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錢) 黃柏(炒,三兩)
上為細未,以白朮膏丸,如蘿蔔子大,臨臥白湯送下,每服一錢,欲利,空心服。
十棗湯 見傷寒。
舟車神佑丸 去一切水濕、痰飲如神。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兩,俱醋炒) 大黃(二兩) 輕粉(一錢) 黑牽牛(頭末,四兩) 青皮 陳皮 木香 檳榔(各五錢) 為細未,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
痞悶者,多服反煩滿,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快利為度。
戴人每令病者先服百餘粒,繼以浚川等藥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輕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
藥雖峻急,為效極神,弱者,當依河間漸次進;實者,依戴人治之。
大聖浚川散 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三錢) 芒硝(三錢) 甘遂(五分) 評曰: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濕,秋涼則燥。
嘗考戴人治法,假令肝木乘脾土,土不勝木,求救於子,已土能生庚金,味辛者為金,大加生薑,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
先以舟車丸,通其閉塞之路,瀉其所不勝;後以薑汁調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
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浚川散繼之。
神芎導水丸 治一切因熱積聚。
黃芩(一兩) 黃連 川芎 薄荷(各五錢) 大黃(二兩) 滑石 黑醜(頭末,各四兩) 為末,水丸。
有血積者,加桂五錢。
加味枳朮湯 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枳殼(麩炒) 官桂(去皮) 紫蘇 陳皮 檳榔 桔梗 白朮(炒) 五靈脂(炒) 木香(各八分) 半夏(薑製) 茯苓 甘草(各四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椒仁丸 治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血化為水。
椒仁 甘遂 續隨子(去皮,研) 附子(炮) 郁李仁 黑牽牛(炒) 五靈脂(研) 當歸 吳茱萸 玄胡索(各五錢) 芫花(醋浸,一錢) 蚖青(十枚,去頭、翅、足,米炒) 斑蝥(十枚,制同蚖青) 膽礬 信砒(各一錢) 石膏(二錢) 為末,糊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藥雖峻厲,所用不多,畏而不服,有養病害身之患。
雞矢醴法 羯雞矢(八合。
炒微焦) 無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濾去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皺紋;又飲一次,漸皺至膝上而愈。
雞金散 雞裡金(一具,焙) 真沉香(二錢) 砂仁(三錢) 陳香櫞(去白,五錢) 為末,每用一錢五分,薑湯下,虛者參湯下。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有寒者忌服。
黃芩(去腐,炒,一兩) 黃連(炒,五錢) 薑黃 白朮(炒) 人參(去蘆) 甘草(炙) 豬苓(去皮,各一錢) 白茯苓(去皮) 乾生薑 砂仁(各二錢) 枳實(炒) 半夏(泡,各五錢) 厚樸(姜炒,一兩) 知母(炒,四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熱者忌用。
黃耆(炒) 吳茱萸(炒) 厚樸(薑製) 草豆蔻 黃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制)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人參 青皮(炒) 當歸 黃連(炒) 澤瀉 生薑 麻黃(不去節) 柴胡 乾薑(炒) 川烏 蓽澄茄(各二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禹餘糧丸 許學士、朱丹溪皆贊此方為水脹之聖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鐵銚盛,燒通紅,鉗取出,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
) 禹餘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淘淨,炒乾,用醋二鍾,同禹糧銚內煮乾,更用銚並藥燒紅,傾淨磚地上候冷,研極細。
)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炒) 蓬朮(炮) 附子(炮) 乾薑(炮) 青皮 京三稜(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各五錢) 為末,入前三味拌勻,蒸餅丸如桐子大。
食前白湯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前三味非甘遂,芫花之比,又有各項藥扶持,虛人、老人,亦可服也。
最忌鹽,一毫入口,發疾愈甚。
服藥後即於不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
每日三服,更以溫補藥助之,真神方也。
