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疏證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甲乙經。
豚。
作肫。
訛。
說文曰。
?。
小豕也。
從彖省。
肖形。
篆文。
從肉豕。
用豚。
又曰。
肫。
面頯也。
從肉屯聲。
是其義自異。
諸病源候論。
作賁?。
?。
即豚俗字。
見於廣韻。
五十七難曰。
洩凡有幾。
皆有名不。
然。
洩凡有五。
其名不同。
有胃洩。
有脾洩。
有大腸洩。
有小腸洩。
有大瘕洩。
名曰後重。
胃洩者。
飲食不化。
色黃。
脾洩者。
腹脹滿。
洩注。
食即嘔吐逆。
大腸洩者。
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
腸鳴切痛。
小腸洩者。
溲而便膿血。
少腹痛。
大瘕洩者。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莖中痛。
此五洩之法也。
(本義。
經釋。
作要法也。
) 〔楊〕洩。
利也。
胃屬土。
故其利色黃。
而飲食不化焉。
化。
變也。
消也。
言所食之物。
皆完出不消變也。
注者。
無節度也。
言利下猶如注水。
不可禁止焉。
脾病不能化谷。
故食即吐逆也。
窘迫。
急也。
食訖即欲利。
迫急不可止也。
白者。
從肺色焉。
腸鳴切痛者。
冷也。
切者。
言痛如刀切其腸之狀也。
小腸屬心。
心主血脈。
故便膿血。
小腸處在少腹。
故少腹痛也。
瘕。
結也。
少腹有結。
而又下利者。
是也。
一名利重後者。
言大便處疼重也。
數欲利至所即不利。
又痛引陰莖中。
此是腎洩也。
〔丁〕裡急者。
腸中痛。
後重者。
腰以上沉重也。
〔陳〕胃洩。
即飧洩也。
脾洩。
即濡洩也。
大腸洩。
即洞洩也。
小腸洩。
謂凡洩。
則小便先下。
而便血。
即血洩也。
大瘕洩。
即腸癖也。
〔徐〕名曰後重。
此專指大瘕洩而言。
蓋腎邪下結。
氣墜不升故也。
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幾。
其脈有變不。
然。
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其所苦各不同。
〔徐〕傷寒。
統名也。
下五者。
傷寒之分證也。
按王叔和編次仲景傷寒論略例雲。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於肌膚。
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
又第四篇。
先序痓濕暍三證。
痓則傷寒之變證。
暍即熱病。
濕即此篇所謂濕溫也。
又傷寒論。
太陽上篇。
亦首舉中風傷寒溫病。
證脈各異之法。
素熱病論雲。
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又雲。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為病溫。
後夏至日為病暑。
則此五者之病。
古人皆謂之傷寒。
與難經淵源一轍。
後世俗學。
不明其故。
聚訟紛紜。
終無一是。
是可慨也。
按肘後方曰。
傷寒時行溫疫。
三名一種耳。
又曰。
貴勝雅言。
總名傷寒。
世俗因號為時行。
千金方。
引小品方曰。
論治者。
不判傷寒。
與時行溫疫。
為異氣耳。
雲。
傷寒。
雅士之辭。
天行溫疫。
是田舍間號耳。
不說病之異同也。
是可證徐說矣。
有變之變。
本義曰。
當作辨。
謂分別其脈也。
誤。
蓋變者。
謂其有各異不耳。
中風之脈。
陽浮而滑。
陰濡而弱。
濕溫之脈。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傷寒之脈。
陰陽俱盛而緊澀。
熱病之脈。
陰陽俱浮。
浮之滑。
沉之散澀。
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也。
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楊〕中風之脈。
關以前浮滑。
尺中濡弱者也。
小。
細也。
急。
