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九
關燈
小
中
大
陳無擇《三因方》敷和湯 病見前《六元篇》,今不再出。
此以巳亥十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風燥火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半夏 茯苓 酸棗仁(生) 甘草(炙) 五味子 乾薑(炮) 枳實 青皮 訶子 大棗 初之氣,陽明加臨厥陰,本方加牛蒡子。
二之氣,太陽加臨少陰,本方加麥冬、山藥。
三之氣,厥陰加臨少陽,本方加紫菀。
四之氣,少陰加臨太陰,本方加澤瀉。
五之氣,太陰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少陰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風木主歲,經謂熱病行於下,風病行於上,風燥勝復形於中,濕化乃行。
治宜辛以調其上,鹹以調其下。
蓋辛從金化能制厥陰,鹹從水化能平相火。
揆厥病機,或為寒,或為熱,或為溫厲。
病非一端,氣原龐雜,用藥非具卓識,又何從而措手哉?此方配合氣味尤妙,論其氣則寒熱兼施,論其味則辛酸鹹合用。
有補虛,有瀉實,其大要不過瀉火平木而已。
半夏辛能潤下,合茯苓之淡滲,祛濕除黃。
棗仁生用,能瀉相火。
甘草炙用,能緩厥陰。
《別錄》載五味子除熱有專功,故風在上以甘酸洩之,而火在下以鹹溫制之也。
再加炮姜以溫上年未退之寒,枳實以洩本年中之濕。
青皮、訶子,協大棗醒胃悅脾,無邪不治矣。
初之氣,加牛蒡之辛平,導炮姜之辛溫以散寒。
二之氣,病反中熱,加麥冬以清金,山藥以益土。
三之氣,木邪內肆,加紫菀佐金平木。
四之氣,濕熱交甚,加澤瀉以逐濕,山梔以清濕中之熱。
五氣、終氣,並從本方。
藥味無多,絲絲入扣。
世謂司天闆方,不可為訓,豈其然哉。
按:繆氏於「初氣民病寒於右」之下,解作「右脅」,因謂炮姜能溫右脅之寒,此誤也,故改之。
陳無擇《三因方》正陽湯 按:陳氏以平氣升陽二字歸諸少陽相火,故於少陰君火之年以正陽名其方。
此以子午十年,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水火寒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當歸 川芎 元參 旋覆花 白薇 白芍藥 桑白皮 甘草 生薑 初之氣,太陽加臨厥陰,本方加升麻、棗仁。
二之氣,厥陰加臨少陰,本方加車前子、白茯苓。
三之氣,少陰加臨少陽,本方加麻仁、杏仁。
四之氣,太陰加臨太陰,本方加荊芥、茵陳。
五之氣,少陽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陽明加臨太陽,本方加蘇子。
繆問解此方曰:少陰司天之歲,經謂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寒熱固結而爭於中。
病咳喘,血溢洩,及目赤心痛等證,寒熱交爭之歲也。
夫熱為火性,寒屬金體,用藥之權,當辛溫以和其寒,酸苦以洩其熱,不緻偏寒偏熱,斯為得耳。
君當歸,味苦氣溫,可升可降,止諸血之妄行,除咳定痛,以補少陰之陰。
川芎味辛氣溫,主一切血,治風痰飲發有神功。
元參味苦鹹,色走腎,而味入心,偕旋覆之鹹能軟堅、白薇之鹹以洩熱者,合《內經》鹹以調其上之法也。
白芍酸苦微寒,主邪氣而除血痹,偕桑皮之瀉肺火而散瘀血者,合《內經》酸以安其下之義也。
諸藥既有維持上下之功,復加甘草、生薑,一和一散,上熱下清之疾胥蠲矣。
初之氣加升麻之升清陽,酸棗之除煩渴,以利其氣鬱。
氣利則諸痛自止。
二之氣加車前以明目,茯苓以通淋。
三之氣加麻、杏二味,一以潤燥,一以開肺。
四之氣加荊芥,入木洩火,止妄行之血。
茵陳入土除濕,去淤熱之黃。
陳氏藏器謂荊芥搜肝風,治勞渴、嗌乾、飲發均為專藥。
五之氣依正方。
終之氣加蘇子以下氣。
傳曰:剛克柔克,真斯道之權衡也。
陳無擇《三因方》備化湯 此以醜未十年,太陰司天,太陽在泉,濕寒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生地黃 茯苓 覆盆子 牛膝 木瓜 生薑 甘草 初之氣,厥陰加臨厥陰,依本方。
二之氣,少陰加臨少陰,本方去附子,加防風、天麻。
三之氣,太陰加臨少陽,本方加澤瀉。
四之氣,少陽加臨太陰,依本方。
五之氣,陽明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太陽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醜未之歲,陰專其令,陽氣退避,民病腹脹,胕腫,痞逆,拘急,其為寒濕合邪可知。
夫寒則太陽之氣不行,濕則太陰之氣不運。
君以附子大熱之品,通行上下,逐濕祛寒。
但陰極則陽為所抑,濕中之火亦能逼血上行,佐以生地涼沸騰之勢,並以制辛烈之雄。
茯苓、覆盆,一滲一斂。
牛膝、木瓜,通利關節。
加辛溫之生薑,兼疏地黃之膩膈。
甘溫之甘草,並緩附子之妨陰,謂非有制之師耶?二之氣熱甚於濕,故加防風走表以散邪,天麻息風以禦火。
