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熱既可以入瘧,則肝、脾、心、腎之氣鬱而為熱者,獨不可以成瘧乎?然語六氣道其常,語五臟者盡其變也。
須知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
風者,陽中之涼氣也,暑者,熱中之寒氣也,由是則四者皆屬寒。
夫夏傷於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淒滄之寒,伏於皮膚,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薄,而瘧作矣。
淺者病在三陽,隨衛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或間日,或三四日而作。
作愈遲者,病愈深也。
經之論瘧,無漏之矣。
而仁齋、丹溪又分痰與食,飲與血,瘴與勞與牝,此不過瘧之兼證耳,非因而成瘧者也。
故治瘧者,察其邪之淺深,證之陰陽,令其自臟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則安。
古法:有汗欲其無汗,養正為先;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
然邪在陽者取汗易,邪在陰者取汗難,必使由陰而陽,由晏而早,乃得之也。
又熱多者,涼藥為君;寒多者,溫藥為主。
至於痰、食、血、飲、瘴、勞與牝之七證,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
世俗又有鬼瘧之名,此為時行疫氣,投平胃散無不截者。
總之,脈實、證實者,攻邪以治標;脈虛、證虛者,補正以治本。
久瘧必虛,惟人參、生薑各一面,連投二服於未發之前,莫不應手取效。
貧困者,白朮可代,血虧者,當歸可代。
近世不明表裡虛實,輒用知母、石膏、芩、連、梔、柏,若表未解而得此寒涼,則寒邪愈固;或用常山、草果、巴豆、砒、雄,若正已虛而得此克伐,則元氣轉虛。
故夫綿延不已者,皆醫之罪耳,豈病之咎耶? 發散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天之邪氣所傷,當分經絡而發汗,其七情、痰、食、血、水,皆兼見之候,隨證治之。
風瘧 惡寒自汗,煩躁頭疼,必先熱後寒,宜柴胡、蘇葉、細辛、白芷、羌活、生薑之類。
溫瘧 受冬月之寒,復因暑風而發,亦先熱後寒。
如熱多者,小柴胡湯;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
寒瘧 納涼之風寒,沐浴之水寒,先受於腠中,復因秋風涼肅而發,先寒後熱,宜羌活、紫蘇、生薑之類,散其太陽之邪,次用柴胡湯。
近來不問何經,但用柴胡者,非也。
癉瘧 肺素有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此但熱而不寒,盛暑發者,人參白虎湯;秋涼發者,小柴胡湯。
濕瘧 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濕襲,其證身體重而痛,嘔逆脹滿,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牝瘧 陽氣素虛,當盛暑時,乘涼飲冷,陰盛陽虛,故但寒而不熱也。
柴胡薑桂湯。
食瘧 或肥貧無度,或生冷受傷,食滯痰生,其證飢而不能食,食則脹滿,嘔吐腹痛,青皮、草果、豆蔻、砂仁、神麯、山楂之類。
瘴瘧 嶺南地方,天氣炎,山氣濕,多有嵐瘴之毒。
發時迷悶,甚則狂妄,亦有不能言者,皆由血瘀於心,涎聚於脾,須疏通大府,涼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黃、木香。
癆瘧 或素有弱證,或因瘧成癆,十全大補湯,有熱者去桂。
瘧母 治之失宜,營衛虧損,邪伏肝經,脅下有塊,此證當以補虛為主,每見急攻塊者,多緻不救,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桂、蓬朮、鱉甲。
鬼瘧 俗以夜發為鬼瘧,非也。
邪入陰分,發於六陰,宜四物湯加知母、紅花、升麻、柴胡。
提起陽分,方可截之。
惟時行不正之氣,真鬼瘧也,平胃散加雄黃、桃仁。
截瘧法 瘧發四五遍後,曾經發散者,方可截之,何首烏散、常山飲、獨蒜丸。
久瘧大虛者,人參一兩、生薑一兩,連進三服。
若病初起,未經發散,遽用酸收劫止之劑,必緻綿延難愈,或變成他證,不可不謹也。
脈候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弦而浮大可吐之,微則為虛。
代散者死。
醫案 太史楊方壺,瘧髮間日,脈見弦緊,兩發後苦不可支,且不能忌口,便懇截之。
餘曰:邪未盡而強截之,未必獲效,即使截住,必變他證,不若治法得所,一二劑間,令其自止。
