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紅豆 菖蒲 巴豆霜(各五分) 丸服法,同肥氣丸。

     痞氣丸 治脾之積,在胃脘。

     厚樸(姜炒,五錢) 黃連(八錢) 吳茱萸(炮,三錢) 黃芩 白朮(各二錢) 茵陳(酒炒) 砂仁 乾薑(炒,各一錢五分) 茯苓(另末) 人參 澤瀉(各一錢) 川烏(炮) 川椒(各五分) 巴霜(另研) 桂(各四分) 丸服法,同肥氣丸。

     奔豚丸 治腎之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

     厚樸(薑製,七錢) 黃連(炒,五錢) 苦楝子(酒煮,三錢) 茯苓(另末) 澤瀉 菖蒲(各二錢) 玄胡索(一錢五分) 附子 全蠍 獨活(各一錢) 烏頭(炮) 丁香(各五分) 巴霜(四分) 肉桂(二分) 丸、服法,同肥氣丸。

    秋、冬另加厚樸五錢。

     三聖膏 石灰(十兩,篩過極細,炒紅) 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黃末一兩,官桂末五錢,攪勻,瓦器封貯,紙攤,烘暖貼患處。

     補中益氣湯 方見類中風。

     四君子湯 歸脾湯 大全大補湯 三方俱見虛癆。

     酒積 輕者,葛根、神麯、黃連、白豆蔻;甚者,用甘遂、牽牛。

     氣積 輕者,木香、枳殼、厚樸、橘紅;甚者枳實、牽牛。

     血積 輕者,乾漆、桃仁、牡丹、歸尾、赤芍藥、紅花;甚者,大黃、虻蟲、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痰積 輕者,半夏、瓜蔞;甚者,滾痰丸;老痰,海石、瓦楞子;痰在皮裡膜外,白芥子。

     水積 輕者,五苓散;甚者,商陸、甘遂、芫花。

     茶積 輕者,薑黃、芝麻;甚者,茱萸、椒、姜。

     癖積 輕者,三稜、蓬朮;甚者,巴霜、大黃。

     谷積 輕者,麥芽、穀芽、神麯、砂仁;甚者,雞內金。

     肉積 輕者,山楂、阿魏;甚者,硇砂、硝石。

     蛋積 白豆蔻、橘紅、豆豉、薑汁。

     菜積 丁香、肉桂、麝香。

     面積 蘿蔔子、薑、酒煎。

     魚鱉積 紫蘇、橘皮、木香、薑汁。

    白馬屎治鱉積。

     狗肉積 杏仁、山楂。

     蟲積 雄黃、錫灰、檳榔、雷丸、蕪荑、榧子、使君子。

     瘧積 鱉甲、草果。

     反胃噎塞 噎塞者,食不得入,是有火也;反胃者,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

    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

    結者,結熱也。

    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固,膀胱結熱則津液涸。

    三陽俱結,前後秘澀,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從下而復出也。

     《黃帝針經》雲: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

    咽者,咽物之門戶。

    膈者,心肺之分野。

    不通者,濁氣在上,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不而反在上也,病在於胃。

     愚按:反胃噎膈,總是血液衰耗,胃脘乾槁。

    槁在上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曰噎塞;槁在下者,食雖可入,良久復出,名曰反胃。

    二證總名為膈,故《內經》止有三陽結,謂之膈一語。

    潔古分吐證為三端,上焦吐者,皆從於氣,食則暴吐;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下焦吐者,皆從於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巢氏浪分五噎十膈,支派繁多,惑人滋甚。

    惟張雞峰以為神思間病,法當內觀靜養,斯言深中病情。

    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痛,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

    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熟腐五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雖入胃,復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

    二者皆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也。

    噎塞之吐,即潔古之上焦吐;反胃之吐,即潔古之下焦吐。

    王太僕雲: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噎塞大都屬熱,反胃大都屬寒,然亦不可拘也。

    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

    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

    以脈合證,以色合脈,庶乎無誤。

    經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此證之所以疑難者,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