疾也。
輕手按者。
名浮。
重手按者。
名沉也。
〔滑〕上文言傷寒之目。
此言其脈之辨也。
陰陽字。
皆指尺寸而言。
〔徐〕傷寒論雲。
太陽之為病脈浮。
又雲。
浮則為風。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雲。
滑者。
陽氣盛。
微有熱。
又素平人氣象論雲。
脈滑曰病風。
陽盛則陰虛。
故陰脈濡而弱也。
濕熱傷陰。
故陽脈無力而濡弱。
陰脈則邪盛而小急。
寒邪中人。
營衛皆傷。
故陰陽俱盛。
緊者陰脈之象。
傷寒論雲。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又雲。
諸緊為寒。
澀者。
血氣為寒所凝。
不和利也。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
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按溫病所現何脈。
越人無明文。
當以傷寒論補之。
論雲。
風溫為病。
脈陰陽俱浮。
是也。
按傷寒論曰。
太陽病。
發熱汗出。
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又曰。
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
陰弱者汗自出。
又曰。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
並此段之意也。
謝縉孫曰。
按仲景例。
風溫。
與難經中風脈同。
而無濕溫之說。
此說誤矣。
風溫。
溫病之類證。
濕溫。
見於玉函經。
曰。
濕溫。
其人常傷於濕。
因而中暍。
濕熱相薄。
則發濕溫。
熱病之脈。
沉之散澀。
澀字恐衍。
蓋熱病之脈。
重按則散大。
輕按則滑利也。
滑澀相反。
無並見之理。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次注。
寒不為釋。
陽怫於中。
寒怫相持。
為溫病。
又熱論曰。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
為病溫。
傷寒論曰。
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為溫病。
亦是與此段同。
楊注曰。
溫病則是疫癘之病。
非為春病也。
殆為謬解。
行在諸經者。
寒毒之藏於皮膚者。
浸淫而後為病。
故不知其定在何經也。
其脈之現象。
未知與風溫相類否。
古經欠詳。
姑據徐說。
傷寒有汗出而愈。
下之而死者。
有汗出而死。
下之而愈者。
何也。
然。
陽虛陰盛。
汗出而愈。
下之即死。
陽盛陰虛。
汗出而死。
下之而愈。
〔徐〕滑氏本義。
引外臺語。
謂表病裡和。
為陽虛陰盛。
表和裡病。
為陽盛陰虛。
傷寒例。
亦有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
陽虛陰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之文。
成無己注。
則以陽邪乘虛入府。
為陽盛陰虛。
陰邪乘表虛。
客於榮衛。
為陽虛陰盛。
活人書。
以內外俱熱。
為陽盛陰虛。
內外俱寒。
為陽虛陰盛。
惟王安道溯洄集。
則以寒邪在外。
為陰盛可汗。
熱邪內熾。
為陽盛可下。
此說最為無弊。
按傷寒例又曰。
桂枝下咽。
陽盛即斃。
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據此。
表寒裡熱之解為確。
寒熱之病。
候之如何也。
然。
皮寒熱者。
皮不可近席。
毛髮焦。
鼻槁。
不得汗。
肌寒熱者。
皮膚痛。
唇舌槁。
無汗。
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本槁痛。
〔楊〕五藏六府。
皆有寒熱。
此經惟出三狀。
餘皆闕也。
〔滑〕此蓋內傷之病。
因以類附之。
〔徐〕寒熱在皮。
邪之中人最淺者。
肺主皮毛。
開竅於鼻。
故皮有邪。
則毛髮焦乾。
而鼻枯藁不澤也。
不得汗。
營衛不和也。
脾主肌肉。
開竅於口。
故肌有邪。
則唇舌皆受病也。
