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新著四言脈訣 四言脈訣,從來久矣。

    茲者補其缺略,正其差訛,仍舊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

    復加註釋,字字精確,文極簡便,義極詳明。

    使讀者既無繁多之苦,亦無遺漏之憾也。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

    血脈之中,氣道行焉。

    五臟六腑以及奇經,各有經脈,氣血流行,周而復始,循環無端,百骸之間,莫不貫通,而總會之處,則在寸口。

    夫寸口左右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何以各經之脈皆於此取乎?肺如華蓋,居於至高,而諸臟腑皆處其下,各經之氣,無不上熏於肺,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脈之大會也。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凡診脈者,令病人仰手,醫者覆手診之。

    掌後有高骨隆起,是即關部也。

    先將中指定取關部,方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之上也。

    病人長則下指宜疏,病人短則下指宜密。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從魚際至高骨,卻有一寸,因名曰寸;從尺澤至高骨,有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間,因名曰關,關前寸為陽,關後尺為陰。

    寸候上焦,關候中焦,尺候下焦。

    經曰: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

    先後者,謂先候寸部,次候關部,又次候尺部也。

    推者推其理,尋者尋其象,各察其得何脈也。

     胞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

     此遵《內經》脈法,分配臟腑於兩手也。

    《內經》診法乃胞絡配心,胸中配肺;大腸列於右尺,小腸附於膀胱。

    三焦不應列於右尺,詳見脈法心參。

    胞絡與心脈,皆在左手寸上;膽脈與肝脈,皆在左手關上;膀胱及腎脈,皆在左手尺上。

    胸中與肺脈,皆在右手寸上;胃脈與脾脈,皆在右手關上;大腸與腎脈,皆在右手尺上。

     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人之脈,右大為順。

    男尺恆虛,女足恆盛。

     左為陽,故男子宜左脈大也;右為陰,故女子宜右脈大也。

    寸為陽,尺為陰,故男子尺虛,象離中虛也;女人尺盛,象坎中滿也。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關前一分者,寸、關、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

    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在前之一分耳。

    故左為人迎,辨外因之風,以左關乃肝膽脈,肝為風臟,故曰人迎緊盛傷於風。

    右為氣口,辨內因之食,以右關乃脾胃脈,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倉廩之官,故曰氣口緊盛傷於食。

    勿以外因兼求六氣,勿以內因兼求七情也。

    或以前一分為寸上,豈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風,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 神門若腎,兩在關後,人無二脈,必死不救。

     《難經》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

    夫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稿,根本將自生。

    蓋兩尺屬腎水,水為天乙之元,人之元神在焉。

    故為根本之脈,而稱神門也。

    若無此二脈,則根本敗絕,決無生理。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者,輕下指皮毛之間,探其腑脈也,表也。

    中者,略重於下指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

    沉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臟脈也,裡也。

    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

    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

    左右者,即左右手也。

    凡此七法,名為七診。

    別有七診,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也。

     又有九侯,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方合於經。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

    夫每候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

    乃偽訣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

    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

    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足相火,與心同斷。

     此言五臟各有平脈也。

    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時令,亦有平脈。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之末,和緩不忒。

     此言四時各有平脈也。

    然即上文五臟之脈,大同小異也。

    春者,東方肝木也,木始發榮,有幹無枝,則近於勁,故曰弦,即弓弦也。

    夏者,南方心火也,萬物暢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鉤即洪之別名,亦即上文之大也。

    秋者,西方肺金也,草木黃落,有枝無葉,則類於毛,即上文之浮澀也。

    冬者,北方腎水也,極寒之時,水凝如石,故名為石。

    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在中而兼五行也。

    和緩之義,詳見下文。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必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傷,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穀之海,資生之本也,故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胃氣脈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也。

    不拘四時,一切百病,皆以胃脈為本。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又曰:診脈有道,虛靜為寶。

    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凝神於指下也。

    調息者,醫家調勻自己之氣息;細審者,言精細審察,不可忽略也。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

    五至無疴,閏以太息。

    三至太遲,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數即熱證。

    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

    然何以五至亦曰無疴乎?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

    如歷家三歲一閨,五歲再閏也。

    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

    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至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蓋性急脈亦急也。

    若一息而脈僅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

    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

    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至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

