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生用能墮胎,蒸熟化酒毒。

    止血痢,散鬱火。

     跡其治驗,皆在陽明一經。

    止痢者,升舉之功;散郁者,火鬱則發之義也。

    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加麻黃、葛根;又有葛根芩連解肌湯,用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即太陽藥也。

    頭痛乃陽明中風,宜葛根蔥白湯。

    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服以發之,是引賊入家也。

    東垣曰:葛根鼓舞胃氣上行,治虛瀉之聖藥。

    風藥多燥,葛根獨止渴者,以其升胃家下陷,上輸肺金以生水耳。

     按:上盛下虛之人,雖有脾胃病,亦不宜服。

     麻黃 味苦,溫,無毒。

    入心、肺、膀胱、大腸四經。

    厚樸為使,惡辛夷、石韋。

    去根節,水煮去沫。

    專司冬令寒邪,頭痛、身熱、脊強。

    去營中寒氣,洩衛中風熱。

     輕可去實,為發散第一藥,惟在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

    或非冬月,或無寒邪,或寒邪在裡,或傷風等證,雖發熱惡寒,不頭疼身疼而拘急,六脈不浮緊者,皆不可用。

    雖可汗之證,亦不宜多服。

    汗為心液,若不可汗而汗,與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矣。

    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大患,可不慎哉。

    麻黃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

    發散雖同,所入迥異。

     白芷 味辛,溫,無毒。

    入肺、胃、大腸三經。

    當歸為使,惡旋覆花,微焙。

    頭風目淚,齒痛眉疼,肌膚搔癢,嘔吐不寧。

    女人赤白帶下,瘡家止痛排膿。

     色白味辛,行手陽明庚金;性溫氣厚,行足陽明戊土;芳香上達,入手太陰辛金。

    肺者庚之弟、戊之子也,故主治不離三經。

     按:白芷燥能耗血,散能損氣,有虛火者勿用。

    癰疽己潰,宜漸減去。

     藁本 味辛,溫,無毒。

    入膀胱經。

    惡?茹。

    風家巔頂作痛,女人陰腫疝疼。

     辛溫純陽,獨入太陽,理風、寒、疝、瘕、陰痛,皆太陽經寒濕為邪。

     按:頭痛挾內熱者,及傷寒發於春夏,陽證頭痛,不宜進也。

     天麻 味辛,平,無毒。

    入肝經。

    酒浸、煨熟、焙乾。

    風虛眩運,麻痹不仁,語言蹇澀,腰膝軟疼。

    殺精魅蠱毒,理驚氣風癇。

     肝為風木之臟,藏血主筋,獨入肝經,故主治如上。

     按:天麻雖不甚燥,畢竟風劑助火,若血虛無風者,不可妄投。

     香薷 味辛,微溫,無毒。

    入肺、胃二經。

    忌見火。

    主霍亂水腫,理暑氣腹痛。

     治乘涼飲冷,陽氣為陰邪所遏,以緻頭痛發熱,煩躁口渴,吐瀉霍亂;宜用之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則愈。

    若勞役受熱,反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溫,則大誤矣。

     按:香薷乃夏月解表之劑,無表邪者戒之。

     黃連 味苦,寒,無毒。

    入心經。

    龍骨、連翹為使,惡菊花、玄參、芫花、白鮮皮、白殭蠶,畏款冬、牛膝,解巴豆、附子毒,忌豬肉。

    薑汁炒。

    瀉心除痞滿,明目理瘡瘍。

    痢疾腹痛,心痛驚煩,殺蟲安蛔,利水厚腸。

     稟天地清寒之氣,直瀉丙丁。

    痞滿、目疾、瘡瘍、驚痛,南方亢上之象;洩痢、蛔蟲,濕熱之愆。

    苦以燥之,寒以清之,固宜痊也。

    韓??曰:黃連與官桂同行,能使心腎交於頃刻。

    時珍曰:香連丸用黃連、木香,水火散用黃連、乾薑,左金丸用黃連、吳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口瘡方用黃連、細辛,皆一冷一熱,寒因熱用,熱因寒用,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

