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道也。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為倉廩之官,屬土喜燥,濕則不能健運,白朮之燥,遂其性之所喜也。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稼穡作甘,甘生緩,是其本性也。
以甘補之。
脾喜健運,氣旺則行,人參是也。
以苦瀉之。
濕土主長夏之令,濕熱太過,脾斯困矣,急以黃連之苦瀉之。
虛則補之。
甘草益氣,大棗益血,俱甘入脾。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
肺為華蓋之臟,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氣者也。
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違其性矣。
宜黃芩苦以洩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主上焦,其政斂肅,故喜收,宜白芍藥之酸以收之。
以辛瀉之,金受火制,急食辛以瀉之,桑白皮是也。
以酸補之。
不斂則氣無管束,肺失其職矣,宜五味子補之,酸味遂其收斂,以清肅乎上焦。
虛則補之。
義見上句。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為作強之官,藏精,為水臟,主五液,其性本潤,是故惡燥,宜知母之辛以潤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非堅無以稱作強之職,四氣遇濕熱即軟,遇寒則堅,五味得鹹即軟,得苦即堅,故宜黃柏。
以苦補之,堅即補也,宜地黃之微苦。
虛則補之。
藏精之臟,苦固能堅,然非益精,無以為補,宜地黃、山茱萸。
夫五臟者,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
本臟所惡,即名為瀉;本臟所喜,即名為補。
苦欲既明,而五味更當詳審。
水曰潤下,潤下作鹹。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金曰從革,從革作辛。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
苦者直行而洩,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鹹者止軟而堅;甘之一味,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
善用藥者,不廢準繩,亦不囿於準繩。
如熱應寒療,投寒而火熱反生;寒應熱治,進熱而沉寒轉甚。
此喜攻增氣之害也。
治寒有法,當益心陽;治熱有權,宜滋腎水。
此求本化源之妙也。
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此變化通神之法也。
知此數者,其於苦欲補瀉,無膠固之失矣。
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孫思邈之祝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嗟乎!醫之神良,盡於此矣。
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檢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方。
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兇,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
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須辨,當思人命至重,冥報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忤,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小。
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恆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
四者似分而實合也。
世未有詳謹之士,執行法以傷人;靈變之人,敗名節以損己;行方者智必圓也。
心小則惟懼或失,膽大則藥如其證,或大攻,或大補,似乎膽大,不知不如是則病不解,是膽大適所以行其小心也。
故心小膽大者,合而成智圓;心小膽大智圓者,合而成行方也。
世皆疑方則有礙乎圓,小則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
仰人骨度部位圖 伏人骨度部位圖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元,乃五臟之華蓋。
新改正內景臟腑圖 肺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
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其見證也,善嚏、悲愁欲哭,灑淅寒熱,缺盆中痛,肩背痛。
臍有少腹脹痛,小便數,溏洩,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實則夢兵戈競擾,虛則夢田野平原,不足則太息,有餘則喘嗽。
寅時氣血注於肺。
圖一 圖二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迴腸當臍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鬥,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
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二斤十二兩。
肛門重十二兩。
迴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
一名魄門。
總皆大腸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其見證也,大指、次指難用,耳聾渾渾焞焞,耳鳴嘈嘈,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氣滿皮膚堅而不痛。
卯時氣血注大腸。
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者,水穀血氣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
圖三 是經常多氣多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其見證也,惡煙火,聞木音則驚,上登而歌,棄衣而走,顏黑不能言,嘔,呵欠,消穀善飢,頸腫,膺乳沖股伏兔胻外廉足跗皆痛,胸旁過乳痛,口渴,腹大,水腫,奔響腹脹,胻內廉跗痛,髀不可轉,膕如結,臑如裂,膝臏腫痛,遺溺失氣,善伸,癲疾,濕淫心欲動,則閉戶獨處,驚慄,身前熱,身後不熱。
辰時氣血注於胃。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
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
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圖四 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其見證也,五洩,二便閉,面黃,舌強痛,口甘,食即吐,嗜臥,善飢,善味不嗜食。
尻陰、膝、臑、胻足背痛,當臍痛,腹脹腸鳴,足不收行,善瘛善噫,後洩氣,肉痛,足胻腫,體不能動。
實則夢歡歌快樂,虛則夢飲食相爭。
巳時氣血注於脾。
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堅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
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
圖五 按:《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宮,喜樂出焉一段。