升麻、柴胡各二錢,提陽氣上升,使遠於陰而寒可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陰氣下降,使遠於陽而熱自已;以生薑三錢,劫邪歸正,甘草五分,和其陰陽。
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竟止矣。
新安程武修患瘧,每日一發,自已、午時起,直至次日寅、卯而熱退,不逾一時,則又發矣。
已及一月,困頓哀苦,命兩郎君叩首無算,以求速愈。
餘曰:頭痛惡寒,脈浮而大,表證方張,此非失汗,必誤截也。
武修雲:寒家素有截熱丸,百發百中,弟服之病熱增劇,何也?餘曰:邪未解而劇止之,邪不能伏,請以八劑四日服盡,決效耳。
石膏、黃芩各三錢,抑陽明之熱,使其退就太陰;白豆蔻三錢、生薑五錢,救太陰之寒,使其退就陽明;脾胃為夫妻,使之和合,則無陰陽乖亂之衍。
半夏、檳榔各一錢五分,去胸中之痰;蘇葉二錢,發越太陽之邪;乾葛一錢,斷入陽明之路。
甫三劑而瘧止。
改用小柴胡倍人參,服四劑,補中益氣服十劑,而瘥。
相國沈銘縝,丙辰秋患瘧吐蛔,悶不思食,六脈沉細。
餘曰:瘧傷太陰,中寒蛔動也。
用理中湯加烏梅三個、黃連五分,進四劑後,胸中豁然,寒熱亦減,蛔亦不吐。
去黃連,加黃耆二錢,生薑五錢,五劑而瘧止。
以手書謝雲:早年攻苦,即有寒中之患。
醫者但明疏氣,不解扶陽,積困於今。
雖當盛暑,寒冷不敢沾唇。
此獨不肖自知之耳,瘧發蛔動,幾為性命之憂!幸老年侄隔垣之視,一匕回春,豈第超邁庸儔,直當上參和、扁。
嗣此有生,詎非慈造!鐫之焦府,與日偕長矣。
清脾飲 治瘧疾脈來弦數,或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青皮(炒) 厚樸(薑製) 白朮(炒黃) 黃芩 草果(各八分) 柴胡 茯苓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炙) 水一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
近來不問虛實,概用此湯,過矣。
白虎加桂枝湯 治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一錢二分) 桂枝(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錢) 石膏(五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參蘇飲 方見傷風。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
補中益氣湯 方見類中風。
涼膈散 方見中風。
理中湯 方見傷寒。
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 方見虛癆。
香薷飲 方見中暑。
二術柴胡湯 諸瘧必用。
白朮(炒焦) 蒼朮(炒) 柴胡 陳皮(各七分) 甘草(四分) 水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服。
一日一發,乃午前發,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熱甚口渴,加石膏、麥門冬。
間日或三四日發,或午後及夜發者,邪在陰分,加四物湯、酒炒黃耆、紅花,提起陽分,方可截之。
脈虛神倦,加人參、黃耆;傷食加神麯、麥芽、山楂、黃連;痰多加生薑、半夏;要截,加檳榔、常山、烏梅。
常山飲 治瘧痰在胸,用此吐之。
若用砒霜之類,即使瘧愈,脾胃受傷,須用此湯為穩。
常山(一兩,酒炒)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苦酒浸一宿,多炒透熟,即不吐。
露姜飲 治痰瘧、寒瘧。
生薑(四兩) 連皮搗汁一碗,露一宿,空心服。
交加雙解飲子 治瘴瘧神效。
肉豆蔻(二大枚) 草豆蔻(二枚) 厚樸(五錢) 甘草(四錢) 生薑(四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五藥俱一半生,一半熟。
瘧母丸 元氣不甚虛者宜此。
青皮 桃仁 紅花 麥芽(各二兩) 鱉甲(四兩,醋炙) 海粉 香附 三稜 蓬朮(各一兩半) 十味俱用醋煮,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薑湯送下。
祛瘧飲 三發後可用,因其衰而減之,立效。
知母(去毛、酒炒,五錢) 貝母(去心,九分) 柴胡(去蘆,七分) 檳榔(八分) 陳皮(去白) 山楂肉 枳實(各一錢五分) 甘草(去皮,炙,三分)紫蘇(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渣用水二鍾,煎八分,俱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服頭煎,未發前一時服二煎。
截瘧飲 虛人久瘧不止,此極見效。
