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能散氣,溫能和氣;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

    夫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籥,故獨入兩經。

    氣雖中和,然單服久服,亦傷真元。

    橘皮下氣消痰,橘肉生痰聚氣,一物也,而相反如此。

     青皮 即橘之小者,麩炒。

    破滯氣愈除愈效,削堅積愈下愈良。

    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

     青皮兼能發汗,性頗猛銳,不宜多用。

    如人年少壯,未免躁暴,及長大而為橘皮,如人至老年,烈性漸減。

    經久而為陳皮,則多歷寒暑而躁氣全消也。

    核主膀胱疝氣,一味為末,酒服五錢。

    葉主肺癰、乳癰,絞汁飲之。

     香櫞 味苦,溫,無毒。

    入肺、脾二經。

    年久者良,去白炒。

    理上焦之氣,止嘔宜求;進中州之食,健脾宜簡。

     性雖中和,單用多用亦損正氣,脾虛者須與參朮並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大棗 味甘,平,無毒。

    入脾經。

    堅實肥大者佳。

    調和脾胃,具生津止瀉之功;潤養肺經,操助脈強神之用。

     經言:棗為脾果,脾病宜食之。

    又曰:脾病人毋多甘,毋乃相戾耶?不知言宜食者,指不足之脾也,如脾虛洩瀉之類;毋多食者,指有餘之脾也,如中滿腫脹之類。

    凡用藥者,能隨其虛實而變通之,雖尋常品味,必獲神功;苟執而泥之,雖有良劑,莫展其長,故學者以格緻為亟也。

     按:棗雖補中,然味過於甘,中滿者忌之。

    小兒疳病及齒痛痰熱之人,俱不宜食,生者尤為不利。

    紅棗功效相仿,差不及耳。

     芡實 味甘,平,無毒。

    入脾、腎二經。

    補腎固精而遺濁有賴,益脾養氣而洩瀉無虞。

     稟水土之氣以生,獨於脾腎得力,小兒不宜多食者,以其難消故也。

     烏梅 味酸,平,無毒。

    入肺、脾二經。

    定嗽定渴,皆由斂肺之勳;止血止利,盡是固腸之力。

    清音去痰涎,安蛔理煩熱,蝕惡肉而至速,消酒毒以清神。

     白梅即霜梅也。

    牙關緊閉,擦齦涎出便能開;刀箭傷膚,研爛敷之血即止。

     烏梅、白梅,皆以酸收為功,疽愈後有肉突起,烏梅燒敷,一日減半,兩日而平,真奇方也。

    夫梅生於春,曲直作酸,病有當發散者,大忌酸收,誤食必為害。

    若過食而齒齼者,嚼胡桃肉解之。

     柿 味甘,寒,無毒。

    入肺、脾二經。

    潤肺止咳嗽,清胃理焦煩。

     乾柿能厚腸而止洩,主反胃與下血。

     柿霜清心而退熱生津,潤肺而化痰止嗽。

     三者主用大同小異,總之肅清上焦火邪,兼有益脾之功也。

    有人三世死於反胃,至孫得一方,用柿餅同乾飯食之,絕不用水,亦勿以他藥雜之,旬日而愈。

     按:柿性頗寒,肺經無火,及風寒作嗽者,冷痢滑洩者忌之。

    不宜與蟹同食,令人腹痛作瀉。

     荸薺 味甘,寒,無毒。

    益氣而消食,除熱以生津。

    腹滿須用,下血宜嘗。

     同胡桃食,能化銅物為烏有。

    一味為末,能闢蠱毒。

     按:孟詵雲:有冷氣人勿食,多食令人患腳氣,孕婦忌之。

     枇杷葉 味苦,平,無毒。

    入肺、胃二經。

    刷去背上毛。

    治胃病,薑汁塗炙,治肺病蜜水塗炙。

    走陽明則止嘔下氣,入太陰則定咳消痰。

     長於降氣,氣降則火清痰順。

    但去毛不淨,射入肺中,作咳難療。

     按: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者忌之。

     甘蔗 味甘,平,無毒。

    入肺、胃二經。

    和中而下逆氣,助脾而利大腸。

     稟地之沖氣,故味甘性平。

    甘為稼穡之化,故和中助脾,亦能除熱止渴,治噎膈,解酒毒。

     按:世人誤以蔗為性熱,不知其甘寒瀉火。

    王摩詰詩雲: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蓋詳於本草者耶。

    惟胃寒嘔吐,中滿滑洩者忌之。

     白砂糖 味甘,寒,無毒。

    入脾經。

    生津解渴,除咳消痰。

    中滿者禁用。

     紅砂糖味甘,寒,無毒。

    功用與白者相仿,和血乃紅者獨長。

    紅白二種,皆蔗汁煎成。

     多食能齒生蟲,作湯下小兒丸、散者誤矣。