     按:《素問》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注雲:增味益氣,如久服黃連反熱,從火化也。

    蓋大苦大寒,行隆冬肅殺之令,譬如臯陶明刑執法,是其職也。

    稷、契、夔、龍之事,非其任矣。

    故第可蕩邪滌熱,焉能濟弱扶虛。

    如脾虛血少,以緻驚煩痘瘡,氣虛作瀉,行漿後洩瀉,腎虛人五更洩瀉,陰虛煩熱,脾虛發瀉,法鹹禁之。

     胡黃連 味苦,寒,無毒。

    入肝、膽二經。

    惡菊花、玄參,忌豬肉,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主虛家骨蒸久痢,醫小兒疳積、驚癇。

     清肝膽之熱,與黃連略似,但產於胡地者也。

     按:胡黃連大苦大寒,脾虛血弱之人,雖見如上諸證,亦勿輕投,必不得已,須與補劑同施。

     黃芩 味苦,性寒,無毒。

    入肺、大腸二經。

    山茱萸、龍骨為使,畏丹砂、牡丹、藜蘆。

    酒浸、蒸熟、曝之。

    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並理目赤疔癰;堅實而細者,瀉大腸而除濕治痢,兼可安胎利水。

     苦能燥濕,苦能洩熱,苦能下氣,故治療如上。

    輕飄者上行,堅重者下降,不可不別也。

    楊仁齋謂:柴胡退熱不及黃芩,不知柴胡苦以發之,散火之標;黃芩寒以勝熱,折火之本。

     按:苦寒傷胃,證挾虛寒者均宜戒之,女人虛胎,亦不宜與。

     龍膽草 味苦、澀,大寒,無毒。

    入肝、膽二經。

    惡地黃,酒浸炒。

    主肝膽熱邪,清下焦濕火,腸中小蟲癰腫,嬰兒客忤驚疳。

     稟純陰之氣,但以盪滌肝膽之熱為職。

     按:龍膽大苦大寒,譬之嚴冬,黯淡慘肅,冰淩盈谷,萬卉凋殘,人身之中,詎可令此氣常行乎?先哲謂苦寒伐標,宜暫不宜久,如聖世不廢刑罰,所以佐德意之窮,苟非氣壯實熱之證,率爾輕投,其敗必矣。

     何首烏 味苦、澀,微溫,無毒。

    入肝、腎二經。

    茯苓為使,忌諸血、無鱗魚、蘿蔔、蔥、蒜、鐵器。

    選大者,赤白合用。

    泔浸,黑豆拌,九蒸九曬。

    補真陰而理虛癆,益精髓而能續嗣。

    強精壯骨,黑髮悅顏。

    消諸種癰瘡,療陰傷久瘧,治崩中帶下,調產後胎前。

     昔有老叟何姓者,見有藤夜交,掘而服之,鬚髮盡黑,故名何首烏。

    後因陽事大舉,屢生男子,故名能嗣。

    由是則滋陰種嗣,信不誣矣。

    補陰而不滯不寒,強陽而不燥不熱,稟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純氣者歟! 按:何首烏與白蘿蔔同食,能令鬚髮早白,犯鐵氣損人,謹之! 桔梗 味苦、辛,平,無毒。

