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八
關燈
小
中
大
繆問解此方曰:此治歲金太過,肝木受邪之方也。
夫金性至剛,害必陵木,民病兩脅與少腹痛,目赤痛,肩背至胻足皆痛。
是非肝為金遏,鬱而不舒,胡上下諸痛悉見耶?蓋肝藏血,而所畏惟金。
肺氣逆行,不獨上蒙清竅,且無以榮養百骸,緣見諸痛。
及其火復陰傷,更緻氣血交病,用藥之例,補肝血者可以從酸,補肝氣者必不得從辛矣。
何則?酸可育肝之陰,辛則劫肝之血也。
故方用牛膝酸平下達為君,木瓜酸溫舒筋為臣。
而即佐以白芍,和厥陰之陰,且制肺金之橫。
杜仲養風木之氣,自無辛烈之偏。
同為氣血交補,義仍重取肝陰,最為有見至。
松節利血中之濕,且治關節之痛。
菟絲子入三陰之經,專助筋脈之力。
復以枸杞甘平潤肺,合之天麻辛溫息風,緊安而木亦平,此則柔克之道也。
顧慮周密,雖有火氣來復,喘咳氣逆等證,亦可無憂矣。
陳無擇《三因方》黃連茯苓湯 此以六丙年太羽運,歲水太過,寒氣流行,水勝土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黃連 黃芩 赤茯苓 半夏 通草 車前子 甘草 遠志 麥冬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
此而不以辛熱益心之陽,何耶?按:六丙之歲,太陽在上,澤無陽焰,火發待時。
少陰在上,寒熱陵犯,氣爭於中。
少陽在上,炎火乃流。
陰行陽化,皆寒盛火鬱之會也。
故病見身熱,煩躁,譫妄,脛腫,腹滿等證,種種俱水濕鬱熱見端。
投以辛熱,正速斃耳。
丙為陽剛之水,故宗《內經》氣寒氣涼,治以寒涼立方,妙在不理心陽而專利水清熱。
以黃連之可升可降,寒能勝熱者,平其上下之熱。
更以黃芩之可左可右,逐水濕清表裡熱者,洩其內外之邪。
茯苓、半夏通利陽明。
通草性輕,專療浮腫。
車前色黑,功達水源。
甘草為九土之精,實堤禦水,使水不上陵於心,而心自安也。
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僅以遠志之辛,祛其譫妄,遊刃有餘。
心脾道近,治以奇法也。
但苦味皆從火化,恐燥則傷其嬌臟,故佐以麥冬養液保金,且以麥冬合車前,可已濕痹,具見導水功能。
土氣來復,即借半夏之辛溫以疏土。
實用藥之妙,豈思議所可及哉。
陳無擇《三因方》五味子湯 此以六辛年少羽運,歲水不及,濕乃盛行。
土勝木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五味子 附子片 熟地黃 巴戟天 鹿茸 杜仲(炒) 山茱萸 生薑 鹽 繆問解此方曰:辛年主病,身重,濡洩,寒瘍,足痿,清厥等證,皆涸流之紀,腎虛受濕也。
然而淡滲逐濕則傷陰,風藥勝濕益耗氣,二者均犯虛虛之戒矣。
蓋腎中之陽弱,少火乏生化之權則濡洩,肌肉失溫煦之運則濕不行,因而入氣分則為身重,入分血則為寒瘍。
腎中之陰弱,則痿痛而煩冤,即《內經》所稱內舍腰膝,外舍谿谷。
皆濕之為害也。
故君以五味子之酸收,收陰陽二氣於坎中。
臣以直入坎宮之附子,急助腎陽,遍走經絡,逐陰霾,破竹之勢有非他藥可及者。
再佐以熟地甘苦悅下之味,填補腎陰,助五味子固護封蟄。
治腎之法,無遺蘊矣。
巴戟甘溫入陰,除痹有效。
鹿茸鹹溫補血,益髓稱神。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為木所復,目視??,筋骨痠楚,肝虛可知。
肝欲辛,補以杜仲之辛。
肝喜酸,與之以萸肉之酸。
況二藥並行,能除濕痹而利關節,補肝即所以益腎,又子能令母實之意,非獨治其來復也。
陳無擇《三因方》蓯蓉牛膝湯 此以六丁年少角運,歲木不及,燥乃盛行,金勝火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蓯蓉 熟地黃 牛膝 當歸 白芍藥 木瓜 甘草 烏梅 鹿角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此與六庚年之牛膝湯同為補肝之劑,而補之之法大有徑庭矣。
