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始》己
關燈
小
中
大
其心至微,其察至神者也。
師曰:水凝金寒,其陽和之受蔽也。
火炎土燥,陰滋為其所隔也。
風冷地封,陽和之氣為其所阻。
燥火臨者,寒水不溫。
輯(氣下火)濕聚也,風蕭木土。
木者,火神牝母。
水者,木氣(氣下精)荄元。
震陽生火,雷動則火煊。
酉元生水,無火不流。
火生巽地,無風不發。
風行地上,脾傷不滋。
火克金緣木生,土克水因火化。
木見火而焦灼,水不滋木。
火見土而焦燥,水涸不升。
土制水生金,寒傷不應。
水克火而生木,風起不用也。
木傷土而金重塞,苦無水濟。
火入金而水聚,瀉木則痊。
土困水則木王無傷,金伐木則火烈不懼。
水生木而逢金制,女弗能母。
金生水而受土制,男不成嗣。
水見風湧耳聾,火逢邪而目瞽。
土燥金濕,逢王木而瘋狂,內積邪火而外傷風。
水鬱木漂,見土重悶火,癔癲感乎外引。
木火見金,傷源怒至。
故肝肺見而兇頑,胃見腎而心多苦水。
木土食停,土水滯利。
金木見而頭鳴,土金乳癰,水土時逢天癸。
土火心塞,火金見風胸痹。
此五行相見之苦樂也。
且幹腦離血,坤肉震筋,坎髓巽氣,艮骨兌膚,此身中之象也。
艮鼻離目,坎耳兌口,震聲巽齒,幹額坎頷,此面王之象也。
是以聖人立言,授教立法。
有心之者,記之以書。
《太始.己己》 師曰:風動於燥,則頃陽無以宣和。
風動於寒,則寒中氣以索骨。
風動水於暑,則潮熱四布不禁。
風動於濕,則邪氣四布,煩懣而膚腠酸楚。
風動於火,則內熱凝滯,陰毒內結。
風動於陽,則營衛受幹。
風傳於陰,則髒氣(氣火)薄粘。
故外衛受邪所幹,則動乎陽而搏乎膽。
膽受幹,則上冒於顛。
故風乾乎皮毛,而傳於肺。
肺克入少陽,是以苦頭痛頸項也。
法以刺之絡脈,愈。
經曰:知其日之寒溫,月之虛盈,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形,氣,營,衛,之不形。
則,工者獨知之。
是觀其冥之所能也,冥者,滌除有知,而靜極玄覽,心神明悟焉。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之浮沉,曑伍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然不形於外,故曰觀其冥冥焉。
通於無窮者,可以傳之後世也。
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食之無味,窈窈冥冥,若神髣髴,與之遊也。
虛邪者,八節風邪之氣也。
邪者,身形苦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微。
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測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以成,故其以敗。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
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經言:‘瀉必用其方’,方者,以其氣方盛也,以其月方滿也,以其日方溫也,以其身方定也,以其息方吸而內針,及複其候方吸而轉針,乃複其方呼而除引針。
故曰瀉必用其方,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
故圓與方,非針也。
師言: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氣血之盛衰。
血氣(氣火)者,人之生,形之神矣,不可不謹而養也。
何謂也?其神智通悟,其形診可觀也。
《太始.己庚》 隱我之有形,誠之入矣。
入乎於其病,其病之行見也。
以求其病,以索其根。
目冥冥,捫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
知其所以然,知其其所以然也。
反之,案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形者,言其不可為據也。
冥而不見,內臟有其象。
故診以索其經,髣髴於前,案而不得,不可以為之期準也。
故察其病,之所以當慎。
案其病,之所以必眞。
得其其所以然也,遏絕其病。
病之在陽與陰,診之有所不同,靜內之,自有所通。
故陰與陽,不可揣度而已。
當從以察之三部九候,待其所至,急內針以出其邪也。
神者,專心啟誠,以用神之微密也。
心神內蘊,如昏如昧。
使神其融乎於志,緻神識之清明。
則慧悟,而心開目明。
心開目明,而獨悟其眞。
口弗可以言,而心眼昭然。
若雲之隨風;豁然而卷,洞悉其苦,是言會之以神也。
故言神者,乃不可以神待,而至極之緻神者也。
以三部九候經脈,為之本源,則可以通神悟之妙用,若博識之見,則失其純,而去眞彌遠矣! 《太始.己辛》 經曰:欲,知皮部諸經脈行止所主者,則諸經脈之皮部可知。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手足陽明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赤黃則熱,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則寒熱往來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手足少陽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
其色青痛,黑痹,赤黃多熱,多白則寒。
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
諸經皆然也。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手足太陽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