黃耆(酒炙,二錢)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砂仁 草果 橘紅(各一錢) 五味子(八分) 烏梅(三枚) 水二鍾,生薑十大片,棗二枚,煎一鍾服。
何首烏忌鐵為末,酒調下三錢,臨發先服,或煎湯服。
獨蒜(十二枚,煨熟) 桃仁(一百粒,去皮尖,炒) 搗爛,入黃丹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發日五更,面東酒送下。
桃仁一味,研爛,不犯水,加黃丹丸,五月五日合。
常山末(二錢,酒浸,炒透,即不發吐。
) 烏梅肉(四枚),研爛為丸,此截瘧必效之方,世俗畏常山發吐,不知其有神功,但炒透即不吐耳。
生鱉甲(不見湯煮者)醋炙黃,為末,烏梅肉為丸,每服三錢,必效。
痢疾 經名腸澼,古稱滯下。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中下痢曰腸澼,便血者赤痢也。
陽勝陰衰則身熱,故死;營氣不傷則身不熱,故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白沫者,白痢也。
病屬陰而見陰脈為順,故沉則生;陽脈為逆,故浮則死;有屬熱者,不拘此例。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膿血者,赤白兼下也。
懸絕者,脈至如絲懸懸欲絕也。
邪實正虛故死,滑因血盛未氣傷故生。
帝曰: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身不熱,脈不懸絕,皆非死候也。
若不滑而澀,不大而小,乃死證也。
故滑大為生,澀小為死也。
以臟期者,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脾見甲乙死,腎見戊巳死也。
愚按:痢之為證,多本脾腎,脾司倉廩,土為萬物之母,腎主蟄藏,水為萬物之元,二臟根本之地,投治少差,冤沉幽冥,究其疵誤,皆寒熱未明,虛實不辨也。
晚近不足論,即在前賢,頗有偏僻,如《局方》與復庵,例行辛熱,河間與丹溪,專用苦寒,何其執而不圓,相去天壤耶? 夫痢起夏秋,濕蒸熱鬱,本乎天也;因熱就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
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居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
濕土寄旺四時,或從於火,則陽土有餘,而濕熱為病,經所謂敦阜是也;或從於水,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為病,經所謂卑監是也。
言熱者遺寒,言寒者廢熱,豈非立言之過乎? 至以赤為熱,白為寒,亦非確論,果爾,則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必以見證與色脈辨之,而後寒熱不淆也。
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耳。
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
而相似之際,尤當審察。
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
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發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
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固與不固,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
至於治法,須求何邪所傷,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
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
是皆常法,無待言矣。
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
而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
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行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洩,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補耳,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
此皆本末未明,但據現在者為有形之疾病,不思可慮者在無形之元氣也。