土狗一名螻蛄,(焙乾為末,用上半節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身即消下身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
方士以此為神奇。
) 積聚 《靈樞》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病起於下;風雨襲虛,病起於上。
喜怒不節,內傷於臟,故起於陰;清濕襲虛,陰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下;風雨襲虛,陽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上。
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腠理開,邪從毛髮入,著孫絡之脈。
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濯濯有音,寒則脹滿雷引,故時切痛。
孫絡脈之細者。
有水則濯濯有聲,動而得也。
有寒則雷鳴相引,不動亦得也。
著陽明之經,挾臍而居,飽則大,飢則小。
胃受水穀,故飽則大,飢則小也。
著於緩筋,飽則痛,飢則安。
緩筋在肌肉之間,故與陽明之積同。
著於腸胃之募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則安,飢則痛。
募原者,皮裡膜外也。
著於伏沖之脈,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伏沖,即衝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沖。
其上行者循背裡,絡於督脈,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故揣按則應手而動,起手則熱氣下行也。
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不見,按之不得。
膂筋在脊內,故居腸胃之後,飢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也。
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
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所以通血氣,若不通則津液幹壅。
此以上謂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積生也。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
寒氣上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厥者,逆也。
寒逆於下,故生足悗,言肢節痛而不利也。
血受寒則凝澀,漸入腸胃,則陽氣不化,故為?脹,腸外汁沫不散,則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食傷腸胃,汁溢膜外,與血相搏,乃成食積。
又或用力傷陰陽之絡,以動其血,血得寒沫,相聚腸外,乃成血積。
貪口腹,妄作勞者多有之。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寒邪中於外,喜怒傷其內,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溫暖之氣不行,陰血凝聚,血因氣逆而成積,此性情乖戾者多有之。
積之始生節,寒氣下逆而成積,卒然多食節,飲食起居而成積,卒然外中節,情志外傷挾寒成積。
合三節而言,總是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不而而成積也。
《難經》曰:積者,五臟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六腑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令人嘔逆,或兩脅痛引小腹,足寒轉筋。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久則喘咳。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蹇吐洩,久則飲食不為肌膚。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
癥者,按之應手,亦如五積之不移。
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鱉、石瘕之類。
痃,皮厚也,在肌肉之間而可見者也。
癖者,僻也;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
愚按: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
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若低昂然,一勝則一負。
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喪亡從及矣。
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講也。
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淩,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蓋積之為義。
日積月累,匪伊朝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亟則傷正氣,正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
