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精滑者服之,何咎之有? 竹葉 味苦、甘,寒,無毒。

    入脾、胃二經。

    清心滌煩熱,止渴化痰涎。

     竹茹刮去青皮,用第二層。

    疏氣逆而嘔呃與噎膈皆平,清血熱而吐衄與崩中鹹療。

     竹瀝薑汁為使。

    痰在皮裡膜外者,直達以宣通;痰在經絡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語偏宜,肢體攣踡決用。

     竹種最多,惟大而味甘者為勝,必生長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

    竹能損氣,故古人以筍為刮腸篦。

    竹瀝滑腸,脾虛洩瀉者勿用。

    惟痰在皮裡、膜外、經絡、肢節者相宜,若寒痰、濕痰與食積痰勿用。

     吳茱萸 味辛,熱,有小毒。

    入脾、胃、肝三經。

    蓼實為使,惡丹參、滑石、白堊,畏紫石英。

    開口者良,鹽湯泡過,焙乾。

    燥腸胃而止久滑之瀉,散陰寒而攻心腹之痛。

    祛冷脹為獨得,疏肝氣有偏長。

    疝疼腳氣相宜,開鬱殺蟲至效。

     辛散燥熱,獨人厥陰有功,脾胃其旁及者也。

    東垣雲: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非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損元氣。

    寇氏曰: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凡病非寒滯者勿用,即因寒滯者,亦當酌量虛實,適事為故也。

     山茱萸 味酸,微溫,無毒。

    入肝、腎二經。

    蓼實為使,忌桔梗、防風、防己。

    酒潤去核,微火烘乾。

    補腎助陽事,腰膝之疴不必慮也;閉經縮小便,遺洩之證寧足患乎?月事多而可以止,耳鳴響而還其聰。

     四時之令,春氣暖而生,秋氣涼而殺。

    萬物之性,喜溫而惡寒,人身精氣,亦賴溫暖而後充足。

    況腎肝居至陰之位,非得溫暖之氣,則孤陰無以生。

    山茱萸正入二經,氣溫而主補,味酸而主斂,故精氣益而腰膝強也。

     按:強陽不痿,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檳榔 味辛,溫,無毒。

    入胃、大腸二經。

    忌見火。

    降至高之氣,似石投火;疏後重之急,如驥追風。

    瘧疾與痰癖偕收,腳氣與殺蟲並選。

     足陽明為水穀之海,手陽明為傳道之官,二經相為貫輸,以運化精微者也,二經病則痰癖蟲積生焉。

    辛能破滯,苦能殺蟲,故主治如上諸證。

     按:檳榔墜諸氣至於下極,氣虛下陷者,所當遠避。

     梔子 味苦,寒,無毒。

    入肺經。

    炒透。

    治胸中懊憹而眠臥不寧,疏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

    清太陰肺,輕飄而上達;瀉三焦火,屈曲而下行。

     梔子本非吐藥,仲景謂邪氣在上,得吐則邪出,所謂高者因而越之也。

    亦非利小便藥,蓋肺清則化行,而膀胱津液之腑,奉氣化而出矣。

     按:大苦大寒,能損胃伐氣,虛者忌之。

    心腹痛不因火者,尤為大戒。

    世人每用治血,不知血寒則凝,反為敗證。

    治實火之吐血,順氣為先,氣行則血自歸經;治虛火之吐血,養正為先,氣壯則自能攝血。

    此治療之大法,不可違也。

     蕪荑 味辛,平,無毒。

    入肺經。

    除疳積之要品,殺諸蟲之神劑。

     幼科取為要藥,然久服多服,亦能傷胃。

     枳殼 味苦,微寒。

    無毒。

    入肺、大腸二經。

    麩炒。

    破至高之氣,除咳逆停痰;助傳導之官,消水留脹滿。

     枳實即枳殼之小者。

    破積有雷厲風行之勢,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威,解傷寒結胸,除心下急痞。

     枳殼、枳實,上世未嘗分別。

    自東垣分枳殼治高,枳實治下;海藏分枳殼主氣,枳實主血,然其功用皆利氣也。

    氣利則痰喘止,痞脹消,食積化。

    人之一身,自飛門以至魄門,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又何必分上與下、氣與血乎?但枳實則性急,枳殼則性緩,為確當耳。