請以宜補之證悉言之: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疾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
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兩臟,如先瀉而後痢者,脾傳腎為賊邪難療,先痢而後瀉者,腎傳脾為微邪易醫,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
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
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耶?若胃熱不前,僅以參、術補土,多緻不起,大可傷矣! 積分新舊 舊積者,濕熱食痰也,法當下之;新積者,下後又生者也,或調或補,不可輕攻。
若因虛而痢者,雖舊積亦不可下,但用異功散,虛回而痢自止。
丹溪有先用參、術,補完胃氣而後下者,亦一妙法也,虛者宜之。
色黑有二 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芍藥湯;黑如漆之光者,瘀血也,桃仁承氣湯。
裡急 裡急而不得便者,火也,重者承氣湯,輕者芍藥湯,裡急頻見汙衣者,虛也,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肉果。
後重 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幾復甚,芍藥湯。
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真人養臟湯。
下後仍後重者,當甘草緩之,升麻舉之。
虛坐努責 虛坐而不得大便,血虛故裡急,宜歸身、地黃、芍藥、陳皮之屬。
噤口 食不得入,到口即吐,有邪在上膈、火氣衝逆者,黃連、木香、桔梗、橘紅、茯苓、菖蒲。
有胃虛嘔逆者,治中湯。
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理中湯加砂仁、陳皮、木香、豆蔻。
有肝氣嘔逆者,木香、黃連、吳茱萸、青皮、芍藥之類。
有水飲停聚者,輕者五苓散,重者加甘遂。
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承氣湯。
石蓮為末,陳皮湯調下。
石蓮即蓮子之老者,市中皆木蓮,不可用。
丹溪用人參、黃連煎濃,加薑汁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休息痢
須知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
風者,陽中之涼氣也,暑者,熱中之寒氣也,由是則四者皆屬寒。
夫夏傷於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淒滄之寒,伏於皮膚,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薄,而瘧作矣。
淺者病在三陽,隨衛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或間日,或三四日而作。
作愈遲者,病愈深也。
經之論瘧,無漏之矣。
而仁齋、丹溪又分痰與食,飲與血,瘴與勞與牝,此不過瘧之兼證耳,非因而成瘧者也。
故治瘧者,察其邪之淺深,證之陰陽,令其自臟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則安。
古法:有汗欲其無汗,養正為先;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
然邪在陽者取汗易,邪在陰者取汗難,必使由陰而陽,由晏而早,乃得之也。
又熱多者,涼藥為君;寒多者,溫藥為主。
至於痰、食、血、飲、瘴、勞與牝之七證,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
世俗又有鬼瘧之名,此為時行疫氣,投平胃散無不截者。
總之,脈實、證實者,攻邪以治標;脈虛、證虛者,補正以治本。
久瘧必虛,惟人參、生薑各一面,連投二服於未發之前,莫不應手取效。
貧困者,白朮可代,血虧者,當歸可代。
近世不明表裡虛實,輒用知母、石膏、芩、連、梔、柏,若表未解而得此寒涼,則寒邪愈固;或用常山、草果、巴豆、砒、雄,若正已虛而得此克伐,則元氣轉虛。
故夫綿延不已者,皆醫之罪耳,豈病之咎耶? 發散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天之邪氣所傷,當分經絡而發汗,其七情、痰、食、血、水,皆兼見之候,隨證治之。
風瘧 惡寒自汗,煩躁頭疼,必先熱後寒,宜柴胡、蘇葉、細辛、白芷、羌活、生薑之類。
溫瘧 受冬月之寒,復因暑風而發,亦先熱後寒。