餘嘗制陰陽兩積之劑,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伐,不問其積去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屢攻屢補,以平為期。
此餘獨得之訣,百發百中者也。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
故去積及半,純與甘溫調養,使脾氣健運,則破殘之餘積,不攻自走,必欲攻之無餘,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
經曰:壯者氣行即愈,怯者著而為病。
潔古雲:壯盛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故當養正則邪自除。
譬如滿座皆君子,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
雖然,此為輕淺者言耳,若大積大聚,不搜而逐之,日進補湯無益也。
審知何經受病,何為成疾,見之既確,髮直人之兵以討之,何患其不愈?《兵法》雲: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是亦醫中之良將也夫! 脈候 堅強者生,虛弱者死。
細沉附骨者,積脈也,沉而有力為積,脈沉緊者有寒積,脈浮而牢積聚也。
醫案 襄陽群守於鑑如,在白下時,每酒後腹痛,漸至堅硬,得食輒痛。
餘診之曰:脈浮大而長,脾有大積矣。
然兩尺按之軟,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湯七日,投以自制攻積丸三錢,但微下,更以四錢服之,下積十餘次,皆黑而韌者。
察其形不倦,又進四錢,於是腹大痛,而所下甚多,服四君子湯十日.又進丸藥四錢,去積三次,又進二錢,而積下遂至六七碗許,脈大而虛,按之關部豁如矣。
乃以補中益氣調補,一月痊愈。
親家,工部王漢梁,鬱怒成痞,形堅而甚痛,攻下大多,遂洩瀉不止,一晝夜計下二百餘次。
一月之間,肌體骨立,神氣昏亂,舌不能言,已治終事,待斃而已。
餘診之曰:在證雖無活理,在脈猶有生機,以真臟脈不見也。
舉家喜曰:諸醫皆曰必死,何法之治而可再起耶?餘曰:大虛之候,法當大溫大補,一面用枯礬、龍骨、粟殼、樗根之類以固其腸;一面用人參二兩、熟附五錢,以救其氣。
三日之間,服參半斤,進附二兩,瀉遂減半,舌轉能言,更以補中益氣加生附子、乾薑,並五貼為一劑,一日飲盡。
如是者一百日,精旺食進,瀉減十九,然每日夜猶下四五行,兩足痿廢,用仙茅、巴戟、丁、附等為丸,參附湯並進。
計一百四十日,而步履如常,痞瀉悉愈。
向使委信不專,有一人參以他說,有片語畏多參、附,安得有再生之曰哉?詳書之,以為信醫不專者之藥石! 社友姚元長之內,久患痞積,兩年之間,凡攻擊之劑無遺用矣,而積未盡除,形體尪羸。
餘聞之而告其友曰:積消其半,不可伐已,但用補湯,元氣一復,病祟全祛耳。
元長信之,遂作補丸,服畢而痞果全消。
逾三年調理失宜,胸腹痛甚,醫者以痛無補法,用理氣化痰之藥,痛不少衰。
餘診之,大而無力,此氣虛也,投以歸脾湯加人參二錢,其痛立止。
給諫侯啟東,腹中嘈痛。
餘按其左脅,手不可近,凡飲食到口,喉間若有一物接之者然。
餘曰:脈大而數,腹痛嘔涎,面色痿黃,此虛而有濕,濕熱相兼,蟲乃生焉。
當煎人參湯送檳黃丸,以下蟲積,蟲若不去,雖服補湯,竟何益乎?豫瞻先生,畏謹之至,不敢輕投,終莫能起。
倒倉法 肥嫩牡黃牛肉三十斤,切小塊,去筋膜,長流水煮爛,濾去滓,取汁入鍋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
先令病人斷欲食淡,前一日不食夜飯,設一室,明快而不通風,置穢桶瓦盆貯吐下之物,另一磁盆盛所出之溺。
病者入室,飲汁積至一二十杯,寒則重湯溫而飲之。
飲急則吐多,飲緩則下多,先急後緩,吐利俱多,因病之上下而為之,活法也,以去盡病根為度。
吐下後必渴,不得與湯,以自出之溺飲之,非惟止渴,抑且浣濯餘垢。
倦睡覺飢,先與稠米湯,次與淡稀粥,三日後方少與菜羹,次與罕粥調養,一月沉疴悉安。
以後忌牛肉數年。
積久形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自非刮腸刮骨之神,可以丸散犯其藩牆乎?肉液充滿流行,有如洪水泛漲,浮槎陳朽,皆順流而下,不可停留,犯屬凝滯,一洗而通。
新制陰陽攻積丸 治五積、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蟲積、痰食,不問陰陽皆效。
吳茱萸(泡) 乾薑(炒) 官桂(去皮) 川烏(炮,各一兩) 黃連(炒) 半夏(洗) 橘紅 茯苓 檳榔 厚樸(炒) 枳實(炒) 菖蒲(忌鐵) 玄胡索(炒) 人參(去蘆) 沉香 琥珀(另研) 桔梗(各八分) 巴霜(另研,五錢) 為細末,皂角六兩,煎汁,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分、漸加一錢五分,生薑湯送下。
千金硝石丸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為細末,用三年苦酒三升,置器中,以竹片為準,每入一升,刻一痕,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餘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忌風冷,宜飲粥將息。
肥氣丸 治肝之積在左脅下。
春、夏加黃連五錢 柴胡(二兩) 黃連(七錢) 厚樸(五錢) 椒(去閉口者,炒,四錢) 甘草(炙,三錢) 廣朮(炮) 昆布 人參(各二錢半) 皂角(去皮弦子,煨) 茯苓(各一錢半) 川烏(炮,一錢二分) 乾薑 巴霜(各五分) 除茯苓、皂角、巴豆為細末,另研茯苓、皂角為末,和勻方入巴豆,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積去大半,勿服。
息賁丸 治肺之積,在右脅下。
厚樸(姜炒,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人參(去蘆,二錢) 乾薑(炮) 茯苓(另末) 川椒(炒,去汗) 紫菀(去苗,各一錢五分) 桂枝 桔梗 京三稜(炮) 天門冬 陳皮 川烏(炮) 白豆蔻(各一錢)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 丸法、服法,俱同肥氣丸。