    審其陰傷火旺者,當以養血為亟;脾傷陰盛者,當以溫補為先。

    更有憂恚盤礴,火鬱閉結,神不大衰,脈猶有力,當以倉公,河間之法下之。

    小小湯丸,累累加用,關扃自透,膈間痰盛,微微湧出,因而治下,藥勢易用,設或不行,蜜鹽下導,始終勾引,自然宣通,此皆虛實陰陽之辨,臨證之權衡也。

    或泥於《金匱》、《局方》,偏主辛溫;或泥於《玉機》,《心法》,偏主清潤。

    凡若是者,皆賴病合法耳,豈雲法治病乎? 死證 年滿六旬者,難治。

    稟厚,善守禁忌,尊信醫藥,亦有生者。

    糞如羊屎者,不治。

    口吐白沫者,不治。

    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

     脈候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者,反胃。

    沉緩無力,或大而弱,為氣虛。

    數而無力,或澀小,為血虛。

    弦為痰,滑為痰。

    寸緊尺澀,胸滿不能食而吐。

    《難經》曰:脈革則吐逆。

     醫案 邑宰張孟端夫人,憂怒之餘,得食輒噎,胸中隱隱痛。

    餘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加薑汁、竹瀝。

    長公伯元曰:半夏燥乎?餘曰:濕痰滿中,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帖,胸痛乃止,又四帖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

    若泥半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者,不宜與服也。

     江右太學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進粉飲一鍾,腐漿半鍾,且吐其半。

    六脈細軟,此虛寒之候也。

    用理中湯加人乳、薑汁、白蜜、半夏,一劑便減,十劑而日進糜粥。

    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薑汁,四十帖諸證皆愈。

     南都徐奉誠,膈噎不通,渣質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乳、醇酒數杯、吐沫不已,求治於餘。

    餘曰:口吐白沫,法在不治,脈猶未敗,姑冀萬一。

    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陳皮、桃仁、牛乳、白蜜、薑汁、連進十劑,白沫漸少,倍用參、術,三月全安。

     嘉定錢遠之,二十五歲,以鼓盆之戚,悲哀過度,不能食飯,又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澀,自謂必死。

    求餘診。

    餘曰:脈按有力,非死證也。

    以酒蒸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蜜丸與服,凡五服而下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

    數日之間,能食倍常。

     大半夏湯 治肥人痰盛,胃反嘔吐。

     半夏(湯洗,五錢) 人參(三錢) 白蜜(三錢) 水三鍾,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煎至八分服。

     香砂寬中湯 治氣滯胸痞,胃寒噎塞。

     木香(磨) 白朮(炒) 陳皮 香附(各一錢半) 白豆蔻 砂仁 青皮 檳榔 半夏曲 茯苓(各一錢) 厚樸(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杯,入蜜少許,食前服。

     補氣運脾丸 治脾虛噎塞。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橘紅 茯苓(各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蜜炙) 砂仁(八分) 甘草(四分,炙) 半夏(一錢,無痰去之)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食遠服。

     滋血潤腸湯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煨)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紅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 大黃(酒煨) 枳殼(炒,各一錢) 水鍾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鍾,食煎服。

     人參利膈丸 治血少便燥,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當歸(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實(炒,各一兩) 大黃(酒蒸) 厚樸(薑製,各二兩) 為末,水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丁沉透膈湯 治虛寒嘔吐,噎塞不通。

     白朮(二錢,炒) 香附(炒) 砂仁 人參(各一錢) 丁香 麥芽 木香 肉果 白豆蔻 青皮(各五分) 沉香 厚樸(薑製) 藿香 陳皮(各七分半) 甘草(炙,一錢半) 半夏(湯洗七次) 神麯(炒) 草果(各二分半)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秦川剪紅丸 治蟲血成膈氣。

     雄黃(別研) 木香(各五分) 檳榔 三稜(煨) 蓬朮(煨) 貫仲(去毛) 乾漆(炒煙盡) 陳皮(各一兩) 大黃(一兩五錢) 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四生丸 治一切結熱。