今考心包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為倉廩之官,屬土喜燥,濕則不能健運,白朮之燥,遂其性之所喜也。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稼穡作甘,甘生緩,是其本性也。
以甘補之。
脾喜健運,氣旺則行,人參是也。
以苦瀉之。
濕土主長夏之令,濕熱太過,脾斯困矣,急以黃連之苦瀉之。
虛則補之。
甘草益氣,大棗益血,俱甘入脾。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
肺為華蓋之臟,相傅之官,藏魄而主氣者也。
氣常則順,氣變則逆,逆則違其性矣。
宜黃芩苦以洩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主上焦,其政斂肅,故喜收,宜白芍藥之酸以收之。
以辛瀉之,金受火制,急食辛以瀉之,桑白皮是也。
以酸補之。
不斂則氣無管束,肺失其職矣,宜五味子補之,酸味遂其收斂,以清肅乎上焦。
虛則補之。
義見上句。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為作強之官,藏精,為水臟,主五液,其性本潤,是故惡燥,宜知母之辛以潤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非堅無以稱作強之職,四氣遇濕熱即軟,遇寒則堅,五味得鹹即軟,得苦即堅,故宜黃柏。
以苦補之,堅即補也,宜地黃之微苦。
虛則補之。
藏精之臟,苦固能堅,然非益精,無以為補,宜地黃、山茱萸。
夫五臟者,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
本臟所惡,即名為瀉;本臟所喜,即名為補。
苦欲既明,而五味更當詳審。
水曰潤下,潤下作鹹。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金曰從革,從革作辛。
土爰稼穡,稼穡作甘。
苦者直行而洩,辛者橫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斂,鹹者止軟而堅;甘之一味,可上可下,土位居中而兼五行也;淡之一味,五臟無歸,專入太陽而利小便也。
善用藥者,不廢準繩,亦不囿於準繩。
如熱應寒療,投寒而火熱反生;寒應熱治,進熱而沉寒轉甚。
此喜攻增氣之害也。
治寒有法,當益心陽;治熱有權,宜滋腎水。
此求本化源之妙也。
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此變化通神之法也。
知此數者,其於苦欲補瀉,無膠固之失矣。
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 孫思邈之祝醫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嗟乎!醫之神良,盡於此矣。
宅心醇謹,舉動安和,言無輕吐,目無亂觀,忌心勿起,貪念罔生,毋忽貧賤,毋憚疲勞,檢醫典而精求,對疾苦而悲憫,如是者謂之行方。
稟賦有厚薄,年歲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緩急,境地有貴賤,風氣有柔強,天時有寒熱,晝夜有重輕,氣色有吉兇,聲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運氣有太過不及,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
望、聞、問、切宜詳,補、瀉、寒、溫須辨,當思人命至重,冥報難逃,一旦差訛,永劫莫忤,烏容不慎,如是者謂之心小。
補即補而瀉即瀉,熱斯熱而寒斯寒,抵當承氣,時用回春;姜附理中,恆投起死,析理詳明,勿持兩可,如是者謂之膽大。
四者似分而實合也。
世未有詳謹之士,執行法以傷人;靈變之人,敗名節以損己;行方者智必圓也。
心小則惟懼或失,膽大則藥如其證,或大攻,或大補,似乎膽大,不知不如是則病不解,是膽大適所以行其小心也。
故心小膽大者,合而成智圓;心小膽大智圓者,合而成行方也。
世皆疑方則有礙乎圓,小則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
仰人骨度部位圖 伏人骨度部位圖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
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
《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元,乃五臟之華蓋。
新改正內景臟腑圖 肺葉白瑩,謂之華蓋,以覆諸臟。
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其見證也,善嚏、悲愁欲哭,灑淅寒熱,缺盆中痛,肩背痛。
臍有少腹脹痛,小便數,溏洩,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實則夢兵戈競擾,虛則夢田野平原,不足則太息,有餘則喘嗽。
寅時氣血注於肺。
圖一 圖二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迴腸當臍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鬥,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
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二斤十二兩。
肛門重十二兩。
迴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
一名魄門。
總皆大腸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其見證也,大指、次指難用,耳聾渾渾焞焞,耳鳴嘈嘈,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氣滿皮膚堅而不痛。
卯時氣血注大腸。
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者,水穀血氣之海也。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穀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鬥,水一鬥五升而滿。
圖三 是經常多氣多血。
《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其見證也,惡煙火,聞木音則驚,上登而歌,棄衣而走,顏黑不能言,嘔,呵欠,消穀善飢,頸腫,膺乳沖股伏兔胻外廉足跗皆痛,胸旁過乳痛,口渴,腹大,水腫,奔響腹脹,胻內廉跗痛,髀不可轉,膕如結,臑如裂,膝臏腫痛,遺溺失氣,善伸,癲疾,濕淫心欲動,則閉戶獨處,驚慄,身前熱,身後不熱。
辰時氣血注於胃。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
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
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
圖四 是經多氣少血。
《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
滑氏曰:掩乎太倉。
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其見證也,五洩,二便閉,面黃,舌強痛,口甘,食即吐,嗜臥,善飢,善味不嗜食。
尻陰、膝、臑、胻足背痛,當臍痛,腹脹腸鳴,足不收行,善瘛善噫,後洩氣,肉痛,足胻腫,體不能動。
實則夢歡歌快樂,虛則夢飲食相爭。
巳時氣血注於脾。
心包絡一經,《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絡,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堅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
脂膜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
此說為是,言無形者非。
圖五 按:《靈蘭秘典論》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宮,喜樂出焉一段。
今考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