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丸。

     六君子湯 見真中風。

     六味地黃丸 見火中。

     補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橘皮(七分) 白朮(一錢,土炒) 升麻(三分) 柴胡(二分) 歸身(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濕中 丹溪曰:東南之人,多由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清燥湯主之。

     內中濕者,脾土本虛,不能制濕,或食生冷水濕之物,或厚味醇酒,停於三焦,注於肌肉,則濕從內中矣,宜滲濕湯。

     外中濕者,或山嵐瘴氣,或天雨濕蒸,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則濕從外中矣。

    其證頭重體痛,四肢倦怠,腿膝腫痛,身重浮腫,大便洩瀉,小便黃赤,宜除濕羌活湯,虛者獨活寄生湯。

     清燥湯 治氣虛濕熱,肺金受邪,絕寒水生化之源,小便赤少,大便不實,腰膝痠軟,口乾作渴,體重麻木,頭目眩暈,飲食少思,自汗盜汗,倦怠氣促。

     黃耆(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粒,杵炒) 黃連 神麯(炒) 豬苓 柴胡 甘草(炙,各二分) 蒼朮(炒) 白朮(炒)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生地黃 澤瀉(各五分) 茯苓 人參 當歸 升麻(各三分) 黃柏(酒炒,三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滲濕湯 蒼朮(泔浸,炒) 白朮(土炒) 茯苓(各一錢半) 陳皮 澤瀉 豬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 香附 撫芎 砂仁 厚樸(去皮,和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燈草十尺,煎八分服。

     除濕羌活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重痛。

     蒼朮(泔浸,炒) 藁本(各二錢) 羌活(七分) 防風 升麻 柴胡(各五分) 水煎,溫服。

     獨活寄生湯 治腎虛臥濕,腰背拘急,筋攣骨痛,腳膝冷痹,緩弱偏枯,腫重艱步。

     獨活 桑寄生 牛膝 杜仲(炒) 秦艽 細辛 白芍藥(炒) 茯苓 人參 當歸 熟地黃 防風(各等分) 甘草(減半)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空心溫服。

     寒中 身體強直,口噤不語、四肢戰掉,卒然眩暈,身無汗者,此寒毒所中也。

    宜姜附湯,或附子麻黃湯。

     姜附湯 治中寒昏倒,及陰證傷寒。

    大便自利。

     乾薑 熟附子(各等分) 水煎服。

     附子麻黃湯 治中寒昏冒,口眼喎僻。

     麻黃 白朮(炒) 人參 甘草 附子(炮) 乾薑(各等分) 水煎服。

     暑中 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或渴,先以蘇合香丸抉開灌之,或以來復丹研末,白湯灌下,或研蒜水灌之,或剝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竅也。

     不蛀皂角,刮去黑皮,燒過存性,每皂角灰一兩,甘草末六錢,和勻,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待其稍蘇,辨證與藥。

     靜而得之謂之中暑。

    中暑者,陰證也,當發散也。

    或納涼於廣廈,或過食於生冷,頭痛惡寒,肢節疼痛,大熱無汗,此陰寒所遏,陽氣不得發越,輕者香薷飲,重者大順散。

     動而得之謂之中熱,中熱者,陽證也。

    熱傷元氣,非形體受病也。

    或行役於長途,或務農於赤日,頭痛躁熱,肌膚大熱,大渴,多汗少氣,蒼朮白虎湯主之。

    熱死人切勿便與冷水,及臥冷地,宜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熱湯灌之即活。

     蘇合香丸 見真中風。

     來復丹 見真中風。

     香薷飲 本方加人參、白朮、陳皮、茯苓、木瓜、黃耆,名十味香薷飲,虛者宜之。

     香薷(去根,三錢) 厚樸(一錢五分) 白扁豆(微炒,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沉冷服。

    此暑月發散之劑,淮中暑者宜之。

    若奔走勞役而中熱者,用此溫散之劑,復傷其氣,如火益熱矣。

    世多不知而混用,故特表而出之。

     大順散 治納涼太過,飲冷大多,脾胃受寒,霍亂吐瀉,此舍時從證之劑也。

     甘草(三兩) 乾薑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皮,各四錢) 上先將甘草炒熟,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