     桃仁 味苦、甘,平,無毒。

    入肝、大腸二經。

    香附為使,泡去皮尖,炒,勿用雙仁者。

    破諸經之血瘀,潤大腸之血燥。

    肌有血凝而燥癢堪除,熱入血室而譫言可止。

     苦重於甘,氣薄味厚,沉而下降,為陰中之陽。

    苦以推陳,甘以生新,故血疾恆需之。

    桃為五木之精,故能辟邪殺鬼,亦可殺蟲。

    桃梟是桃實在樹,經冬不落者,正月採之,主辟邪祛祟。

     按:桃仁破血,血瘀者相宜,若用之不當,大傷陰氣。

     杏仁 味苦、甘,溫,有毒。

    入肺、大腸二經。

    惡黃芩、黃耆、葛根,畏蘘草。

    泡去皮尖焙,雙仁者勿用。

    散上焦之風,除心下之熱。

    利胸中氣逆而喘嗽,潤大腸氣閉而難通。

    解錫毒有效,消狗肉如神。

     杏仁性溫,散肺經風寒滯氣,特效。

     按:陰虛咳嗽者忌之,雙仁者能殺人,有毒蓋指此耳。

     梨 味甘、酸,寒,無毒。

    入心、肝、脾三經。

    外宣風氣,內滌狂煩。

    消痰有靈,醒酒最驗。

     人知其清火消痰,不知其散風之妙。

    生之可清六腑之熱,熟之可滋五臟之陰。

     按:丹溪雲: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謂也,脾虛洩瀉者禁之。

     橄欖 味酸、澀、甘,平,無毒。

    入胃經。

    清咽喉而止渴,厚腸胃而止瀉。

    消酒稱奇,解毒更異。

     跡其主用,約與訶黎勒相同。

    誤中河豚毒,惟橄欖煮汁,服之可解;諸魚骨鯁,嚼橄欖汁咽之,如無橄欖,以核研末,急流水調服亦效。

     胡桃 味甘,平。

    無毒。

    入肺、腎二經。

    佐補骨而治痿強陰,兼胡粉而拔白變黑。

    久服潤腸胃,恆用悅肌膚。

     三焦者,元氣之別使;命門者,三焦之本原,蓋一原一委也。

    命門指所居之府而名,乃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乃出納熟腐之司。

    一以體名,一以用名。

    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

    《靈樞》已詳言,而扁鵲不知原委體用之分,以右腎為命門,以三焦為有名無狀,承訛至今,莫能正也。

    胡桃仁頗類其狀,而外之皮汁皆黑,故入此方,通命門,命門既通,則三焦利,故上通於肺耳。

    一幼兒痰喘,五日不乳,其母夢觀音授方,令服人參、胡桃湯數口,喘即定。

    明日去胡桃衣,喘復作,仍連皮服,遂愈。

    蓋皮有斂肺之功也。

    但用一味,空腹時連皮食之,最能固精。

     按:肺有痰熱,命門火熾者勿服。

     龍眼 味甘,平,無毒。

    入心、脾二經。

    補心虛而長智,悅胃氣以培脾。

    除健忘與怔忡。

    能安腎而熟寐。

     不熱不寒,和平可貴,別名益智者,為其助心生智也。

    歸脾湯用為嚮導者,五味入口,甘先歸脾也。

    道家用龍眼肉細嚼千餘,待滿口津生,和津汩汩而咽,此即服玉泉之法也。

     山楂 味酸,平,無毒。

    入脾、胃二經。

    去核。

    消肉食之積,行乳食之停。

    疝氣為殃,茴香佐之而取效;兒枕作痛,砂糖調服成功。

    發小兒痘疹,理下血腸風。

     善去腥膻油膩之積,與麥芽之消穀積者不同也。

    核主催生疝氣。

     按:胃中無積,及脾虛惡食者忌服。

     榧子 味甘,平,無毒。

    入肺經。

    反綠豆。

    殺百種之蟲,手到而痊;療五般之痔,頻嘗則愈。

    消穀食而治咳,助筋骨而壯陽。

     東坡詩雲:驅除三彭蟲,已我心腹疾。

    指其殺蟲也。

    不問何蟲,但空腹食榧子二十一枚,七日而蟲下,輕者兩日即下矣。

     按:丹溪雲:榧子肺家果也,多食則引火入肺,大腸受傷。

     石榴皮 味酸、澀,溫,無毒。

    入肝、脾、腎三經。

    瀉痢久而腸虛,崩帶多而欲脫。

    水煎服而下蛔,汁點目而止淚。

     按:榴味酸澀,故入斷下崩中之劑,若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谷部 胡麻 味甘,平,無毒。

    入肝、脾、腎三經。

    其色如醬,其狀如蝨,九蒸曬。

    養血潤腸,燥結焦煩誠易退;補中益氣,風淫癱瘓豈難除?堅筋骨,明耳目,輕身不老;長肌膚,填髓腦,辟穀延年。

     補陰是其本職,又去風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李廷飛雲,風病人久服,步履端正,語言不蹇,神農收為上品,《仙經》載其功能,洵奇物也。

