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於行血,妊娠無故勿服。

     沙參 味苦,微寒,無毒。

    入肺經。

    惡防己,反藜蘆。

    主寒熱咳嗽,胸痹頭痛。

    定心內驚煩,退皮間邪熱。

     氣輕力薄,非肩弘任大之品也。

    人參甘溫體重,專益肺氣,補陽而生陰;沙參甘寒體輕,專清肺熱,補陰而制陽。

     按:沙參性寒,臟腑無實熱及寒客肺經而嗽者,勿服。

     玄參 味苦、鹹,微寒,無毒。

    入腎經,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忌銅器。

    蒸過曬乾,黑潤者佳。

    補腎益精,退熱明目,傷寒癍毒,癆證骨蒸。

    解煩渴,利咽喉。

    外科瘰癧癰疽,女科產乳餘疾。

     色黑味苦,腎家要藥。

    凡益精明目,退熱除蒸,皆壯水之效也。

    至如咽痛煩渴,癍毒癧瘡,皆肺病也。

    正為水虛火亢,金受賊邪,第與壯水,陽焰無光已。

    產乳餘疾,亦屬陰傷,故應並主。

     按:玄參寒滑,脾虛洩瀉者禁之。

     苦參 味苦,寒,無毒。

    入腎經。

    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

    泔浸一宿,蒸過曝乾。

    除熱祛濕,利水固齒,癰腫瘡瘍,腸澼下血。

     味苦性寒,純陰之品,故理濕熱有功。

    瘡毒腸澼,皆濕蒸熱瘀之愆,宜其鹹主。

    齒乃骨之餘,清腎者自固耳。

     按:苦參大苦大寒,不惟損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熱,惡敢輕投? 知母 味苦、寒,無毒,入肺、腎二經。

    忌鐵器,肥白者佳。

    去毛,鹽水炒透。

    清肺熱而消痰損咳,瀉腎火而利水滑腸。

    肢體腫浮為上劑,傷寒煩熱號神良。

     瀉腎家有餘之火,是其本功,至夫清金治腫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當馴緻也。

     按:知母性寒,不宜多服,近世理癆,尊為上品,往往緻洩瀉而斃。

    故腎虛陽痿,脾虛溏洩,不思食,不化食者,皆不可用。

     貝母 味辛、苦,微寒,無毒。

    入心、肺二經。

    厚樸為使,畏秦艽,反烏頭。

    去心,糯米拌炒,米熟為度。

    消痰潤肺,滌熱清心。

    喘咳紅痰要矣,胸中鬱結神哉! 辛宜歸肺,苦宜歸心,大抵心清氣降,肺賴以寧,且潤而化痰,故多功於西方也。

     按:汪機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治肺金燥痰,半夏治脾土濕痰,何可代之?脾為濕土,故喜燥;肺為燥金,故喜潤。

    若痰在脾經,誤用貝母之潤,投以所惡,可翹首待斃。

    故寒痰、濕痰、風痰、食積痰、腎虛泛為痰,均非貝母所司也。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款冬花為使。