伏梁丸 治心之積,起臍上。
黃連(一兩五錢) 人參 厚樸(薑製,各五錢) 黃芩(三錢) 肉桂 茯神 丹參(炒,各一錢) 川烏(炮) 乾薑(炮)
十棗湯 見傷寒。
舟車神佑丸 去一切水濕、痰飲如神。
甘遂 芫花 大戟(各一兩,俱醋炒) 大黃(二兩) 輕粉(一錢) 黑牽牛(頭末,四兩) 青皮 陳皮 木香 檳榔(各五錢) 為細未,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
痞悶者,多服反煩滿,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快利為度。
戴人每令病者先服百餘粒,繼以浚川等藥投之,五更當下,種種病出,輕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
藥雖峻急,為效極神,弱者,當依河間漸次進;實者,依戴人治之。
大聖浚川散 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三錢) 芒硝(三錢) 甘遂(五分) 評曰:諸濕為土,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濕,秋涼則燥。
嘗考戴人治法,假令肝木乘脾土,土不勝木,求救於子,已土能生庚金,味辛者為金,大加生薑,使伐肝木,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
先以舟車丸,通其閉塞之路,瀉其所不勝;後以薑汁調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
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浚川散繼之。
神芎導水丸 治一切因熱積聚。
黃芩(一兩) 黃連 川芎 薄荷(各五錢) 大黃(二兩) 滑石 黑醜(頭末,各四兩) 為末,水丸。
有血積者,加桂五錢。
加味枳朮湯 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枳殼(麩炒) 官桂(去皮) 紫蘇 陳皮 檳榔 桔梗 白朮(炒) 五靈脂(炒) 木香(各八分) 半夏(薑製) 茯苓 甘草(各四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服。
椒仁丸 治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血化為水。
椒仁 甘遂 續隨子(去皮,研) 附子(炮) 郁李仁 黑牽牛(炒) 五靈脂(研) 當歸 吳茱萸 玄胡索(各五錢) 芫花(醋浸,一錢) 蚖青(十枚,去頭、翅、足,米炒) 斑蝥(十枚,制同蚖青) 膽礬 信砒(各一錢) 石膏(二錢) 為末,糊丸,雞頭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藥雖峻厲,所用不多,畏而不服,有養病害身之患。
雞矢醴法 羯雞矢(八合。
炒微焦) 無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濾去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皺紋;又飲一次,漸皺至膝上而愈。
雞金散 雞裡金(一具,焙) 真沉香(二錢) 砂仁(三錢) 陳香櫞(去白,五錢) 為末,每用一錢五分,薑湯下,虛者參湯下。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熱脹,有寒者忌服。
黃芩(去腐,炒,一兩) 黃連(炒,五錢) 薑黃 白朮(炒) 人參(去蘆) 甘草(炙) 豬苓(去皮,各一錢) 白茯苓(去皮) 乾生薑 砂仁(各二錢) 枳實(炒) 半夏(泡,各五錢) 厚樸(姜炒,一兩) 知母(炒,四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熱者忌用。
黃耆(炒) 吳茱萸(炒) 厚樸(薑製) 草豆蔻 黃柏(各五分) 益智仁 半夏(制)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人參 青皮(炒) 當歸 黃連(炒) 澤瀉 生薑 麻黃(不去節) 柴胡 乾薑(炒) 川烏 蓽澄茄(各二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禹餘糧丸 許學士、朱丹溪皆贊此方為水脹之聖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鐵銚盛,燒通紅,鉗取出,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
) 禹餘糧石(三兩) 真針砂(五兩,淘淨,炒乾,用醋二鍾,同禹糧銚內煮乾,更用銚並藥燒紅,傾淨磚地上候冷,研極細。
)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炒) 蓬朮(炮) 附子(炮) 乾薑(炮) 青皮 京三稜(炮) 白蒺藜 當歸(酒浸,各五錢) 為末,入前三味拌勻,蒸餅丸如桐子大。
食前白湯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前三味非甘遂,芫花之比,又有各項藥扶持,虛人、老人,亦可服也。
最忌鹽,一毫入口,發疾愈甚。
服藥後即於不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
每日三服,更以溫補藥助之,真神方也。
土狗一名螻蛄,(焙乾為末,用上半節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身即消下身之水;左可消左,右可消右。
方士以此為神奇。
) 積聚 《靈樞》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病起於下;風雨襲虛,病起於上。
