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本草徵要上 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藥性太少,有遺珠之憂。

    茲以《綱目》為主,刪繁去復,獨存精要,採集名論,竊附管窺,詳加註釋。

    比之《珍珠囊》極其詳奮,且句字整嚴,便於誦讀,使學者但熟此帙,已無遺用,不必復事他求矣。

     草部 人參 味甘,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茯苓為使,惡滷鹹,反藜蘆,畏五靈脂。

    去蘆用。

    其色黃中帶白,大而肥潤者佳。

    補氣安神,除邪益智。

    療心腹寒痛,除胸脅逆滿,止消渴,破堅積,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

     人參得陽和之氣,能回元氣於垂亡,氣足則神安,正旺則邪去。

    益智者,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也。

    真氣虛者,中虛而痛,胸滿而逆,陽春一至,寒轉為溫,否轉為泰矣。

    氣入金家,金為水母,渴藉以止矣。

    破積消食者,脾得乾健之運耳。

     按:人參狀類人形,功魁群草,第亦有不宜用者,世之錄其長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並棄其瑜。

    或當用而後時,或非宜而妄設,不蒙其利,隻見其害,遂使良藥見疑於世,粗工互騰其口,良可憾也。

     人參能理一切虛證,氣虛者固無論矣,血虛者亦不可缺。

    無陽則陰無以生,血脫者補氣,自古記之。

    所謂肺熱還傷肺者,肺脈洪實,火氣方逆,血熱妄行,氣尚未虛,不可驟用。

    痧疹初發,身雖熱而斑點未形,傷寒始作,症未定而邪熱方熾,若誤投之,鮮克免者。

    多用則宣通,少用反壅滯。

     生地黃 味甘,寒,無毒,入心、肝、脾、腎四經、惡貝母、忌銅、鐵、蔥、蒜、蘿蔔、諸血、產懷慶,黑而肥實者佳。

    涼血補陰,去瘀生新。

    養筋骨,益氣力,理胎產,主勞傷,通二便,消宿食。

    心病而掌中熱痛,脾病而痿蹶貪眠。

     熟地黃 性味畏忌俱同生地黃。

    用砂鍋柳甑,襯以荷葉,將生地黃酒潤,用縮砂仁粗末拌蒸,蓋覆極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曬極幹,如前又蒸,九次為度,令中心熟透,純黑乃佳。

    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

    久病餘脛股痠痛,新產後臍腹急疼。

     地黃合地之堅凝,得土之正色,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

    稟仲冬之氣,故涼血有功,陰血賴養。

    新者生則瘀者去,血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矣。

    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證因以痊。

    腎開竅於二陰,況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

    濕熱盛則食不消,地黃去濕熱以安脾胃,宿滯乃化。

    掌中應心,主痿蹷,乃脾熱奉君主而清其倉廩,兩證可瘳矣。

    熟者稍溫,其功更溥。

    六味丸以之為首,天一所生之本也;四物湯以之為君,乙癸同源之義也。

    久病陰傷,新產血敗,在所亟需。

     按:生地黃性寒而潤,胃虛食少,脾虛瀉多,均在禁例。

    熟者性滯,若痰多氣鬱之人,能窒礙胸膈,當斟酌用之。

    姜酒拌炒,生者不妨胃,熟者不泥膈。

     無門冬 味甘,寒,無毒,入肺、腎二經。

    地黃、貝母為使。

    忌鯉魚,去心用。

    定喘定嗽,肺痿肺癰,是潤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補陰之力歟!善殺三蟲,能通二便。

