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本草徵要下 木部 桂 味辛、甘,大熱,有小毒。

    入腎、肝二經。

    畏石脂,忌生蔥。

    去皮用,見火無功。

    益火消陰,救元陽之痼冷;溫中降氣,扶脾胃之虛寒。

    堅筋骨,強陽道,乃助火之勳;定驚癇,通血脈,屬平肝之績。

    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瘕,用之即效。

    宣通百藥,善墮胞胎。

     桂心入心、脾二經。

    理心腹之恙,三蟲九痛皆瘥;補氣脈之虛,五勞七傷多驗。

    宣氣血而無壅,利關節而有靈;托癰疽痘毒,能引血成膿。

     桂枝入肺、膀胱二經。

    無汗能發,有汗能止。

    理心腹之痛,散皮膚之風。

    橫行而為手臂之引經,直行而為奔豚之嚮導。

     肉桂乃近根之最厚者,桂心即在中之次厚者,桂枝即頂上細枝,以其皮薄,又名薄桂。

    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

    此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道也。

    王好古雲:仲景治傷寒,有當汗者,皆用桂枝。

    又雲:汗多者禁用。

    兩說何相反哉?本草言桂辛甘,出汗者,調其血而汗自出也。

    仲景雲: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

    又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

    故皆用桂枝發汗,乃調其營則衛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發汗也。

    汗多用桂枝者,調和營衛,則邪從汗解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也。

    不知者,遇傷寒無汗亦用桂枝,誤矣。

    桂枝發汗,「發」字當作「出」字,汗自然出,非若麻黃之開腠發汗也。

     按:桂心偏陽,不可誤投,如陰虛之人,一切血證及無虛寒者,均當忌之。

     松脂 味苦、甘,溫,無毒。

    入肺、胃二經。

    水煮百沸,白滑方可用。

    祛肺金之風,清胃土之熱。

    除邪下氣,壯骨強筋。

    排膿、止痛、生肌,煎膏而用;牙疼、惡痹、崩中,研末而嘗。

     松子甘能益血,潤大便;溫能和氣,主風虛。

     松葉可生毛髮,宜窨凍瘡。

     松節舒筋止肢節之痛,去濕搜骨內之風。

     松脂感太陽之氣而生,燥可去濕,甘能除熱,故外科取用極多也。

    松子中和,久服有裨;松葉有功於皮毛,松節有功於肢節,各從其類也。

     按:松脂、松葉,性燥而溫,血虛者勿服。

     茯苓 味甘、淡,平,無毒。

    入心、腎、脾、胃、小腸五經。

    馬藺為使,畏牡蠣、地榆、秦艽、龜甲,忌醋。

    產雲南,色白而堅實者佳,去皮膜用。

    益脾胃而利小便,水濕都消;止嘔吐而定洩瀉,氣機鹹利。

    下行伐腎,水泛之痰隨降;中守鎮心,憂驚之氣難侵。

    保肺定咳喘,安胎止消渴。

    抱根者為茯神,主用俱同,而安神獨掌;紅者為赤茯苓,功力稍遜,而利水偏長。

     茯苓假松之餘氣而成,無中生有,得坤厚之精,為脾家要藥。

    《素問》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則利水之藥,皆上行而後下降也。

    故潔古謂其上升,東垣謂其下降,各不相背也。

     按:小便多,其源亦異。

    《素問》雲:肺氣盛則便數,虛則小便遺,心虛則少氣遺溺,下焦虛則遺溺,胞絡遺熱於膀胱則遺溺,膀胱不約為遺,厥陰病則遺溺。

    所謂肺氣盛者,實熱也,宜茯苓以滲其熱,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

    若肺虛、心虛、胞絡熱、厥陰病,皆虛熱也,必上熱下寒,法當升陽。

    膀胱不約,下焦虛者,乃火投於水,水泉不藏,必肢冷脈遲,法當用溫熱之藥,皆非茯苓可治,故曰陰虛者不宜用也。

     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義,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神。

