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讀《內經》論 古者庖犧知天而八卦列,炎帝知地而百草辨,軒轅知人而臟腑別,經絡彰,命曰《三墳》,而《內經》其一也。

    班固《藝文志》曰《內經》十八卷,《素問》九卷,《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黃帝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人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蕩,喜怒交侵,乃與岐伯、鬼臾區等,上窮無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闡發玄微,垂不朽之弘慈,開生民之壽域。

    第其理道淵深,文辭古雅,非諳熟精思,鮮有得其解者。

     粵考嗣系,如唐之巫鹹,周之長桑,秦之和緩,宋之文摯,鄭之扁鵲,漢之陽慶、倉公,俱從《內經》分其餘緒。

    至於仲景遺論之撰,玄晏《甲乙》之次,楊上善纂為《太素》,全元起列為《訓解》,唐寶應中太僕王冰詳為次注,元之滑伯仁摘而為鈔,近世馬蒔有《發微》,鶴臯有吳注,張介賓有《類經》,非不各有發明,但隨文訓釋,而闕疑者十之有五,淆訛者復不少,選其融洽淹通,如印印泥者,卒未之見也。

     黃帝謂雷公曰:覽觀雜學,別異比類,通合道理,其務明之,可以十全。

    若不能知,為世所怨。

    又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以治侯王。

    張長沙曰: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術,上療君親,下救貧賤,中以保身,但逐榮利,企踵權豪,卒遇非常,身居死地,百年壽命,委付凡流,豈不危哉?玄晏雲: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由經言及二氏之訓,思之有不通身汗下,非夫也。

     志為司命者,精深儒典,洞徹玄宗,通於性命之故,達於文章之微,廣徵醫籍,博訪先知,思維與問學交參,精氣與《靈》、《素》相遇,將默通有熊氏於靈蘭之室,伯高、少俞,對揚問難,究極義理,以為開導,隔垣之視,不足雲也。

    若粗獵其藩,輒以自多,便爾災木。

    至道未明,而冀通神運微,印神聖於千古之邈,斷不能矣。

    將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緻邪失正,而絕人長命,長沙、玄晏且絕為罪人,尚欲為鼎湖之勳臣,多見其不知量也。

     四大家論 古之名流,非各有見地,而同根理要者,則其著述不傳,即有傳者,未必日星揭之。

    如仲景張機,守真劉元素,東垣李杲,丹溪朱震亨,其所立言,醫林最重,名曰四大家,以其各自成一家言。

    總之闡《內經》之要旨,發前人之未備,不相摭拾,適相發明也。

     仲景著《傷寒方論》,蓋以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能傷人,惟寒邪為殺厲之氣,其傷人更甚耳。

    且六經傳變之難明,陰陽疑似之易惑,用劑少有乖違,殺人速於用刃。

    故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所以補《內經》之未備,而成一家言者也。

    然所論療,皆冬月之正傷寒,若夫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俱未之及也。

    後人不解其意,乃以冬月傷寒之方,通治春夏溫熱之證,有不夭枉者幾希矣。

    故守真氏出,始窮春溫夏日之變,而謂六經傳變,自淺至深,皆是熱症,非有陰寒。

    蓋就溫熱立言,即《內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代天和,五運六氣之旨,補仲景之未備,而成一家言者也。

    傷寒雖繁劇之症,仲景倡論於前,守真補遺於後,無漏義矣。

     獨內傷與外感相類,而治法懸殊,東垣起而詳為之辨。

    如外感則人迎脈大,內傷則氣口脈大。

    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

    外感鼻氣不利,內傷口不知味。

    外感邪氣有餘,故發言壯厲;內傷元氣不足,故出言懶怯。

    外感頭痛,常痛不休;內傷頭痛,時作時止。

    外感手背熱,內傷手心熱。

    於內傷之中,又分飲食傷為有餘,治之以枳朮丸,勞倦傷為不足,治之以補中益氣湯。

    此即《內經》飲食勞倦之義,又補張、劉之未備,而成一家言者也。

    及丹溪出,發明陰虛發熱亦名內傷,而治法又別。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真水少衰,壯火上亢,以黃柏、知母偕四物而理之。

