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心包無疑矣。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其見證也,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太熱,面黃目赤,心中動。
按:包絡者,即包絡其心之義也,顯而易見。
乃叔和配諸尺中,因其臣使之官,應心主而為相火,故誤耳。
今訂正之,詳在《脈法》中。
戌時氣血注此。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圖六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
下無透竅,上通於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圍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也。
心手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其見證也,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洩,眩僕,身熱腹痛而悲。
實則夢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田。
午時氣血注於心。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腹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圖七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直中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其見證也,面白,耳前熱,苦寒,額頷腫不可轉,腰似折,肩臑、肘臂外後廉腫痛,臑臂內前廉痛。
未時氣血注於小腸。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當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下。
其出其入,皆由氣化。
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圖八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支者,從腰中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其見證也,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申時氣血注於膀胱。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第十四椎下。
圖九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二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二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肢內後廉,貫脊屬脊,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見證也,面黑,口渴,唾血,大小腹痛,大便難,飢不欲食,腹大脛腫,脊臀腹後痛,臍下氣逆,足寒而逆,陰下濕,足下熱,坐而欲起,下痢善恐,四肢不收不舉。
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
酉時氣血注於腎。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
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圖十 (第二卷脈法中,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宜互參考。
)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
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顒。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其見證也,耳鳴,喉痹腫痛,耳後連目銳眥痛,汗自出,肩臑痛,內外皆痛,小指、次指如廢。
亥時氣血注於三焦。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時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是經多血少氣。
按: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
主藏而不瀉。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圖十一 其見證也,口苦,馬刀挾癭,足外熱,寢寒憎風,體無膏澤,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諸節痛,善太息。
子時氣血注於膽。
《卮言》曰:膽者,澹也,清淨之腑,無所受輸,淡淡然者也。
愚謂膽者,澹也,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猶人之正直無私,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
是經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魄,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左脅左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圖十二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繫上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其見證也,頭痛,脫色,善潔,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胸痛脅腫,婦人小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滿悶,挺長熱嘔逆,睪疝暴癢,足逆寒,胻善瘛,遺溺,淋溲便難,癃狐疝?,冒眩轉筋,陰縮筋攣,善恐,胸中喘,罵詈;血在脅下,喘。
實者夢山林大樹,虛則夢細草苔蘚。
醜時氣血注於肝經。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
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其見證也,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太熱,面黃目赤,心中動。
按:包絡者,即包絡其心之義也,顯而易見。
乃叔和配諸尺中,因其臣使之官,應心主而為相火,故誤耳。
今訂正之,詳在《脈法》中。
戌時氣血注此。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
《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圖六 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
下無透竅,上通於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
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圍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也。
心手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其見證也,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浸淫,善笑,善驚、善忘;上咳吐,下氣洩,眩僕,身熱腹痛而悲。
實則夢驚恐怖,虛則夢煙火焰田。
午時氣血注於心。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腹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
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圖七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重二斤十四兩。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直中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其見證也,面白,耳前熱,苦寒,額頷腫不可轉,腰似折,肩臑、肘臂外後廉腫痛,臑臂內前廉痛。
未時氣血注於小腸。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當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下。
其出其入,皆由氣化。
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洩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圖八 是經多血少氣。
《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支者,從腰中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
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其見證也,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申時氣血注於膀胱。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腎附於脊之第十四椎下。
圖九 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
《難經》曰:腎有二枚,重一斤二兩,藏精與志。
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二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肢內後廉,貫脊屬脊,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見證也,面黑,口渴,唾血,大小腹痛,大便難,飢不欲食,腹大脛腫,脊臀腹後痛,臍下氣逆,足寒而逆,陰下濕,足下熱,坐而欲起,下痢善恐,四肢不收不舉。
實則夢腰脊解軟,虛則夢涉水恐懼。
酉時氣血注於腎。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是經少血多氣。
《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
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
圖十 (第二卷脈法中,有三焦包絡命門辨,宜互參考。
)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
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顒。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其見證也,耳鳴,喉痹腫痛,耳後連目銳眥痛,汗自出,肩臑痛,內外皆痛,小指、次指如廢。
亥時氣血注於三焦。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時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是經多血少氣。
按: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府,號曰將軍。
主藏而不瀉。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
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圖十一 其見證也,口苦,馬刀挾癭,足外熱,寢寒憎風,體無膏澤,胸中、脅肋、髀膝外至胻、絕骨外踝前諸節痛,善太息。
子時氣血注於膽。
《卮言》曰:膽者,澹也,清淨之腑,無所受輸,淡淡然者也。
愚謂膽者,澹也,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猶人之正直無私,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
是經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魄,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
《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左脅左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圖十二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繫上頰裡,環唇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其見證也,頭痛,脫色,善潔,耳無聞,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兩脅下痛引小腹,胸痛脅腫,婦人小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滿悶,挺長熱嘔逆,睪疝暴癢,足逆寒,胻善瘛,遺溺,淋溲便難,癃狐疝?,冒眩轉筋,陰縮筋攣,善恐,胸中喘,罵詈;血在脅下,喘。
實者夢山林大樹,虛則夢細草苔蘚。
醜時氣血注於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