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忌羊血、海藻、飴糖。

    水浸五日,每日換水,去帽,姜礬同煮,汁幹為度。

    消痰燥濕,開胃健脾,咳逆嘔吐,頭眩昏迷,痰厥頭痛,心下滿堅,消痛可也,墮胎有焉。

     汪機曰:脾胃濕熱,涎化為痰,此非半夏,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翹首待斃。

    時珍曰:脾無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半夏治痰,為其體滑辛溫也。

    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

    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是已。

    丹溪謂:半夏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成無己謂:半夏行水氣而潤腎燥,《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虛秘,皆取其滑潤也。

    俗以半夏為燥,不知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其性燥也。

    但恐非濕熱之邪而用之,是重竭其津液,誠非所宜。

     按:半夏主治最多,莫非脾濕之證,苟無濕者,均在禁例。

    古人半夏有三禁:謂血家、渴家、汗家也。

    若無脾濕,且有肺燥,誤服半夏,悔不可追。

    責在司命,謹諸戒諸! 南星 味苦、辛,溫,有毒。

    入肝、脾二經。

    畏附子、乾薑、生薑。

    冬月研末,入牛膽中,懸風處。

    風痰麻痹堪醫,破血行胎可慮。

     南星入肝,去風痰,性烈而燥,得牛膽則燥氣減,得火炮則烈性緩。

     按:南星治風痰,半夏治濕痰,功用雖類,而實殊也。

    非西北人真中風者勿服。

     附子 味辛、甘,熱,有毒。

    入脾、腎二經。

    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

    重一兩以上,矮而孔節稀者佳。

    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濃甘草湯同煮,汁盡為度,烘乾。

    補元陽,益氣力,墮胎孕,堅筋骨。

    心腹冷痛,寒濕痿躄,足膝癱軟,堅瘕癥癖。

    冬採為附子,主寒疾;春採為烏頭,主風疾。

     主治繁眾,皆由風、寒、濕三氣所緻。

    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積聚;邪客下焦,腰膝腳痛。

    附子熱而善走,諸證自瘥也。

    潔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

    丹溪雲:氣虛熱甚,稍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功,肥人多濕亦用之。

    虞摶曰:稟雄壯之質,有斬關之能,引補氣藥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著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驅在表風邪,引溫暖藥以除在裡寒濕。

    吳綬曰: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

    厥冷腹痛,脈沉而細,唇青囊縮者,急用之。

    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陰極陽竭而後議用,晚矣。

     按:附子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

    若非陰寒,寒濕,陽氣虛弱之病,而誤用於陰虛內熱,禍不旋踵。

     天雄 味辛,熱,有毒。

    入腎經。

    遠志為使,惡乾薑,制同附子。

    除寒濕痿躄,強陰壯筋骨。

     烏、附、天雄,皆補下焦陽虛,若是上焦陽虛,即屬心肺,當用參、耆,不當用天雄、烏、附。

    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臍乃向上,生苗之處。

    寇氏謂其不肯就下。

    潔古謂:補上焦陽虛,俱誤認尖為向上耳;丹溪以為下部之佐者,庶幾得之。

     按:陰虛者禁同附子。

     白附子 味辛,溫,有毒。

    入胃經。

    炮去皮臍。

    中風失音,消痰去濕。

     白附子引藥上行,與黑附子非一類也。

     按:白附子燥藥也,似中風證雖有痰亦禁用,小兒慢驚勿用。

     蚤休 味苦,寒,有毒。

    入肝經。

    專理癰毒,兼療驚癇。

     一名重樓金線。

    歌雲: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

    癰疽如遇此,一似手拈拏。

     按:蚤休中病即止,不宜多用。

     大黃 味苦,寒,有毒。

    入脾、胃、肝、大腸四經。

    黃芩為使,無所畏。

    錦紋者佳。

    瘀血積聚,留飲宿食,痰實結熱,水腫痢疾。

     大黃乃血分之藥,若在氣分,是謂誅伐無過矣。

    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而吐衄者,乃心氣不足,而胞絡、肝、脾與胃,邪火有餘,雖曰瀉心,實瀉四經血中伏火也。

    又心下痞滿,按之較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亦瀉脾胃濕熱,非瀉心也。

    病發於陰而下之則痞滿,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故曰瀉心,實瀉脾也。

    病發於陽而下之則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

    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也。

    若結胸在氣分,隻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隻用半夏瀉心湯。

    成氏註釋,未能分別此義。

     按:大黃雖有撥亂反正之功,然峻劑猛烈,長驅直搗,苟非血分熱結,六脈沉實者,切勿輕與推蕩。

     商陸 味辛,性平,有大毒。

    入脾經。

    銅刀刮去皮,水浸一宿,黑豆拌蒸。

    水滿鼓脹,通利二便。

     按:商陸行水,有排山倒嶽之勢,胃弱者痛禁。

    赤者搗爛,入麝香少許貼臍,即能利便消腫。

    腫證因脾虛者多,若誤用之,一時雖效,未幾再作,決不可救。

     芫花 味苦,溫,有毒。

    入脾、肺、腎三經。

    反甘草。

    陳久者良,好醋煮過,曬乾則毒減。

    主痰癥飲癖,行蠱毒水脹。

     仲景治太陽證,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喘嗽,或利者,用小青龍湯;表已解,頭痛出汗惡寒,心下有水氣,乾嘔脅痛,或喘咳者,用十棗湯。