如熱多者,小柴胡湯;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
寒瘧 納涼之風寒,沐浴之水寒,先受於腠中,復因秋風涼肅而發,先寒後熱,宜羌活、紫蘇、生薑之類,散其太陽之邪,次用柴胡湯。
近來不問何經,但用柴胡者,非也。
癉瘧 肺素有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此但熱而不寒,盛暑發者,人參白虎湯;秋涼發者,小柴胡湯。
濕瘧 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濕襲,其證身體重而痛,嘔逆脹滿,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牝瘧 陽氣素虛,當盛暑時,乘涼飲冷,陰盛陽虛,故但寒而不熱也。
柴胡薑桂湯。
食瘧 或肥貧無度,或生冷受傷,食滯痰生,其證飢而不能食,食則脹滿,嘔吐腹痛,青皮、草果、豆蔻、砂仁、神麯、山楂之類。
瘴瘧 嶺南地方,天氣炎,山氣濕,多有嵐瘴之毒。
發時迷悶,甚則狂妄,亦有不能言者,皆由血瘀於心,涎聚於脾,須疏通大府,涼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黃、木香。
癆瘧 或素有弱證,或因瘧成癆,十全大補湯,有熱者去桂。
瘧母 治之失宜,營衛虧損,邪伏肝經,脅下有塊,此證當以補虛為主,每見急攻塊者,多緻不救,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桂、蓬朮、鱉甲。
鬼瘧 俗以夜發為鬼瘧,非也。
邪入陰分,發於六陰,宜四物湯加知母、紅花、升麻、柴胡。
提起陽分,方可截之。
惟時行不正之氣,真鬼瘧也,平胃散加雄黃、桃仁。
截瘧法 瘧發四五遍後,曾經發散者,方可截之,何首烏散、常山飲、獨蒜丸。
久瘧大虛者,人參一兩、生薑一兩,連進三服。
若病初起,未經發散,遽用酸收劫止之劑,必緻綿延難愈,或變成他證,不可不謹也。
脈候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
弦而浮大可吐之,微則為虛。
代散者死。
醫案 太史楊方壺,瘧髮間日,脈見弦緊,兩發後苦不可支,且不能忌口,便懇截之。
餘曰:邪未盡而強截之,未必獲效,即使截住,必變他證,不若治法得所,一二劑間,令其自止。
升麻、柴胡各二錢,提陽氣上升,使遠於陰而寒可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陰氣下降,使遠於陽而熱自已;以生薑三錢,劫邪歸正,甘草五分,和其陰陽。
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竟止矣。
新安程武修患瘧,每日一發,自已、午時起,直至次日寅、卯而熱退,不逾一時,則又發矣。
已及一月,困頓哀苦,命兩郎君叩首無算,以求速愈。
餘曰:頭痛惡寒,脈浮而大,表證方張,此非失汗,必誤截也。
武修雲:寒家素有截熱丸,百發百中,弟服之病熱增劇,何也?餘曰:邪未解而劇止之,邪不能伏,請以八劑四日服盡,決效耳。
石膏、黃芩各三錢,抑陽明之熱,使其退就太陰;白豆蔻三錢、生薑五錢,救太陰之寒,使其退就陽明;脾胃為夫妻,使之和合,則無陰陽乖亂之衍。
半夏、檳榔各一錢五分,去胸中之痰;蘇葉二錢,發越太陽之邪;乾葛一錢,斷入陽明之路。
甫三劑而瘧止。
改用小柴胡倍人參,服四劑,補中益氣服十劑,而瘥。
相國沈銘縝,丙辰秋患瘧吐蛔,悶不思食,六脈沉細。
餘曰:瘧傷太陰,中寒蛔動也。
用理中湯加烏梅三個、黃連五分,進四劑後,胸中豁然,寒熱亦減,蛔亦不吐。
去黃連,加黃耆二錢,生薑五錢,五劑而瘧止。
以手書謝雲:早年攻苦,即有寒中之患。
醫者但明疏氣,不解扶陽,積困於今。
雖當盛暑,寒冷不敢沾唇。
此獨不肖自知之耳,瘧發蛔動,幾為性命之憂!幸老年侄隔垣之視,一匕回春,豈第超邁庸儔,直當上參和、扁。
嗣此有生,詎非慈造!鐫之焦府,與日偕長矣。
清脾飲 治瘧疾脈來弦數,或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青皮(炒) 厚樸(薑製) 白朮(炒黃) 黃芩 草果(各八分) 柴胡 茯苓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炙) 水一鍾,生薑五片,煎一鍾服。
近來不問虛實,概用此湯,過矣。
白虎加桂枝湯 治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一錢二分) 桂枝(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錢) 石膏(五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參蘇飲 方見傷風。
小柴胡湯 方見傷寒。
補中益氣湯 方見類中風。
涼膈散 方見中風。
理中湯 方見傷寒。