三之氣濕甚於熱,故加澤瀉以利三焦決瀆之道。
餘氣並依正方。
抑其太過,扶其不及,相時而動,按氣以推。
非深明於陰陽之遞嬗、藥餌之功用者,烏足以語於斯? 陳無擇《三因方》升明
此以巳亥十年,厥陰司天,少陽在泉,風燥火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半夏 茯苓 酸棗仁(生) 甘草(炙) 五味子 乾薑(炮) 枳實 青皮 訶子 大棗 初之氣,陽明加臨厥陰,本方加牛蒡子。
二之氣,太陽加臨少陰,本方加麥冬、山藥。
三之氣,厥陰加臨少陽,本方加紫菀。
四之氣,少陰加臨太陰,本方加澤瀉。
五之氣,太陰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少陰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風木主歲,經謂熱病行於下,風病行於上,風燥勝復形於中,濕化乃行。
治宜辛以調其上,鹹以調其下。
蓋辛從金化能制厥陰,鹹從水化能平相火。
揆厥病機,或為寒,或為熱,或為溫厲。
病非一端,氣原龐雜,用藥非具卓識,又何從而措手哉?此方配合氣味尤妙,論其氣則寒熱兼施,論其味則辛酸鹹合用。
有補虛,有瀉實,其大要不過瀉火平木而已。
半夏辛能潤下,合茯苓之淡滲,祛濕除黃。
棗仁生用,能瀉相火。
甘草炙用,能緩厥陰。
《別錄》載五味子除熱有專功,故風在上以甘酸洩之,而火在下以鹹溫制之也。
再加炮姜以溫上年未退之寒,枳實以洩本年中之濕。
青皮、訶子,協大棗醒胃悅脾,無邪不治矣。
初之氣,加牛蒡之辛平,導炮姜之辛溫以散寒。
二之氣,病反中熱,加麥冬以清金,山藥以益土。
三之氣,木邪內肆,加紫菀佐金平木。
四之氣,濕熱交甚,加澤瀉以逐濕,山梔以清濕中之熱。
五氣、終氣,並從本方。
藥味無多,絲絲入扣。
世謂司天闆方,不可為訓,豈其然哉。
按:繆氏於「初氣民病寒於右」之下,解作「右脅」,因謂炮姜能溫右脅之寒,此誤也,故改之。
陳無擇《三因方》正陽湯 按:陳氏以平氣升陽二字歸諸少陽相火,故於少陰君火之年以正陽名其方。
此以子午十年,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水火寒熱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當歸 川芎 元參 旋覆花 白薇 白芍藥 桑白皮 甘草 生薑 初之氣,太陽加臨厥陰,本方加升麻、棗仁。
二之氣,厥陰加臨少陰,本方加車前子、白茯苓。
三之氣,少陰加臨少陽,本方加麻仁、杏仁。
四之氣,太陰加臨太陰,本方加荊芥、茵陳。
五之氣,少陽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陽明加臨太陽,本方加蘇子。
繆問解此方曰:少陰司天之歲,經謂熱病生於上,清病生於下,寒熱固結而爭於中。
病咳喘,血溢洩,及目赤心痛等證,寒熱交爭之歲也。
夫熱為火性,寒屬金體,用藥之權,當辛溫以和其寒,酸苦以洩其熱,不緻偏寒偏熱,斯為得耳。
君當歸,味苦氣溫,可升可降,止諸血之妄行,除咳定痛,以補少陰之陰。
川芎味辛氣溫,主一切血,治風痰飲發有神功。
元參味苦鹹,色走腎,而味入心,偕旋覆之鹹能軟堅、白薇之鹹以洩熱者,合《內經》鹹以調其上之法也。
白芍酸苦微寒,主邪氣而除血痹,偕桑皮之瀉肺火而散瘀血者,合《內經》酸以安其下之義也。
諸藥既有維持上下之功,復加甘草、生薑,一和一散,上熱下清之疾胥蠲矣。
初之氣加升麻之升清陽,酸棗之除煩渴,以利其氣鬱。
氣利則諸痛自止。
二之氣加車前以明目,茯苓以通淋。
三之氣加麻、杏二味,一以潤燥,一以開肺。
四之氣加荊芥,入木洩火,止妄行之血。
茵陳入土除濕,去淤熱之黃。
陳氏藏器謂荊芥搜肝風,治勞渴、嗌乾、飲發均為專藥。
五之氣依正方。
終之氣加蘇子以下氣。
傳曰:剛克柔克,真斯道之權衡也。
陳無擇《三因方》備化湯 此以醜未十年,太陰司天,太陽在泉,濕寒之氣見於氣交,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生地黃 茯苓 覆盆子 牛膝 木瓜 生薑 甘草 初之氣,厥陰加臨厥陰,依本方。
二之氣,少陰加臨少陰,本方去附子,加防風、天麻。
三之氣,太陰加臨少陽,本方加澤瀉。
四之氣,少陽加臨太陰,依本方。
五之氣,陽明加臨陽明,依本方。
終之氣,太陽加臨太陽,依本方。
繆問解此方曰:醜未之歲,陰專其令,陽氣退避,民病腹脹,胕腫,痞逆,拘急,其為寒濕合邪可知。
夫寒則太陽之氣不行,濕則太陰之氣不運。
君以附子大熱之品,通行上下,逐濕祛寒。
但陰極則陽為所抑,濕中之火亦能逼血上行,佐以生地涼沸騰之勢,並以制辛烈之雄。
茯苓、覆盆,一滲一斂。
牛膝、木瓜,通利關節。
加辛溫之生薑,兼疏地黃之膩膈。
甘溫之甘草,並緩附子之妨陰,謂非有制之師耶?二之氣熱甚於濕,故加防風走表以散邪,天麻息風以禦火。
三之氣濕甚於熱,故加澤瀉以利三焦決瀆之道。
餘氣並依正方。
抑其太過,扶其不及,相時而動,按氣以推。
非深明於陰陽之遞嬗、藥餌之功用者,烏足以語於斯? 陳無擇《三因方》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