    入肺經。

    畏白芨、龍膽草。

    泔浸,去蘆,微焙。

    清肺熱以除癰痿,通鼻塞而理咽喉。

    排膿行血,下氣消痰。

    定痢疾腹痛,止胸脅煩疼。

     桔梗為舟楫之劑,引諸藥上至高之分以成功,肺經要藥也。

    風症、郁證、肺證,皆不可缺。

     按:桔梗功著於華蓋之臟,攻補下焦藥中,不可入也。

     藿香 味辛,微溫,無毒。

    入肝、肺二經。

    溫中開胃,行氣止嘔。

     稟清和芳烈之氣,為脾肺達氣要藥。

     按:《楞嚴經》謂之兜婁婆香,取其芳香,今市中售者不甚芳香,或非真種。

    若陰虛火旺,胃熱作嘔,法當戒用。

     香附 味苦,微溫,無毒。

    入肺、肝二經。

    童便浸,曬焙。

    開鬱化氣,發表消痰;腹痛胸熱,胎產神良。

     稟天地溫燥之氣,入人身金木之宮,血中之氣藥也。

     按:韓飛霞稱香附於氣分為君藥,統領諸藥,隨用得宜。

    乃氣病總司,女科之主帥也。

    性燥而苦,獨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標,非治本也。

    懼燥,蜜水炒。

    懼散,醋炒之。

     白豆蔻 味辛,溫,無毒。

    入肺、胃二經。

    去衣微焙。

    溫中除吐逆,開胃消飲食。

    瘧證宜投,目翳莫缺。

     感秋燥之令,得平地之火金。

    味辛氣溫,為寬胸去滯之需,翳膜遮睛,亦滯氣也。

     按:豆蔻辛溫,火升作嘔,因熱腹痛者禁之。

     草豆蔻 味辛,溫,無毒。

    入肺、脾、胃三經。

    去膜,微炒。

    散寒,止心腹之痛;下氣,驅逆滿之疴。

    開胃而理霍亂吐瀉,攻堅而破噎膈癥瘕。

     辛能破滯,香能達脾,溫能散寒。

     按:草豆蔻辛燥,犯血忌,陰不足者遠之。

     草果 味辛,溫,入胃經。

    破瘴癘之瘧,消痰食之愈。

     氣猛而濁,如仲由未見孔子時氣象。

     按:瘧不由於嵐瘴,氣不實、邪不盛者,並忌。

     肉豆蔻 味辛,溫。

    入胃、大腸二經。

    麵裹煨透,去油,忌鐵。

    溫中消食,止瀉止痢,心疼腹痛,闢鬼殺蟲。

     丹溪雲:屬金與土。

    《日華》稱其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耳。

     按:肉果性溫,病人有火,瀉痢初起,皆不宜服。

     縮砂仁 味辛,性溫,無毒。

    入肺、脾、胃、大、小腸、腎六經。

    炒去衣。

    下氣而止咳嗽奔豚,化食而理心疼嘔吐。

    霍亂與瀉痢均資,鬼疰與安胎並效。

     芳香歸脾,辛能潤腎,開脾胃之要藥,和中氣之品。

    若腎虛不歸元,非此嚮導不濟。

    鬼畏芳香,胎喜疏利,故主之。

     按:砂仁辛燥,血虛火炎者,不可過用。

    胎婦食之大多,耗氣必緻產難。

     玄胡索 味辛,溫,無毒。

    入脾、肝二經。

    酒炒。

    破血下氣,止腹痛心疼;調經利產,主血暈崩淋。

     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理通身諸痛,療疝舒筋,乃活血化氣之神藥也。

     按:玄胡索走而不守,惟有瘀滯者宜之。

    若經事先期,虛而崩漏,產後血虛而暈,萬不可服。

     薑黃 味苦、辛,溫,無毒。

    入肝、脾二經。

    破血下氣,散腫消癰。

     辛散苦洩,故專功於破血,下氣其旁及者耳。

    別有一種片薑黃,止臂痛有效。

     按:血虛者服之,病反增劇。

     鬱金 味辛、苦,寒,無毒。

    入肺、肝、胃三經。

    血積氣壅,真稱仙劑;生肌定痛,的是神丹。