    後入桂磨篩,每服二錢,井花水調服,沸湯點服亦得。

     蒼朮白虎湯 x 知母(一錢) 石膏(三錢) 甘草(三分) 粳米(一錢) 蒼朮(一錢,炒) 水二杯,煎至一杯服。

     氣中 七情內傷,氣逆為病,痰潮昏塞,牙關緊急,極與中風相似。

    但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脈浮應人迎,氣中脈沉應氣口。

    以氣藥治風猶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

    急以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順氣散加香附,或木香調氣散,有痰者星香散;若其人本虛,痰氣上逆,關格不通,宜養正丹。

     蘇合香丸 見真中風。

     八味順氣散 白朮(炒黃) 白茯苓 青皮(去白) 白芷 橘紅 烏藥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水一碗,煎七分服。

     木香調氣散 白豆蔻(研)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下鹽少許點服。

     星香散 見真中風。

     養正丹 見真中風。

     食中 醉飽過度,或感風寒,或著氣惱,以緻填塞胸中,胃氣不行,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若誤作中風、中氣治之,必死。

    宜煎姜鹽湯探吐。

    風寒者,藿香正氣散;氣滯者,八味順氣散。

    吐後別無他證,隻以蒼朮、白朮、陳皮、厚樸、甘草之類調之。

     藿香正氣散 見真中風。

     八味順氣散 見氣中。

     惡中 登塚入廟,吊死問喪,飛屍鬼擊,卒厥客忤,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閉口噤,昏暈不知人,宜蘇合香丸灌之,俟少醒,服調氣平胃散。

     蘇合香丸 見真中風。

     調氣平胃散 木香 烏藥 白豆蔻 檀香 砂仁(各一錢) 藿香(一錢二分) 蒼朮(一錢五分) 厚樸(薑汁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煎一鍾,食前服。

     醫案 太史楊方壺夫人,忽然暈倒,醫以中風之藥治之,不效。

    迎餘診之,左關弦急,右關滑大而軟。

    本因元氣不足,又因怒後食停,先以理氣消食之藥進之,得解黑屎數枚,急以六君子加薑汁,服四劑而後暈止。

    更以人參五錢,耆、朮、半夏各三錢,茯苓、歸身各二錢加減,調理兩月而愈。

    此名虛中,亦兼食中。

     邑尊張大羹令郎,丙子六月間,未、申時,暈絕不知人,至更餘未醒,此得之生冷太過也。

    皂角末吹鼻中無嚏,舉家驚惶,餘以皂角灰存性,新吸水灌之,更取沉、檀焚之,俾香氣滿室,以達其竅,至子後方蘇,服十味香藿飲而安。

    此暑中挾虛。

     給諫晏懷泉夫人,先患胸腹痛,次日卒然暈倒,手足厥逆,時有醫者以牛黃丸磨就將服矣。

    餘診之,六脈皆伏,惟氣口稍動,此食滿胸中,陰陽痞隔,升降不通,故脈伏而氣口獨見也。

    取陳皮、砂仁各一兩,姜八錢,鹽三錢,煎湯以指探吐,得宿食五六碗,六脈盡見矣。

    左關弦大,胸腹痛甚,知為大怒所傷也。

    以木香、青皮、橘紅、白朮、香附煎成與服,兩劑痛止。

    更以四君子加木香、烏藥調理,十餘日方瘥。

    此食中兼氣中。

     章仲輿令愛在閣時,昏暈不知人,蘇合香丸灌醒後,狂言妄語,喃喃不休,餘診其左脈七至,大而無倫,右脈三至,微而難見,正所謂兩手如出兩人,此祟憑之脈也。

    線帶系定二大拇指,以艾炷灸兩介甲至七壯,鬼即哀詞求去。

    服調氣平胃散加桃奴,數日而祟絕。

    此名惡中。

     傷風 經曰:虛邪賊風,陽先受之。

    又曰;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脾虛則肌肉不充,肺虛則玄府不閉,風邪乘虛,乃客於經。