    但服之令人腸滑,得白朮並行為勝。

     麻仁 味甘,平,無毒。

    入脾、胃二經。

    畏牡蠣、白薇、茯苓。

    絹包至沸湯中。

    至冷取出,懸井中一夜,勿著水,曝乾,新瓦上挪去殼。

    潤五臟,通大腸。

    宣氣利關節,催生療產難。

     劉完素曰:麻仁,木谷也,而治風,同氣相求也。

    陳士良雲:多食損血脈,滑精氣,痿陽事;婦人多食,即髮帶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

     麻油 味甘,微寒,無毒。

    熟者利大腸,下胞衣;生者摩瘡腫,生禿髮。

     生者,過食能發冷利,脾虛作瀉者忌之。

    熬熟不可經宿,即助熱動氣也。

     飴糖 味甘,溫,無毒。

    入脾經。

    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虛腹痛,建中湯累奏奇功。

    瘀血熬焦和酒服,腸鳴須用水煎嘗。

     按:飴糖雖能補脾潤肺,然過用之,反能動火生痰。

    凡中滿吐逆,酒病牙疳鹹忌之,腎病尤不可服。

     黑豆 味甘,平,無毒。

    入腎經。

    活血散風,除熱解毒,能消水腫,可稀痘瘡。

     嬰兒十歲以下者,炒豆與豬肉同食,壅氣至死,十有八九。

    凡服蓖麻子忌炒豆,犯之脹死。

    服厚樸者亦忌之,最動氣故也。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入心、小腸二經。

    利水去蠱,一味磨吞決效;散血排膿,研末醋敷神良。

    止渴行津液,清氣滌煩蒸。

    通乳汁,下胞衣,產科要矣;除痢疾,止嘔吐,脾胃宜之。

     赤豆,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陰分,通小腸,治有形之病。

    消瘕散腫,雖潰爛幾絕者,為末敷之,無不立效。

     按:久服赤豆,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行降令太過也。

     綠豆 味甘,寒。

    入肝經。

    反榧子,殼惡鯉魚。

    解蟹毒而止渴,去浮風而潤膚。

    利小便以治脹,厚腸胃以和脾。

     綠豆屬木,通於厥陰,解毒之功,過於赤豆。

    但功在綠皮,若去殼即壅氣矣。

     按:胃寒者不宜食。

     扁豆 味甘,溫,無毒。

    入脾經。

    去皮炒。

    補脾胃而止吐瀉,療霍亂而清濕熱。

    解諸毒大良,治帶下頗驗。

     色黃味甘,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濁,故有消暑之用。

    皮如栗色者,不可入藥。

     按:傷寒邪熾者禁用。

     淡豆豉 味甘、苦,寒,無毒。

    入肺、脾二經。

    解肌發汗,頭痛與寒熱同除;下氣清煩,滿悶與溫癍並妙。

    疫氣、瘴氣,皆可用也;痢疾、瘧疾,無不宜之。

     豆經蒸窨,能辛能散。

    得蔥則發汗,得鹽則止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治血,炒熟又能止汗,亦要藥也。

    造豆豉法:黑豆一鬥,六月間水浸一宿,蒸熟,攤蘆蓆上,微溫,蒿覆五六日後,黃衣遍滿為度,不可太過。

    取曬,簸淨,水拌得中,築實甕中,桑葉蓋厚三寸,泥固,取出曬半日,又入甕。

    如是七次,再蒸曝乾。

     按:傷寒直中三陰,與傳入陰經者勿用。

    熱結煩悶,宜下不宜汗,亦忌之。

     麥芽 味甘、鹹,溫,無毒。

    入胃經。

    炒黃去芒,留芽用。

    熟腐五穀,消導而無停;運行三焦,宣通而不滯。

    療腹鳴與痰飲,亦催生而墮胎。

     古人惟取穬麥為芽,今人多用大麥者,非也。

    以谷消穀,有類從之義,無推蕩之峻,胃虛停穀食者宜之。

    然有積化積,無積消腎氣,墮胎。

     神麯 味甘、辛,溫,無毒。