    惡遠志,畏茵陳。

    洗淨。

    蜜水炒。

    主痰喘上氣,屍疰癆傷,咳吐膿血,通利小腸。

     苦能下達,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為上品。

    雖入至高,善於下趨,使氣化及於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知。

     按:紫菀辛溫暫用之品,陰虛肺熱者,不專用多用,須地黃、門冬共之。

     百合 味甘,微寒,無毒。

    入心、肺二經。

    花白者入藥。

    保肺止咳,驅邪定驚,止涕淚多,利大小便。

     君主鎮定,邪不能侵;相傅清肅,咳嗽可療。

    涕淚,肺肝熱也;二便不通,腎經熱也。

    清火之後,復何患乎?仲景雲:行、住、坐、臥不定,如有神靈,謂之百合病,以百合治之,是亦清心安腎之效歟! 按:百合通二便,中寒下陷者忌之。

     天花粉 味苦,寒,無毒。

    入心、脾二經。

    枸杞為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

    止渴,退煩熱,消痰,通月經,排膿散腫,利膈清心。

    實名栝蔞,主療結胸;其子潤肺,主化燥痰。

     消痰解熱,是其專職。

    通經者,非若桃仁、薑黃之直行血分,熱清則血不瘀耳。

    舊稱補虛,亦以熱退為補,不可不察。

     按:天花粉稟清寒之氣,脾胃虛寒及洩瀉者忌用。

     續斷 味苦,辛,微溫,無毒。

    入肝經。

    地黃為使,惡雷丸,酒浸焙。

    補勞傷,續筋骨,破瘀結,利關節,縮小便,止遺洩。

    癰毒宜收,胎產莫缺。

     補而不滯,行而不洩,故外科、女科取用宏多也。

     按:雷公雲:草茆根似續斷,誤服令人筋軟。

     秦艽 味苦,辛,平,無毒。

    入肝、胃二經。

    菖蒲為使,畏牛乳。

    左紋者良。

    祛風活絡,養血舒筋,骨蒸黃疸,利水通淋。

     秦艽長於養血,故能退熱舒筋。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療風無問久新。

    入胃祛濕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按:下部虛寒,及小便不禁、大便滑者,忌用。

     木通 味辛、甘淡,平,無毒。

    入心、小腸二經。

    色白而梗細者佳。

    治五淋,宣九竅,殺三蟲,利關節,通血脈,開關格。

    行經下乳,催生墮胎。

    通草味淡,專利小便,下乳催生。

     功用雖多,不出宣通氣血四字。

    東垣雲:淡甘能助西方秋氣下降,專洩氣滯。

    肺受熱邪,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宜此治之。

    君火為邪,宜用木通;相火為邪,宜用澤瀉。

    利水雖同,用各有別。

     按:木通性通利,精滑氣弱、內無濕熱、妊娠者均忌。

     澤瀉 味甘、鹹,微寒,無毒。

    入腎、膀胱二經。

    畏文蛤。

    去皮,酒浸焙。

    主水道不通,淋瀝腫脹,能止洩精,善去胞垢。

     種種功能,皆由利水,何以又止洩精乎?此指濕火為殃,不為虛滑者言也。

    李時珍曰:八味丸用澤瀉者,古人用補,必兼瀉邪,邪去則補劑得力。

    專一於補,必緻偏勝之害也。

     按:澤瀉害瀉,古稱補虛者,誤矣。

    扁鵲謂其害眼者,確也。

    病人無濕,腎虛精滑,目虛不明,切勿輕與。

     車前子 味甘、寒,無毒。

    入肺、肝、小腸三經。

    酒拌蒸曝。

    利水止瀉,解熱催生,益精明目,開竅通淋。

    用其根葉,行血多靈。

     利水之品,乃雲益精。

    何也?男女陰中各有二竅,一竅通精,乃命門真陽之火;一竅通水,乃膀胱濕熱之水。

    二竅不並開,水竅開則濕熱外洩。

    相火常寧,精竅常閉,久久精足,精足則目明。

    《明醫雜著》雲:服固精藥久,服此行房即有子。

     按:陽氣下陷,腎氣虛脫,勿入車前。

     萹蓄 味苦,平,無毒。

    入膀胱經。

    利水治癃淋,殺蟲理瘡疾。

     治癃及瘡,皆去濕熱也。

     按:萹蓄直遂,不能益人,不宜恆用。

     燈心 味淡,平,無毒,入心、小腸二經。

    清心必用,利水偏宜。

    燒灰吹喉痹,塗乳治夜啼。

     粳粉漿之,曬乾為末,入水淘之,浮者是燈心。

     按:中寒小便不禁者忌之。

     萆薢 味苦,平,無毒。

    入胃、肝二經。

    薏苡為使,畏葵根、大黃、柴胡、前胡。

    主風寒濕痹,腰膝作痛,既可去膀胱宿水,又能止失溺便頻。

     主用皆祛風濕,補下元。

    楊子建曰:小便頻,莖內痛,必大腑熱閉,水液隻就小腸,大腑愈加燥竭。

    因強忍房事,有瘀腐壅於小腸,故痛。

    此與淋證不同,宜鹽炒萆薢一兩煎服,以蔥湯洗穀道即愈。

    腎受土邪則水衰,肝挾相火,來復母仇,得萆薢滲濕,則土安其位,水不受侮矣。

     按:萆薢本除風濕,如陰虛火熾,溺有餘瀝,及無濕而腎虛腰痛皆禁。

    菝葜、土茯苓,與萆薢雖不同,主治相仿。

    總之,除濕祛風,分清去濁,惡瘡化毒,又能補下焦。

    忌茗、醋。

     白鮮 味苦,寒,無毒。

    入脾經。

    惡桔梗、茯苓、萆薢。

    主筋攣死肌,化濕熱毒瘡。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白鮮皮善除濕熱,故療肌死、筋攣、瘡毒。

     按: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弗敢餌也。

     金銀花 味甘,平,無毒。

    入脾經。

    解熱消癰,止痢寬膨。

     稟春氣以生,性極中和,故無禁忌。

    今人但入瘡科,忘其治痢與脹,何金銀花之蹇於遇乎? 甘菊花 味甘,微寒,無毒。

    入肺、腎二經。

    枸杞、桑白皮為使。

    去蒂。

    主胸中熱,去頭面風,死肌濕痹,目淚頭痛。

     獨稟金精,善制風木。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主用多在上部。

    目者,肝之竅也;淚者,肝之熱也。

    宜其瘳矣。

     升麻 味甘、苦,平,無毒。

    入肺、胃、脾、大腸四經。

    青色者佳。

    忌火。

    解百毒,殺精鬼,闢疫瘴,止喉痛、頭痛、齒痛、口瘡、癍疹,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

     稟極清之氣,升於九天,得陽氣之全者也,故殺鬼辟邪。

    頭喉口齒,皆在高巔之上;風邪癍疹,皆在清陽之分,總獲其升清之益。

    凡氣虛下陷,如瀉痢、崩淋、脫肛、遺濁、須其升提。

    虛人之氣,升少降多。

    《內經》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

    東垣取入補中湯,獨窺其微矣。

     按:升麻屬陽性升,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陰虛火動,氣逆、嘔吐,怔忡癲狂,切勿誤投。

