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合》丙

關燈
消水,故口渴而尿頻多。

    此何生也,因其味太過,大食腥葷,膩之傷土而器不用,故水泛也。

     西方白色,其時秋。

    通氣於肺,開竅於鼻。

    其(金)精之生氣,歸於肺大腸。

    病在肩背。

    其類金,其味辛,其幹庚辛,其畜雞猴。

    其殼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病在皮毛。

    其音商,其臭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味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生志。

    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於憂,熱傷皮毛,寒猶勝熱。

     是故肺病,則皮焦毛枯,背如重負,少氣喘咳,皮屑飛揚,皮若當風,寒熱往來。

     北方黑色,通於腎。

    開竅二陰,其(水)精之生氣,歸於於腎膀肊胱。

    故其病腰腹足踝。

    其類水,其味鹹。

    其幹壬癸。

    其畜豕,其穀豆。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其發病也,在志與骨。

    其氣在汁液,其食在腸。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冬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髓,髓生肝。

    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憟,在志為恐,恐傷腎,思過於恐。

    寒傷血,燥勝於寒。

    鹹太過則傷血,甘太過猶勝於鹹。

     是故腎傷則腹膨身腫,二便不利。

    以石,風,寒,濕,燥水別之。

    不及則小便頻數而少,畏寒不振,陽道不興。

     《太合.丙戊》 是言:《經》者,先聖之遺秘也。

    醫道之巨(矩)模也。

    掘生道自然之常,以言衛生養命之本,非無稽也。

    天地為人之輜舍,宴存其中。

    焉有不相呼吸,對應者哉?故言陰甚,則身熱而腠理閉,喘麤為之挽仰。

    汗不出則熱畜,齒酸口幹,煩冤腹滿者,不治。

     陽勝,則能冬不能夏,故身煩熱、骨熒。

    陰勝則身寒汗出,膚若臨風。

    數寒而憟,寒則氣逆,逆而腹滿不治也。

    能夏不能冬,陰勝之變也。

    病之臨、形不可支也。

    勝者,相勝也。

    寒生水,是水逢寒聚而不發,鬱而不行。

    不行則病。

    熱生火,火化動氣,勝則為飆風,風動生寒,此極變也。

     故四時為氣,四序為龍,葆和為瑞,逆傷為災。

    人亦有四時,初生,少長,青成,成衰。

    故年四十內耗甚,腠理始疏,陰營而衰自半。

    起居癩散,榮華稍過,發須斑白。

    年五十衛自衰而身重,耳目不聰。

    年六十則陰營痿,陽失其榮而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經》曰:知七惑之弊而避之。

    用八益之利而益之。

    則衰老遠,而身強。

    反之,傷乎七惑之害,未臻八益之利,則衰老矣。

    智者察同,自然體用。

    愚者察異,力意不及。

    自然之道,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輕體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故侯王之食,養老有餘,而少小不足者,何也?因其營之太過,而傷形。

    形傷,則髒氣(氣火)石,石則欲甚而洩之,憊而亡矣。

     《太合.丙己》 “同氣相求,相比以溜。

    變化相移,所須則收。

    氣味有宿,質化氣(氣火)歸。

    飲食入胃,轉化為氣。

    氣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堿)變。

    本初之味,斂乎縱而功收澀。

    鹹化之氣,通於血而榮乎髒。

    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

    斥化之氣,給乎膽支乎胃。

    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

     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

    本初之氣,散熱推陳而洩瀉。

    斥化之氣,清熱袪燥。

    斥化之味,推陳易新。

    鹹化之氣,榮乎髓而資於血。

    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

     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

    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

    酸化之氣,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

    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氣。

    鹹化之氣,則榮乎肌裏,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

    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

    其氣也,則營乎金水之陽。

     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

    本初之氣,塡中補虛而發熱。

    鹹化之氣,走乎六陽。

    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

    酸化之氣,支乎筋經而洩濕熱。

    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

    甘變之氣,填其膏脂。

    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

     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

    本初之氣,榮血塡髓以消水。

    其辛化之氣,填乎髓而益乎精。

    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

    鹹化之氣,利乎髒而營乎血。

    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