脹悶,完穀不化。
尚有謂其邪熱不殺穀者,計服香、連、枳殼、豆蔻、厚樸等三十餘劑,絕谷五日,命在須臾。
迎餘診之,脈大而數,按之豁然,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亟煎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一劑而痛止,六劑而熱退食進,兼服八味丸二十餘日。
霍然起矣。
淮安郡侯許同生令愛,痢疾腹痛,脈微而軟,餘曰: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其窘迫後重者,乃下陷耳。
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即愈。
文學顧偉男之內,痢疾一月,諸藥無功。
餘診之曰:氣血兩虛,但當大補,痢家藥品一切停廢,以十全大補連投十劑,兼進補中益氣,加薑、桂二十餘劑而安。
兵尊張綱庵,秋間患痢,凡香連、枳樸等劑,用之兩月而病不衰。
餘診之,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
用香、連、歸、芍、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下穢物頗多,診其脈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調理十餘日而痊。
撫臺毛孺初,痢如魚腦,腸鳴切痛,聞食則嘔,所服皆芩、連、木香、菖蒲、藿香、橘紅、芍藥而已。
後有進四君子湯者,疑而未果。
飛艇相招,兼夜而往。
診得脈雖洪大,按之無力,候至右尺,倍覺濡軟,餘曰: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亟須參、附,可以回陽。
孺翁曰:但用參、術可得愈否?餘曰:若無桂、附,雖進參、術,無益於病,且脾土大虛,虛則補母,非補火乎?遂用人參五錢,熟附一錢半,炮姜一錢,白朮三錢。
連進三劑,吐止食粥,再以補中益氣加薑、附十四劑後,即能視事。
大黃湯 治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腹痛脈實。
錦紋大黃(一兩) 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鍾半,去渣,分二次服。
芍藥湯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
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錢五分)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八分) 大黃(一錢) 桂(五分) 甘草(炒) 檳榔(各四分) 木香(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痢不減,漸加大黃。
白朮黃芩湯 服前藥,痢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三錢,土炒)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承氣湯 見傷寒。
藿香正氣散 見中風。
蘇合香丸 見中風。
黃連丸 乾薑(炮) 黃連(炒) 砂仁(炒) 川芎 阿膠(蛤粉炒) 白朮(各一兩) 乳香(另研,三錢) 枳殼(麩炒,五錢) 為末,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食前服。
蒼朮地榆湯 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六錢,炒) 地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鬱金散 治熱毒痢,下血不止。
真鬱金 槐花(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豆豉湯調下。
芍藥黃芩湯 黃芩 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香連丸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水拌,同炒令赤,去茱萸)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送下。
導氣湯 木香 檳榔 黃連(各六分) 大黃 黃芩(各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炒) 芍藥(六錢) 當歸(三錢) 分二服。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真人養臟湯 治虛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參 白朮(炒) 當歸(各六分) 白芍藥 木香(各一錢六分) 甘草(炙) 肉桂(各八分) 肉果(麵裹,煨,五分) 粟殼(蜜炙,三錢六分) 訶子肉(一面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理中湯 見傷寒。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異功散 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 歸脾湯 俱見虛癆。
倉廩湯 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八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
樗白皮(二兩) 訶子(五錢,去核) 母丁香(三十粒) 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陳米湯入醋少許送下,日三服。
蕪荑丸 治久痢,及下部有蟲。