    蓋小青龍湯治未解之表,使水氣從毛竅出,開鬼門也;十棗湯攻裡,使水氣從二便出,潔淨府也。

    夫飲有五,皆因內啜水漿,外受濕氣,流於肺則為支飲,流於肝則為懸飲,流於心則為伏飲,流於腸胃則為痰飲,流於經絡則為溢飲,或作腫脹。

    蕪花、大戟、甘遂,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

     按:毒性至緊,取效極捷,稍涉虛者,多緻夭折。

     大戟 味苦,辛,寒,有毒。

    入脾經。

    赤小豆為使,惡山藥,畏菖蒲,反甘草。

    水煮飲,去骨用。

    驅逐水蠱,疏通血瘀,發汗消癰,除二便用。

     苦能直洩,故逐血行水;辛能橫散,故發汗消癰。

     按:大戟陰寒善走,大損真氣。

    若非元氣壯實,水濕留伏,烏敢浪沲? 甘遂 味苦,甘,寒,有毒。

    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

    麵裹煨熟。

    逐留飲水脹,攻痞熱疝瘕。

     水結胸非此不除。

    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凡水腫以甘遂末塗腹繞臍,內服甘草湯,其腫便消,二物相反而感應如神。

     按:甘遂去水極神,損真極速,大實大水,可暫用之,否則禁之。

     續隨子 味辛,溫,有毒。

    入腎經。

    去殼研細,紙包去油。

    主血結月閉,療血蠱癥瘕。

    一名千金子。

     辛溫有毒之品,攻擊猛鷙。

    月閉等症,各有成病之由,當求其本,不可概施。

     按:脾虛便滑之人,服之必死。

     蓖麻子 味甘,性平,有毒。

    口眼不正,瘡毒腫浮,頭風腳氣,瘰癧丹瘤,胞衣不下,子腸不收。

     如前諸證,皆從外治,不經內服,以其長於收吸,能拔病氣出外。

    凡服蓖麻,一生不得食豆,犯之脹死。

     射幹 味苦,平,有毒。

    入肺經。

    泔浸煮之。

    清咳逆熱氣,損喉痹咽痛。

     洩熱散結,多功於上焦。

     按:射幹雖能洩熱,不能益陰。

    故《別錄》雲:久服令人虛,虛者大戒。

     常山 味苦、辛,寒,有毒。

    入肝經。

    酒炒透。

    療痰飲有靈,截瘧疾必效。

     瘧證必有黃涎聚於胸中,故曰:無痰不成瘧也。

    弦脈主痰飲,故曰瘧脈自弦。

    常山去老痰積飲,故為瘧家要藥。

    必須好酒久炒令透,不爾使人吐也。

     按:常山猛烈,使之藿食者多效;若肉食之人,稍稍挾虛,不可輕入。

     馬兜鈴 味苦,寒,有毒。

    入肺經。

    焙。

    清金有平咳之能,滌痰有定喘之效。

     體性清揚,有功於至高之藏,根名青木香,塗諸毒熱腫。

     按:肺虛挾寒者,畏之如螫。

     巴戟天 味甘,溫,無毒。

    入腎經。

    覆盆子為使,畏丹參。

    酒浸焙。

    安五臟以益精,強筋骨而起陰。

     補助元陽,則腎氣滋長,諸虛自熄。

     按:陰虛相火熾者,是其仇讎。

     百部 味甘,微溫,無毒。

    入肺經。

    肺寒咳嗽,傳屍骨蒸。

    殺蛔蟲寸白,除蠅蝨蟯蟲。

     與天門冬形相類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門冬。

    但天門冬治肺熱,此治肺寒,為別也。

     按:脾胃虛人,須與補藥同用,恐其傷胃氣,又恐其滑腸也。

     旋覆花 味鹹、甘,微溫,無毒。

    入肺、大腸二經。

    去蒂,焙。

    老痰堅硬,結氣留飲,風氣濕痹,利腸通脈。

    一名金沸草。

     鹹能軟堅,故能祛老痰結積,風濕燥結之療。

    溫能解散,鹹可潤下也。

     按:丹溪雲:走散之藥,虛者不宜多服。

    冷利大腸,虛寒人禁之。

     紅花 味辛,溫,無毒。

    入心、肝二經。

    酒噴,微焙。

    產後血暈急需,胎死腹中必用。

     時珍曰:活血潤燥,行血之要藥也。

     按:紅花過用,使人行血不止,人所未知。

     大薊、小薊 味甘,溫,無毒。

    入心、肝二經。

    崩中吐衄,瘀血停留。

     二薊性味主療皆同,但大薊兼主癰疽也。

