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八
關燈
小
中
大
陳無擇《三因方》附子山萸湯。
病見前《氣交篇》,今不再出。
此以六甲年太宮運,歲土太過,雨濕流行,土勝木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山茱萸 烏梅肉 木瓜 肉豆蔻 姜半夏 丁香 木香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敦阜之紀,雨濕流行,腎中真氣被遏,則火之為用不宣,脾土轉失溫煦,此先後天交病之會也。
經謂:濕淫於內,治以苦熱。
故以附子大熱純陽之品,直達坎陽,以消陰翳,回厥逆而鼓少火,治腎而兼治脾。
但附子性殊走竄,必賴維持之力而用始神,有如真武湯之於白芍,地黃飲之於五味是也。
此而不佐以萸肉之酸收,安必其入腎而無劫液之慮?不偕以烏梅之靜鎮,難必其歸土而無爍肺之憂。
得此佐治,非徒陽弱者賴以見功,即陰虛者亦投之中綮矣。
然腹滿溏洩,為風所復,土轉受戕,則治肝亦宜急也。
臟宜補,既有萸肉以培乙木;腑宜瀉,更用木瓜以洩甲木。
所以安甲乙者,即所以資戊己也。
肉、果辛溫助土,有止瀉之功,兼散皮外絡下諸氣,治肉痿所必需。
再復以半夏之利濕,丁、木香之治胃,木瓜、烏梅之療痿,生薑、大棗之和中,眼光四射矣。
風氣來復,有味酸群藥補之、瀉之,尚何顧慮之有哉。
陳無擇《三因方》白朮厚樸湯 此以六己年少宮運,歲土不及,風乃盛行,木勝金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白朮 厚樸 桂心 青皮 甘草(炙) 藿香 乾薑(炮) 半夏 繆問解此方曰:歲土不及,寒水無畏,風乃大行。
民病飧洩、霍亂等證,皆土虛所見端。
但土虛則木必乘之,是補太陰必兼洩厥陰也。
夫脾為陰土,所惡者濕,所畏者肝,其取資則本於胃。
古人治脾必及胃者,恐胃氣不得下降,則脾氣不得上升,胃不能遊溢精氣,脾即無所取資。
故君以白朮,甘苦入脾。
燥濕即佐以厚樸,苦溫平胃理氣,是補臟通腑之法也。
肝為將軍之官,乘土不足而陵犯中州,是宜洩之。
桂心辛甘,洩肝之氣;青皮苦酸,洩肝之血。
辛酸相合,足以化肝。
復以甘草緩肝之急,監製過洩之品,毋令過侵臟氣。
再合藿香之辛芬,橫入脾絡;炮姜之苦辛,上行脾經;半夏之辛潤,下宣脾氣。
其種種顧慮,總不外乎奠安中土使脾氣固密,自不畏乎風氣之流行矣。
金氣來復,又得厚樸、半夏,瀉肺氣之有餘,不用苦寒戕土,即《內經》以平為期,不可太過之義也。
是方不用薑、棗,以脾之氣分受邪,無藉大棗入營之品,且畏姜之峻補肝陽。
錦心妙諦,豈語言所能推贊哉。
陳無擇《三因方》柴菀湯 此以六乙年少商運,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火勝水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紫菀茸 桑白皮 人參 黃耆 地骨皮 杏仁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凡歲金不及之年,補肺即當瀉火,以折其炎上之勢。
若肺金自餒,火乘其敝,民病肩背痛,瞀重,鼽嚏,便血,注下,不救其根本可乎哉?蓋肩背為雲門中腑之會,肺脈所循,鼻為肺竅,肺傷則鼽嚏。
肺與大腸為表裡,氣不下攝,則為便血、注下。
臟病而腑亦病,此時惟有清火止洩一法,急補肺金,斯為得耳。
紫菀苦溫,下氣和血,寒熱鹹治。
桑皮甘寒,補血益氣,吐畜所需。
而尤賴參、耆固無形之氣,即以攝走洩之陰也。
氣交之火必潛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瀉肺中伏火,止其血之沸騰。
又肺苦氣上逆,洩之以杏仁之苦。
肺欲收,斂之以白芍之酸。
合之甘草補土生金,薑、棗調和營衛,緩諸藥於至高之分,而參、耆得收指臂之功。
為水所復,不用別藥,蓋補土可以生金,而實土即以禦水也。
陳無擇《三因方》牛膝木瓜湯 此以六庚年太商運,歲金太過,燥氣流行,金勝火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牛膝 木瓜 白芍藥 杜仲 黃松節 菟絲子 枸杞子 天麻 生薑 大棗 甘草