蕪荑(炒) 黃連(各二兩) 蚺蛇膽(五錢)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食前杏仁湯下。
瓜蔞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
瓜蔞(一枚,黃色者,炭火煨存性,蓋地上一宿,出火毒) 上研細末,作一服,溫酒調下。
大斷下丸 治臟寒久痢。
高良薑(一兩五錢) 乾薑(炮,一兩五錢) 細辛(一兩五錢) 龍骨(研) 枯礬 赤石脂 肉豆蔻(麵煨) 訶子肉(各一兩) 牡蠣(煅,一兩) 附子(制,一兩) 石榴皮(醋浸,炒黃)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米湯下。
洩瀉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洩,邪氣留連,乃為洞洩。
肝應於春,屬木主風,春傷於風,肝受邪也。
木旺則賊土,夏令助其濕則生飧洩。
飧洩者,下利清穀也。
邪氣久而不去,脾土大虛,水來侮之,則倉廩不藏而為洞洩。
洞洩者,下利清水也。
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清氣本上升,虛則下陷,陷下則不能收而飧洩。
又曰:濕勝則濡洩。
土強制水,濕邪不幹,腸胃自固,土虛濕勝,濡洩至矣。
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暴注者,卒暴注洩也。
腸胃有熱,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者,後重裡急也。
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水穀不化,澄澈清冷,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涼,水必澄清也。
夫火熱之證,必以暴至;寒水之證,必以漸成。
故曰暴洩非陰,久洩非陽也。
愚按:《內經》之論洩瀉,或言風,或言濕,或言熱,或言寒,此明四氣皆能為洩也。
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此明脾虛下陷之洩也。
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洩,故曰濕多成五洩。
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幹之而為病。
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監,不憂巨浸。
經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輒爾下陷,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
又如地上淖澤,風之即幹,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藥,木可勝土,風亦勝濕,所謂下舉之是也。
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諸劑,用滌燔蒸,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颯然倏動,則炎熇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
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匆使稽留,經雲:實者瀉之,又雲:通因通用是也。
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洩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穡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者緩之是也。
一曰酸收。
瀉下有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洩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
經雲散者收之是也。
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
經雲:虛者補之是也。
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況雖屬水,真陽寓焉!少入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
經曰:寒者溫之是也。
一曰固澀,注洩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揆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也。
夫此九者,治瀉之大法,業無遺蘊。
至如先後緩急之權,豈能預設?須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以胥天下於壽域矣! 《難經》五洩 胃洩,飲食不化,色黃。
承氣湯。
脾洩,腹脹滿,洩注,食即嘔吐。
建中湯,理中湯。
大腸洩,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乾薑附子湯。
小腸洩,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承氣湯。
大瘕洩,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承氣湯。
腎洩 五更溏洩,久而不愈,是腎虛失閉藏之職也,五味子散。
亦有食積者,香砂枳朮丸。
寒積,理中湯,宜夜飯前進。
酒積,葛花解酲湯。
