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甲

關燈
有處名。

    經髒絡腑,屬有所部。

    溪穀屬骨,皆有所起。

    分佈逆從,各有絛理。

    四時陰陽,盡有經紀。

     外內之應,皆有表裏。

    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陰陽.甲丁》 經言:“天象,陽也。

    氣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

    故清和之氣,益氜而通之。

     地象,陰也。

    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

    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

     陽宣也,陰沉也。

    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氣厚之屬,以其清也。

    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故‘氣本乎天者、親於上。

    質本於地者、親其下’。

    乃各從其類也。

    陽發腠理,陰走五臟。

    陽,充四肢而動。

    陰,歸五臟而靜。

     是以陽者,為氣。

    氣厚則純陽也。

    陰者,為味。

    味厚者,乃純陰也。

    而氣薄者,陽中之陰也。

    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

    重者,內密者陰也。

     以形言,則花為陽,實為陰。

    葉為陽,莖為陰。

    枝為陽,節為陰。

    幹為陽,根為陰。

    皮為陽,木為陰。

    地上為陽,土中為陰。

     陰之氣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

    陽之氣行於上,然氣薄則發洩,氣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

    火,之生乎必盛。

    氣生壯火,少火滋氣。

    故‘氣,遇壯火則耗散。

    氣,得少火則生長。

    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為病)(肉網肉)(音紀)則鬱,併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

    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故味,其辛甘為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

     氣,味酸苦為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

    且陰陽一,之變無端。

    五味,之化方方。

    失其時,則變也。

     《陰陽.甲戊》 春:之色青。

    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

    陰者,清熱解毒。

     夏:之色赤。

    故赤色之陽,理血和中。

    陰者,消瘀破積。

     秋:之色白。

    白色之陽,除濕利竅。

    陰者,益氣填中。

     冬:之色黑。

    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

    陰者,強筋壯骨。

     長夏:之色黃。

    “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和中理氣。

    黃色之陰者,益氣培陰。

    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類,袪其毒燥”。

     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

    苦大解毒,苦少清熱。

    甘大降火,甘少得益。

    辛大散結,辛少疎利。

    鹹大滲利,鹹少填補。

     故味之合,弗得甚之。

    色之治,弗可過之。

    性,為之從也。

    味,為之歸也。

    氣,為之使也。

    故其和,當有其紀也。

     是以、形、色、性、味,為歸經之母。

    矀之和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

    味殊有別,性殊往度。

    形殊有指,色殊有異。

    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

     虛實寒熱,時差地異。

    大小質地,各有其極。

    (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氣,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慎,匪人勿示。

    好大莫取,貪功不及。

    從分思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

     其;貴持從來之得為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

    貪守套虛,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啟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 嗚呼!百姓無過也。

    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氣而猖,當此之時,為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為利,則為好所移。

    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陰陽.甲己》 故曰:乾坤定位,陽綱陰柔。

    陽強陰弱,陽虛陰實。

    陽浮陰沉,陽弦陰革。

    陽數陰遲,陰短陽長。

    陰濇陽滑,陰結陽鼓。

    陰代陽搏,陰微陽洪。

    陰緩陽緊,陽芤陰牢。

    陰濡陽動,陰弱陽促。

    陰小細伏,陽散耎大。

     法,天地、自然之道,應時而辨。

    合,陰陽、萬物之動靜,呈象以明。

     故曰:“日陽月陰,夜陰晝陽。

    互動而和,則生道倡”。

     故經曰:“四時之動也,與之上下”。

     陽中之陽,其精華榮乎神,陽中之陰,其晶衛乎精。

    其次資乎性,而養乎筋血。

    陽者,衛乎形表,活躍有形,而司生者也,固而衛乎外。

     故“陽不勝陰,則五臟(氣火)爭,九竅閉塞”。

    “陰中之陰,其精萃榮乎髒。

    陰中之陽,其晶養及精髓;其次營乎血,而資乎肌裏”。

     “(髟付);形者,陰居上而濡,陽在下而活。

    故髒;見殭勁弦濇者,非吉。

    腑;見搏擊鼓急者,大禍。

    陽則患,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