骨受邪。
則病最深。
故一身之中。
無所得安也。
腎主骨。
又主液。
齒為骨之餘。
故骨病。
則腎液洩而為汗。
齒枯藁而痛也。
按此段。
全原乎靈樞寒熱病篇。
而文多不同。
鼻藁唇藁下。
經有臘字。
齒本藁痛。
作齒未稿。
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
齒已稿死不治。
先子曰。
寒熱之病。
即虛勞寒熱之謂。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
風成為寒熱。
又曰。
沉細數散者。
寒熱也。
又平人氣象論曰。
寸口脈沉而喘。
曰寒熱。
又風論曰。
其寒也則衰飲食。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慓。
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又玉機真藏論曰。
發寒熱。
法當三歲死。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炬然。
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又官能篇曰。
寒熱淋露。
以輸異處。
史倉公傳曰。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
要背痛。
寒熱。
眾醫皆以為寒熱。
魏志華佗傳注。
引佗別傳曰。
有婦人長病經年。
世謂寒熱注病者也。
可觀古以虛勞骨蒸等。
稱寒熱病矣。
五十九難曰。
狂癲之病。
何以別之。
然。
狂之始發。
少臥而不飢。
自高賢也。
自辨智也。
自貴倨也。
妄笑好歌樂。
妄行不休。
是也。
癲疾始發。
意不樂。
直視僵仆。
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楊〕狂病之候。
觀其人初發之時。
不欲眠臥。
又不肯飲食。
自言賢智尊貴。
歌笑行走不休。
皆陽氣盛所為。
故經言重陽者狂。
此之謂也。
今人以為癲。
謬矣。
癲。
顛也。
發則僵仆焉。
故有顛蹶之言也。
陰氣太盛。
故不得行立而倒僕也。
今人以為癇疾。
誤矣。
按廣雅曰。
瘨。
狂也。
顏師古急就篇注曰。
顛疾。
性理顛倒失常。
亦謂之狂也。
是楊注所非。
然癲疾亦有類狂者。
素問脈解篇。
有狂癲疾之文。
又厥論曰。
陽明之厥。
則癲疾欲走呼。
陰陽類論曰。
病在腎。
罵詈妄行。
巔疾為狂。
是癲狂兼病者。
非為一病也。
諸病源候論曰。
癇者。
小兒病也。
十歲已上為癲。
十歲已下為癇也。
六十難曰。
頭心之病。
有厥痛。
有真痛。
何謂也。
然。
手三陽之脈。
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者。
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
名真頭痛。
其五藏氣相幹。
名厥心痛。
其痛甚。
但在心。
手足青者。
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楊〕去者。
行也。
厥者。
逆也。
言手三陽之脈。
伏留而不行。
則壅逆而衝於頭。
故名厥頭痛也。
足三陽留壅。
亦作頭痛。
今經不言之。
從省文故也。
諸經絡皆屬於心。
若一經有病。
其脈逆行。
逆則乘心。
乘心則心痛。
故曰厥心痛。
是五藏氣衝逆緻痛。
非心家自病也。
心者。
五藏六府之主。
法不受病。
病即神去氣竭。
故手足為之清冷也。
心痛手足冷者。
為真心痛。
手足溫者。
為厥心痛也。
〔滑〕真頭痛。
其痛甚腦盡痛。
手足青至節。
死不治。
蓋腦為髓海。
真氣之所聚。
卒不受邪。
受邪則死。
其真心痛者。
真字下。
當欠一頭字。
蓋闕文也。
手足青之青。
當作清。
冷也。
六十一難曰。
經言。
望而知之。
謂之神。
聞而知之。
謂之聖。
問而知之。
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
謂之巧。
何謂也。
然。
望而知之者。
望見其五色。
以知其病。
聞而知之者。
聞其五音。
以別其病。
問而知之者。