     按:枳殼、枳實,專主破氣,大損真元。

    凡氣弱脾虛,以緻停食痞滿,法當補中益氣,則食自化,痞自散。

    若用枳實、相殼,是抱薪救火矣。

    脹滿因於實邪者可用,若因土虛不能制水,肺虛不能行氣而誤用之,則禍不旋踵。

    瘦胎飲用枳殼,為湖陽公主而設,以彼奉養太過,形色肥實,故相宜也。

    若一概用之,反緻氣弱而難產。

    潔古枳朮丸用枳實,為積滯者設,積滯去則脾胃自健,故謂之補,非消導之外別有補益也。

    時醫不察虛實,不辨補瀉,往往概施,損人真元,為厲不淺。

    雖以補劑救之,亦難挽其刻削之害,世人多蹈此弊,特表以為戒。

     厚樸 味苦、辛,大溫,無毒。

    入脾、胃二經。

    乾薑為使,惡澤瀉、硝石、寒水石、忌豆。

    色紫,味辛者良。

    刮去粗皮,切片薑汁炒。

    辛能散風邪,溫可解寒氣。

    下氣消痰,去實滿而寬膨;溫胃和中,調胸腹而止痛。

    吐利交資,驚煩共主。

     溫熱之性,長於散結去滿,溫胃暖脾,故主食停、痰滯、脹痛、吐利等證。

    然但可施於元氣未虛,邪氣方盛,或客寒犯胃,濕氣侵脾。

    若脾虛之人,雖有如上諸證,切勿沾唇。

    或一時未見其害,而清純沖和之氣,潛傷默耗矣。

    可不謹諸? 茶葉 味甘、苦,微寒,無毒。

    入心、肺二經。

    畏威靈仙、土茯苓,惡榧子。

    消食下痰氣,止渴醒睡眠。

    解炙煿之毒,消痔瘻之瘡,善利小便,頗療頭痛。

     稟土之清氣,兼得春初生髮之意,故其所主,皆以清肅為功。

    然以味甘不澀,氣芬如蘭,色白如玉者為良。

    茶稟天地至清之氣,產於瘠砂之間,專感雲露之滋培,不受纖塵之滓穢,故能清心滌腸胃,為清貴之品。

    昔人多言其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發黃消瘦之說,此皆語其粗惡苦澀者耳。

    故入藥須擇上品,方有利益。

     豬苓 味甘、淡,平,無毒。

    入腎、膀胱二經。

    去皮。

    分消水腫,淡滲濕痰。

     豬苓感楓根之餘氣而成,利水諸藥無如此駃。

     按:寇宗奭曰:多服豬苓,損腎昏目。

    潔古雲:淡滲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烏藥 味辛,溫,無毒。

    入胃、膀胱二經。

    主膀胱冷氣攻衝,療胸腹積停為痛。

    天行疫瘴宜投,鬼犯蠱傷莫廢。

     辛溫芳馥,為下氣溫中要藥。

     按:氣虛及血虛內熱者勿用。

     海桐皮 味苦,平,無毒。

    入脾、胃二經。

    除風濕之害,理腰膝之疼。

    可塗疥癬,亦治牙蟲。

     按:腰膝痛非風濕者不宜用。

    治癬治牙,須與他藥同行。

     大腹皮 味苦,微溫,無毒。

    入脾、胃二經。

    開心腹之氣,逐皮膚之水。

     主用與檳榔相仿,但力稍緩耳。

    鴆鳥多集大腹樹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盡,火焙用。

     按:病涉虛者勿用。

     合歡 味甘,平,無毒。

    入心、脾二經。

    安和五臟,歡樂忘憂。

     心為君主之官,土為萬物之母,二臟調和則五臟自安,神明自暢。

    嵇康《養生論》雲:合歡蠲忿。

    正謂此也。

    一名夜合。

     五倍子 味苦、酸、澀,平,無毒。

    入肺、胃二經。

    斂肺化痰,故止嗽有效;散熱生津,故止渴相宜。

    上下之血皆止,陰陽之汗鹹瘳。

    瀉痢久而能斷,腫毒發而能消。

    糝口瘡須臾可食,洗脫肛頃刻能收。

    染鬚髮之白,治目爛之疴。

     按:五倍子性燥急而專收斂,咳嗽由於風寒者忌之,瀉痢非虛脫者忌之,咳嗽由於肺火實者忌之。

    誤服反緻壅滿,以其收斂太驟,火氣無從洩越耳。

     天竺黃 味甘,寒,無毒。

    入心經。

    祛痰解風熱,鎮心安五臟。

    大人中風不語,小兒天吊驚癇。

     竹之津氣結成,與竹瀝功用相仿,故清熱養心,豁痰利竅。

    久用亦能寒中。

    產於天竺國。

     密蒙花 味甘,平,無毒。

    入肝經。

    酒潤焙。

    養營和血,退翳開光。

    大人眥淚羞明,小兒痘疳攻眼。

     獨入東方,為滌熱和營之用,故治目之外,無他長也。

     巴豆 味辛,熱,有大毒。

    入肺、脾、胃、大、小腸五經。

    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蘆筍、菰筍、醬豆、冷水,惡蘘草,反牽牛。

    去心及膜,火焙研細,去油用。

    蕩五臟,滌六腑,幾於煎腸刮胃;攻堅積,破痰癖,直可斬關奪門。

    氣血與食一攻而殆盡,痰蟲及水傾倒而無遺。

    胎兒立墮,疔毒旋抽。

     生於盛夏之令,成於秋金之月,故味辛氣溫,得剛猛火烈之用,盪滌一切有形之物。

     按:元素曰:巴豆不可輕用,鬱滯雖開,真陰隨損,以少許著肌膚,須臾發泡,況腸胃柔薄之質,無論下後耗損真陰,即臟腑被其熏灼,能無潰爛之患耶?萬不得已,亦須炒熱去油,入少許即止,不得多用。