     柴胡 味苦,微寒,無毒。

    入肝、膽二經。

    惡皂莢,畏黎蘆,忌見火。

    主傷寒、瘧疾,寒熱往來,嘔吐脅痛,口苦耳聾,痰實結胸,飲食積聚,心中煩熱,熱入血室,目赤頭痛,濕痹水脹,肝癆肌蒸,五疳羸熱。

     稟初春微寒之氣,春氣生而升,為少陽膽經表藥。

    膽為清淨之府,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法當和解,小柴胡湯是也。

    邪結則有煩熱積聚等證,邪散則自解矣。

    肝為春令,主於升陽,故陽氣下陷者不可缺。

    主治多端,不越乎肝膽之咎。

    去水脹濕痹者,風能勝濕也。

    治癆與疳證,乃銀州柴胡,別為一種。

     按:柴胡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藥,病在太陽者,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病在陰經者,復用柴胡,則重傷其表。

    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傷寒傳經未明,以柴胡湯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輒混用之,殺命不可勝數矣。

    癆證惟在肝經者用之,若氣虛者,不過些小助參、耆,非用柴胡退熱也。

    若遇癆證便用柴胡,不死安待?惟此一味,貽禍極多,故特表而詳言之。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

    入肺、脾、胃、大腸四經。

    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散結而消痰定喘,下氣以消食安胎。

     時珍曰:前胡主降,與柴胡上升者不同,氣降則痰亦降矣。

    安胎化食,無非下氣之力耳。

    前胡去風痰,與半夏治濕痰,貝母治燥痰者各別也。

     按:前胡治氣實風痰,凡陰虛火動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當禁之。

     獨活 味苦、甘,平,無毒。

    入小腸、膀胱、肝、腎四經。

    風寒濕痹,筋骨攣疼,頭旋掉眩,頭項難伸。

     本入手、足太陽,表裡引經,又入足少陰、厥陰,小無不入,大無不通,故既散八風之邪,兼利百節之痛。

    時珍曰:獨活、羌活,乃一類二種。

    中國者為獨活,色黃氣細,可理伏風;西羌者為羌活,色紫氣雄,可理遊風。

     按:獨活、羌活,皆主風痰,若血虛頭痛,及遍身肢節痛,誤用風藥,反緻增劇。

     細辛 味辛,溫,無毒。

    入心、小腸二經。

    惡黃耆、山茱萸,畏滑石,反藜蘆。

    風寒濕痹,頭痛鼻塞,下氣破痰,頭面遊風,百節拘攣,齒痛目淚。

     味辛性溫,稟升陽之氣而為風劑,辛香開竅,故主療如上。

    單服末至一錢,令人悶絕,辛藥不可多用也。

     按:細辛燥烈,凡血虛內熱,因成頭痛、咳嗽者,痛戒之。

     茺蔚子 味辛,微寒,無毒。

    入肝經。

    忌鐵。

    明目益精,行血除水。

    葉名益母,功用相當。

     補而能行,辛而能潤,為胎產要藥。

     按:子、葉皆善行走,凡崩漏及瞳神散大者,禁用。

     防風 味甘,辛,溫,無毒。

    入肺、小腸、膀胱三經。

    畏萆薢,惡乾薑、芫花,殺附子毒。

    色白而潤者佳。

    大風,惡風,風邪周痹,頭面遊風,眼赤多淚。

     能防禦外風,故名防風,乃風藥中潤劑也。

    卑賤之卒,隨所引而至,瘡科多用之,為其風濕交攻耳。

     按:防風瀉肺實,肺虛有汗者勿犯。

     荊芥 味辛,溫,無毒。

    入肝經。

    反驢肉、無鱗魚、河豚、蟹、黃鱔魚。

    主瘰癧積聚,瘀血濕瘟。

    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毒。

     長於治風,又兼治血,何也?為其入風木之臟,即是血海,故並令之。

    今人但遇風證,概用荊防,此流氣散之相沿;不知風在皮裡膜外者宜之,非若防風入人骨肉也。

     紫蘇 味辛,溫,無毒。

    入肺經。

    溫中達表,解散風寒。

    梗能下氣安胎,子可消痰定喘。

     俗喜其芳香,旦暮資食,不知洩真元之氣。

    古稱芳草緻豪貴之疾,紫蘇有焉。

     按:氣虛表虛者禁用葉,腸滑氣虛者禁用子,慎之! 薄荷 味辛,溫,無毒。

    入肺經。

    產蘇州者良。

    去風熱,通關節,清頭目,定霍亂,消食下氣。

    貓咬蛇傷,傷寒舌胎,和蜜擦之。

     發汗解表,故去風清熱,利於頭面。

    辛香開氣,脹滿、霍亂、食滯者,並主之。

     按:薄荷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

     乾葛 味甘,平,無毒。

    入胃經。

    主消渴大熱,嘔吐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