問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脈而知之者。
診其寸口。
視其虛實。
以知其病在何藏府也。
經言。
以外知之。
曰聖。
以內知之。
曰神。
此方謂也。
(在何上。
舊剩一病字。
) 〔楊〕望色者。
假令肝部見青色者。
肝自病。
見赤色者。
心乘肝。
肝亦病。
故見五色。
知五病也。
五音者。
謂宮商角徵羽也。
以配五藏。
假令病人好哭者。
肺病也。
好歌者。
脾病也。
故雲。
聞其音知其病也。
問病人。
雲好辛味者。
則知肺病也。
好食冷者。
則知內熱。
故雲。
知所起所在。
切。
按也。
謂按寸口之脈者。
若弦多者。
肝病也。
洪多者。
心病也。
浮數則病在府。
沉細則病在藏。
故雲。
在何藏也。
〔袁〕五藏之色。
見於面者。
各有部分。
以應相生相剋之候。
察之以知其病也。
聞五藏五聲。
以應五音之清濁。
或互相勝負。
或其音嘶嗄之類。
別其病也。
問其所欲五味中。
偏嗜偏多食之物。
則知藏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
〔滑〕以外知之。
望聞。
以內知之。
切也。
神。
微妙。
聖。
通明也。
又總結之言。
聖神。
則工巧在內矣。
按自四十八難至此。
論病。
是為第四篇。
。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黃帝問於岐伯雲。
餘聞之。
見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
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
命曰工。
說文曰。
巧。
技也。
從工丂聲。
夫望聞與問。
以醫之聽視。
測病之情態。
故曰神。
曰聖。
曰工。
唯診脈一事。
在於手技。
故曰巧也。
楊注。
視色聽聲切脈。
皆在外而知內之病也。
是說不確。
六十二難曰。
藏井滎有五。
府獨有六者。
何謂也。
然。
府者。
陽也。
三焦行於諸陽。
故置一俞。
名曰原。
府有六者。
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滎。
舊訛作榮。
今據靈樞改訂。
) 〔楊〕五藏之脈。
皆以所出為井。
所流為滎。
所注為俞。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是謂五俞。
以應金木水火土也。
六府亦其俞應五行。
惟所過為原。
獨不應五行也。
原者。
元也。
元氣者。
三焦之氣也。
其氣尊大。
故不應五行。
所以六府有六俞。
六府既是陽。
三焦亦是陽。
故雲共一氣也。
〔虞〕詳此經義。
前後問答。
文理有闕。
〔徐〕俞。
穴也。
靈本輸篇。
以所過之穴為原。
蓋三焦所行者遠。
其氣所流聚之處五穴不足以盡之。
故別置一穴。
名曰原也。
按自六十二難。
至六十八難。
論經穴。
是為第五篇。
六十三難曰。
十變言。
五藏六府滎合。
皆以井為始者。
何也。
然。
井者。
東方春也。
萬物之始生。
諸蚑行喘息。
蜎飛蠕動。
當生之物。
莫不以春而生。
故歲數始於春。
日數始於甲。
故以井為始也。
〔楊〕凡藏府皆以井為始。
井者。
謂谷井爾。
非謂掘作之井。
山谷之中。
泉水初出之處。
名之曰井。
井者。
主出之義也。
泉水既生。
留停於近。
滎迂未成大流。
故名之曰滎。
滎者。
小水之狀也。
留停既深。
有注射輪文之處。
故名之曰俞。
俞者。
委積逐流行。
經歷而成渠徑。
徑者。
經也。
亦經營之義也。
經行既達。
合會於海。
故名之曰合。
合者。
會也。
此是水行流轉之義。
人之經脈。
亦法於此。
故取名焉。
所以井為始春者。
以其所生之義也。
歲數始於春者。
正月為歲首故也。
日數始於甲者。
謂東方甲乙也。
正月與甲乙。
皆屬於春也。
〔滑〕蚑者行。
喘者息。
息。
謂噓吸氣也。
公孫洪傳。
作蚑行喙息。
義尤明白。
蜎者飛。
蠕者動。
皆蟲豸之屬。
按五俞之解。
楊注頗為詳晰。
今更疏其義。
所謂谷井之說。
蓋原於易井九二。
曰。
井谷射鮒。
甕敝漏。
王弼注。
谿谷出水。
從上注下。
水常射焉。
井之為道。
以下給上者也。
是則井者。
經脈之所出也。
其既出也。
未能為流利。
故謂之滎。
說文曰。
