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救脾者必本於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補中益氣湯是也。

     近世治癆,專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氣,非所以生萬物者也。

    且血藥常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潤,久行必緻滑腸。

    黃柏、知母,其性苦寒,能瀉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

    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癆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偏者,輒以桂、附為家常茶飯,此惟火衰者宜之,若血氣燥熱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 大抵虛癆之證,疑難不少,如補脾保肺,法當兼行,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燥熱而盛,能食而不瀉者,潤肺當急,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

    倘虛羸而甚,食少瀉多,雖咳嗽不寧,但以補脾為急,而清潤之品宜戒矣。

    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之藥,尤要於保肺也。

    嘗見癆證之死,多死於洩瀉,洩瀉之因,多因於清潤,司命者能不為競競耶! 又如補腎理脾,法當兼行,然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傷,又恐愈耗其水。

    兩者並衡而較重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

    若腎大虛,而勢困篤者,又不可拘。

    要知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壯脾之中,參以五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

     又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宜不可偏也。

    然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

    又曰:血脫補氣。

    又曰:獨陰不長。

    春夏之溫可以發育,秋冬之寒不能生長,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陽生陰長之理也。

    且虛癆證受補者可治,不受補者不治,故葛可久治癆神良素著,所垂十方,用參者七。

    丹溪專主滋陰,所述治癆方案,用參者亦十之七。

    不用參者,非其新傷,必其輕淺者耳。

    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直至上嘔下洩,猶不悔悟,良可悲已。

    幸李瀕河、汪石山詳為之辨,而宿習難返,貽禍未已。

    不知肺經自有熱者,肺脈按之而實,與參誠不相宜;若火來乘金者,肺脈按之而虛,金氣大傷,非參不保。

    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

    可謂洞達《內經》之旨,深窺根本之治者也。

     傳屍癆瘵 虛癆熱毒,積久則生惡蟲,食人臟腑,其證蒸熱咳嗽,胸悶背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腰膝痠疼,臥而不寐,或面色脫白,或兩頰時紅,常懷忿怒,夢與鬼交,同氣連枝,多遭傳染,甚而滅門,火可畏也。

    法當補虛以補其元,殺蟲以絕其根,能殺其蟲,雖病者不生,亦可絕其傳疰耳。

     凡近視此病者,不宜飢餓,虛者須服補藥,宜佩安息香及麝香,則蟲鬼不敢侵也。

     吐血 上盛下虛,血隨氣上,法當順氣,氣腳則血歸經矣,蘇子降氣湯。

    脈來微軟,精神困倦,是氣虛不能攝血,人參飲子,或獨參湯。

    脈洪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滿痛,或吐血塊,用生地黃、赤芍藥、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之屬,從大便導之。

    血以上出為逆,下出為順,苟非大虛洩瀉者,皆當行之,以轉逆為順,此釜底抽薪之妙法。

    若吐血已多,困倦虛乏者,不可行也。

    吐多而急欲止之,生地黃、當歸、丹皮、赤芍藥煎湯,入藕汁、童便各一鍾,血餘炭二錢,墨灰五分調之,熱服。

    怒氣傷肝者,丹皮、芍藥、木香之屬;勞心者,蓮子、糯米、柏仁、遠志、棗仁、茯神之屬;酒傷者,乾葛、茅花、側柏、荊芥穗之屬;飲食傷胃者,白朮、陳皮、甘草、穀芽、砂仁之屬。