     能開肺金之郁,故名鬱金。

    物罕值高,肆中多偽,折之光明脆徹,必苦中帶甘味者乃真。

     按:鬱金本入血分之氣藥,其治吐血者,為血之上行,皆屬火炎,此能降氣,氣降即火降,而性又入血,故能導血歸經。

    如真陰虛極,火亢吐血,不關肝肺氣逆,不宜用也,用亦無功。

     蓬莪朮 味苦、辛、溫,無毒。

    酒炒。

    積聚作痛,中惡鬼疰。

    婦人血氣,丈夫奔豚。

     氣不調和,臟腑壅滯,陰陽乖隔,鬼厲憑之。

    蓬朮利氣達竅,則邪無所容矣。

     按:蓬朮誠為磨積之藥,但虛人得之,積不去而真已竭,重可虞也。

    或與健脾補元之藥同用,乃無損耳。

     京三稜 味苦,平,無毒。

    入肝經。

    醋炒。

    下血積有神,化堅癖為水。

     昔有患癖死者,遺言開腹取視,得病塊堅如石,文理五色,人謂異物,竊作刀柄,後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故治癖多用焉。

     按:潔古謂三稜瀉真氣,虛者勿用。

    東垣五積諸方,皆有人參贊助,如專用克削,脾胃愈虛,不能運行,積安得去乎? 款冬花 味辛,性溫,無毒。

    入肺經。

    杏仁為使,惡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芩、黃耆、連翹、甘草。

    蜜水炒。

    化痰則喘嗽無憂,清肺則癰痿有賴。

     雪積冰堅,款花偏豔,想見其純陽之稟,故其主用皆辛溫開豁也。

    卻不助火,可以久任。

     茅根 味甘,寒,無毒。

    入肺經。

    涼金定喘,治吐衄並血瘀;利水通淋,祛黃疸及癰腫。

    茅針潰癰,茅花止血。

     甘寒可除內熱,性又入血消瘀,且下達州都,引熱下降,故吐血、衄血者急需之。

    針能潰癰,每食一針即有一孔,二針二孔,大奇。

     按:吐衄有因於寒、有因於虛者,非所宜也。

     白前 味甘,平,無毒。

    入肺經。

    甘草湯泡,去須焙。

    療喉間喘呼欲絕,寬胸中氣滿難舒。

     感秋之氣,得土之味,清肺有神。

    喉中作水鳴聲者,服之立愈。

     按:白前性無補益,肺實邪壅者宜之,否則忌也。

     淡竹葉 味淡,寒,無毒。

    入小腸經。

    專通小便,兼解心煩。

     淡味五臟無歸,但入太陽,利小便,小便利則心火因之而清也。

     按:竹葉有走無守,不能益人。

    孕婦忌服。

     冬葵子 味甘,寒,無毒。

    入膀胱經。

    能催生通乳,疏便閉諸淋。

     氣味俱薄,淡滑為陽,故能利竅。

     按:無故服冬葵子,必有損真之害。

     萱花 味甘,平,無毒。

    入心經。

    長於利水快膈,令人歡樂忘憂。

     萱,古作諼。

    詩雲:焉得諼草。

    即此種也。

    諼,忘也,欲樹之以忘憂也。

    娠婦佩之生男,又名宜男。

     地榆 味苦,寒,無毒。

    入肝經,惡麥門冬。

    止血痢腸風,除帶下五漏。

     味苦而厚,沉而降,善主下焦血證,兼去濕熱。

     按:地榆寒而下行,凡虛寒作瀉,氣虛下陷而崩帶者,法並禁之。

     蒺藜 味甘,溫,無毒。

    入腎經。

    酒炒去刺。

    補腎止遺,消風勝濕。

    產沙苑者,強陰益精。

     沙苑蒺藜,市多偽者。

    狀如腎子,帶綠色,咬之作生豆氣者真。

     按:沙苑蒺藜性能固精,若陽道數舉,媾精難出者勿服。

     半夏 味辛,溫,有毒。

    入心、脾、胃三經。

    柴胡為使。

    惡皂莢,畏雄黃、薑、鱉甲,反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