滎。
絕小水也。
從水熒省聲。
水雖絕小。
瀦則外瀉。
故謂之俞。
俞。
與輸同。
說文曰。
輸。
委輸也。
從車俞聲。
即輸瀉之謂。
其既輸瀉。
則為波隴之勢。
故謂之徑。
經。
與徑通。
爾雅釋水曰。
直波曰徑。
注。
徑。
涎也。
水勢若此。
則遂歸於海故謂之合。
是五俞取水之義也。
楊注經字改徑。
又為經營之義。
未確。
本義引項氏家說。
以俞為窬字。
亦欠妥。
說文曰。
蝡。
動也。
從蟲耎聲。
蚑。
行也。
從蟲支聲。
脈經。
引四時經曰。
蜎飛蠕動。
蚑蠷喘息。
皆蒙土恩。
注。
蛾蚋幾微之蟲。
因陰陽氣。
變化而生也。
喘息。
有血脈之類也。
李善文選七發注曰。
凡生類之行。
皆謂之蚑。
六十四難曰。
十變又言。
陰井木。
陽井金。
陰滎火。
陽滎火。
陰俞土。
陽俞木。
陰經金。
陽經火。
陰合水。
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
其意何也。
然。
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
陽井庚金。
陽井庚。
庚者乙之剛也。
陰井乙。
乙者庚之柔也。
乙為木。
故言陰。
井木也。
庚為金。
故言陽。
井金也。
餘皆仿此。
〔楊〕五藏皆為陰。
陰井為木。
滎為火。
俞為土。
經為金。
合為水。
六府為陽。
陽井為金。
滎為水。
俞為木。
經為火。
合為土。
以陰井木。
配陽井金。
是陰陽夫婦之義。
故雲。
乙為庚之柔。
庚為乙之剛。
餘並如此也。
〔虞〕所克者為妻。
謂孤陽不生。
孤陰不長。
故井滎亦名夫婦。
剛柔相因而成也。
〔徐〕靈本輸篇。
藏井屬木。
府井屬金。
其餘滎俞所屬。
俱無明文。
六十五難曰。
經言。
所出為井。
所入為合。
其法奈何。
然。
所出為井。
井者。
東方春也。
萬物之始生。
故言所出為井也。
所入為合。
合者北方冬也。
陽氣入藏。
故言所入為合也。
〔楊〕奈何。
猶如何也。
春夏主生養。
故陽氣在外。
秋冬主收藏。
故陽氣在內。
人亦法之。
六十六難曰。
經言。
肺之原。
出於太淵。
心之原。
出於太陵。
肝之原。
出於太衝。
脾之原。
出於太白。
腎之原。
出於太谿。
少陰之原。
出於兌骨。
膽之原。
出於丘墟。
胃之原。
出於衝陽。
三焦之原。
出於陽池。
膀胱之原。
出於京骨。
大腸之原。
出於合谷。
小腸之原。
出於腕骨。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
何也。
然。
五藏俞者。
三焦之所行。
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
何也。
然。
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原者。
三焦之尊號也。
故所止輒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楊〕此皆五藏俞也。
所以五藏皆以俞為原。
少陰。
真心脈也。
亦有原。
在掌後兌骨端陷者中。
一名神門。
一名中都。
前雲心之原。
出於太陵者。
是心胞絡脈也。
凡雲心病者。
皆在心胞絡脈矣。
真心不病。
故無俞。
今有原者。
外經之病。
不治內藏也。
〔滑〕肺之原太淵。
至腎之原太谿。
見靈樞第一篇。
其第二篇曰。
肺之俞太淵。
心之俞太陵。
肝之俞太衝。
脾之俞太白。
腎之俞太谿。
膀胱之俞束骨。
過於京骨為原。
膽之俞臨泣。
過於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
過於衝陽為原。
三焦之俞中渚。
過於陽池為原。
小腸之俞後谿。
過於腕骨為原。
大腸之俞三間。
過於合谷為原。
蓋五藏陰經。
止以俞為原。
六府陽經。
既有俞。
仍別有原。
靈樞七十一篇曰。
少陰無輸。
心不病乎。
岐伯曰。
其外經病。
而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
又第二篇曰。
心出於中衝。
溜於勞宮。
注於太陵。
行於間使。
入於曲澤。
手少陰也。
又素問繆刺論曰。
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