     北大黃(去皮,酒浸,一兩) 黑醜(淨取頭末,一兩) 皂角(去皮,生用一兩) 芒硝(五錢) 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昆布丸 治噎塞妨礙,飲食不下。

     昆布(洗出鹹水) 麥門冬(去心) 天門冬(去心) 訶黎勒(各一兩半) 木通 大黃(微炒) 樸硝 郁李仁(去皮尖,炒) 桂心 百合(各一兩) 羚羊角 杏仁(去皮尖,炒) 蘇子(炒) 射幹(各五錢) 柴胡 陳皮(去白) 檳榔(各二錢半)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柿餅 燒灰存性,酒服一錢,數服即效。

     白水牛喉 去兩頭節並筋膜,節節取下,米醋一碗,炙至醋盡,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甘蔗汁(二碗) 薑汁(一碗) 每服一碗,日三服,即不吐。

     驢尿熱服半鍾,日服二次,便不吐。

     雄豬肚烘乾為末,每服三錢,酒下。

     貓胞一具,焙乾為末,水調服即效。

     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老米湯調送一錢,日服三四次,頗有效。

     蘆根五兩,水二杯,煎一杯,溫服,時時呷之,尤效。

     杵頭糠布包,時時拭齒,另煎湯,時時呷之效。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理中湯 見傷寒。

     凡反胃證得藥而愈者,切不可便與粥飯,惟以人參五錢、陳皮二錢、老黃米一兩,作湯細啜,旬日之後,方可食粥。

    倉廩未固,不宜便進米穀,常緻不救。

     瘧疾 黃帝曰:痎瘧皆生於風,其畜作有時者,何也?凡瘧皆名痎,昔人之解非也。

    畜者伏也,作者發也。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起於毫毛者,發寒毛豎也。

    伸欠者,呵欠也。

    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邪入於陰,則陰實陽虛,邪入於陽,則陽實陰虛。

    故虛實更作者,陰陽相移易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盛,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令人汗空疏,腠理開。

    因得秋氣,汗出遇風 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陽暑傷氣,其證多汗,感而即發,邪不能留;陰暑無汗,故留藏也。

    瘧必因於盛暑貪涼,不避風寒,或浴涼水,或食生冷,壯者邪不能幹,怯者舍於營衛,但外感於寒者多為瘧,內傷於冷者多為痢也。

    衛氣者,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其氣之舍深,則邪在臟矣。

    在腑者其行速,在臟者其行遲,故間日而作也。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宴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內,項骨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

    邪氣自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尾骶,復自後而前,故二十六日入於脊內,以注伏膂之脈。

    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邪在伏膂,循脊而上,無關節之阻,故九日而出缺盆,其氣日高,則自陰就陽,其陽日退,故作漸早也。

    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此重申上文未盡之義也。

     夏傷於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淒滄之水寒,藏於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水寒者,浴水乘涼也。

    因暑受寒,汗不得出,寒邪先伏於皮膚,得秋風而病發矣。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其間二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客,猶會也。

    邪在六腑,則氣遠會希,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

    觀此則丹溪所謂子、午、卯、酉日為少陰瘧,寅、申、巳、亥為厥陰瘧,辰、戌、醜、未為太陰瘧,非矣。

    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醜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

    三日發者,猶可以此為言,四日作者,又將何以辨之?殊屬牽強。

    按此施治,未必無誤,不可以為訓也。

     帝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

    秋瘧應四時者也。

    春、夏、冬之瘧,病形多異,四時皆能為瘧。

    秋病者寒盛,冬病者寒不甚,陽氣伏於內也。

    春病者惡風,夏病者多汗。

     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傷寒門有溫瘧。

    氣藏於骨髓,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洩,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自內出之於外也。

    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返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

     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洩,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

     愚按:經言: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又言:痎瘧皆生於風。

    又言:風寒之氣不常。

    又言: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

    此皆以風、寒、暑、濕為言也。

    語溫瘧則曰:風寒中腎。

    語癉瘧則曰:肺素有熱。

    夫冬寒既可以中腎,則心、肝、脾、肺四臟,獨無令氣之邪可以入客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