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戊
關燈
小
中
大
《太初.戊甲》
肝之合筋也,莫可怒之。
怒則傷之,傷則筋縱爪枯。
以其內榮筋而外榮爪,其為清養血脈也。
心之合脈也,莫可燥之。
燥則血流激搏,心氣(氣火)虛之,虛則其色敗。
以其內營血而外榮色也,其內生之。
脾之合肉也,莫可憂之。
憂則傷之,傷則肉消肌痿。
以其內給養,而外主肌肉也,思則甚之。
其外榮唇,其內營血。
肺之合膚也,莫可風動之。
風動之則傷,傷則皮毛枯。
以其外榮毛,其內榮陽也。
悲則甚之,燥則虛之,哀則竭之。
腎之合骨也,莫可寒之。
寒之則傷,傷則精竭骨痿,鬚髮枯。
以其內榮精髓,其外榮發須也。
故‘五臟,陰也。
太過則瘀曰實,實則邪盛。
不及則弗聚曰虛,虛甚勞極’。
故‘髒,不足者,補之以味。
有餘者,散之以氣’。
“五味之過用,亦為病也。
是故多食鹹,則血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則皮枯槁而毛髮落。
多食辛,則筋骨拘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枯。
此五味之傷也”。
‘心欲苦,苦傷肺;肺欲辛,辛傷肝;肝欲酸,酸傷脾;脾欲甘,甘傷腎;腎欲鹹,鹹傷心’。
此五臟之合所傷也。
五臟本色,不可見之。
見之,則死。
故青如艸茲者,肝之死也。
黃如枳實,脾之死也。
黑如炲煤者,腎之死也。
赤如衃血者,心之死也。
白如枯骨者,肺之死也。
五臟合色,亦當辨之,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豚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者也。
經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五氣所病,心不受穢,以噫出之。
肺不受邪,故欬出之。
肝不受風,以語出之。
脾不受寒,以吞嗝出之。
腎不受暑風,欠嚏出之。
胃為氣所逆,為噦為恐。
大腸小腸,為洩為瀉。
三焦虛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膀胱不利,為癃為閉。
虛而關闊,則為遺溺。
膽氣不平,為怒火傷,脘痛面青,顫抖不已。
是謂五病。
師曰:五精五氣(氣火),各有所並。
精併心,則為敏。
氣(氣火)並心,則為喜悅。
氣並肺,則為悲。
精並於肺,則為涕。
氣並肝,則為憂。
精並肝,則神覭。
氣並脾,則為愁。
精並脾,則為畏。
氣並腎,則為恐。
精並腎,則為驚。
反之,火之並金為喜,金之並木為悲,木之並土為憂,土之並土為畏,土之並水為恐。
此虛而相並者也。
髒有所惡。
心之惡熱,熱則脈潰濁。
肺惡寒,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風則筋燥急。
脾之惡濕,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燥則精液枯。
又有所畏者,心之畏濕,濕則病(病頭火水)自結;肺之畏燥,燥則氣自喘;肝畏熱,熱則氣自爍;脾畏寒,寒則中厭滿;腎畏風,風動精自淫也。
故觀之外;大寒,氣結為霜雪。
大熱,水化為濕蒸。
大風,溜濁為壅滯。
大濕,釀腐為瘀結。
大燥,自耗而物枯。
雷來電往,金泣木焚。
飆起洪至,土剝火極。
水患物流,火災灰炭,人豈不然哉? 故經曰:“五形、五色、五味、五音、五氣者,用之可以養,病之可以治。
治者:扶也,故形色味音氣皆可愈矣”。
師言:心之液從皮腠,洩而為汗;肺之液從鼻潤出,洩而為涕;肝之液注於目,洩而為淚;脾之液溢於口,洩而為涎;腎之液從於耳,洩而為膿。
經亦有言:腎之液從於齒,洩而為唾。
此為五液也。
師言:辛為陽,走於氣,氣(氣火)虧者忌之。
鹹為陰,走於血,血泣者忌之。
苦為陰,走於骨,骨痿者忌之。
淡為陽,走於液,形削者忌之。
甘為陰,走肉腠,肉痛者忌之。
酸為陽,走於筋,筋縶者忌之。
何謂哉?忌者,勿過之也,五味太過則傷其形也,勿可多食之,是謂五忌。
又五禁者,肝之病禁食辛,虛者可審之。
心之病,禁食鹹,虛者可審之。
肺之病,禁食苦,實者可瀉之。
脾之病,禁食酸,虛洩者可斂之。
腎之病,禁食甘,實者可洩者。
故是病,必有其所發也。
陰之病發於骨,陽之病發於血。
陰之病發於肉,陽之病發於腠。
陰之病發於夏,陽之病發於冬。
五臟五邪,各有所亂。
邪入陽則狂,邪入陰則痹。
邪搏於陽,則為癲疾。
邪搏於陰,則為音瘖。
陽入陰則靜,陰入陽則怒。
《太初.戊乙》 春得秋、夏得冬、長夏得春、秋得夏、冬得長夏脈之病,名曰五反。
師言:勞於心,則久視而傷血;勞於肺,則久臥而傷氣;勞於脾,則久坐而傷肉;勞於腎,則久立而傷骨;勞於肝,則久行而傷筋;此五勞之所傷也。
若(
怒則傷之,傷則筋縱爪枯。
