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辰

關燈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

    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診有十度。

    度人脈,度血,度髒,度肉,度筋,度俞。

    度人色,度氣,度腑,度肌,度骨,度虛實。

    (原文血髒肉筋俞,氣腑肌骨虛實前無度字)陰陽氣盡,人病自具。

    診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師不卒,使術不明。

    不察逆從,是為妄行。

    持雌失雄,棄陰附陽。

    不知併合,診故不明。

    傳之後世,反論自彰。

     至陰虛,天氣絕。

    至陽盛,地氣不足。

    陰陽併交,至人之所行。

    陰陽併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

    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竒帕(恒去下橫)之勢,乃六十首。

    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

    彰五中之情,其中之論。

    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

    知此,乃足以診。

     《太玄.辰丁》 奇帕(恒去下橫)六十。

    奇者,四時八風之氣,變化不可度而可察之也。

    帕(恒去下橫)者,客勝入腑,而邪傳歸膽腦髓脈胞骨六帕(恒去下橫)也。

    肺邪已,餘客歸大腸。

    大腸以勝客膽,瞻陽入陰客肝。

    肝以勝變客胃,胃以入陰客脾。

    若脾虛邪盛,則以生成歸幷肺。

    肺受重刑,而邪併髓傳併於血,使血敗而不營也。

    不然,則勝客不已矣。

    陰陽皆有六,其所客傳始乎五臟,其所不治之帕(恒去下橫)有六,故曰六十者也。

     五中者,當中也。

    五歸者,客之所歸之屬也。

    若中太陰而複歸太陰,所以客血脈之奇帕(恒去下橫)。

    足少陰之氣絕也,水竭骨枯。

    少陰者,冬之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

    骨肉不相親,則肉耎卻。

    故齒長而垢,髪無澤。

    髪無澤者,骨先死。

    戊篤已死,土勝水也。

    是也。

    是以邪之重客肝,而其淩冽併脈傳腦。

    重客心,而邪併骨傳髓。

    重客脾,而邪併肌傳骨。

    重客腎,而邪併血傳胞。

    重客陽明,而邪併衛傳膽。

    此謂五歸矣。

    故知此,乃足以診矣。

     是以《經》言:'切陰不得陽,診消以亡’。

    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

    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

    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後。

    故,治不久。

    知惡知善,知病知不病。

    知高知下,知坐知起。

    知行知止,用之有紀。

    診道乃具,萬世不殆。

    故曰:'察機知微,是謂襲常。

    襲常慧知,聖道傳矣’。

     '起所有知,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脈事因格’。

    是以形弱氣虛,死。

    形氣有餘,脈氣(氣火)不足,死。

    脈氣(氣火)有餘,形氣不足,生。

    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

    出入有形,以轉神明。

    必清必淨,上觀下觀。

    司八正邪,別五中部。

    案脈動靜,循尺滑濇。

    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病之能。

    逆從以得,複知病名。

    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詁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

     慎(甚見)道明察,故能長久。

    不知此道,失經絕理。

    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太玄.辰戊》 夫陰陽虛實,病有所象。

    針灸補瀉,損益得當。

    湯醴方藥,補瀉隨體。

    尋診行治,因地益彰。

    悲哀喜怒,樂憂驚傷。

    雖意入體,時地為殤。

    燥濕寒暑,名有其客,風動火生,傷客隨候。

    陰陽男女,老少自異。

    臨地知時,五行體一。

    以適道化,知命善生。

    工之所知,全大德餘。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

    目者,其神之竅也。

    華色者,其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

    有亡,憂知於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積水也。

    積水者,至陰也。

    至陰者,腎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

    輔之裏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生水也。

    故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

    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

    腦者,陰也。

    髓者,骨之充也,故惱滲為涕。

    志者,骨之主也。

    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夫涕之輿泣者,譬如人之兄弟。

    急則俱死,生則俱生。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則志不悲。

    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

    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

    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經言: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併於上,陰氣併於下。

    陽併於上,則火獨光也。

    陰併於下,則足寒也,足寒則脹也。

    大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盲。

    是以目沖風,而泣下不止。

    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

    是火氣燔目,故見風而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太玄.辰己》 《上經.神氣》曰:目者,九陽之竅也。

    九陽者,五臟五神,其合三陽。

    足,手三陽也。

    五臟五神合三陽者,其所注者,精神氣也。

    手足三陽所主者,是動及其澤也。

    是以瞳其外布五環而呈者,五臟之精也,眥(目必)四白瞼(出頁)者,手三陽之所匯也。

     是以肺虛客邪幷(風並內)肝,其病目,則眶痛重,綱內如觸。

    肺實客邪併肝,其病目,則脹痛幹澀,四白如紗,頭弦項強。

     肝虛客邪勝幷(風並內)於脾,其病目,則目濛濛然,瞼不欲張。

    肝實客邪併脾,其病目,則目綱刺痛,爍熱畏風,張目飛黃。

     脾虛客邪幷(風並內)腎;其病目,則目濛濛若有水。

    時滲泣,目疲不張,張則昏昏然若物來。

    脾實客邪併心,其病目,則(出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