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四

關燈
至真要大論篇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

     此以巳亥歲半以上,風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洩,腹脹,溏洩,瘕,水閉,病本於脾。

     此以肝邪乘脾,故諸病皆見於己土也。

     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

    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此以風為木氣,惟金能勝,故治以辛涼。

    辛從金化,涼為金氣也。

    而過於辛則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

    苦以溫金,甘以益氣也。

    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又曰:以酸瀉之。

     風化於天,清反勝之。

    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此以風木之化,而反為金之清氣勝之也。

    酸為木之同氣,溫以制清也,甘以緩肝之急,苦以溫金之清。

     厥陰在泉,風淫所勝。

     此言寅申歲半以下風司於地,為火風之氣也。

     民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此以木邪淫勝,而脾胃受傷為病也。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此以金能勝木,故治以辛涼。

    然辛勝恐傷其氣,故必佐以苦甘。

    苦勝辛,甘益氣也。

    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此以木不勝土,而反為金氣之清者勝之也。

    以酸之與木同氣者,用溫以制金之清;即以苦之從火而化者,佐甘以緩木之急。

    凡木之正味,其補以辛。

    金之正味,其瀉以辛。

    故可兩平之。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

     此以子午歲半以上,熱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唾血,血洩,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

     此以金受火傷,故諸病皆見於肺也。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此以熱為火氣,惟水能勝,故治以鹹寒,鹹從水化也。

    其佐苦甘者,苦能洩熱,甘能瀉火也,熱越不斂,故以酸收。

    經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此以君火之化,而反為水之寒氣所勝也。

    甘能制水,熱能制寒,故治以甘熱。

    寒得苦而溫,亦得辛而散,故佐以苦辛。

    火為水勝則心苦緩,故宜酸以收之。

     少陰在泉,熱淫所勝。

     此言卯酉歲半以下熱司於地,為燥火之氣也。

     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

     此火氣奔動於中,乘肺及胃,金水受傷,陰陽爭勝而上中下三焦俱病也。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此以水能制火,故治以鹹寒也。

    甘勝鹹,所以防鹹之過。

    苦能洩,所以去熱之實也。

    熱越而不能斂,則以酸收之。

    熱鬱而不能散,則以苦發之。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此以火不勝金,而反為水氣之寒者勝之也。

    甘勝水,熱制寒,而又佐以苦辛。

    寒得苦而溫,亦得辛而散也。

    火之正味,其補以鹹。

    水之正味,其瀉以鹹。

    故可兩平之。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

     此以醜未歲半以上,濕化於天而言也。

     民病胕腫,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不得。

    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

    病本於腎。

     此以水為土克,故諸病皆見於腎也。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此以濕為土氣,惟燥能勝,故治以苦熱。

    酸從木化,用以制土。

    而必酸辛並用者,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

    苦從火化,火能助燥。

    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淡滲者,利竅以去濕也。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此濕鬱於上而成熱也。

    治以苦溫者,欲其燥。

    佐以甘辛者,取其汗。

    適復其故即止,戒過汗也。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此以濕土之化,而反為火之熱氣勝之也。

    苦寒以祛濕熱,苦酸以瀉木火。

    酸為木之正味,木位之主其瀉以酸,木平則熱亦散矣。

     太陰在泉,濕淫所勝。

     此言辰戌歲半以下,濕司乾地,為寒濕之氣也。

     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如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

     此以寒濕乘心,又土邪淫勝剋水,而三焦及腎、膀胱俱為水臟,故皆病也。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此以燥能勝濕,故治以苦熱也。

    酸從木化,所以制土;淡與甘同,所以益土,故佐以酸淡。

    又必苦燥淡洩者,除濕而使濕有去路也。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