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丁

關燈
《太乙.丁甲》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

    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

    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

    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

    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

    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

    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

    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

    氣動乎形,形彰乎意。

    故名太乙者,是為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

    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

    表裏有道度,陰陽辨也。

    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

     陽強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

    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

    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

    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

    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

    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

    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

    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

    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

    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

    脾之府在胃,當以和之。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

    瀉肺者,理氣(氣火)宣通,袪滯者可也。

    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

    肺之輸大腸,當以清之。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

    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

    脾之穀在胃,當以和之。

    腎之海在膀胱,法當清利。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

    瀉肝者,行其氣(氣火),開鬱清解可也。

    肺之府大腸,以溫和之。

    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故曰:“六腑者,若川穀之卑者也。

    卑不利,則溢髙。

    下不和,則鬱之上。

    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

    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

     是以治髒則先清其腑,治腑則先理其髒,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上病者利下,下病者清上。

     《太乙.丁乙》 “上動,則下必從之。

    下動者,上必隨之。

    左氣(氣火)實,則右動。

    右氣(氣火)實,則左移。

    前實則挺,後實則弓。

    血實於上,則氣聚於下。

    氣(氣火)缊於上,則血實於下。

    血移於右,則氣(氣火)動於左。

    氣(氣火)動右,則血移於左。

    血多則氣少,氣(氣火)多則血少”。

    陰本在上,陽本於下。

    陽之,則上輕下重;陰之,則喘息而肢浮。

    此氣血推移之綱也。

     “陰入陽而動者,腦也。

    陽入陰而動者,心也。

    欲食而活者,腸也。

    三心之一運,身無所病”。

    同之以淨,用度以和,生之道幾。

     “陰入陽,心動者性;陽入陰,性動者牝。

    故有則思,少則止。

    性作營動乎牡,牡動|搖而精洩。

    欲不禁者,肝熱腦鬱也,病腸氣之不固耳”。

     “氣入血,肝盛而動怒。

    血入氣,肺盛而動悲。

    營入血,脾盛而動憂。

    衛入營,腎盛而動思。

    衛入血,心盛而動情”。

     “貞陰陽而憐氣血,惜萬物養心志。

    物者,氣之器也。

    事者,竭之能也。

    故先聖人者,處物不芻”。

     “五味五穀,弗欲奇用。

    用偏則失貞,過則必遏,遏其溢矣”。

     師顥言,‘肝傷於腥,膽敗於葷。

    心病於濕,小腸病於氣(氣火)蝕。

    脾病於鬱,胃病於不節食。

    肺病於風,大腸病於淫。

    腎病於滯濕,膀胱病於火’。

    故飲食入胃,則勞乎膽而運於肝。

    傳於腸而營入脾,脾生血,血生肝,肝生心。

    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

    故榮,清走肝腎,濁入肺心。

    血之營運,五臟互榮。

     故膩傷肝脾,濕敗腎心。

    濕熱上蒸,至肺生疢,此熱鬱之過也。

     《太乙.丁丙》 師言:“諸內之症,無誘不發”。

    ‘其病既成,實邪已形’。

    然。

    無六氣之助,則病無可生也。

    故病者,發以疾而本伏隱也。

    無積為有,有而引縱也。

     經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乎陽,清靜根之。

    營命出乎陰,辟闔收放本之。

    陽動圓、行於臟腑。

    陰靜方,回二迴圈。

     故心者,陽中之少陰。

    二陽互動而推行,一陰迂回而收斂。

    故為、維生之主宰焉。

    動乎,其為成之原矣。

    辟闔不息,動運常和。

    血污乎忥氣(氣火),始為病。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支配出焉。

    其陰者,祛毒之官,鎮位筋脈也。

    其陽者,為玄牝之母,生化之根。

     肝者,陰中之厥陰。

    二陰之始乎澄解,一陽支配於氣運。

    依腸之所資,腦之所動而運也。

    木象剛健,故病在氣,傷於腥。

     膻中者,腸之使,覽之所用也。

    中正出乎陰,和氣本之。

    喜樂出乎陽,眞氣存焉。

     故其宗(氣中)和,心曠神怡。

    其氣濁滯,思甚神渾。

    其病也,肢墮解臆,兘無從。

    不立,澥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