    吐血色黯脈遲而寒者,理中湯。

    勞力者,蘇子降氣湯加阿膠,或以豬肺煮熟,蘸白及末食之。

     咳嗽血 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腎虛火炎之血也,六味地黃湯加童便、阿膠。

    血如紅縷,在痰中嗽出者,此肺血也,二冬、二母、白芨、阿膠、甘草、苡仁、紫菀、百合、桔梗。

    肺傷者,其人勞倦,人參救肺散。

    肺痿吐膿血,薏苡仁煮粥,日服半升。

    凡血證既久,古人多以胃藥收功,四君子湯。

     咯血 不嗽而血從絡出,此腎血也。

    地黃、牛膝、牡丹皮、茯苓、當歸、青黛、玄參、童便。

     咳嗽 有聲無痰曰咳,肺因火爍也,新定清寧膏;有痰無聲曰嗽,脾受濕浸也,二陳湯。

    脾虛倦怠者,六君子湯。

     死證 虛癆不服參耆,為不受補者死。

    癆嗽聲啞者死。

    一邊不能睡者死。

    癆證久瀉者死。

    大肉去者死。

    吐血淺紅色似肉似肺,謂之咳白血,必死。

     脈法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癆。

    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勁急,為正虛邪盛,必死。

    久病沉細而數者死。

    中空外急,此名革脈,婦人半產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脈結者,三年內必死。

    脈沉者,三月內必死。

     醫案 邑宰何金陽福建邵武府人,名望海。

    令郎虛損,已瀕於危,見餘拙刻《微論》、《藥解》、《脈象》諸書,遣使聘餘。

    手書雲:嘗聞一命之士,存心愛物,於人必有所濟,況老先生天地萬物為體,分醫國之餘,著述嘉刻,皆本性命而立言,望海神交,深知雲間有李先生東垣再來也。

    緣小兒天根久耽書癖,昕夕窮神,而不自節,氣暴陰傷,形瘁於勞,精搖於夢,汗出乎寐,而柴柵其中,餌藥歷歲,毫未無功,不遠數千裡,專迓臺車!俯矜望海,杕杜單傳。

    年幾半百,僅舉狂子。

    顧其羸頓,焦府俱焚。

    伏讀者先生《廣嗣論》中,一旦至我而斬之語,念之大懼,不自知其涕泗之沾襟也。

    以是乞刀圭,如仙掌金莖,一灑甘露,起骨而肉之,仰惟仁人君子,必不遐遺,則小兒自此有生之年,皆老先生引手之賜也。

    金石可銷,此心不晦。

    再造之天,敢忘銜結耶。

    餘感其言遂往,比至而病益進矣。

    簡其所服,以四物、知、柏為主,芩、連、二冬為加減。

    診其脈大而數,按之極軟。

    餘曰:中氣大寒,反為藥苦矣。

    乃以歸脾湯入肉桂一錢,人參五錢,當晚得熟寐,居十日而汗止精藏,更以還少丹兼進,補中益氣間服,一月而瘥。

     少宗伯顧鄰初,丙辰年患發熱困倦,目昏耳鳴,腳軟不能行,大便燥結,手足麻痹,腰胯疼痛。

    餘診之曰,腎虛不能上交,心虛不能下濟,且尺脈遲軟,力勉其用八味丸、十全大補湯加圓眼三十枚,五十餘日,精神漸旺,肌肉漸充,緻書鳴感。

    一日多飲虎骨酒,大便仍結,醫者皆雲八味丸非久服之藥,十全大補宜去肉桂,反用知母、玄參左之,服之數月,遂緻不起。

     學憲黃貞父,下血甚多,面色痿黃,發熱倦怠,盜汗遺精。

    餘診之曰:脾虛不能統血,腎虛不能閉藏,法當以補中益氣,五貼並一而進之。

    十日汗止,二十日血止,再以六味地黃丸間服,一月而安。

     南群許輸所孫女,吐血痰嗽,六月診之,兩尺如爛綿,兩寸大而數,餘曰:金以火為仇,肺不浮澀,反得洪大,賊脈見矣,秋令可憂。

    八月初五復診,肺之洪者變為細數,腎之軟者變為疾勁。

    餘曰:歲在戊午,少陰司天,兩尺不應,今尺當不應而反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尺寸反者死。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計期當死於十六日,然能食者過期,況十六、十七兩日皆金,未遽絕也。

