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始》己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故月虛而瀉,是謂減虛。
月滿而補,血氣(氣火)揚溢。
經有留血,命曰重實。
月空而治,是謂亂經。
此陰陽相錯,眞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也。
《太始.己丁》 師曰:天氣不清,則霧露濛濛。
外有所滯,則其心悶悶,缺缺以迷茫。
天旱,則人氣燥,而流毒生。
天澇,則人氣鬱,而中灼滿,而疫氣蠢。
陽苦,則夜無眠。
陰苦,則晝以息,此天地氣之擾人也。
陽剝於陰,則多夢而不實。
陰剝於陽,則嗜睡而不清。
髒實、則氣壅,髒虛、則身弱不持。
腑虛氣虛,腑盛氣盛。
故畏寒而肢冷者,寒傷於陽,火之衰也。
畏熱而肢節苦熱者,陰虛而風動之,陰不勝也。
燥風者,陽不固也。
畏濕者,腸胃淫也。
易地而病者,陽不及也。
遷而身強者,去太過也。
身弱而易苦者,是謂天服,久則自安也。
是謂常氣,亦曰天常。
天常者,天道自然之常也。
經曰: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經脈所在,以時調之也。
不若勿觸冒八風之虛邪,動傷眞炁,避而勿犯也。
故曰:“聖人之避邪,如避矢石”,以其傷氣(氣火)也。
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邪,‘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
良工知以候時救之,邪弗能傷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師曰:八正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之所和,以治正氣(氣火)也。
八風者,立春艮,東北兇風也,春風震,東方嬰風也,立夏巽,東南弱風也,夏至離,南方大弱風也,立秋坤,西南謀風也,秋風兌,西方剛風也,立冬幹,西北折風也,冬至坎,北方大剛風也。
八邪者,虛邪傷乎肩頸,風邪傷乎肝,(血虛)陽邪幹乎心,(氣鬱)陰邪並於腦,燥邪傷乎脾,暑邪傷乎肺,濕邪傷乎腎,火邪傷乎膽,寒邪傷乎腎與骨。
實邪傷乎氣。
故人膽氣虛,則風邪傷乎肩頸肝膽。
肝膽虛,則實邪並,上幹心肺則鬱抑。
鬱而神抑,則陰邪並於陽,而心志不明。
鬱而抑質,則氣血瘀滯,而肢節不利。
氣滯,則血虛。
血虛,則陽邪幹心而上冒,頭悶重。
血瘀,則氣困。
氣困,則陰盛而滿。
氣鬱於中者,賊風並乎經,發於心。
發乎心,則燥邪並陰,而傷於脾胃。
脾胃之陽虛,暑傷肺。
故脾胃實,則濕傷腎,而腰背苦。
濕太過,而反克其肺。
不及,則腸中淫氣有餘。
土燥、則不生木,而反求其肺。
肺氣壅,則病(病上水下火)濕為患。
土王而陽道塞,陽明王而交通阻。
寒土不生其子,而反動風寒之邪。
燥金受制也,反生所伐。
伐為所動,則火動生風。
內邪之動,外賊自幹。
濕土遭水,而生蠱脹。
濕土逢火,幹腎而為白濁。
燥土逢金,傷暑。
濕邪風動,刑心。
燥土逢火,而金畜於水。
寒土見金,其生癳鬁。
無火,則金寒。
金寒水冷,水冷精寒不生。
太陽不滋乎石土,肝失陽和兮不育。
土實木枯則血阻,水寒田冷衛不生。
此天地之道,其輿人病者也。
《太始.己戊》上 師言:三般不識,焉明陰陽盛衰?五行不明,安知臟腑之生克?從來一生唯二,二生三,二分四路,三絡六經也。