     甘寒養陰,肺腎虛熱之要藥也,熱則生風,熱清而風自去;濕乃濕熱,熱化而濕亦除。

    腎為作強之官,而主骨,濕下流使人骨痿,善去濕熱,故骨強也。

    虛而內熱,三蟲生焉,補虛去熱,三蟲殺矣。

    肺喜清肅,火不乘金,故曰保也。

    咳嗽癰痿,血痰燥渴,保肺之後,莫不療之。

    伏熱在中,飲食不為肌膚,邪熱清而肌膚得其養矣。

    肺金不燥,消渴自止,氣化及於州都,小便自利。

     按:天門冬性寒而滑,若脾虛而洩瀉惡食者,大非所宜,即有前證,亦勿輕投。

     麥門冬 味甘,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

    地黃、車前為使,惡款冬花,忌鯽魚。

    肥白者佳,去心用。

    退肺中伏火,止渴益精;清心氣驚煩,定血療咳。

     麥門冬稟秋令之微寒,得西方之正色,故清肺多功。

    心火焦煩,正如盛暑,秋風一至,炎蒸若失矣。

    心主血,心既清,妄行者息。

    脾受濕熱,則肌肉腫而腸胃滿,熱去即濕除,腫滿者自愈。

    金不燥則不渴,金水生則益精。

     按:麥門冬與天門冬功用相當,寒性稍減,虛寒洩瀉,仍宜忌之。

     白朮 味苦,甘,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防風為使。

    忌桃、李、青魚、產於潛者佳。

    米泔水浸半日,土蒸切片,蜜水拌勻,炒令褐色。

    健脾進食,消穀補中,化胃經痰水,理心下急滿,利腰臍血結,祛周身濕痹,君枳實以消痞,佐黃芩以安胎。

     白朮甘溫,得土之沖氣,補脾胃之神聖也。

    脾胃健於轉輸,新谷善進,宿谷善消,土旺自能勝濕,痰水易化,急滿易解。

    腰臍間血,周身之痹,皆濕停為害,濕去則安矣。

    消痞者,強脾胃之力;安胎者,化濕熱之功。

     按:《白朮贊》雲:味重金漿,芳逾玉液,百邪外禦,六腑內充。

    察草木之勝速益於已者,並不及術之多功也。

    但陰虛燥渴,便閉滯下,肝腎有築築動氣者勿服。

     蒼朮 味苦、辛,溫,無毒,入脾經。

    畏惡同白朮。

    產茅山者佳。

    泔浸蒸曬。

    燥濕消痰,發汗解鬱。

    除山嵐瘴氣,弭災沴惡疾。

     蒼朮為濕家要劑。

    痰與氣俱化,辛溫快氣,汗與郁並解,芳氣辟邪,得天地之正氣者歟。

     按:蒼朮與白朮功用相似,補中遜之,燥性過之,無濕者便不敢用,況於燥證乎? 甘草 味甘、平,無毒,入脾經。

    白朮為使,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惡遠志,忌豬肉,令人陽痿。

    補脾以和中,潤肺而療痿,止瀉退熱,堅筋長肌,解一切毒,和一切藥。

    梢上莖中作痛,節醫腫毒諸瘡。

     外赤內黃,備坤離之色;味甘氣平,資戊己之功。

    調和群品,有元老之稱;普治百邪,得王道之用。

    益陰除熱,有裨金官,故咳嗽、咽痛、肺痿均治也。

    專滋脾土,故瀉利、虛熱、肌肉均賴也。

    諸毒遇土則化,甘草為九土之精,故百毒化。

    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

    理中湯用之,恐其僭上;承氣湯用之,恐其速下。

     按:甘能作脹,故滿中者忌之。

    嘔家忌甘,酒家亦忌甘。

     黃耆 味甘,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

    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

    嫩綠色者佳,蜜炙透。

    補肺氣而實皮毛,斂汗托瘡,解渴定喘;益胃氣而去膚熱,止瀉生肌,補虛治癆。

    風癩急需,痘瘍莫缺。