各一痏。
立已。
又氣穴論曰。
藏俞五十七穴。
王注。
五藏俞。
惟有心包絡井俞之穴。
而亦無心經井俞穴。
又七十九難曰。
假令心病。
寫手心主俞。
補手心主井。
甲乙經。
豚。
作肫。
訛。
說文曰。
?。
小豕也。
從彖省。
肖形。
篆文。
從肉豕。
用豚。
又曰。
肫。
面頯也。
從肉屯聲。
是其義自異。
諸病源候論。
作賁?。
?。
即豚俗字。
見於廣韻。
五十七難曰。
洩凡有幾。
皆有名不。
然。
洩凡有五。
其名不同。
有胃洩。
有脾洩。
有大腸洩。
有小腸洩。
有大瘕洩。
名曰後重。
胃洩者。
飲食不化。
色黃。
脾洩者。
腹脹滿。
洩注。
食即嘔吐逆。
大腸洩者。
食已窘迫。
大便色白。
腸鳴切痛。
小腸洩者。
溲而便膿血。
少腹痛。
大瘕洩者。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
莖中痛。
此五洩之法也。
(本義。
經釋。
作要法也。
) 〔楊〕洩。
利也。
胃屬土。
故其利色黃。
而飲食不化焉。
化。
變也。
消也。
言所食之物。
皆完出不消變也。
注者。
無節度也。
言利下猶如注水。
不可禁止焉。
脾病不能化谷。
故食即吐逆也。
窘迫。
急也。
食訖即欲利。
迫急不可止也。
白者。
從肺色焉。
腸鳴切痛者。
冷也。
切者。
言痛如刀切其腸之狀也。
小腸屬心。
心主血脈。
故便膿血。
小腸處在少腹。
故少腹痛也。
瘕。
結也。
少腹有結。
而又下利者。
是也。
一名利重後者。
言大便處疼重也。
數欲利至所即不利。
又痛引陰莖中。
此是腎洩也。
〔丁〕裡急者。
腸中痛。
後重者。
腰以上沉重也。
〔陳〕胃洩。
即飧洩也。
脾洩。
即濡洩也。
大腸洩。
即洞洩也。
小腸洩。
謂凡洩。
則小便先下。
而便血。
即血洩也。
大瘕洩。
即腸癖也。
〔徐〕名曰後重。
此專指大瘕洩而言。
蓋腎邪下結。
氣墜不升故也。
五十八難曰。
傷寒有幾。
其脈有變不。
然。
傷寒有五。
有中風。
有傷寒。
有濕溫。
有熱病。
有溫病。
其所苦各不同。
〔徐〕傷寒。
統名也。
下五者。
傷寒之分證也。
按王叔和編次仲景傷寒論略例雲。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於肌膚。
至春變為溫病。
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
又第四篇。
先序痓濕暍三證。
痓則傷寒之變證。
暍即熱病。
濕即此篇所謂濕溫也。
又傷寒論。
太陽上篇。
亦首舉中風傷寒溫病。
證脈各異之法。
素熱病論雲。
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又雲。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為病溫。
後夏至日為病暑。
則此五者之病。
古人皆謂之傷寒。
與難經淵源一轍。
後世俗學。
不明其故。
聚訟紛紜。
終無一是。
是可慨也。
按肘後方曰。
傷寒時行溫疫。
三名一種耳。
又曰。
貴勝雅言。
總名傷寒。
世俗因號為時行。
千金方。
引小品方曰。
論治者。
不判傷寒。
與時行溫疫。
為異氣耳。
雲。
傷寒。
雅士之辭。
天行溫疫。
是田舍間號耳。
不說病之異同也。
是可證徐說矣。
有變之變。
本義曰。
當作辨。
謂分別其脈也。
誤。
蓋變者。
謂其有各異不耳。
中風之脈。
陽浮而滑。
陰濡而弱。
濕溫之脈。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傷寒之脈。
陰陽俱盛而緊澀。
熱病之脈。
陰陽俱浮。
浮之滑。
沉之散澀。
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也。
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楊〕中風之脈。
關以前浮滑。
尺中濡弱者也。
小。
細也。
急。
疾也。
輕手按者。
名浮。
重手按者。
名沉也。
〔滑〕上文言傷寒之目。
此言其脈之辨也。
陰陽字。
皆指尺寸而言。
〔徐〕傷寒論雲。
太陽之為病脈浮。
又雲。
浮則為風。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雲。