     蜀椒 味辛,性熱,有毒。

    入肺、脾、腎三經。

    杏仁為使,畏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

    閉口者害人。

    溫脾土而擊三焦之冷滯,補元陽而蕩六腑之沉寒。

    飲癖氣癥和水腫,累建奇功;殺蟲止嘔及腸虛,恆收速效。

    通血脈則痿痹消除,行肢節則機關健運。

    椒目善消水腫,可塞耳聾。

     椒稟純陽之氣,乃除寒濕、散風邪、溫脾胃、暖命門之聖藥。

     按:命門火衰,中氣寒冷者宜之。

    若陰虛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胡椒 味辛,大熱,有毒。

    入胃、大腸二經。

    下氣溫中,消風去痰。

     忌用與川椒相同,蓽澄茄即胡椒之大者,乃一類兩種,亦易僭上。

     橡鬥子 味苦,溫,無毒。

    入脾、胃二經。

    固精頗效,止痢稱奇。

     按:新痢起濕熱甚者忌服。

     木鱉子 味甘,溫,有毒。

    散血熱,除癰毒,止腰痛,生肌肉。

     有毒之品,但宜外用,勿輕內服。

    番木鱉形較小而色白味苦,主咽喉痹痛;氣血虛,腸胃滑者,大戒。

     水楊葉 味苦,平,無毒。

    止久痢而多功,浴痘瘡而起發。

     生於涯溪之旁,得水土之氣偏多,能散濕熱,故久痢需之。

    痘瘡頂陷,漿滯不行,或風寒所阻者,宜水楊枝葉,無葉用嫩枝五斤,流水一釜,煎湯溫浴。

    如冷,添湯,良久照見累起有暈絲者,漿行也。

    如不滿,再浴之。

    虛者隻洗頭面手足,屢浴不起者,死。

    初出及癢塌者,皆不可浴,若內服助氣血藥,其效更速。

    此方有燮理之妙,蓋黃鐘一動,而蟄蟲啟戶;東風一吹,而堅冰解腹之義也。

     柞木皮 味苦,平,無毒。

    催生聖藥,黃疸奇方。

     下行利竅,故黃疸與產家用之。

     棕櫚皮 味苦、澀,平,無毒。

    吐血、鼻紅、腸毒病,十全奇效;崩中、帶下、赤白痢,一匕神功。

     性澀,故止血有功,然惟血去已多,滑而不止者宜之;若早服恐停瘀為害,火炒煙盡存性,窨地上出火毒。

     川槿皮 味苦,平,無毒。

    止腸風與久痢,擦頑癬及蟲瘡。

     肉厚而色紅者真,不宜多服。

     皂莢 味辛、鹹,溫,有小毒。

    入肺、肝、胃三經。

    柏子為使,惡麥門冬,畏人參、苦參。

    刮去粗皮及弦與子,酥炙用。

    開竅通關,宣壅導滯,搜風逐痰,辟邪殺鬼。

     性極尖利,無關不開,無堅不破,中風傷寒門,賴為濟急之神丹。

    若類中風由於陰虛者禁之,孕婦亦禁。

     子:去皮,水浸軟,煮糖漬食之,治大腸虛閉,瘰癧惡瘡。

     刺:功用與皂莢同,第其銳利能直達瘡所,為癰疽、妒乳、疔腫未潰之神藥。

    米醋熬嫩刺,塗癬有效。

    癰疽已潰者勿服,孕婦亦忌。

     訶黎勒 味苦,溫,無毒。

    入肺、大腸二經。

    蒸,去核,焙。

    固腸而洩痢鹹安,斂肺而喘嗽俱止。

    利咽喉而通津液,下食積而除脹滿。

     按:其主用,皆溫澀收斂之功,若肺有實熱,瀉痢因濕熱,氣喘因火沖,法鹹忌之。

     楝實 味苦,寒,有毒。

    入脾、肺二經。

    殺三蟲,利小便。

     根微寒,殺諸蟲,通大便。

     大寒極苦,止宜於殺蟲,若脾胃虛寒者大忌。

     樗白皮 味苦、澀,寒,有小毒。

    東引者良,醋炙之。

    澀血止瀉痢,殺蟲收產腸。