    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

    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沉脈法地,候裡之病,即內因也。

    外因者,天之六氣,風風淫未疾,寒陰淫寒疾、暑明淫暑疾、濕雨淫濕疾,燥晦淫燥疾、火陽淫水疾是也;內因者,人之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傷腎,驚傷心也。

     浮表沉裡,遲寒數熱;浮數表熱,沉數裡熱;浮遲表寒,沉遲冷結。

     此以浮、沉、遲、數四脈,提諸脈之綱也。

    脈象雖多,總不外此四脈。

    浮主表證,沉主裡證,遲為寒,數為熱。

    浮而且數,表有熱也;沉而且數,裡有熱也。

    浮而且遲,寒在表也;沉而且遲,寒在裡也。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來盛去悠。

    無力虛大,遲而且柔。

    虛極則散,渙漫不收。

    有邊無中,其名曰芤。

    浮小為濡,綿浮水面。

    濡甚則微,不任尋按。

    更有革脈,芤弦合看。

     此係浮脈提綱,而取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之兼乎浮者,統匯於下也。

     浮脈法天,清輕在上,故輕手即見,與肉分相應,如木之漂於水面也。

     洪脈者,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浮而有力,來盛去衰,即大脈也,即鉤脈也。

     虛脈者,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

     散脈者,亦浮而無力,但按之如無,比於虛脈則更甚矣,若楊花飄散之象。

     芤脈者,芤草中空,狀如蔥管,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

    獨中候豁然難見,正如以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中取正在空處,沉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也。

    無中者,非中候絕無,但比之浮沉則無力也。

    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

    舊說以前後為兩邊,與芤蔥之義不合。

     濡脈者,浮而小且軟也。

     微脈者,浮而極小極軟,比於濡脈則更甚矣。

    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可為微脈傳神。

     革脈者,浮而且弦且芤,浮多沉少,外急內虛,狀如皮革。

    仲景雲: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

    革脈牢脈,皆大而弦,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候而見也。

    舊以牢、革為一脈者,非。

     沉脈法地,如投水石。

    沉極為伏,推筋著骨。

    有力為牢,大而弦長。

    牢甚則實,愊愊而強。

    無力為弱,柔小如綿。

    細直而軟,如蛛絲然。

     此以沉脈提綱,而取伏、牢、實、弱、細五脈之兼乎沉者,統匯於下也。

    沉脈法地,重濁在下,故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

    伏脈者,沉之極也,伏於下也。

    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然後可見也。

    牢脈者,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長也。

    實脈者,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弱脈者,沉而極細軟也。

    細脈者,沉細而直且軟也。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緩脈和勻,春柳相似。

    遲細為澀,往來極滯;結則來緩,止而復來。

    代亦來緩,止數不乖。

     此以遲脈提綱,而取緩、澀、結、代四脈之兼乎遲者,統匯於下。

    遲脈者,往來遲慢,為不及之象。

    緩脈者,一息四至,往來和勻,春風微吹柳梢,此確喻也,即胃氣脈也。

    澀脈者,遲滯不利,狀如輕刀刮竹,舊稱一止復來者,非也。

    結脈者,遲而時有一止也。

    代脈者,遲而中止,不能自還,且止有定數,如四時之有禪代,不愆其期也,故名曰代。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往來流利,滑脈可識。

    有力為緊,切繩極似。

    數時一止,其名為促。

    數如豆粒,動脈無惑。

     此以數脈提綱,而取滑、緊、促、動四脈之兼乎數者,統匯於下也。

    數脈者,往來急數,為太過多象。

    滑脈者,滑而不滯,如珠走盤也。

    緊脈者,緊急有力,左右彈手;切繩者,喻其緊,亦喻左右彈也。

    促脈者,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動脈者,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粒。

    舊雲:上下無頭尾,則上不至寸為陽絕,下不至尺為陰絕,是死絕之脈,非動脈也。

    仲景雲: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

    由是則寸尺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別有三脈,短長與弦。

    不及本位,短脈可原。

    過於本位,長脈綿綿;長而端直,狀類弓弦。

     此短、長與弦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

    短者,短縮之象。

    長者,相引之象。

    弦者,勁而端直之象。

     按:戴同父曰:關不診短。

    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前所載者皆脈之形象,然有所主之病,有相兼之脈,更須細加考訂。

     此以下至女胎三月句,凡十有三節,各明某脈主某病,而相兼之脈盡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