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 方見虛癆。
香薷飲 方見中暑。
二術柴胡湯 諸瘧必用。
白朮(炒焦) 蒼朮(炒) 柴胡 陳皮(各七分) 甘草(四分) 水鍾半,生薑五片,煎八分服。
一日一發,乃午前發,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熱甚口渴,加石膏、麥門冬。
間日或三四日發,或午後及夜發者,邪在陰分,加四物湯、酒炒黃耆、紅花,提起陽分,方可截之。
脈虛神倦,加人參、黃耆;傷食加神麯、麥芽、山楂、黃連;痰多加生薑、半夏;要截,加檳榔、常山、烏梅。
常山飲 治瘧痰在胸,用此吐之。
若用砒霜之類,即使瘧愈,脾胃受傷,須用此湯為穩。
常山(一兩,酒炒)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苦酒浸一宿,多炒透熟,即不吐。
露姜飲 治痰瘧、寒瘧。
生薑(四兩) 連皮搗汁一碗,露一宿,空心服。
交加雙解飲子 治瘴瘧神效。
肉豆蔻(二大枚) 草豆蔻(二枚) 厚樸(五錢) 甘草(四錢) 生薑(四錢) 水二鍾,煎一鍾,空心服。
五藥俱一半生,一半熟。
瘧母丸 元氣不甚虛者宜此。
青皮 桃仁 紅花 麥芽(各二兩) 鱉甲(四兩,醋炙) 海粉 香附 三稜 蓬朮(各一兩半) 十味俱用醋煮,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三錢,薑湯送下。
祛瘧飲 三發後可用,因其衰而減之,立效。
知母(去毛、酒炒,五錢) 貝母(去心,九分) 柴胡(去蘆,七分) 檳榔(八分) 陳皮(去白) 山楂肉 枳實(各一錢五分) 甘草(去皮,炙,三分)紫蘇(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渣用水二鍾,煎八分,俱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服頭煎,未發前一時服二煎。
截瘧飲 虛人久瘧不止,此極見效。
黃耆(酒炙,二錢)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砂仁 草果 橘紅(各一錢) 五味子(八分) 烏梅(三枚) 水二鍾,生薑十大片,棗二枚,煎一鍾服。
何首烏忌鐵為末,酒調下三錢,臨發先服,或煎湯服。
獨蒜(十二枚,煨熟) 桃仁(一百粒,去皮尖,炒) 搗爛,入黃丹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發日五更,面東酒送下。
桃仁一味,研爛,不犯水,加黃丹丸,五月五日合。
常山末(二錢,酒浸,炒透,即不發吐。
) 烏梅肉(四枚),研爛為丸,此截瘧必效之方,世俗畏常山發吐,不知其有神功,但炒透即不吐耳。
生鱉甲(不見湯煮者)醋炙黃,為末,烏梅肉為丸,每服三錢,必效。
痢疾 經名腸澼,古稱滯下。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中下痢曰腸澼,便血者赤痢也。
陽勝陰衰則身熱,故死;營氣不傷則身不熱,故生。
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白沫者,白痢也。
病屬陰而見陰脈為順,故沉則生;陽脈為逆,故浮則死;有屬熱者,不拘此例。
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
膿血者,赤白兼下也。
懸絕者,脈至如絲懸懸欲絕也。
邪實正虛故死,滑因血盛未氣傷故生。
帝曰: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
身不熱,脈不懸絕,皆非死候也。
若不滑而澀,不大而小,乃死證也。
故滑大為生,澀小為死也。
以臟期者,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脾見甲乙死,腎見戊巳死也。
愚按:痢之為證,多本脾腎,脾司倉廩,土為萬物之母,腎主蟄藏,水為萬物之元,二臟根本之地,投治少差,冤沉幽冥,究其疵誤,皆寒熱未明,虛實不辨也。
晚近不足論,即在前賢,頗有偏僻,如《局方》與復庵,例行辛熱,河間與丹溪,專用苦寒,何其執而不圓,相去天壤耶? 夫痢起夏秋,濕蒸熱鬱,本乎天也;因熱就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
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居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
濕土寄旺四時,或從於火,則陽土有餘,而濕熱為病,經所謂敦阜是也;或從於水,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為病,經所謂卑監是也。
言熱者遺寒,言寒者廢熱,豈非立言之過乎? 至以赤為熱,白為寒,亦非確論,果爾,則赤白相兼者,豈真寒熱同病乎?必以見證與色脈辨之,而後寒熱不淆也。