     苦寒之性,虛寒者禁用,腎家真陰虛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

    止入丸用,不入湯煎。

     椿白皮主用相仿,力稍遜之。

     郁李仁 味酸,平,無毒。

    入脾、大腸二經。

    湯浸去皮,研如膏。

    潤達幽門,而關格有轉輸之妙;宣通水腑,而腫脹無壅遏之嗟。

     性專降下,善導大腸燥結,利周身水氣。

    然下後令人津液虧損,燥結愈甚,乃治標救急之藥,津液不足者,慎勿輕服。

     雷丸 味苦,寒,有小毒。

    入胃經,荔實、厚樸、蓄根、芫花為使,惡葛根。

    酒蒸。

    殺臟腑諸蟲,除嬰兒之百病。

     雷丸乃竹之餘氣,得霹靂而生,故名雷丸。

    殺蟲之外無他長,久服令人陰痿。

     蘇木 味甘、鹹,平,無毒。

    入心、肝、脾三經。

    宣表裡之風邪,除新舊之瘀血。

     蘇木理血,與紅花同功,少用和血,多用即破血也。

    其治風者,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沒石子 味苦,溫,無毒。

    入腎經。

    忌銅鐵器。

    用漿水於砂盆中研焙,幹再研,如烏犀色。

    益血生精,染鬚髮而還少;強陰治痿,助陽事以生男。

    澀精止遺淋,固腸醫洩痢。

     稟春生之氣,兼金水之性。

    春為發生之令,故有功於種玉;金主收肅之用,故有功止澀。

    然亦不宜獨用多用也。

     木瓜 味酸,溫,無毒。

    入肝經。

    忌鐵,去穰。

    筋急者得之即舒,筋緩者遇之即利。

    濕痹可以兼攻,腳氣惟慈最要。

     得東方之酸,故入厥陰治筋,非他藥所能儔匹。

    轉筋時,但念木瓜二字數十聲,立效。

    東垣雲:氣脫能收,氣滯能和,故於筋急筋緩,兩相宜耳。

     按:孟詵雲:多食損齒及骨。

    《素問》所謂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所營,傷在五味。

    五味太過,則有增勝之憂也。

     果部 蓮子 味甘,平,無毒,入心、脾、腎三經。

    泡去皮、心,炒。

    心腎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腸胃厚而瀉痢之滑均收。

    頻用能澀精,多服令人喜。

     蓮藕 味苦,平,入心、脾二經。

    忌鐵。

    生用則滌熱除煩,散瘀而還為新血;熟用則補中和胃,消食而變化精微。

     蓮花須味甘、澀,溫,無毒。

    入心、腎二經。

    忌地黃、蔥、蒜。

    清心而諸竅之出血可止,固腎而丹田之精氣無遺。

    鬚髮變黑。

    瀉痢能除。

     蓮子,脾家果也,久服益人。

    石蓮子乃九月經霜後堅黑如石,墮水入泥者。

    今肆中石蓮子,其味大苦,產廣中樹上,不宜入藥。

     藕性帶澀,止血有功,產家忌性冷,惟藕不忌,為能去瘀故也。

     蓮鬚溫而不熱,血家瀉家尊為上劑。

     蓮房固精澀腸,但不宜多服。

     葉可助胃消食,蒂治雷頭風,取其有震仰盂之象,類從之義也。

     橘皮 味辛,溫,無毒。

    入肺、脾二經。

    廣中者最佳,福建者力薄,浙產便惡劣矣。

    陳久愈佳,去蒂及浮膜,曬乾。

    止嗽定嘔,頗有中和之妙;清痰理氣,卻無峻烈之嫌。

    留白者補胃偏宜,去白者疏通專掌。

     苦能洩氣,又能燥濕,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