    赤者入丙丁,但主導赤而已。

     按:病人小便不禁,虛寒精滑者,皆不得服。

     琥珀 味甘,平,無毒。

    入心、肺、脾、小腸四經。

    安神而鬼魅不侵,清肺而小便自利,新血止而瘀自消,翳障除而光明覆。

     感土木之氣而兼火化,味甘色赤,有艮止之義,故能安神;有下注之象,故利小便而行血。

    丹溪曰:燥脾土有功。

    脾能運化,肺金下降,小便自通。

    若因血少而小便不利者,反緻燥急之苦。

     按:滲利之性,不利虛人。

    凡陰虛內熱,火炎水涸者勿服。

     柏子仁 味甘、辛,性平,無毒。

    入心、肝、腎三經。

    畏菊花、羊蹄草。

    蒸曬炒。

    安神定悸,壯水強陽。

    潤血而容顏美少,補虛而耳目聰明。

     心藏神,腎藏精與志,心腎虛則病驚悸。

    入心養神,入腎定志,悸必愈矣。

    悅顏聰明,皆心血與腎水互相灌溉耳。

     按:柏子仁多油而滑,作瀉者勿服,多痰者亦忌,有油透者勿入藥。

     側柏葉 味苦,微寒,無毒。

    入肝經。

    牡蠣為使,忌同柏子仁。

    止吐衄來紅,定崩淋下血,歷節風痛可愈,周身濕痹能安。

     微寒補陰,故應止血,其治風濕者,益脾之力也。

    柏有數種,惟根上發枝數莖,蒙茸茂密,名千頭柏,又名佛手柏,是真側柏也。

     按:柏性挾燥,血家不宜多服。

     枸杞子 味甘,微溫,無毒。

    入腎、肝二經。

    補腎而填精,止渴除煩,益肝以養營,強精明目。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枸杞子是也。

    能使陰生,則精血自長。

    肝開竅於目,黑水神光屬腎,二髒得補,目自明矣。

     按:枸杞能利大、小腸,故洩瀉者勿用。

     地骨皮 味甘,寒,無毒。

    入腎經。

    治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

     熱淫於內,瀉以甘寒,退熱除蒸,固宜爾也。

    又去風邪者,腎肝同治也。

    肝有熱則風自內生,熱退則風息,此與外感之風不同耳。

     按:地骨皮乃除熱之劑,中寒者勿服。

     槐花 味苦、酸,寒,無毒。

    入肝、大腸二經。

    含蕊而陳久者佳。

    微炒。

    止便紅,除血痢,鹹藉清腸之力;療五痔,明眼目,皆資滌熱之功。

    子名槐角,用頗相同。

    兼行血而降氣,亦催生而墮胎。

    枝主陰囊濕癢,葉醫疥癬疔疽。

     感天地陰寒之氣,而兼木與水之化,故為涼血要品。

    血不熱則陰自足,目疾與痔證交愈矣。

     按:槐性純陰,虛寒者禁用,即虛熱而非實火者亦禁之。

     酸棗仁 味酸、平,無毒。

    入肝、膽二經。

    惡防己。

    炒熟。

    酸收而心守其液,乃固表虛有汗,肝旺而血歸其經,用瘳徹夜無眠。

     膽怯者,心君易動,驚悸盜汗之所自來也;肝虛者,血不歸經,則虛煩不眠之所由來也。

    棗仁能補肝益膽,則陰得其養,而諸證皆安矣。

     按:肝膽二經有實邪熱者勿用,以收斂故也。

     黃柏 味苦,寒,無毒。

    入腎經。

    惡乾漆。

    鹽、酒炒。

    肥厚鮮黃者佳。

    瀉龍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濕。

    佐以蒼朮,理足膝之痹痛;漬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瘡。

     黃柏瀉陰火,除濕熱,故治療如上。

    昔人謂其補陰者,非其性補,蓋熱去則陰不受傷,雖謂之補亦宜。

     按:苦寒之性,利於實熱,不利於虛熱。

    凡脾虛食少,或瀉或嘔,或好熱,或惡冷,或腎虛五更洩瀉,小便不禁,少腹冷痛,陽虛發熱,瘀血停止,產後血虛發熱,金瘡發熱,癰疽潰後發熱,傷食發熱,陰虛小水不利,痘後脾虛小水不利,血虛煩燥不眠等症,法鹹忌之。