    入胃經。

    研細炒黃,陳久者良。

    健脾消穀,食停腹痛無虞;下氣行痰,洩痢胃翻有藉。

     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麵百斤,青蒿、蒼耳、野蓼各取自然汁六大碗,赤小豆,杏仁泥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龍、朱雀、玄武、勾陳、騰蛇,用諸汁和麵、豆、杏仁,布包作餅,楮葉包窨,如造醬黃法,待生黃衣,曝乾收之。

     按:脾陰虛胃火盛者勿用,能損胎孕。

     穀芽 味甘、苦,溫,無毒。

    消食與麥芽同等,溫中乃穀芽偏長。

     味甘氣和,具生化之性,故為消食健脾,開胃和中之要藥。

     酒 味苦、甘、辛,熱,有毒。

    入肺與胃二經。

    通血脈而破結,厚腸胃而潤肌;宣心氣以忘憂,助膽經以發怒。

    善行藥勢,可禦風寒。

     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消愁;過飲則傷胃耗血,生痰動火。

    故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緻疾,重則身亡。

    此大禹所以疏儀狄,周公所以著《酒誥》也。

    燒酒散寒破結,損人尤甚。

     醋 味酸,溫,無毒。

    入肝經。

    澆紅炭而聞氣,產婦房中常起死;塗癰疽而外治,瘡科方內屢回生。

    消心腹之疼,癥積盡破;殺魚肉之毒,日用恆宜。

     藏器曰:多食損筋骨,損胃,損顏色。

     罌粟殼 味酸、澀,溫,無毒,入腎經。

    水洗去蒂,去頂去穰,醋炒透。

    止瀉利而收脫肛,澀精氣而固遺洩。

    劫虛癆之嗽,攝小便之多。

     酸收太緊,令人嘔逆,且兜積滯,反成痼疾。

    若醋製而與參朮同行,可無妨食之害。

     按:風寒作嗽,瀉痢新起者勿用。

     菜部 瓜蒂 味苦,寒,有小毒。

    入胃經。

    理上脘之疴,或水停,或食積,總堪平治;去胸中之邪,或痞硬,或懊憹,鹹緻安寧。

    水泛皮中,得吐而痊,濕家頭痛,?鼻而愈。

     極苦而性上湧,能去上焦之病,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按:瓜蒂最能損胃傷血,耗氣奪神,上部無實邪者,切勿輕投。

     白薺子 味辛,熱,無毒。

    入肺經。

    解肌發汗,利氣疏痰。

    溫中而冷滯冰消,辟邪而祟魔遠遁。

    酒服而反胃宜痊,醋塗而癰毒可散。

     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達。

    煎湯不可太熟,便減力量。

     按:肺經有熱,陰虛火亢者勿服。

    莖葉動風動氣,有瘡傷、痔疾、便血者俱忌。

     萊菔子 味辛,溫,無毒。

    下氣定喘,消食除膨。

    生研堪吐風痰,醋調能消腫毒。

     丹溪雲:萊菔子治痰,有推牆倒壁之勢。

    表其性烈也。

     按:虛弱人服之,氣淺難布息。

     乾薑 味辛,熱,無毒。

    入肺、脾二經。

    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溫中下氣,癥瘕積脹悉皆除。

    開胃扶脾,消食去滯。

    生行則發汗有靈,炮黑則止血自驗。

     乾薑本辛,炮之則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

    其止血者,蓋血虛則熱,熱則妄行,炒黑則能引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熱退,且黑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

    然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