    譬諸盜賊,若重關高壘,則不能入,少有疏漏,而後犯之,故曰虛邪賊風。

    又曰:肉腠閉拒,弗之能害。

    風者天之陽氣,其乘於人則傷衛,衛者陽也,故曰陽先受之。

     愚按:風為陽邪,善行數變,其傷人也,必從俞入,俞皆在背,故背常固密,風弗能幹已,受風者,常曝其背,使之透熱,則潛消嘿散。

    經文所謂乘虛來犯固矣,若其人素有痰熱,壅遏於大陰、陽明之經,內有窠囊,則風邪易於外束,若為之招引者。

    然所謂風乘火勢,火借風威,互相鼓煽也。

    治實之法,秋冬與之辛溫,春夏與之辛涼,解其肌表,從汗而散;治虛之法,固其衛氣,兼解風邪。

    若專與發散,或汗多亡陽,或屢痊屢發,皆治之過也。

    治風火之法,辛涼外發,甘苦內和,勿與苦寒。

    恐正不得申,邪不得解耳。

     神朮散 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

     蒼朮 藁本 白芷 細辛 羌活 川芎 甘草(炙,各六分) 水鍾半,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熱服。

     川芎茶調散 治傷風頭目昏痛,鼻塞聲重。

     薄荷葉(四兩) 川芎(二兩) 羌活 甘草(一兩) 荊芥(二兩) 白芷(一面) 防風(七錢) 細辛(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

     參蘇飲 治傷風發熱頭痛,咳嗽涕唾稠黏。

     人參 蘇葉 乾葛 半夏(制) 前胡 桔梗 枳殼 陳皮 茯苓 甘草(各八分) 木香(磨,一分) 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消風散 治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聲重。

     蒼朮 麻黃 荊芥 白芷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鍾半,姜三片,蔥白一莖,煎八分服。

     人參敗毒散 治頭痛,發熱,惡寒,鼻塞、聲重。

     人參 羌活 桔梗(去蘆) 柴胡 前胡 獨活 枳殼(炒) 川芎 茯苓 甘草(各一錢) 水鍾半,姜三片,煎服。

     柴胡升麻湯 柴胡 前胡 升麻 桑白皮 赤芍藥 乾葛 黃芩(炒) 石膏 荊芥(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淡豆豉二十粒,煎一鍾服。

     虛癆 經曰:陰虛生內熱。

    陰者,水之屬也。

    腎水不足,則虛火燔炎,故內熱。

    此言血虛之癆也。

    又曰:癆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勞字從力從火,勞力則二火炎於高巔。

    氣急而喘,內越也;氣蒸而汗,外越也;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一勞則傷脾,脾主四肢,故困倦無氣以動,脾主肌肉,故形氣衰少;脾主消穀,脾虛不運,故穀氣不盛。

    脾者,肺之母也,肺處上焦,主氣以下布者也,土虛不能生金,則肺薄而濁氣不能達於下脘,地氣不升,天氣不降,清氣陷下,濁氣逆上,故內熱。

    此言氣虛之癆也。

     愚按:《內經》之言虛癆,惟是氣血兩端,至巢氏《病源》始分五臟之勞,七情之傷,甚而分氣、血、筋、骨、肌、精之六極,又分腦、髓、玉房、胞絡、骨、血、筋、脈、肝、心、脾、肺、腎、膀胱、膽、胃、三焦、大、小腸、肉、膚、皮、氣之二十三蒸,《本事方》更分傳屍鬼疰,至於九十九種,其鑿空附合,重出復見,固無論矣。

    使學者惑於多歧,用方錯雜,伊誰之咎乎? 益以《內經》為式,第於脾胃分主氣血,約而該,確而可守也。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

    而獨舉脾、腎者,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

    夫脾具土德,脾安則土為金母,金實水源,且土不淩水,水安其位,故脾安則腎愈安也。

    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淩土濕,火能益土運行而化精微,故腎安則脾愈安也。

    孫思邈雲:補脾不如補腎。

    許學士雲:補腎不如補脾。

    兩先生深知二臟為人生之根本,又知二臟有相贊之功能,故其說似背,其旨實同也。

    救腎者必本於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降,虛則上升,當斂而抑,六味丸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