故有一,則存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有二,則存四生六,六生邪象;此天地之淫所奉也。
甲少陽,乙厥陰,丙壬太陽,丁癸少陰,戊庚陽明,巳辛太陰,此幹之主六經也。
子者,膽也。
醜者,肝也。
寅者,肺也。
卯者,大腸也。
辰者,胃也。
巳者,脾也。
午者,心也。
未者,小腸也。
申者,膀胱也。
酉者,腎也。
戌者,膻中也。
亥者,三焦也。
此支之應象,而乘其生和者也。
腎者,子也。
脾者,醜也。
膽者,寅也。
肝者,卯也。
胃者,辰也。
三焦小腸者,巳也。
心者,午也。
氣海精宮,者未也。
大腸者,申也。
肺者,酉也。
膻中命門者,戌也。
膀胱者,亥也。
此支之所注,而應者也。
甲首,乙喉,丙肩,丁心。
戊腰,已肋,庚腹,辛背,壬足膝,癸骨,此幹之應諸象者也。
故曰:‘相生相淩,搏則為害’。
卯與午,午與未,未與申,酉輿子,戌與未,亥與卯,子與寅之苦刑是也。
‘相對沖和,功乎成生’。
子見午,卯見酉,寅見申,巳見亥,辰見戌,醜見未是也。
‘生成太過,反而刑破’。
甲及丙,乙及丁,丙及戌,丁及己,戊及庚,己及辛,庚及壬,辛及癸,壬及甲,癸及乙是也。
‘制而無功,反為生合’。
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是也。
故甲己合,土生矣。
乙庚合,金生矣。
丁壬合,木生矣。
丙辛合,水生矣。
戊癸合,火生矣。
‘支有其制,見制為合’。
子見巳,卯見未,醜見亥,寅見戌,辰見子,巳見申,午見酉,未見子,申見寅,酉見卯,戌見未,亥見午是也。
《太始.己戊》下 故五行之用也,勝之則病。
勝者,太過也。
太過者,氣之所淩也。
故人有本病,不輯(氣下火)之者,以其用太過矣。
太過之用,則不病也。
人有本不病,而(石火)之者,以其耗不及也。
本不及而用之者,惡不病者乎。
故先聖立言,為後來者師。
以
故月虛而瀉,是謂減虛。
月滿而補,血氣(氣火)揚溢。
經有留血,命曰重實。
月空而治,是謂亂經。
此陰陽相錯,眞邪不別,沉以留止,外虛內亂,淫邪乃起也。
《太始.己丁》 師曰:天氣不清,則霧露濛濛。
外有所滯,則其心悶悶,缺缺以迷茫。
天旱,則人氣燥,而流毒生。
天澇,則人氣鬱,而中灼滿,而疫氣蠢。
陽苦,則夜無眠。
陰苦,則晝以息,此天地氣之擾人也。
陽剝於陰,則多夢而不實。
陰剝於陽,則嗜睡而不清。
髒實、則氣壅,髒虛、則身弱不持。
腑虛氣虛,腑盛氣盛。
故畏寒而肢冷者,寒傷於陽,火之衰也。
畏熱而肢節苦熱者,陰虛而風動之,陰不勝也。
燥風者,陽不固也。
畏濕者,腸胃淫也。
易地而病者,陽不及也。
遷而身強者,去太過也。
身弱而易苦者,是謂天服,久則自安也。
是謂常氣,亦曰天常。
天常者,天道自然之常也。
經曰: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經脈所在,以時調之也。
不若勿觸冒八風之虛邪,動傷眞炁,避而勿犯也。
故曰:“聖人之避邪,如避矢石”,以其傷氣(氣火)也。
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邪,‘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
良工知以候時救之,邪弗能傷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師曰:八正者,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之所和,以治正氣(氣火)也。