喜怒不節,內傷於臟,故起於陰;清濕襲虛,陰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下;風雨襲虛,陽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上。
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腠理開,邪從毛髮入,著孫絡之脈。
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濯濯有音,寒則脹滿雷引,故時切痛。
孫絡脈之細者。
有水則濯濯有聲,動而得也。
有寒則雷鳴相引,不動亦得也。
著陽明之經,挾臍而居,飽則大,飢則小。
胃受水穀,故飽則大,飢則小也。
著於緩筋,飽則痛,飢則安。
緩筋在肌肉之間,故與陽明之積同。
著於腸胃之募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則安,飢則痛。
募原者,皮裡膜外也。
著於伏沖之脈,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伏沖,即衝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沖。
其上行者循背裡,絡於督脈,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故揣按則應手而動,起手則熱氣下行也。
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飢則積見,飽則不見,按之不得。
膂筋在脊內,故居腸胃之後,飢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也。
著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
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所以通血氣,若不通則津液幹壅。
此以上謂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積生也。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厥氣生足悗,足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
寒氣上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厥者,逆也。
寒逆於下,故生足悗,言肢節痛而不利也。
血受寒則凝澀,漸入腸胃,則陽氣不化,故為?脹,腸外汁沫不散,則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食傷腸胃,汁溢膜外,與血相搏,乃成食積。
又或用力傷陰陽之絡,以動其血,血得寒沫,相聚腸外,乃成血積。
貪口腹,妄作勞者多有之。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寒邪中於外,喜怒傷其內,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溫暖之氣不行,陰血凝聚,血因氣逆而成積,此性情乖戾者多有之。
積之始生節,寒氣下逆而成積,卒然多食節,飲食起居而成積,卒然外中節,情志外傷挾寒成積。
合三節而言,總是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不而而成積也。
《難經》曰:積者,五臟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六腑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令人嘔逆,或兩脅痛引小腹,足寒轉筋。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久則喘咳。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蹇吐洩,久則飲食不為肌膚。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若豚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
癥者,按之應手,亦如五積之不移。
瘕者,假物成形,如血鱉、石瘕之類。
痃,皮厚也,在肌肉之間而可見者也。
癖者,僻也;內結於隱僻,外不可見也。
愚按: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
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若低昂然,一勝則一負。
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喪亡從及矣。
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講也。
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淩,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蓋積之為義。
日積月累,匪伊朝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亟則傷正氣,正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
餘嘗制陰陽兩積之劑,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伐,不問其積去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屢攻屢補,以平為期。
此餘獨得之訣,百發百中者也。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