鶩洩 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鴨糞,澄澈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湯。
飧洩 水穀不化而完出也,《史記》名迴風。
風邪入胃,木來賊土,清氣在下,升陽除濕湯。
洞洩 一名濡洩,瀉下多水也,胃苓湯。
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
痰洩 痰留於肺,大腸不固,脈必弦滑,以藥探吐。
其人神志不瘁,色必不衰,或二陳湯加蒼朮、木香。
火洩 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黃芩芍藥湯。
張長沙謂之協熱自利。
直腸洩 食方入口而即下,極為難治,大斷下丸。
脈候 胃脈虛則洩;脈滑按之虛者必下利;腎脈小甚為洞洩;肺脈小甚為洩,洩脈洪大者逆。
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者,十五日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不及一時死;下則洩瀉,上則吐痰,皆不已,為上下俱脫,死。
醫案 大宗伯董玄宰,夏初水洩,完穀不化,曾服胃苓湯及四君子湯,不效。
餘曰:經雲,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謂完穀也。
用升陽除濕湯加人參二錢,三劑頓止。
大司寇姚岱芝,吐痰洩瀉,見食則惡,面色痿黃,神情困倦,自秋及春,無劑弗投,經久不愈。
比餘診之,口不能言,亟以補中益氣去當歸,加肉果二錢、熟附一錢、炮姜一錢、半夏二錢、人參四錢。
日進二劑,四日而瀉止,但痰不減耳。
餘曰:腎痰水泛為痰,非八味丸不可,應與補中湯並進。
凡四十日服人參一斤,飲食大進,痰亦不吐,又半月而酬對如常矣。
胃苓湯 一名對金飲子,即五苓散、平胃散二方合用也。
治暑溫停飲洩瀉,小便不利。
蒼朮(制,一錢五分) 厚樸(制)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白朮(八分,炒) 茯苓(一錢二分) 澤瀉(一錢) 肉桂(三分) 豬苓(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薷苓湯 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一錢五分) 黃連(薑汁炒) 厚樸(薑汁炒) 扁豆(炒,各一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二分) 白朮(炒) 茯苓(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
六一散 一名益元散。
治傷暑水瀉。
加紅曲名青六丸,加薑末名溫六丸。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末一兩) 新汲水調服。
戊己丸 黃連(酒炒,四兩) 白芍藥(三兩) 吳茱萸(泡,炒,二錢) 為末,神麯和丸,桐子大,米飲送二錢。
升陽除濕湯 治受風飧洩,及虛弱不思食,小便黃赤,四肢困倦。
蒼朮(一錢) 柴胡 羌活 防風 神麯 澤瀉 豬苓(各六分) 陳皮 麥芽 甘草(炙,各三分) 升麻(五分) 水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漿水散 治暴瀉如水,一身盡冷汗出,脈弱氣少不能言,甚者嘔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薑製) 良薑(二錢五分) 乾薑(炮) 肉桂 甘草(炙) 附子(炮,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二鍾,煎一鍾服。
連理湯 即理中湯加黃連、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乾薑(二錢,炒) 甘草(炙,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炒) 水二杯,煎一杯,食遠服。
茱萸斷下丸 治臟腑虛寒,腹痛洩瀉大效。
吳茱萸(二兩,炒) 赤石脂 乾薑(各一兩五錢) 艾葉(炒) 縮砂仁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兩) 為末,麵糊丸,每服三錢,米飲送下。
大斷下丸 方見痢疾。
固腸丸 樗皮(四兩,醋炙) 滑石(二兩,水飛) 為末,粥丸。
此丸性燥,滯氣未盡者勿服。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異功散 見虛癆。
承氣湯 理中湯 見傷寒。
金匱腎氣丸 見腫脹。
八味丸 見虛癆。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果(麵煨,二兩) 補骨脂(四兩)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浸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葛花解酲湯 治酒傷吐瀉。
青皮(三錢) 木香(五分) 橘紅 人參 豬苓(去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神麯(炒) 澤瀉 乾薑(炒) 白朮(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得汗即愈。
枳朮丸 消食止瀉。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 白朮(二兩,土炒) 上為末。
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用白朮者,令胃強不復傷也。
加木香一兩,砂仁一兩,名香砂枳實丸。
多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香連丸加參、朮、甘草、茯苓、枳實,有調理失宜者,隨證治之。