     楮實 味甘,寒,無毒。

    入脾經。

    健脾,消水腫,益氣充肌。

     按:楮實雖能消水健脾,然脾胃虛寒者勿用。

     乾漆 味辛,溫,有毒。

    入肺經。

    畏鐵漿、黃櫨汁、甘豆湯、螃蟹、蜀椒。

    炒至煙盡為度。

    辛能散結,行瘀血之神方;毒可祛除,殺諸蟲之上劑。

     行血殺蟲,皆辛溫毒烈之性,中其毒者,或生漆瘡者,多食蟹及甘豆湯解之。

     按:血見乾漆即化為水,則能損新血可知,虛者及慣生漆瘡者,切勿輕用。

     五加皮 味辛,溫,無毒。

    入腎、肝二經。

    遠志為使。

    惡玄參。

    明目舒筋,歸功於藏血之海;益精縮便,得力於閉蟄之宮。

    風濕宜求,疝家必選。

     五加皮者,五車星之精,故服食家多誇之不已。

    嘗曰: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車,雖讚詞多溢美,必非無因而獲此隆譽也。

     按:下部無風寒濕邪而有火,及肝腎虛而有火者皆忌之。

     蔓荊子 味苦、辛、平,無毒。

    入肝、膀胱二經。

    惡烏頭、石膏。

    頭風連於眼目,搜散無餘;濕痹甚而拘攣,舒展有效。

     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在風木之臟。

    目之於筋,皆肝所主也。

     按:頭痛目痛,不因風邪而因於血虛有火者,忌之。

    元素雲: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辛夷 味辛,溫,無毒。

    入肺、胃二經。

    芎藭為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黃環。

    去心及毛,毛射肺中,令人發咳。

    辛溫開竅,鼻塞與昏冒鹹宜;清陽解肌,壯熱與憎寒並選。

     肺開竅於鼻,而胃脈環鼻上行。

    凡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痛而九竅不利。

    辛夷稟春陽之氣,味薄而散,能助胃中清氣,上達高巔,故頭面九竅皆歸治平也。

     按:辛香走竄,虛人禁之。

    雖偶感風寒,而鼻塞亦禁之。

    頭痛屬血虛火熾者,服之轉甚。

     桑根白皮 味甘,寒,無毒。

    入肺經。

    續斷、桂心、麻子為使。

    刮去粗皮,蜜水炙,有涎出不可去也。

    瀉肺金之有餘,止喘定嗽;疏小腸之閉滯,逐水寬膨。

    降氣散瘀血,止消渴燥痰。

     瀉肺降氣,是其職專,利便去水者,兼瀉子之法也。

    葉可止汗去風,明目長髮。

    子可補血安神,生津止渴。

    枝可祛風養筋,消食定咳。

    桑耳,調經止崩帶。

    桑黃,清肺療鼻赤。

    桑柴灰,除癍痣,蝕惡肉。

    桑霜別名木硇,能鑽筋透骨,為抽疔拔毒之品。

     按:桑白皮瀉火,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勿服。

    桑椹子雖能補血,脾胃虛滑者勿服。

     桑寄生 味苦,平,無毒。

    入肝經。

    忌火。

    和血脈,充肌膚,而齒髮堅長;舒筋絡,利關節,而痹痛捐除。

    安胎簡用,崩漏徵醫。

     本能益血,兼能去濕,故功效如上。

    海外深山,地暖不蠶,桑無採捋之苦,氣化濃密,自然生出。

    言鳥銜他子,遺樹而生者,非也。

     杜仲 味辛、甘,溫,無毒。

    入肝、腎二經。

    惡玄參、蛇蛻。

    去皮醋炙。

    強筋壯骨,益腎添精。

    腰膝之疼痛皆痊,遍體之機關總利。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杜仲辛甘,故主用如上。

    亦治陰下濕癢,小便餘瀝。

     按:腎虛火熾者勿用。

     女貞實 味苦,平,無毒。

    入肝、腎二經。

    補中黑法發,明目養精神。

     稟天地至陰之氣,故淩冬不調,氣薄味厚,陰中之陰,降也。

    雖曰補益,偏於陰寒者也。

     按:脾胃虛家,久服腹痛作瀉。

     蕤仁 味苦,溫,無毒。

    入肝經。

    湯浸去皮尖,水煮過研膏。

    破心下結痰,除腹中痞氣,退翳膜赤筋,理眥傷淚出。

     外能散風,內能清熱,肝氣和則目疾愈。