故去積及半,純與甘溫調養,使脾氣健運,則破殘之餘積,不攻自走,必欲攻之無餘,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
經曰:壯者氣行即愈,怯者著而為病。
潔古雲:壯盛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故當養正則邪自除。
譬如滿座皆君子,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
雖然,此為輕淺者言耳,若大積大聚,不搜而逐之,日進補湯無益也。
審知何經受病,何為成疾,見之既確,髮直人之兵以討之,何患其不愈?《兵法》雲: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
是亦醫中之良將也夫! 脈候 堅強者生,虛弱者死。
細沉附骨者,積脈也,沉而有力為積,脈沉緊者有寒積,脈浮而牢積聚也。
醫案 襄陽群守於鑑如,在白下時,每酒後腹痛,漸至堅硬,得食輒痛。
餘診之曰:脈浮大而長,脾有大積矣。
然兩尺按之軟,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湯七日,投以自制攻積丸三錢,但微下,更以四錢服之,下積十餘次,皆黑而韌者。
察其形不倦,又進四錢,於是腹大痛,而所下甚多,服四君子湯十日.又進丸藥四錢,去積三次,又進二錢,而積下遂至六七碗許,脈大而虛,按之關部豁如矣。
乃以補中益氣調補,一月痊愈。
親家,工部王漢梁,鬱怒成痞,形堅而甚痛,攻下大多,遂洩瀉不止,一晝夜計下二百餘次。
一月之間,肌體骨立,神氣昏亂,舌不能言,已治終事,待斃而已。
餘診之曰:在證雖無活理,在脈猶有生機,以真臟脈不見也。
舉家喜曰:諸醫皆曰必死,何法之治而可再起耶?餘曰:大虛之候,法當大溫大補,一面用枯礬、龍骨、粟殼、樗根之類以固其腸;一面用人參二兩、熟附五錢,以救其氣。
三日之間,服參半斤,進附二兩,瀉遂減半,舌轉能言,更以補中益氣加生附子、乾薑,並五貼為一劑,一日飲盡。
如是者一百日,精旺食進,瀉減十九,然每日夜猶下四五行,兩足痿廢,用仙茅、巴戟、丁、附等為丸,參附湯並進。
計一百四十日,而步履如常,痞瀉悉愈。
向使委信不專,有一人參以他說,有片語畏多參、附,安得有再生之曰哉?詳書之,以為信醫不專者之藥石! 社友姚元長之內,久患痞積,兩年之間,凡攻擊之劑無遺用矣,而積未盡除,形體尪羸。
餘聞之而告其友曰:積消其半,不可伐已,但用補湯,元氣一復,病祟全祛耳。
元長信之,遂作補丸,服畢而痞果全消。
逾三年調理失宜,胸腹痛甚,醫者以痛無補法,用理氣化痰之藥,痛不少衰。
餘診之,大而無力,此氣虛也,投以歸脾湯加人參二錢,其痛立止。
給諫侯啟東,腹中嘈痛。
餘按其左脅,手不可近,凡飲食到口,喉間若有一物接之者然。
餘曰:脈大而數,腹痛嘔涎,面色痿黃,此虛而有濕,濕熱相兼,蟲乃生焉。
當煎人參湯送檳黃丸,以下蟲積,蟲若不去,雖服補湯,竟何益乎?豫瞻先生,畏謹之至,不敢輕投,終莫能起。
倒倉法 肥嫩牡黃牛肉三十斤,切小塊,去筋膜,長流水煮爛,濾去滓,取汁入鍋中,慢火熬至琥珀色則成矣。
先令病人斷欲食淡,前一日不食夜飯,設一室,明快而不通風,置穢桶瓦盆貯吐下之物,另一磁盆盛所出之溺。
病者入室,飲汁積至一二十杯,寒則重湯溫而飲之。
飲急則吐多,飲緩則下多,先急後緩,吐利俱多,因病之上下而為之,活法也,以去盡病根為度。
吐下後必渴,不得與湯,以自出之溺飲之,非惟止渴,抑且浣濯餘垢。
倦睡覺飢,先與稠米湯,次與淡稀粥,三日後方少與菜羹,次與罕粥調養,一月沉疴悉安。
以後忌牛肉數年。
積久形成,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自非刮腸刮骨之神,可以丸散犯其藩牆乎?肉液充滿流行,有如洪水泛漲,浮槎陳朽,皆順流而下,不可停留,犯屬凝滯,一洗而通。
新制陰陽攻積丸 治五積、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蟲積、痰食,不問陰陽皆效。
吳茱萸(泡) 乾薑(炒) 官桂(去皮) 川烏(炮,各一兩) 黃連(炒) 半夏(洗) 橘紅 茯苓 檳榔 厚樸(炒) 枳實(炒) 菖蒲(忌鐵) 玄胡索(炒) 人參(去蘆) 沉香 琥珀(另研) 桔梗(各八分) 巴霜(另研,五錢) 為細末,皂角六兩,煎汁,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分、漸加一錢五分,生薑湯送下。
千金硝石丸 硝石(六兩) 大黃(八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為細末,用三年苦酒三升,置器中,以竹片為準,每入一升,刻一痕,先入大黃,不住手攪,使微沸,盡一刻乃下餘藥,又盡一刻,微火熬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忌風冷,宜飲粥將息。
肥氣丸 治肝之積在左脅下。
春、夏加黃連五錢 柴胡(二兩) 黃連(七錢) 厚樸(五錢) 椒(去閉口者,炒,四錢) 甘草(炙,三錢) 廣朮(炮) 昆布 人參(各二錢半) 皂角(去皮弦子,煨) 茯苓(各一錢半) 川烏(炮,一錢二分) 乾薑 巴霜(各五分) 除茯苓、皂角、巴豆為細末,另研茯苓、皂角為末,和勻方入巴豆,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兩丸加服,積去大半,勿服。
息賁丸 治肺之積,在右脅下。
厚樸(姜炒,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人參(去蘆,二錢) 乾薑(炮) 茯苓(另末) 川椒(炒,去汗) 紫菀(去苗,各一錢五分) 桂枝 桔梗 京三稜(炮) 天門冬 陳皮 川烏(炮) 白豆蔻(各一錢)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 丸法、服法,俱同肥氣丸。
伏梁丸 治心之積,起臍上。
黃連(一兩五錢) 人參 厚樸(薑製,各五錢) 黃芩(三錢) 肉桂 茯神 丹參(炒,各一錢) 川烏(炮) 乾薑(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