病見前《氣交篇》,今不再出。
此以六甲年太宮運,歲土太過,雨濕流行,土勝木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附子片炮 山茱萸 烏梅肉 木瓜 肉豆蔻 姜半夏 丁香 木香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敦阜之紀,雨濕流行,腎中真氣被遏,則火之為用不宣,脾土轉失溫煦,此先後天交病之會也。
經謂:濕淫於內,治以苦熱。
故以附子大熱純陽之品,直達坎陽,以消陰翳,回厥逆而鼓少火,治腎而兼治脾。
但附子性殊走竄,必賴維持之力而用始神,有如真武湯之於白芍,地黃飲之於五味是也。
此而不佐以萸肉之酸收,安必其入腎而無劫液之慮?不偕以烏梅之靜鎮,難必其歸土而無爍肺之憂。
得此佐治,非徒陽弱者賴以見功,即陰虛者亦投之中綮矣。
然腹滿溏洩,為風所復,土轉受戕,則治肝亦宜急也。
臟宜補,既有萸肉以培乙木;腑宜瀉,更用木瓜以洩甲木。
所以安甲乙者,即所以資戊己也。
肉、果辛溫助土,有止瀉之功,兼散皮外絡下諸氣,治肉痿所必需。
再復以半夏之利濕,丁、木香之治胃,木瓜、烏梅之療痿,生薑、大棗之和中,眼光四射矣。
風氣來復,有味酸群藥補之、瀉之,尚何顧慮之有哉。
陳無擇《三因方》白朮厚樸湯 此以六己年少宮運,歲土不及,風乃盛行,木勝金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白朮 厚樸 桂心 青皮 甘草(炙) 藿香 乾薑(炮) 半夏 繆問解此方曰:歲土不及,寒水無畏,風乃大行。
民病飧洩、霍亂等證,皆土虛所見端。
但土虛則木必乘之,是補太陰必兼洩厥陰也。
夫脾為陰土,所惡者濕,所畏者肝,其取資則本於胃。
古人治脾必及胃者,恐胃氣不得下降,則脾氣不得上升,胃不能遊溢精氣,脾即無所取資。
故君以白朮,甘苦入脾。
燥濕即佐以厚樸,苦溫平胃理氣,是補臟通腑之法也。
肝為將軍之官,乘土不足而陵犯中州,是宜洩之。
桂心辛甘,洩肝之氣;青皮苦酸,洩肝之血。
辛酸相合,足以化肝。
復以甘草緩肝之急,監製過洩之品,毋令過侵臟氣。
再合藿香之辛芬,橫入脾絡;炮姜之苦辛,上行脾經;半夏之辛潤,下宣脾氣。
其種種顧慮,總不外乎奠安中土使脾氣固密,自不畏乎風氣之流行矣。
金氣來復,又得厚樸、半夏,瀉肺氣之有餘,不用苦寒戕土,即《內經》以平為期,不可太過之義也。
是方不用薑、棗,以脾之氣分受邪,無藉大棗入營之品,且畏姜之峻補肝陽。
錦心妙諦,豈語言所能推贊哉。
陳無擇《三因方》柴菀湯 此以六乙年少商運,歲金不及,炎火乃行,火勝水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紫菀茸 桑白皮 人參 黃耆 地骨皮 杏仁 白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凡歲金不及之年,補肺即當瀉火,以折其炎上之勢。
若肺金自餒,火乘其敝,民病肩背痛,瞀重,鼽嚏,便血,注下,不救其根本可乎哉?蓋肩背為雲門中腑之會,肺脈所循,鼻為肺竅,肺傷則鼽嚏。
肺與大腸為表裡,氣不下攝,則為便血、注下。
臟病而腑亦病,此時惟有清火止洩一法,急補肺金,斯為得耳。
紫菀苦溫,下氣和血,寒熱鹹治。
桑皮甘寒,補血益氣,吐畜所需。
而尤賴參、耆固無形之氣,即以攝走洩之陰也。
氣交之火必潛伏金中,地骨皮甘平微苦,能瀉肺中伏火,止其血之沸騰。
又肺苦氣上逆,洩之以杏仁之苦。
肺欲收,斂之以白芍之酸。
合之甘草補土生金,薑、棗調和營衛,緩諸藥於至高之分,而參、耆得收指臂之功。
為水所復,不用別藥,蓋補土可以生金,而實土即以禦水也。
陳無擇《三因方》牛膝木瓜湯 此以六庚年太商運,歲金太過,燥氣流行,金勝火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牛膝 木瓜 白芍藥 杜仲 黃松節 菟絲子 枸杞子 天麻 生薑 大棗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