     按:二薊破血之外無他長,不能益人。

     夏枯草 味苦、辛,寒,無毒。

    入肝經。

    土瓜為使。

    瘰癧鼠瘻,目痛羞明。

     辛能散結,苦能洩熱,獨走厥陰,明目治癧。

     按:夏枯草久用,亦傷胃家。

     葫蘆巴 味苦,熱,無毒。

    入腎、膀胱二經。

    淘淨,酒焙。

    元臟虛寒,膀胱散氣。

     寒濕成疝,肝疾也。

    元臟暖則筋自和而疝愈,此腎肝同治,乙癸同源之理也。

     按:相火熾盛,陰血虧少者禁之。

     牛蒡子 味辛,平,無毒。

    入肺經。

    酒炒研。

    宣肺氣,理痘疹,清咽喉,散癰腫。

    一名鼠黏子,一名惡實。

     開毛竅,除熱者,為痘疹要藥。

     按:牛蒡子性冷而滑,惟血熱便閉者宜之,否則忌用。

     肉蓯蓉 味甘、鹹,溫。

    無毒。

    入腎經。

    酒洗去甲。

    益精壯陽事,補傷潤大腸。

    男子血瀝遺精,女子陰疼帶下。

     滋腎補精之首藥,但須大至斤許,不腐者佳。

    溫而不熱,補而不驟。

    故有從容之名。

    別名黑司令,亦多其功力之意雲。

     按:蓯蓉性滑,洩瀉及陽易舉而精不固者忌之。

     鎖陽 味甘,鹹,溫,無毒。

    入腎經。

    強陰補精,潤腸壯骨。

     《輟耕錄》雲:蛟龍遺精入地,久之,則發起如筍,上豐下儉,絕類男陽。

     按:鎖陽功用與蓯蓉相仿,禁忌亦同。

     淫羊藿 味辛,溫,無毒。

    入腎經。

    山藥為使,得酒良,用羊油拌炒。

    強筋骨,起陽事衰;利小便,除莖中痛。

     陶弘景雲:服之好為陰陽,別名仙靈脾、千兩金、棄杖草,皆矜其功力也。

     按:淫羊藿補火,相火易動者遠之。

     仙茅 味辛,溫,有小毒。

    入腎經。

    忌鐵器,禁牛乳。

    糯米泔浸一宿,去赤汁則毒去。

    助陽填骨髓,心腹寒疼,開胃消宿食,強記通神。

     補而能宣,西域僧獻於唐玄宗,大有功力,遂名婆羅門參。

    廣西英州多仙茅,羊食之遍體化為筋,人食之大補。

    其消食者助少火以生土,土得乾健之運也;其強記者,腎氣時上交於南離故也。

     按:仙茅專於補火,惟精寒者宜之,火熾者有暴絕之戒。

     補骨脂 味辛,溫,無毒。

    入腎經。

    惡甘草,忌羊肉諸肉。

    胡桃拌炒。

    興陽事,止腎洩,固精氣,止腰疼。

    一名破故紙。

     暖則水藏,壯火益土之要藥也。

     按:補骨性燥,凡陰虛有熱,大便閉結者戒之。

     菟絲子 味辛、甘,平,無毒。

    入腎經。

    山藥為使,酒煮打作餅,烘乾再研,即成細末。

    續絕傷,益氣力,強陰莖,堅筋骨。

    溺有餘瀝,寒精自出,口苦燥渴,寒血為積。

     雷公雲:稟中和之性,凝正陽之氣。

    腎臟得力,則絕傷諸症愈矣。

    主口苦燥渴者,水虛則內熱津枯,辛以潤之,二證俱安也。

     按:菟絲子助火,強陽不痿者忌之。

     覆盆子 味甘,平,無毒。

    入肝、腎二經。

    去蒂酒蒸。

    補虛續絕傷,強陰,美顏色。

     能益閉蟄封藏之本。

    以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故名。

     按:覆盆子固澀,小便不利者禁之。

     骨碎補 味苦,溫,無毒。

    入腎經。

    去毛、蜜蒸。

    主骨碎折傷,耳響牙疼,腎虛洩瀉,去瘀生新。

     跡其勳伐,皆是足少陰腎經,觀其命名,想見功力。

    戴元禮用以治骨痿有效。

     按:《經疏》雲:勿與風燥藥同用。

     鉤藤 味甘,微寒,無毒。

    入肝經。

    舒筋除眩,下氣寬中,小兒驚癇,客忤胎風。

     祛肝風而不燥,庶幾中和,但久煎便無力,俟他藥煎就,一二沸即起,頗得力也。

    去梗純用嫩勾,其功十倍。

     按:鉤藤性寒,故小兒科珍之,若大人有寒者,不宜多服。

     蒲黃 味甘,平,無毒。

    入肝經。

    熟用止血,生用行血。

     入東方血海,是其本職,利小便者,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