有虛滑甚者,椿根白皮東引者,水浸一日,去黃皮,每兩配人參一兩、煨木香二錢、粳米三錢,煎湯飲之。
或大斷下丸。
腹痛 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宜桔梗開之,白芍藥、甘草、陳皮、木香、當歸為主。
惡寒加乾薑,惡熱加黃連。
肛門痛 熱留於下,宜槐花、木香。
挾寒,理中湯。
蟯蟲痢 其形極細,九蟲之一也。
胃弱腸虛,則蟯蟲乘之,或癢,或從穀道中溢出,雄黃銳散,方見傷寒。
內服桃仁、槐子、蕪荑。
死證 下純血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大孔如有筒者死,唇若塗朱者死,發熱不休者死,色如魚腦,或如豬肝者,皆半生半死。
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死。
惟用參、附,十可救一。
脈候 沉、小、細、微者吉,洪、大、滑、數者兇。
仲景雲:沉弦者重,脈大者為未止,微弱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醫案 屯院孫瀟湘夫人,下痢四十日,口乾發熱,飲食不進,腹中脹悶,完穀不化。
尚有謂其邪熱不殺穀者,計服香、連、枳殼、豆蔻、厚樸等三十餘劑,絕谷五日,命在須臾。
迎餘診之,脈大而數,按之豁然,詢得腹痛而喜手按,小便清利,此火衰不能生土,內真寒而外假熱也。
亟煎附子理中湯,冰冷與服,一劑而痛止,六劑而熱退食進,兼服八味丸二十餘日。
霍然起矣。
淮安郡侯許同生令愛,痢疾腹痛,脈微而軟,餘曰:此氣虛不能運化精微,其窘迫後重者,乃下陷耳。
用升陽散火湯一劑,繼用補中益氣湯十劑,即愈。
文學顧偉男之內,痢疾一月,諸藥無功。
餘診之曰:氣血兩虛,但當大補,痢家藥品一切停廢,以十全大補連投十劑,兼進補中益氣,加薑、桂二十餘劑而安。
兵尊張綱庵,秋間患痢,凡香連、枳樸等劑,用之兩月而病不衰。
餘診之,滑而有力,失下之故也。
用香、連、歸、芍、陳皮、枳殼,加大黃三錢,下穢物頗多,診其脈尚有力,仍用前方,出積滯如魚腸者約數碗,調理十餘日而痊。
撫臺毛孺初,痢如魚腦,腸鳴切痛,聞食則嘔,所服皆芩、連、木香、菖蒲、藿香、橘紅、芍藥而已。
後有進四君子湯者,疑而未果。
飛艇相招,兼夜而往。
診得脈雖洪大,按之無力,候至右尺,倍覺濡軟,餘曰: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亟須參、附,可以回陽。
孺翁曰:但用參、術可得愈否?餘曰:若無桂、附,雖進參、術,無益於病,且脾土大虛,虛則補母,非補火乎?遂用人參五錢,熟附一錢半,炮姜一錢,白朮三錢。
連進三劑,吐止食粥,再以補中益氣加薑、附十四劑後,即能視事。
大黃湯 治膿血稠黏,裡急後重,腹痛脈實。
錦紋大黃(一兩) 好酒二鍾,浸半日,煎至鍾半,去渣,分二次服。
芍藥湯 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
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錢五分) 當歸 黃連 黃芩(各八分) 大黃(一錢) 桂(五分) 甘草(炒) 檳榔(各四分) 木香(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痢不減,漸加大黃。
白朮黃芩湯 服前藥,痢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三錢,土炒)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八分服。
承氣湯 見傷寒。
藿香正氣散 見中風。
蘇合香丸 見中風。
黃連丸 乾薑(炮) 黃連(炒) 砂仁(炒) 川芎 阿膠(蛤粉炒) 白朮(各一兩) 乳香(另研,三錢) 枳殼(麩炒,五錢) 為末,鹽梅三個,取肉少入醋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白湯送下,食前服。
蒼朮地榆湯 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六錢,炒) 地榆(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鬱金散 治熱毒痢,下血不止。
真鬱金 槐花(炒,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豆豉湯調下。
芍藥黃芩湯 黃芩 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香連丸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水拌,同炒令赤,去茱萸) 木香(四兩八錢八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送下。
導氣湯 木香 檳榔 黃連(各六分) 大黃 黃芩(各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炒) 芍藥(六錢) 當歸(三錢) 分二服。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服。
真人養臟湯 治虛寒痢疾,久而不愈。
人參 白朮(炒) 當歸(各六分) 白芍藥 木香(各一錢六分) 甘草(炙) 肉桂(各八分) 肉果(麵裹,煨,五分) 粟殼(蜜炙,三錢六分) 訶子肉(一面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前溫服。
理中湯 見傷寒。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異功散 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 歸脾湯 俱見虛癆。
倉廩湯 治噤口痢,乃熱毒衝心。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柴胡 枳殼 陳倉米(各八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訶黎勒丸 治休息痢。
