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辰
關燈
小
中
大
《太玄.辰甲》
病有浮沉,刺有淺深。
各至其理,無過其道。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
淺深不得,反生大賊。
內動五臟,乃生大病。
故經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
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
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其皮。
皮傷,則內動肺。
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憟。
刺皮,無傷肉。
肉傷,則內動脾。
脾動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思食。
刺肉無傷脈。
脈傷,則內動於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
筋傷,則內動於肝。
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
骨傷,則內動於腎。
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
髓傷,則銷鑠(骨行)酸。
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脈。
刺脈者,無傷皮。
刺皮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骨。
互無傷,齊刺之道也。
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
至其所而其無過之也,瞬間去之耳。
非不刺也,刺而非知會者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
針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
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
視其背俞陷者,灸之。
兩季脅之間,灸之。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
腨下陷脈,灸之。
外踝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掌束骨下,灸之。
臍下關元三寸,灸之。
毛際動脈,灸之。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
巔上一,灸之。
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
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
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太玄.辰乙》 《上經、治要》有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心部於表,腎治於裹。
脾為之使,胃之為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
心柄其竅,竅樞為父。
肺元橐龠,其命曰母。
”。
“七節之傍,中有小心”。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拳拳其心,勿驕其志。
如窂畫地,勿為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跗上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郤中大脈,令人僕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上,中乳房為踵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洩令人喘欬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大雷勿刺,刺恐雷傷人。
閃電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熱勿刺,刺傷氣血。
大寒勿刺,刺敗骨髓。
大霧勿刺,脾傷肉壅。
大雨勿刺,濕留邪客。
大悲勿刺,髒傷氣客。
入房勿刺,辛勞勿刺。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
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膝臏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亂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今人欬。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腨腸內陷為腫。
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
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
全其道者倦倦,盲於道者譱譱。
何謂也?勧勧以至慬言也。
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
如其複,複如其複,惑亂不已,聖人之道弊也。
莫若躬以求索,達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太玄.辰丙》 《經》曰:'氣之逆從也。
陽從左,陰從右。
反之謂逆,逆之為病。
陽親上,陰親下。
反之曰逆,逆之則病。
老從上,少從下。
反之謂逆,逆則為敗。
陽為於動,陰為於靜。
反之謂亂,亂之為消。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為利,歸陰為死。
反之,春夏歸陰為死,寒多少逆為痹,痹寒乘陽也。
秋冬歸陽為生,歸陰為疚,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厥陰、太陽反乘,其有餘也。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
少者秋冬死。
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
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
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氣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氣火)。
是以肺氣(氣火)虛,便人夣見歸化白物。
肺乘肝,夣人斬血藉藉。
得其時,則夣見兵戰。
腎氣虛,使人夣見舟舩溺人。
得其時,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氣(氣火)虛,則夣見菌香生艸。
得其時,則夣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氣火)虛,則夣救火陽物。
得其時,則夣燔爍。
脾氣虛,則夣飲食不足。
得其時,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氣火)虛
各至其理,無過其道。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
淺深不得,反生大賊。
內動五臟,乃生大病。
故經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
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
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其皮。
皮傷,則內動肺。
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憟。
刺皮,無傷肉。
肉傷,則內動脾。
脾動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思食。
刺肉無傷脈。
脈傷,則內動於心。
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
筋傷,則內動於肝。
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刺筋,無傷骨。
骨傷,則內動於腎。
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刺骨,無傷髓。
髓傷,則銷鑠(骨行)酸。
解(人亦)然,不去矣。
刺骨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脈。
刺脈者,無傷皮。
刺皮者,無傷肉。
刺肉者,無傷筋。
刺筋者,無傷骨。
互無傷,齊刺之道也。
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至而去者,心知而神明也。
至其所而其無過之也,瞬間去之耳。
非不刺也,刺而非知會者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
針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
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此謂之反也。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
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
視其背俞陷者,灸之。
兩季脅之間,灸之。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
足小指次指間,灸之。
腨下陷脈,灸之。
外踝後,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
膺中陷骨間,灸之。
掌束骨下,灸之。
臍下關元三寸,灸之。
毛際動脈,灸之。
膝下三寸分間,灸之。
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
巔上一,灸之。
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
即以犬傷病法灸之。
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
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太玄.辰乙》 《上經、治要》有曰:“髒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心部於表,腎治於裹。
脾為之使,胃之為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
心柄其竅,竅樞為父。
肺元橐龠,其命曰母。
”。
“七節之傍,中有小心”。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拳拳其心,勿驕其志。
如窂畫地,勿為妄也”。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中瞻,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跗上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瘖。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
刺郤中大脈,令人僕脫色。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
刺脊間,中髓為傴。
刺乳上,中乳房為踵根蝕。
刺缺盆,中內陷,氣洩令人喘欬逆。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大雷勿刺,刺恐雷傷人。
閃電勿刺,刺恐其焚身。
躁熱勿刺,刺傷氣血。
大寒勿刺,刺敗骨髓。
大霧勿刺,脾傷肉壅。
大雨勿刺,濕留邪客。
大悲勿刺,髒傷氣客。
入房勿刺,辛勞勿刺。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
無刺大驚人。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為聾。
刺膝臏出液為跛。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亂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刺腋下脅間內陷,今人欬。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
刺腨腸內陷為腫。
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若付(髟付)。
刺,知者勧勧,不知者炎炎。
全其道者倦倦,盲於道者譱譱。
何謂也?勧勧以至慬言也。
大而化之者,其言炎炎。
如其複,複如其複,惑亂不已,聖人之道弊也。
莫若躬以求索,達知以至太上,孰非人之福哉? 《太玄.辰丙》 《經》曰:'氣之逆從也。
陽從左,陰從右。
反之謂逆,逆之為病。
陽親上,陰親下。
反之曰逆,逆之則病。
老從上,少從下。
反之謂逆,逆則為敗。
陽為於動,陰為於靜。
反之謂亂,亂之為消。
是以春夏歸陽,為生為利,歸陰為死。
反之,春夏歸陰為死,寒多少逆為痹,痹寒乘陽也。
秋冬歸陽為生,歸陰為疚,是以氣多少逆皆為厥。
厥陰、太陽反乘,其有餘也。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
少者秋冬死。
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頭痛巔疾。
求陽不得,求陰不審。
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
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日。
是以少氣(氣火)之厥,令人妄夣,其極至迷。
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氣火)。
是以肺氣(氣火)虛,便人夣見歸化白物。
肺乘肝,夣人斬血藉藉。
得其時,則夣見兵戰。
腎氣虛,使人夣見舟舩溺人。
得其時,夣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肝氣(氣火)虛,則夣見菌香生艸。
得其時,則夣伏樹下不敢起。
心氣(氣火)虛,則夣救火陽物。
得其時,則夣燔爍。
脾氣虛,則夣飲食不足。
得其時,築垣蓋屋。
此皆五臟氣(氣火)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