須知寒者必虛,熱者必實,更以虛實細詳之,而寒熱愈明耳。
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則靡非虛寒矣。
而相似之際,尤當審察。
如以口渴為實熱似矣,不知凡系瀉痢,必亡津液,液亡於下,則津涸於上,安得不渴?更當以喜熱喜冷分虛實也。
以腹痛為實熱似矣,不知痢出於臟,腸胃必傷,膿血剝膚,安得不痛?更發以痛之緩急,按之可否,臟之陰陽,腹之脹與不脹,脈之有力無力分虛實也。
以小便之黃赤短少為實熱似矣,不知水從痢去,溲必不長,液以陰亡,溺因色變,更當以便之熱與不熱,液之固與不固,色之澤與不澤,分虛實也。
以裡急後重為實熱似矣,不知氣陷則倉廩不藏,陰亡則門戶不閉,更當以病之新久,質之強弱,脈之盛衰,分虛實也。
至於治法,須求何邪所傷,何臟受病,如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
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
是皆常法,無待言矣。
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
而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
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行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洩,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世有庸工,專守痛無補法,且曰:直待痛止,方可補耳,不知因虛而痛者,愈攻則愈虛愈痛矣。
此皆本末未明,但據現在者為有形之疾病,不思可慮者在無形之元氣也。
請以宜補之證悉言之: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疾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
然而尤有至要者,則在脾腎兩臟,如先瀉而後痢者,脾傳腎為賊邪難療,先痢而後瀉者,腎傳脾為微邪易醫,是知在脾者病淺,在腎者病深,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損者。
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
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皆補脾虛,未嘗不善,若病在火衰,土位無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飲食何由而進,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耶?若胃熱不前,僅以參、術補土,多緻不起,大可傷矣! 積分新舊 舊積者,濕熱食痰也,法當下之;新積者,下後又生者也,或調或補,不可輕攻。
若因虛而痢者,雖舊積亦不可下,但用異功散,虛回而痢自止。
丹溪有先用參、術,補完胃氣而後下者,亦一妙法也,虛者宜之。
色黑有二 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芍藥湯;黑如漆之光者,瘀血也,桃仁承氣湯。
裡急 裡急而不得便者,火也,重者承氣湯,輕者芍藥湯,裡急頻見汙衣者,虛也,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肉果。
後重 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稍減,未幾復甚,芍藥湯。
虛滑而後重者,圊後不減,以得解愈虛故也,真人養臟湯。
下後仍後重者,當甘草緩之,升麻舉之。
虛坐努責 虛坐而不得大便,血虛故裡急,宜歸身、地黃、芍藥、陳皮之屬。
噤口 食不得入,到口即吐,有邪在上膈、火氣衝逆者,黃連、木香、桔梗、橘紅、茯苓、菖蒲。
有胃虛嘔逆者,治中湯。
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理中湯加砂仁、陳皮、木香、豆蔻。
有肝氣嘔逆者,木香、黃連、吳茱萸、青皮、芍藥之類。
有水飲停聚者,輕者五苓散,重者加甘遂。
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承氣湯。
石蓮為末,陳皮湯調下。
石蓮即蓮子之老者,市中皆木蓮,不可用。
丹溪用人參、黃連煎濃,加薑汁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得一呷下咽便開。
休息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