    此亦闡《內經》之要旨,補東垣之未備,而成一家言者也。

    內傷雖深危之症,東垣倡論於前,丹溪補遺於後,無餘蘊矣。

    嗟呼!四先生在當時,於諸病苦,莫不應手取效,捷如桴鼓。

    讀其遺言,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謂但補前人之未備,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卻相發明,豈有偏見之弊哉? 不善學者,師仲景而過,則偏於峻重。

    師守真而過,則偏於苦寒。

    師東垣而過,則偏於升補。

    師丹溪而過,則偏於清降。

    譬之侏儒觀場,為識者笑。

    至有謂丹溪殿四家之末後,集諸氏之大成,獨師其說以為極至,不復考張劉李氏之法,不知丹溪但補東垣之未備,非全書也。

    此非丹溪之過,不善學者誤丹溪也。

    蓋嘗統而論之,仲景治冬令之嚴寒故用藥多辛溫;守真治春夏之溫熱,故用藥多苦寒;東垣以扶脾補氣為主,氣為陽,主上升,虛者多下陷,故補氣藥中加升麻、柴胡,升而舉之,以象春夏之升;丹溪以補氣養血為急,血為陰,主下降,虛者多上逆,故補血藥中加黃柏、知母,斂而降之,以象秋冬之降。

    使仲景而當春夏,諒不膠於辛熱;守真而值隆冬,決不滯於苦寒;東垣而療火逆,斷不執於升提;丹溪而治脾虛,當不泥於涼潤。

    故知天時者,許造張劉之室;達病本者,可登朱李之堂。

    庶幾不以辭害志,而免盡信書之失乎! 古今元氣不同論 善夫!古人有言曰:用古方療今病,譬之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是有察於古今元氣之不同也。

    嘗考五帝之壽,鹹逾百歲,三王之後,及百者鮮矣。

    夫人在氣交之中,宛爾一小天地。

    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

    故東漢之世,仲景處方。

    輒以兩計;宋元而後,東垣、丹溪,不過錢計而已。

    豈非深明造化,與時偕行者歟?今去朱李之世,又五百年,元氣轉薄,乃必然之理。

    所以抵當承氣,日就減削;補中歸脾,日就增多。

    臨證施治,多事調養,專防克伐;多事溫補,痛戒寒涼。

    此今時治法之變通也。

     假令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

    縱有積宜消,必須先養胃氣;縱有邪宜祛,必須隨時逐散,不得過劑,以傷氣血。

    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

    氣血充盈,則百邪外禦,病安從來?氣血虛損,則諸邪輻輳,百病叢集。

     嗟乎!世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

    寧知投藥少差,實則即虛,虛者即死,是死於醫藥,非死於疾病也。

    古語為之戒曰:病傷猶可療,藥傷最難醫。

    故夫其難其慎,屬諸司命,臨症之頃,宜加戰兢。

    若執成方,或矜家秘,惟知盡劑,不顧本元,惟知古法,不審時宜;皆讀書而過,未窺元會運世之微者也。

     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 嘗讀張子和《儒門事親》,其所用藥,惟大攻大伐,其於病也,所在神奇。

    又讀薛立齋十六種,其所用藥,惟大溫大補,其於病也,亦所在神奇。

    何兩公之用藥相反,而收效若一耶?此其說在《內經·徵四失論》曰: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

    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

    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苟充。

    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者陋巷茅茨。

    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

    膏粱自奉者臟腑恆嬌,藜藿苟充者臟腑恆固。

    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乾。

    故富貴之疾,宜於補正;貧賤之疾,利於攻邪。

    易而為治,比之操刃。

    子和所療多貧賤,故任受攻;立齋所療多富貴,故任受補。

    子和一生豈無補劑成功,立齋一生寧無攻劑獲效?但著書立言則不之及耳! 有謂子和北方宜然,立齋南方宜爾,尚屬偏見。

    雖然貧賤之家亦有宜補,但攻多而補少;富貴之家亦有宜攻,但攻少而補多。

    是又當以宜為辨,稟受為別,老壯為衡,虛實為度,不得膠於居養一途,而概為施治也。

     腎為先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