以其內榮筋而外榮爪,其為清養血脈也。
心之合脈也,莫可燥之。
燥則血流激搏,心氣(氣火)虛之,虛則其色敗。
以其內營血而外榮色也,其內生之。
脾之合肉也,莫可憂之。
憂則傷之,傷則肉消肌痿。
以其內給養,而外主肌肉也,思則甚之。
其外榮唇,其內營血。
肺之合膚也,莫可風動之。
風動之則傷,傷則皮毛枯。
以其外榮毛,其內榮陽也。
悲則甚之,燥則虛之,哀則竭之。
腎之合骨也,莫可寒之。
寒之則傷,傷則精竭骨痿,鬚髮枯。
以其內榮精髓,其外榮發須也。
故‘五臟,陰也。
太過則瘀曰實,實則邪盛。
不及則弗聚曰虛,虛甚勞極’。
故‘髒,不足者,補之以味。
有餘者,散之以氣’。
“五味之過用,亦為病也。
是故多食鹹,則血凝泣而變色。
多食苦,則皮枯槁而毛髮落。
多食辛,則筋骨拘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枯。
此五味之傷也”。
‘心欲苦,苦傷肺;肺欲辛,辛傷肝;肝欲酸,酸傷脾;脾欲甘,甘傷腎;腎欲鹹,鹹傷心’。
此五臟之合所傷也。
五臟本色,不可見之。
見之,則死。
故青如艸茲者,肝之死也。
黃如枳實,脾之死也。
黑如炲煤者,腎之死也。
赤如衃血者,心之死也。
白如枯骨者,肺之死也。
五臟合色,亦當辨之,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豚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者也。
經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
生於肺,如以縞裹紅。
生於肝,如以縞紺。
生於脾,如以縞裹栝樓實。
生於腎,如以縞裹紫。
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夫五氣所病,心不受穢,以噫出之。
肺不受邪,故欬出之。
肝不受風,以語出之。
脾不受寒,以吞嗝出之。
腎不受暑風,欠嚏出之。
胃為氣所逆,為噦為恐。
大腸小腸,為洩為瀉。
三焦虛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膀胱不利,為癃為閉。
虛而關闊,則為遺溺。
膽氣不平,為怒火傷,脘痛面青,顫抖不已。
是謂五病。
師曰:五精五氣(氣火),各有所並。
精併心,則為敏。
氣(氣火)並心,則為喜悅。
氣並肺,則為悲。
精並於肺,則為涕。
氣並肝,則為憂。
精並肝,則神覭。
氣並脾,則為愁。
精並脾,則為畏。
氣並腎,則為恐。
精並腎,則為驚。
反之,火之並金為喜,金之並木為悲,木之並土為憂,土之並土為畏,土之並水為恐。
此虛而相並者也。
髒有所惡。
心之惡熱,熱則脈潰濁。
肺惡寒,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風則筋燥急。
脾之惡濕,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燥則精液枯。
又有所畏者,心之畏濕,濕則病(病頭火水)自結;肺之畏燥,燥則氣自喘;肝畏熱,熱則氣自爍;脾畏寒,寒則中厭滿;腎畏風,風動精自淫也。
故觀之外;大寒,氣結為霜雪。
大熱,水化為濕蒸。
大風,溜濁為壅滯。
大濕,釀腐為瘀結。
大燥,自耗而物枯。
雷來電往,金泣木焚。
飆起洪至,土剝火極。
水患物流,火災灰炭,人豈不然哉? 故經曰:“五形、五色、五味、五音、五氣者,用之可以養,病之可以治。
治者:扶也,故形色味音氣皆可愈矣”。
師言:心之液從皮腠,洩而為汗;肺之液從鼻潤出,洩而為涕;肝之液注於目,洩而為淚;脾之液溢於口,洩而為涎;腎之液從於耳,洩而為膿。
經亦有言:腎之液從於齒,洩而為唾。
此為五液也。
師言:辛為陽,走於氣,氣(氣火)虧者忌之。
鹹為陰,走於血,血泣者忌之。
苦為陰,走於骨,骨痿者忌之。
淡為陽,走於液,形削者忌之。
甘為陰,走肉腠,肉痛者忌之。
酸為陽,走於筋,筋縶者忌之。
何謂哉?忌者,勿過之也,五味太過則傷其形也,勿可多食之,是謂五忌。
又五禁者,肝之病禁食辛,虛者可審之。
心之病,禁食鹹,虛者可審之。
肺之病,禁食苦,實者可瀉之。
脾之病,禁食酸,虛洩者可斂之。
腎之病,禁食甘,實者可洩者。
故是病,必有其所發也。
陰之病發於骨,陽之病發於血。
陰之病發於肉,陽之病發於腠。
陰之病發於夏,陽之病發於冬。
五臟五邪,各有所亂。
邪入陽則狂,邪入陰則痹。
邪搏於陽,則為癲疾。
邪搏於陰,則為音瘖。
陽入陰則靜,陰入陽則怒。
《太初.戊乙》 春得秋、夏得冬、長夏得春、秋得夏、冬得長夏脈之病,名曰五反。
師言:勞於心,則久視而傷血;勞於肺,則久臥而傷氣;勞於脾,則久坐而傷肉;勞於腎,則久立而傷骨;勞於肝,則久行而傷筋;此五勞之所傷也。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