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丁

關燈
和,經氣(氣火)乃絕。

    陰與陰並,則壅塞不通,氣機散亂,營血瘀結,陽不用而自滅。

    陰爭於內而陽擾乎外,魄汗不斂,四逆而起,起則傷肺,使人喘鳴。

    火乘金則陰消,三日死。

    生陽之屬,四日已。

     《太乙.丁戊》 所謂生陽者,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腎,腎之肝是也。

    所謂生陰者,心火乘肺金,肺金乘肝木,肝木乘脾土,脾土乘腎水,腎水乘心火是也。

    所謂生陽死陰者,亦心肝之類。

    所謂生陰死陽者,亦肺心之類。

    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辟陰者,土辟水升之故也。

    結陽者,腫乎加上肢,結陰者便血,三結三升。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少腹腫滿。

     手足陽明之熱結,謂之消。

    消者,消水穀也。

     手足厥陰之鬱結,則胃氣實而二脅鬱,澀謂之蒙。

    蒙者,蒙水氣而不發也。

     手足太陽之結,謂之隔。

    隔者,乃熱結小腸,而血脈燥。

    熱結膀胱,而津涸也。

     手足太陰之結,謂之水。

    水者,陽為寒淩則氣化為水,水積胸膈也。

     手少陰少陽結,謂之喉痹。

    喉痹者,邪積少陽而走少陰,刑太陰而上嗌也。

    陰搏陽別,是謂有子。

    陰陽虛,而胃氣不留,腸開勿收;陰中眞氣不稟,而陽者死。

     陽入陰位上搏,陰弗固則蒸而為汗。

    陰不足而盛陽搏之,則血崩而下。

    三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氣盛極,二十日夜半死。

     二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陰末至極,十三日夕死。

     一陰俱鼓搏而異於常候,十日死,何據焉?火成於七而木以三應者也。

     三陽俱搏鼓而擊,三日死。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腸無隱曲而瀉弗知,五日死。

     二陽俱搏鼓而擊者,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一陽俱鼓搏而伏者,三焦竭也,三日死。

    故凡異於常候者,相勝而太過之候,皆死也。

    是病甚,其候順,無違乎時者皆生也。

     師言:搏者,陽極而搏乎陰。

    鼓者,陽張,而陰閉竭也。

    擊者,極而二氣無所制約也。

    天地極,陰陽否,時氣盛行,而瘟瘧生。

    暑濕失度,久串無雨,則時氣流行,溫病生。

    風雨不節,水患漫近,則時疫橫行。

    人亦然也。

    何謂哉?不知常,之妄作,兇矣。

     常者,五行之炁,應天運而主化生物者也。

    五運相應,周而不息,相生成,承運以治。

    然四時五運,六氣用焉。

     六氣者,風火暑濕燥寒也。

    其本五行之氣淫而生,故謂六淫。

    其於五氣也,又一陰陽也。

    五氣為陽,六淫為陰。

    陰陽之動,盛衰虛實,太過不及,之所注耳。

     故經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紀因,不可以為工也”。

     《太乙.丁己》 師曰:欲知其解,先求其至。

    春為氣首,皆歸始春。

    未至而先至,太過耳,則薄所不勝,而乘其所勝也。

     其氣淫,淫生濕。

    濕生病(病頭水火),病(病頭水火)生鬱火。

    火生積,積則邪癖內生,良工束手。

    至而不至,是謂不及也。

    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

    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故我所克者、曰所勝。

    克我者、為所不勝。

    生我者,為所生。

    是以當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故曰:“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則內運昏亂。

    八邪所幹,六淫內變,工莫所辨也”。

     經曰:“氣有五常,謂之襲常。

    氣之不襲,是為非常,非常則變矣。

    變至則病。

    是其當勝反微,不當勝反甚,因而重感於邪,感於邪則病矣”。

    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

     是以天之廣、無所不包也。

    地之厚、無所不納也。

    天度者,地之深藏者也;地德者,天道之所下施者也;天之道,無物不彰乎經紀,地之道,無氣不發乎理性,故觀之能明,明之能悟,悟之可達也。

     心榮乎面、而充在血。

    為生之本,神之宅也。

    其氣炎上,其精上應神庭,其神與識動乎形。

    其神資生,為命之源也。

    故其象火之離明,為陽中之太陽,故本象曰離,用象為幹。

    離者中虛,神存其中矣。

    幹者,言其思,意動而不息之象也。

     腎榮於發,而充在骨。

    封藏之本,精之位也。

    其氣關元,其精上應神宮。

    其神華潤澤筋骨,其精資髓,為運動之源也。

    故其注水周流形體,其象水之靈秀,故本象曰坎。

    為陰中之太陰,言其入於有無二間之故也;用象為坤。

    坎者,一陽居中動乎有形之中也,坤者,秉陰極而生,貞藏之象也。

     脾榮乎肌腠,而應在唇於膚。

    為資生之本,形之源意之處也。

    其精四播而不息,其氣達而如環。

    其神昇華,而治六合,為後天之本始也。

    為陰中之少陰。

    本象為坤,中虛而為倉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