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合》丙

關燈
四氣)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調。

    故養之太過而內氣鬱結,病(病頭水火)毒不化,背痛仰項而息者死。

     腎屬水,水數七。

    水以金為母,金數四,故腎以二十有八營。

    營以二十有八物,非物不榮。

    故養之不及,則腎傷而物敗,腹痭如釜,二便不通,咳氣上逆者死。

     故髒絕而腑氣有餘者蠱脹,氣絕而髒氣(氣火)有餘者浮腫。

    痭脹而氣短澀者,髒受制之氣衰也。

    髒氣(氣火)壅塞,瘀阻而不宣者,六陽運化之氣不足是也。

     《太合.丙癸》 夫陰陽之在天地,猶水之在器也。

    其本無形,而形歸所器矣。

    氣血之亦複如是。

    故陽不足,則邪氣乘之。

    陰不足,則厭氣留之。

    故天降精氣(氣火)之施化,為陽為天。

    地布和氣以成形,為陰為地。

    地之清陽上天,天之濁陰歸地。

     是故天地陰陽之動靜,為其神明晰辨之綱紀。

    故能,以生長收藏之道,萬物得之以榮息。

    而我用之以治其病,以葆人生。

    以物之用,而和服其常,以給其不足。

    非我異於人也,以微覽也。

    天地陰陽,如圜無端,周而復始矣。

     天之氣,通乎芒(朋日日日)嗌。

    地之氣,通於膻中。

    動氣通肝,雷氣通心,穀氣通於脾陽,雨氣通於腎陽,六經之陰為山,陽為川,腸胃為水穀之海。

    九竅為葆營形氣之囪,水注之戶。

    故陽之汗,以雨類之。

    陽之氣,以風名之,暴烈之氣象雷,逆上之氣象陽。

     故治逆乎天紀,違乎地理,則六經反作,而五氣盡傷。

    眞氣既傷,則災害至矣。

    其邪之至也,疾如風雨,其賊之臨也,快喻流光。

     故善治者,治皮毛,止乎初萌也。

    其次治肌膚,救其既生也。

    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也。

    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也。

    其次治其五臟,治五臟者,生死過半矣。

     《太合.丙子》 經雲:病勢已成,治之,可得半愈一。

    然,初成者獲愈。

    固入者,伐形。

    透裏者,伐骨。

    先侵傷膚,不治則乘陽,陽傷而注於髒。

    故天之邪風感人,而害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而害於之腑。

    是其熱傷於胃膀胱,而寒傷及腸輿膽也。

    地之濕氣,感則害及皮肉筋脈,其勝,則榮衛之氣不行故也。

     故善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

    察太過不及,而補瀉。

    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先察色而望其形。

    別五行,分五域,而案脈審別其陰陽,見清濁而知部份。

    聞其息,聽者聲,而知其所苦。

    觀權(思刀)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故脈者;春之風也,柔和而中弦。

    夏之風也,洪弱而昭和。

    秋之風也一,肅殺,浮毛如羽而清和。

    冬之風也,淩烈,散而沉石,中下見而靈活;此四時平脈也。

     案尺寸,以觀其浮沉滑濇。

    察三才,而辨強弱大小。

    辨緊數促急激薄之象,生死立判。

    分強洪鼓擊實牢之動,眞假自明。

    察查濡芤細散微耎之眞假,溯及遲緩長短結帶之是非。

     故肝之脈曰脫,其無至若遁刀之責責。

     肺之脈曰毛,其無根若摩麻,毛之浮波。

     心之脈曰揣,其若索之去,傳豆於器。

     腎之脈曰擊,如指彈石,辟辟搏絕。

     脾之脈曰漏,乍陳乍數,屋漏雀啄。

     故曰將亡之脈,生氣絕而不活。

    見其系,而不見及氣。

    見其動,而不見其韌者是也。

     《太合.丙醜》 望而知生死,色見於外也。

    診脈而洞其機,無誤則無失。

    故病之始,刺之而已。

    盛,則得衰而已。

    故病盛,取之而傷眞氣,輕則發揚而邪去。

    重則減之,衰則彰之,勝者剝之,弱者益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氣火)。

    精不足者,輔之以味。

    形勝則氣虛,以辛散滯而溫其陽。

    氣(氣火)盛形衰,用陰濁之性,以培其根。

    邪在上者,揚而發之,邪在下者,引而洩之。

    故中滿者,瀉之於內,其邪所乘者,表之以汗,邪在表者,揚而發之,其氣慓悍者,案而斂瀉之。

     故實則益散益瀉,虛則用益用補。

    審陰陽、以別剛柔,判強弱、乃知益損。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氣實、則導而引之。

    血實、則決而疏之。

    引領歸正,安活本位,此治之道也。

    然治必通察辨,察辨勿過於色脈。

    逆從表裏,虛實陰陽。

    雌雄強弱之道,存之於心。

    心存於精,精存於誠。

    誠存於眞,眞存於一。

    存於一者,是謂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