其色青痛黑痹,黃赤多熱,多白則寒。
絡盛則入客於經,故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
師曰:水凝金寒,其陽和之受蔽也。
火炎土燥,陰滋為其所隔也。
風冷地封,陽和之氣為其所阻。
燥火臨者,寒水不溫。
輯(氣下火)濕聚也,風蕭木土。
木者,火神牝母。
水者,木氣(氣下精)荄元。
震陽生火,雷動則火煊。
酉元生水,無火不流。
火生巽地,無風不發。
風行地上,脾傷不滋。
火克金緣木生,土克水因火化。
木見火而焦灼,水不滋木。
火見土而焦燥,水涸不升。
土制水生金,寒傷不應。
水克火而生木,風起不用也。
木傷土而金重塞,苦無水濟。
火入金而水聚,瀉木則痊。
土困水則木王無傷,金伐木則火烈不懼。
水生木而逢金制,女弗能母。
金生水而受土制,男不成嗣。
水見風湧耳聾,火逢邪而目瞽。
土燥金濕,逢王木而瘋狂,內積邪火而外傷風。
水鬱木漂,見土重悶火,癔癲感乎外引。
木火見金,傷源怒至。
故肝肺見而兇頑,胃見腎而心多苦水。
木土食停,土水滯利。
金木見而頭鳴,土金乳癰,水土時逢天癸。
土火心塞,火金見風胸痹。
此五行相見之苦樂也。
且幹腦離血,坤肉震筋,坎髓巽氣,艮骨兌膚,此身中之象也。
艮鼻離目,坎耳兌口,震聲巽齒,幹額坎頷,此面王之象也。
是以聖人立言,授教立法。
有心之者,記之以書。
《太始.己己》 師曰:風動於燥,則頃陽無以宣和。
風動於寒,則寒中氣以索骨。
風動水於暑,則潮熱四布不禁。
風動於濕,則邪氣四布,煩懣而膚腠酸楚。
風動於火,則內熱凝滯,陰毒內結。
風動於陽,則營衛受幹。
風傳於陰,則髒氣(氣火)薄粘。
故外衛受邪所幹,則動乎陽而搏乎膽。
膽受幹,則上冒於顛。
故風乾乎皮毛,而傳於肺。
肺克入少陽,是以苦頭痛頸項也。
法以刺之絡脈,愈。
經曰:知其日之寒溫,月之虛盈,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於身,觀其立有驗也。
形,氣,營,衛,之不形。
則,工者獨知之。
是觀其冥之所能也,冥者,滌除有知,而靜極玄覽,心神明悟焉。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之浮沉,曑伍而調之。
工常先見之,然不形於外,故曰觀其冥冥焉。
通於無窮者,可以傳之後世也。
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食之無味,窈窈冥冥,若神髣髴,與之遊也。
虛邪者,八節風邪之氣也。
邪者,身形苦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微。
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測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以成,故其以敗。
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
故曰:守其門戶焉。
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
經言:‘瀉必用其方’,方者,以其氣方盛也,以其月方滿也,以其日方溫也,以其身方定也,以其息方吸而內針,及複其候方吸而轉針,乃複其方呼而除引針。
故曰瀉必用其方,其氣而行焉。
補必用圓,圓者行也,行者移也。
故圓與方,非針也。
師言: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榮衛氣血之盛衰。
血氣(氣火)者,人之生,形之神矣,不可不謹而養也。
何謂也?其神智通悟,其形診可觀也。
《太始.己庚》 隱我之有形,誠之入矣。
入乎於其病,其病之行見也。
以求其病,以索其根。
目冥冥,捫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
知其所以然,知其其所以然也。
反之,案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形者,言其不可為據也。
冥而不見,內臟有其象。
故診以索其經,髣髴於前,案而不得,不可以為之期準也。
故察其病,之所以當慎。
案其病,之所以必眞。
得其其所以然也,遏絕其病。
病之在陽與陰,診之有所不同,靜內之,自有所通。
故陰與陽,不可揣度而已。
當從以察之三部九候,待其所至,急內針以出其邪也。
神者,專心啟誠,以用神之微密也。
心神內蘊,如昏如昧。
使神其融乎於志,緻神識之清明。
則慧悟,而心開目明。
心開目明,而獨悟其眞。
口弗可以言,而心眼昭然。
若雲之隨風;豁然而卷,洞悉其苦,是言會之以神也。
故言神者,乃不可以神待,而至極之緻神者也。
以三部九候經脈,為之本源,則可以通神悟之妙用,若博識之見,則失其純,而去眞彌遠矣! 《太始.己辛》 經曰:欲,知皮部諸經脈行止所主者,則諸經脈之皮部可知。
陽明之陽,名曰害蜚,手足陽明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赤黃則熱,多白則寒。
五色皆見,則寒熱往來也。
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持,手足少陽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其絡也。
其色青痛,黑痹,赤黃多熱,多白則寒。
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以滲於內。
諸經皆然也。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手足太陽同法。
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
其色青痛黑痹,黃赤多熱,多白則寒。
絡盛則入客於經,故曰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