樗白皮(二兩) 訶子(五錢,去核) 母丁香(三十粒) 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陳米湯入醋少許送下,日三服。
蕪荑丸 治久痢,及下部有蟲。
蕪荑(炒) 黃連(各二兩) 蚺蛇膽(五錢)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錢,食前杏仁湯下。
瓜蔞散 治五色痢久不愈。
瓜蔞(一枚,黃色者,炭火煨存性,蓋地上一宿,出火毒) 上研細末,作一服,溫酒調下。
大斷下丸 治臟寒久痢。
高良薑(一兩五錢) 乾薑(炮,一兩五錢) 細辛(一兩五錢) 龍骨(研) 枯礬 赤石脂 肉豆蔻(麵煨) 訶子肉(各一兩) 牡蠣(煅,一兩) 附子(制,一兩) 石榴皮(醋浸,炒黃)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米湯下。
洩瀉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洩,邪氣留連,乃為洞洩。
肝應於春,屬木主風,春傷於風,肝受邪也。
木旺則賊土,夏令助其濕則生飧洩。
飧洩者,下利清穀也。
邪氣久而不去,脾土大虛,水來侮之,則倉廩不藏而為洞洩。
洞洩者,下利清水也。
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清氣本上升,虛則下陷,陷下則不能收而飧洩。
又曰:濕勝則濡洩。
土強制水,濕邪不幹,腸胃自固,土虛濕勝,濡洩至矣。
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暴注者,卒暴注洩也。
腸胃有熱,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者,後重裡急也。
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水穀不化,澄澈清冷,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涼,水必澄清也。
夫火熱之證,必以暴至;寒水之證,必以漸成。
故曰暴洩非陰,久洩非陽也。
愚按:《內經》之論洩瀉,或言風,或言濕,或言熱,或言寒,此明四氣皆能為洩也。
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洩。
此明脾虛下陷之洩也。
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洩,故曰濕多成五洩。
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幹之而為病。
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監,不憂巨浸。
經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雲: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輒爾下陷,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
又如地上淖澤,風之即幹,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藥,木可勝土,風亦勝濕,所謂下舉之是也。
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諸劑,用滌燔蒸,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颯然倏動,則炎熇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
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匆使稽留,經雲:實者瀉之,又雲:通因通用是也。
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洩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穡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者緩之是也。
一曰酸收。
瀉下有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洩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
經雲散者收之是也。
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
經雲:虛者補之是也。
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況雖屬水,真陽寓焉!少入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
經曰:寒者溫之是也。
一曰固澀,注洩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揆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也。
夫此九者,治瀉之大法,業無遺蘊。
至如先後緩急之權,豈能預設?須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以胥天下於壽域矣! 《難經》五洩 胃洩,飲食不化,色黃。
承氣湯。
脾洩,腹脹滿,洩注,食即嘔吐。
建中湯,理中湯。
大腸洩,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乾薑附子湯。
小腸洩,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承氣湯。