     種種功勳,皆是補脾實肺之力。

    能理風癩者,經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氣充於外,邪無所容耳。

     按:黃耆實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氣,氣實者勿用。

    多怒則肝氣不和,亦禁用也。

     遠志 味苦、辛,溫,無毒,入心、腎二經。

    畏珍珠、藜蘆,殺附子毒,冷甘草湯浸透,去水焙乾。

    定心氣,止驚益智,補腎氣,強志益精。

    治皮膚中熱,令耳目聰明。

     心君鎮定,則震憾無憂,靈機善運,故止驚益智。

    水府充盈,則堅強稱職,閉蟄封藏,故強志益精。

    水旺而皮熱可除,心安而耳目自利。

     按:遠志水火併補,殆交坎離而成既濟者耶。

    本功外善療癰毒,敷服皆奇;苦以洩之,辛以散之力也。

     菖蒲 味辛,溫,無毒,入心、脾二經。

    秦艽為使,惡麻黃,忌飴糖、羊肉,勿犯鐵器,令人吐逆。

    石生細而節密者佳,去毛微炒。

    宣五臟,耳聰目明,通九竅,心開智長。

    風寒濕痹宜求,咳逆上氣莫缺。

    止小便利,理膿窠瘡。

     菖蒲稟孟夏之氣,合從革之辛,芳香利竅,辛溫達氣,心脾之良藥也。

    故善宣通,能除濕痹。

     按:菖蒲香燥,陰血不足者禁之,惟佐地黃、門冬之屬,資其宣導,臻至太和。

    雷公曰:菖、夏菖,其二件相似,但氣味腥穢,形似竹根。

     萎蕤 味甘,平,無毒,入肺、脾、肝、腎四經。

    畏滷鹼。

    蜜水拌蒸。

    潤肺而止嗽痰,補脾而去濕熱,養肝而理眥傷淚出,益腎而除腰痛莖寒。

     萎蕤滋益陰精,與地黃同功,增長陽氣,與人參同力。

    潤而不滑,和而不偏,譬諸盛德之人,無往不利。

     薯蕷 一名山藥。

    味甘,平,無毒。

    入心、脾、腎三經。

    蒸透用。

    益氣長肌,安腎退熱。

    補脾除瀉痢,補腎止遺精。

     山藥得土之沖氣,稟春之和氣,故主用如上。

    比之金玉君子,但性緩,非多用不效。

     按:山藥與面同食,不能益人。

     薏苡仁 味甘,微寒,無毒。

    入肺、脾二經。

    淘淨,曬炒。

    祛風濕,理腳氣拘攣;保燥金,治痿癰咳嗽。

    瀉痢不能缺也,水脹其可廢乎? 薏仁得地之燥,稟秋之涼,能燥脾濕,善祛肺熱。

     按:大便燥結,因寒轉筋,及妊娠者並禁之。

     木香 味辛,溫,無毒。

    入肺、脾、肝三經。

    生用理氣,煨熟止渴。

    平肝降氣,郁可開而胎可安,健胃寬中,食可消而痢可止。

    何患乎鬼邪蠱毒,無憂於冷氣心疼。

     氣味純陽,故辟邪止痛。

    吐瀉停食,脾疾也,土喜溫燥,得之即效;氣鬱氣逆,肝疾也,木喜疏通,得之即平。

    胎前須順氣,故能安胎。

     按:木香香燥而偏於陽,肺虛有熱,血枯而燥者,慎勿犯之。

     石斛 味甘,平,無毒,入胃、腎二經。

    惡巴豆,畏殭蠶。

    酒浸酥拌蒸。

    清胃生肌,逐皮膚虛熱;強腎益精,療腳膝痹弱。

    厚腸止瀉,安神定驚。

     入胃清濕熱,故理痹證洩瀉;入腎強陰,故理精衰骨痛。

    其安神定驚,兼入心也。

     按:石斛宜於湯液,不宜入丸,形長而細且堅,味甘不苦為真。

    誤用木斛,味大苦,餌之傷人。

     牛膝 味苦,酸,平,無毒。

    入肝、腎二經。

    惡鱉甲,忌牛肉。

    酒浸。

    壯筋骨,利腰膝,除寒濕,解拘攣。

    益精強陰,通經墮胎。

    理膀胱氣化遲難,引諸藥下行甚捷。

     肝為血海而主筋,血海得補則經通,而攣急者解矣。

    骨者,腎所司也;腰者,腎之府也;精者,腎所藏也;小便者,腎所主也。