    痰痞皆熱邪為祟,故亦並主。

     按:目病不緣風熱而因於虛者勿用。

     丁香 味辛,溫,無毒。

    入肺、胃、腎三經。

    忌見火,畏鬱金。

    去丁蓋。

    溫脾胃而吐呃可瘳,理壅滯而脹滿宜療。

    齒除疳?,痘發白灰。

     脾為倉廩之官,傷於飲食生冷,留而不去,則為壅脹,或為嘔呃。

    暖脾胃而行滯氣,則脹嘔俱瘳也。

     按:丁香辛熱而燥,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雞舌香是其別名,母丁香乃其大者。

     沉香 味辛,溫,無毒。

    入脾、胃、肝、腎四經。

    調和中氣,破結滯而胃開;溫補下焦,壯元陽而腎暖。

    療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膚水腫之邪。

    太陽虛閉宜投,小便氣淋須用。

     芬芳之氣,與脾胃相投,溫而下沉,與命門相契。

    怒則氣上,肝之過也,辛溫下降,故平肝有功。

     按:沉香降氣之要藥,然非命門火衰,不宜多用。

    氣虛下陷者,切勿沾唇。

     檀香 味辛,溫,無毒。

    入肺、胃二經。

    闢鬼殺蟲,開胃進食。

    療噎膈之吐,止心腹之痛。

     調上焦氣在胸膈咽噎之間,有奇功也。

     按:癰疽潰後,及諸瘡膿多者不宜服。

     降真香 味辛,溫,無毒。

    色紅者良。

    行瘀滯之血如神,止金瘡之血至驗。

    理肝傷吐血,勝似鬱金;理刀傷出血,過於花蕊。

     降香色鮮紅者,行血下氣有功,若紫黑色者,不堪用也。

    兼可辟邪殺鬼,燒之闢天行時氣,宅舍怪異。

     蘇合香 味甘,溫,無毒。

    甘暖和脾,鬱結凝留鹹霧釋;芬芳徹髓,妖邪夢魘盡冰消。

     產中天竺國,諸香汁合成,故名合香。

    凡香氣皆能辟邪通竅,況合眾香而成者乎?沈括雲:蘇合油如黐膠,以箸挑起,懸絲不斷者真也。

     乳香 味辛,溫,無毒。

    入心經。

    箬上烘去油,同燈心研之則細。

    定諸經之痛,解諸瘡之毒。

    活血舒筋,和中治痢。

     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乳香入心,內托護心,外宣毒氣,有奇功也。

    但瘡疽已潰勿服,膿多者勿敷。

     沒藥 味苦,平,無毒。

    製法同乳香。

    宣血氣之滯,醫瘡腐之疼。

    可攻目翳,堪墮貽兒。

     血滯則氣壅,故經絡滿急,發腫作痛。

    沒藥善通壅滯,則血行而氣暢痛止也。

     按:骨節痛與胸腹筋痛,不由血瘀而因於血虛,產後惡露去多,腹中虛痛,癰疽已潰,法鹹禁之。

     安息香 味辛,苦,性平,無毒。

    入心經。

    服之而行血下氣,燒之而去鬼來神。

     手少陰主藏神,神昏則鬼邪侵之,心主血,血滯則氣不宣快,安神行血,故主治如上。

     按:病非關惡氣侵犯者勿用。

     麒麟竭 味甘、鹹,平,有小毒。

    入心、肝二經。

    凡用另研,若同他藥搗,則化為飛塵。

    產於外國,難得真者,磨之透甲,燒之不變色者佳。

    走南方兼達東方,遂作陰經之主;和新血且推陳血,真為止痛之君。

     乳香、沒藥,兼主氣血,此則專於血分者也。

    善收瘡口,然性急不可多使,卻能引膿。

     龍腦香 味辛、苦,微溫,無毒。

    開通關竅,驅逐鬼邪。

    善消風而化濕,使耳聰而目明。

     芳香為百藥之冠,香甚者性必溫熱,善於走竄,入骨搜風,能引火熱之氣自外而出。

    新汲水調,催生甚捷。

     按:龍腦入骨,風病在骨髓者宜也。

    若風在血脈肌肉,輒用腦、麝,反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目不明屬虛者,不宜入點。

     金櫻子 味酸、澀,平,無毒。

    入脾、腎二經。

    扃鑰元精,合閉蟄封藏之本;牢拴倉廩,贊傳導變化之權。

     金櫻子性澀,不利於氣。

    丹溪雲: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和平,昧者喜其澀精而服之,緻生別證,自不作靖,咎將誰執?雖然,惟無故而服以縱欲則不可,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