大瘕洩,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承氣湯。
腎洩 五更溏洩,久而不愈,是腎虛失閉藏之職也,五味子散。
亦有食積者,香砂枳朮丸。
寒積,理中湯,宜夜飯前進。
酒積,葛花解酲湯。
鶩洩 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鴨糞,澄澈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湯。
飧洩 水穀不化而完出也,《史記》名迴風。
風邪入胃,木來賊土,清氣在下,升陽除濕湯。
洞洩 一名濡洩,瀉下多水也,胃苓湯。
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
痰洩 痰留於肺,大腸不固,脈必弦滑,以藥探吐。
其人神志不瘁,色必不衰,或二陳湯加蒼朮、木香。
火洩 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火也,黃芩芍藥湯。
張長沙謂之協熱自利。
直腸洩 食方入口而即下,極為難治,大斷下丸。
脈候 胃脈虛則洩;脈滑按之虛者必下利;腎脈小甚為洞洩;肺脈小甚為洩,洩脈洪大者逆。
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腹鳴而滿,四肢清洩,其脈大者,十五日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不及一時死;下則洩瀉,上則吐痰,皆不已,為上下俱脫,死。
醫案 大宗伯董玄宰,夏初水洩,完穀不化,曾服胃苓湯及四君子湯,不效。
餘曰:經雲,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謂完穀也。
用升陽除濕湯加人參二錢,三劑頓止。
大司寇姚岱芝,吐痰洩瀉,見食則惡,面色痿黃,神情困倦,自秋及春,無劑弗投,經久不愈。
比餘診之,口不能言,亟以補中益氣去當歸,加肉果二錢、熟附一錢、炮姜一錢、半夏二錢、人參四錢。
日進二劑,四日而瀉止,但痰不減耳。
餘曰:腎痰水泛為痰,非八味丸不可,應與補中湯並進。
凡四十日服人參一斤,飲食大進,痰亦不吐,又半月而酬對如常矣。
胃苓湯 一名對金飲子,即五苓散、平胃散二方合用也。
治暑溫停飲洩瀉,小便不利。
蒼朮(制,一錢五分) 厚樸(制)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白朮(八分,炒) 茯苓(一錢二分) 澤瀉(一錢) 肉桂(三分) 豬苓(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薷苓湯 治夏月暑瀉,欲成痢疾。
香薷(一錢五分) 黃連(薑汁炒) 厚樸(薑汁炒) 扁豆(炒,各一錢) 豬苓 澤瀉(各一錢二分) 白朮(炒) 茯苓(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服。
六一散 一名益元散。
治傷暑水瀉。
加紅曲名青六丸,加薑末名溫六丸。
滑石(水飛,六兩) 甘草(末一兩) 新汲水調服。
戊己丸 黃連(酒炒,四兩) 白芍藥(三兩) 吳茱萸(泡,炒,二錢) 為末,神麯和丸,桐子大,米飲送二錢。
升陽除濕湯 治受風飧洩,及虛弱不思食,小便黃赤,四肢困倦。
蒼朮(一錢) 柴胡 羌活 防風 神麯 澤瀉 豬苓(各六分) 陳皮 麥芽 甘草(炙,各三分) 升麻(五分) 水鍾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漿水散 治暴瀉如水,一身盡冷汗出,脈弱氣少不能言,甚者嘔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薑製) 良薑(二錢五分) 乾薑(炮) 肉桂 甘草(炙) 附子(炮,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二鍾,煎一鍾服。
連理湯 即理中湯加黃連、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乾薑(二錢,炒) 甘草(炙,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黃連(一錢,炒) 水二杯,煎一杯,食遠服。
茱萸斷下丸 治臟腑虛寒,腹痛洩瀉大效。
吳茱萸(二兩,炒) 赤石脂 乾薑(各一兩五錢) 艾葉(炒) 縮砂仁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兩) 為末,麵糊丸,每服三錢,米飲送下。
大斷下丸 方見痢疾。
固腸丸 樗皮(四兩,醋炙) 滑石(二兩,水飛) 為末,粥丸。
此丸性燥,滯氣未盡者勿服。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異功散 見虛癆。
承氣湯 理中湯 見傷寒。
金匱腎氣丸 見腫脹。
八味丸 見虛癆。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果(麵煨,二兩) 補骨脂(四兩)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浸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葛花解酲湯 治酒傷吐瀉。
青皮(三錢) 木香(五分) 橘紅 人參 豬苓(去皮) 茯苓(各一錢五分) 神麯(炒) 澤瀉 乾薑(炒) 白朮(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得汗即愈。
枳朮丸 消食止瀉。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 白朮(二兩,土炒) 上為末。
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用白朮者,令胃強不復傷也。
加木香一兩,砂仁一兩,名香砂枳實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