    十八日交寒露,又值火日,經曰:手太陰氣絕,丙日篤,丁日死,言火日也。

    寅時乃氣血注肺之時,不能注則絕,必死於十八日寅時矣。

    輸所聞之,潸然淚下,以其能食,猶不肯信,至十八日未曉而終。

     汪望洋之孫,年方舞象,發熱咳嗽,羸弱頭眩,二冬、二母、知、柏、芩、連,不啻百劑,病勢轉增,餘診其脈,右脈虛軟,乃知脾肺氣虛,火不生土之候也。

    遂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苡仁,薑、桂至三錢,十劑而減,兩月乃安。

    春初又發,令其服補中丸一年,諸證永不再作矣。

     吳門張飲光,發熱乾咳,呼吸喘急。

    始用蘇子降氣,不應,乃服八味丸,喘益急,輕舟兼夜迎餘。

    餘視其兩頰俱赤,六脈數大,此肺肝蘊熱也。

    以逍遙散用牡丹皮一面,苡仁五錢,蘭葉三錢,連進二劑,喘吸頓止。

    以地黃丸料用麥冬、五味煎膏及龜膠為丸,至十斤而康。

     給諫章魯齋,在吾邑作令時,令郎淩九,吐血發熱,遺精盜汗,形肉衰削。

    先有醫士戒之曰:勿服人參。

    若誤服之,無藥可救矣,兩月弗效。

    召餘診。

    曰:此脾肺氣虛之候,非大劑參耆不可。

    魯齋駭曰:前有醫者戒之甚嚴,而兄用之甚多,何相懸也?曰:此醫能任決效否?曰:不能也。

    餘曰:請易參五斤,毋掣其肘,期於三月,可以報績。

    陳論甚力,魯齋信而從之,遂用六君子,間用補中益氣及七味丸療之,日輕一日,果如所約。

     尚寶卿須日華,林下多郁,且有暴怒,吐血甚多,倦怠異常,餘以六君子,納參一兩、乾薑一錢、木香八分,四日而血止。

    後因怒氣,血復大作。

    餘曰:先與平肝,繼當大補,然夏得秋脈,所謂早見非時之脈,當其時不能再見矣。

    果如期而歿。

     大宗伯董玄宰,乙卯春有少妾吐血蒸嗽,先用清火,繼用補中,俱不見效,迎餘治之。

    餘曰:兩尺沉實,少腹按之必痛,詢之果然。

    此怒後畜血,經年弗效,乃為蒸熱,熱甚而吐血,陰傷之甚也。

    乃與四物湯加鬱金、桃仁、穿山甲、大黃少許,下黑血升餘,少腹痛仍在,更以前藥加大黃三錢,煎服,又下黑血塊如桃膠、蜆肉者三四升,腹痛乃止。

    虛倦異常,與獨參湯與之,三日而熱減六七,服十全大補湯百餘日、而康復如常。

     刑部主政唐名必,勞心太過,因食海鮮吐血,有痰,喉間如鯁,日哺煩熱,喜其六脈不數,惟左寸澀而細,右關大而軟,思慮傷心脾也。

    以歸脾湯大料加丹參、丹皮、麥門冬、生地黃,二十餘劑而證減六七,兼服六味丸三月;遂不復發。

     吳門周復庵,年及五旬,荒於酒色,忽然頭痛發熱,醫以羌活湯散之。

    汗出不止,昏暈不蘇,餘與之灸關元十壯而醒,四君子加薑、桂,日服三劑,至三日少康。

    分析家產、勞而且怒,復發厥,餘用好參一兩、熟附二錢、煨姜十片,煎服,稍醒,但一轉側即厥,一日之間,計厥七次,服參三兩,至明日以羊肉羹、糯米粥與之,尚厥二三次,至五日而厥定。

    向餘泣曰:已蒙再生,不知有痊愈之日否?餘曰:脈有根蒂,但元氣虛極,非三載調攝不能康也。

    幸其恪信餘言,遵守用藥,兩月之間,服參四斤,三年之內,進劑六百貼,丸藥七十餘斤,方得步履如初。

    親友眾多,議論雜出,若非病人任之專,或久而見疑,服藥少怠,未有獲生者也。

     侍禦馮五玉令愛,發熱咳嗽,已及半載,十月間吐鮮血甚多,一日之內,不過食粥一盞,大肉消陷,大便溏洩。

    沉困著床,脈來七至。

    餘曰:法在不救,人所共知,若能惟餘是聽,不為旁撓,可救十中之一。

    每貼用人參五錢,桂、附各一錢,耆、術三錢,歸、芍各二錢,陳皮一錢,日投三貼,約進七十劑,及壯水丸三斤,而後起於床,又三月而飲食如舊。

    若泥常法而棄之,幽潛沉冤矣。

     新定拯陰理癆湯 治陰虛火動,皮寒骨熱,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

    《內經》陰虛內熱之方。

     牡丹皮(一錢) 當歸身(一錢,酒洗) 麥門冬(一錢,去心) 甘草(炙,四分) 苡仁(三錢) 白芍藥(七分,酒炒) 北五味(三分) 人參(六分) 蓮子(三錢,不去衣) 橘紅(一錢) 生地黃(二錢,忌銅、鐵器,薑汁、酒炒透) 水二鍾,棗一枚,煎一鍾,分二次徐徐呷之。

    肺脈重按有力者,去人參;有血加阿膠、童便;熱盛加地骨皮;洩瀉減歸、地,加山藥、茯苓;倦甚用參三錢。

    咳者,燥痰也,加貝母、桑皮;嗽者,濕痰也,加半夏、茯苓。

    不寐加棗仁,汗多亦用。

    此餘自立之方,用治陰虛火熾,譬如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飆颯然倏動,則炎熇如失矣。

    久服無敗胃之虞。

     新定拯陽理癆湯 治癆傷氣耗,倦怠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遍身作痛。

    《內經》勞倦令耗之方。

     黃耆(三錢,酒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