    補腎則眾疾鹹安。

    墮胎者,以其破血下行耳。

     按:牛膝主用,多在腎肝下部,上焦藥中勿入。

    氣虛下陷,血崩不止者戒用。

     芎藭 味辛,溫,無毒。

    入肝經。

    白芷為使,畏黃連。

    主頭痛面風,淚出多涕,寒痹筋攣,去瘀生新,調經種子,長肉排膿。

    小者名撫芎,止利且開鬱。

     辛甘發散為陽,故多功於頭面。

    血和則去舊生新,經調而攣痹生解。

    長肉排膿者,以其為血中氣藥也。

    撫芎之止利開鬱,亦上升辛散之力。

     按:芎藭性陽味辛,凡虛火上炎,嘔吐咳逆者,忌之。

    《衍義》雲:久服令人暴亡。

    為其辛喜歸肺,肺氣偏勝,金來賊木,肝必受侮,久則偏絕耳。

     當歸 味甘、辛,溫,無毒。

    入心、肝、脾三經。

    畏菖蒲、海藻、生薑,酒洗去蘆。

    去瘀生新,舒筋潤腸。

    溫中止心腹之痛,養營療肢節之疼。

    外科排膿止痛,女科瀝血崩中。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歸為血藥,故入三經,而主治如上。

    《本經》首言主咳逆上氣,辛散之勳也。

    頭止血,尾破血,身補血,全和血,能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故名當歸。

    氣血昏亂,服之即定。

     按:當歸善滑腸,洩瀉者禁用;入吐血劑中,須醋炒之。

     白芍藥 味苦、酸,微寒,無毒,入肺、脾、肝三經。

    惡石斛、芒硝,畏鱉甲、小薊及藜蘆。

    煨熟酒焙。

    斂肺而主脹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滿腹痛,瀉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熱目疾,脅下作疼。

    赤者專行惡血,兼利小腸。

     收斂下降,適合秋金,故氣寧而汗止。

    專入脾經血分,能瀉肝家火邪,故功能頗多。

    一言以敝之,斂氣涼血而已矣。

     按:芍藥之性,未若芩、連之苦寒,而寇氏雲:減芍藥以避中寒。

    丹溪雲:產後勿用芍藥,恐酸寒伐生生之氣。

    嗟乎!藥之寒者,行殺伐之氣,違生長之機,雖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告戒,況大苦大寒之藥,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 五味子 味甘、酸,核中苦,辛、鹹,溫,無毒。

    入肺、腎二經。

    蓯蓉為使,惡萎蕤。

    嗽藥生用,補藥微焙。

    遼東肥潤者佳。

    滋腎經不足之水,強陰澀精,除熱解渴;收肺氣耗散之金,療咳定喘,斂汗固腸。

     潔古雲:夏服五味,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湧出。

    東垣雲:收瞳神散大,火熱必用之藥。

    五味功用雖多,收肺保腎四字,足以盡之。

     按:五味乃要藥,人多不敢用者,寇氏虛熱之說誤之耳。

    惟風邪在表,痧症初發,一切停飲,肺家有實熱者,皆當禁之。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

    入心經。

    畏鹹水,反藜蘆。

    安神散結,益氣養陰,去瘀血,生新血。

    安生胎,落死胎,胎前產後,帶下崩中。

     色合丙丁,獨入心家,專主血證。

    古稱丹參一味,與四物同功,嘉其補陰之績也。

     按:丹參雖能補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