民病胠脅少腹痛,厥陰之經下絡少腹,肝虛則陽下陷而為痛,木動則風內攻而為腸鳴鶩溏。
是年風燥火熱,多陽少陰,不資
夫金性至剛,害必陵木,民病兩脅與少腹痛,目赤痛,肩背至胻足皆痛。
是非肝為金遏,鬱而不舒,胡上下諸痛悉見耶?蓋肝藏血,而所畏惟金。
肺氣逆行,不獨上蒙清竅,且無以榮養百骸,緣見諸痛。
及其火復陰傷,更緻氣血交病,用藥之例,補肝血者可以從酸,補肝氣者必不得從辛矣。
何則?酸可育肝之陰,辛則劫肝之血也。
故方用牛膝酸平下達為君,木瓜酸溫舒筋為臣。
而即佐以白芍,和厥陰之陰,且制肺金之橫。
杜仲養風木之氣,自無辛烈之偏。
同為氣血交補,義仍重取肝陰,最為有見至。
松節利血中之濕,且治關節之痛。
菟絲子入三陰之經,專助筋脈之力。
復以枸杞甘平潤肺,合之天麻辛溫息風,緊安而木亦平,此則柔克之道也。
顧慮周密,雖有火氣來復,喘咳氣逆等證,亦可無憂矣。
陳無擇《三因方》黃連茯苓湯 此以六丙年太羽運,歲水太過,寒氣流行,水勝土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黃連 黃芩 赤茯苓 半夏 通草 車前子 甘草 遠志 麥冬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
此而不以辛熱益心之陽,何耶?按:六丙之歲,太陽在上,澤無陽焰,火發待時。
少陰在上,寒熱陵犯,氣爭於中。
少陽在上,炎火乃流。
陰行陽化,皆寒盛火鬱之會也。
故病見身熱,煩躁,譫妄,脛腫,腹滿等證,種種俱水濕鬱熱見端。
投以辛熱,正速斃耳。
丙為陽剛之水,故宗《內經》氣寒氣涼,治以寒涼立方,妙在不理心陽而專利水清熱。
以黃連之可升可降,寒能勝熱者,平其上下之熱。
更以黃芩之可左可右,逐水濕清表裡熱者,洩其內外之邪。
茯苓、半夏通利陽明。
通草性輕,專療浮腫。
車前色黑,功達水源。
甘草為九土之精,實堤禦水,使水不上陵於心,而心自安也。
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僅以遠志之辛,祛其譫妄,遊刃有餘。
心脾道近,治以奇法也。
但苦味皆從火化,恐燥則傷其嬌臟,故佐以麥冬養液保金,且以麥冬合車前,可已濕痹,具見導水功能。
土氣來復,即借半夏之辛溫以疏土。
實用藥之妙,豈思議所可及哉。
陳無擇《三因方》五味子湯 此以六辛年少羽運,歲水不及,濕乃盛行。
土勝木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五味子 附子片 熟地黃 巴戟天 鹿茸 杜仲(炒) 山茱萸 生薑 鹽 繆問解此方曰:辛年主病,身重,濡洩,寒瘍,足痿,清厥等證,皆涸流之紀,腎虛受濕也。
然而淡滲逐濕則傷陰,風藥勝濕益耗氣,二者均犯虛虛之戒矣。
蓋腎中之陽弱,少火乏生化之權則濡洩,肌肉失溫煦之運則濕不行,因而入氣分則為身重,入分血則為寒瘍。
腎中之陰弱,則痿痛而煩冤,即《內經》所稱內舍腰膝,外舍谿谷。
皆濕之為害也。
故君以五味子之酸收,收陰陽二氣於坎中。
臣以直入坎宮之附子,急助腎陽,遍走經絡,逐陰霾,破竹之勢有非他藥可及者。
再佐以熟地甘苦悅下之味,填補腎陰,助五味子固護封蟄。
治腎之法,無遺蘊矣。
巴戟甘溫入陰,除痹有效。
鹿茸鹹溫補血,益髓稱神。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為木所復,目視??,筋骨痠楚,肝虛可知。
肝欲辛,補以杜仲之辛。
肝喜酸,與之以萸肉之酸。
況二藥並行,能除濕痹而利關節,補肝即所以益腎,又子能令母實之意,非獨治其來復也。
陳無擇《三因方》蓯蓉牛膝湯 此以六丁年少角運,歲木不及,燥乃盛行,金勝火復,而民病焉。
故宜以此方治之。
蓯蓉 熟地黃 牛膝 當歸 白芍藥 木瓜 甘草 烏梅 鹿角 生薑 大棗 繆問解此方曰:此與六庚年之牛膝湯同為補肝之劑,而補之之法大有徑庭矣。
民病胠脅少腹痛,厥陰之經下絡少腹,肝虛則陽下陷而為痛,木動則風內攻而為腸鳴鶩溏。
是年風燥火熱,多陽少陰,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