八風者,立春艮,東北兇風也,春風震,東方嬰風也,立夏巽,東南弱風也,夏至離,南方大弱風也,立秋坤,西南謀風也,秋風兌,西方剛風也,立冬幹,西北折風也,冬至坎,北方大剛風也。
八邪者,虛邪傷乎肩頸,風邪傷乎肝,(血虛)陽邪幹乎心,(氣鬱)陰邪並於腦,燥邪傷乎脾,暑邪傷乎肺,濕邪傷乎腎,火邪傷乎膽,寒邪傷乎腎與骨。
實邪傷乎氣。
故人膽氣虛,則風邪傷乎肩頸肝膽。
肝膽虛,則實邪並,上幹心肺則鬱抑。
鬱而神抑,則陰邪並於陽,而心志不明。
鬱而抑質,則氣血瘀滯,而肢節不利。
氣滯,則血虛。
血虛,則陽邪幹心而上冒,頭悶重。
血瘀,則氣困。
氣困,則陰盛而滿。
氣鬱於中者,賊風並乎經,發於心。
發乎心,則燥邪並陰,而傷於脾胃。
脾胃之陽虛,暑傷肺。
故脾胃實,則濕傷腎,而腰背苦。
濕太過,而反克其肺。
不及,則腸中淫氣有餘。
土燥、則不生木,而反求其肺。
肺氣壅,則病(病上水下火)濕為患。
土王而陽道塞,陽明王而交通阻。
寒土不生其子,而反動風寒之邪。
燥金受制也,反生所伐。
伐為所動,則火動生風。
內邪之動,外賊自幹。
濕土遭水,而生蠱脹。
濕土逢火,幹腎而為白濁。
燥土逢金,傷暑。
濕邪風動,刑心。
燥土逢火,而金畜於水。
寒土見金,其生癳鬁。
無火,則金寒。
金寒水冷,水冷精寒不生。
太陽不滋乎石土,肝失陽和兮不育。
土實木枯則血阻,水寒田冷衛不生。
此天地之道,其輿人病者也。
《太始.己戊》上 師言:三般不識,焉明陰陽盛衰?五行不明,安知臟腑之生克?從來一生唯二,二生三,二分四路,三絡六經也。
故有一,則存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有二,則存四生六,六生邪象;此天地之淫所奉也。
甲少陽,乙厥陰,丙壬太陽,丁癸少陰,戊庚陽明,巳辛太陰,此幹之主六經也。
子者,膽也。
醜者,肝也。
寅者,肺也。
卯者,大腸也。
辰者,胃也。
巳者,脾也。
午者,心也。
未者,小腸也。
申者,膀胱也。
酉者,腎也。
戌者,膻中也。
亥者,三焦也。
此支之應象,而乘其生和者也。
腎者,子也。
脾者,醜也。
膽者,寅也。
肝者,卯也。
胃者,辰也。
三焦小腸者,巳也。
心者,午也。
氣海精宮,者未也。
大腸者,申也。
肺者,酉也。
膻中命門者,戌也。
膀胱者,亥也。
此支之所注,而應者也。
甲首,乙喉,丙肩,丁心。
戊腰,已肋,庚腹,辛背,壬足膝,癸骨,此幹之應諸象者也。
故曰:‘相生相淩,搏則為害’。
卯與午,午與未,未與申,酉輿子,戌與未,亥與卯,子與寅之苦刑是也。
‘相對沖和,功乎成生’。
子見午,卯見酉,寅見申,巳見亥,辰見戌,醜見未是也。
‘生成太過,反而刑破’。
甲及丙,乙及丁,丙及戌,丁及己,戊及庚,己及辛,庚及壬,辛及癸,壬及甲,癸及乙是也。
‘制而無功,反為生合’。
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是也。
故甲己合,土生矣。
乙庚合,金生矣。
丁壬合,木生矣。
丙辛合,水生矣。
戊癸合,火生矣。
‘支有其制,見制為合’。
子見巳,卯見未,醜見亥,寅見戌,辰見子,巳見申,午見酉,未見子,申見寅,酉見卯,戌見未,亥見午是也。
《太始.己戊》下 故五行之用也,勝之則病。
勝者,太過也。
太過者,氣之所淩也。
故人有本病,不輯(氣下火)之者,以其用太過矣。
太過之用,則不病也。
人有本不病,而(石火)之者,以其耗不及也。
本不及而用之者,惡不病者乎。
故先聖立言,為後來者師。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