滑者。
陽氣盛。
微有熱。
又素平人氣象論雲。
脈滑曰病風。
陽盛則陰虛。
故陰脈濡而弱也。
濕熱傷陰。
故陽脈無力而濡弱。
陰脈則邪盛而小急。
寒邪中人。
營衛皆傷。
故陰陽俱盛。
緊者陰脈之象。
傷寒論雲。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又雲。
諸緊為寒。
澀者。
血氣為寒所凝。
不和利也。
靈邪氣藏府病形篇。
澀者多血少氣。
微有寒。
按溫病所現何脈。
越人無明文。
當以傷寒論補之。
論雲。
風溫為病。
脈陰陽俱浮。
是也。
按傷寒論曰。
太陽病。
發熱汗出。
惡風脈緩者。
名為中風。
又曰。
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
陰弱者汗自出。
又曰。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為傷寒。
並此段之意也。
謝縉孫曰。
按仲景例。
風溫。
與難經中風脈同。
而無濕溫之說。
此說誤矣。
風溫。
溫病之類證。
濕溫。
見於玉函經。
曰。
濕溫。
其人常傷於濕。
因而中暍。
濕熱相薄。
則發濕溫。
熱病之脈。
沉之散澀。
澀字恐衍。
蓋熱病之脈。
重按則散大。
輕按則滑利也。
滑澀相反。
無並見之理。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次注。
寒不為釋。
陽怫於中。
寒怫相持。
為溫病。
又熱論曰。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
先夏至日者。
為病溫。
傷寒論曰。
太陽病。
發熱而渴。
不惡寒者。
為溫病。
亦是與此段同。
楊注曰。
溫病則是疫癘之病。
非為春病也。
殆為謬解。
行在諸經者。
寒毒之藏於皮膚者。
浸淫而後為病。
故不知其定在何經也。
其脈之現象。
未知與風溫相類否。
古經欠詳。
姑據徐說。
傷寒有汗出而愈。
下之而死者。
有汗出而死。
下之而愈者。
何也。
然。
陽虛陰盛。
汗出而愈。
下之即死。
陽盛陰虛。
汗出而死。
下之而愈。
〔徐〕滑氏本義。
引外臺語。
謂表病裡和。
為陽虛陰盛。
表和裡病。
為陽盛陰虛。
傷寒例。
亦有陽盛陰虛。
汗之則死。
下之則愈。
陽虛陰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之文。
成無己注。
則以陽邪乘虛入府。
為陽盛陰虛。
陰邪乘表虛。
客於榮衛。
為陽虛陰盛。
活人書。
以內外俱熱。
為陽盛陰虛。
內外俱寒。
為陽虛陰盛。
惟王安道溯洄集。
則以寒邪在外。
為陰盛可汗。
熱邪內熾。
為陽盛可下。
此說最為無弊。
按傷寒例又曰。
桂枝下咽。
陽盛即斃。
承氣入胃。
陰盛以亡。
據此。
表寒裡熱之解為確。
寒熱之病。
候之如何也。
然。
皮寒熱者。
皮不可近席。
毛髮焦。
鼻槁。
不得汗。
肌寒熱者。
皮膚痛。
唇舌槁。
無汗。
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本槁痛。
〔楊〕五藏六府。
皆有寒熱。
此經惟出三狀。
餘皆闕也。
〔滑〕此蓋內傷之病。
因以類附之。
〔徐〕寒熱在皮。
邪之中人最淺者。
肺主皮毛。
開竅於鼻。
故皮有邪。
則毛髮焦乾。
而鼻枯藁不澤也。
不得汗。
營衛不和也。
脾主肌肉。
開竅於口。
故肌有邪。
則唇舌皆受病也。
骨受邪。
則病最深。
故一身之中。
無所得安也。
腎主骨。
又主液。
齒為骨之餘。
故骨病。
則腎液洩而為汗。
齒枯藁而痛也。
按此段。
全原乎靈樞寒熱病篇。
而文多不同。
鼻藁唇藁下。
經有臘字。
齒本藁痛。
作齒未稿。
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
齒已稿死不治。
先子曰。
寒熱之病。
即虛勞寒熱之謂。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
風成為寒熱。
又曰。
沉細數散者。
寒熱也。
又平人氣象論曰。
寸口脈沉而喘。
曰寒熱。
又風論曰。
其寒也則衰飲食。
其熱也則消肌肉。
故使人怢慓。
而不能食。
名曰寒熱。
又玉機真藏論曰。
發寒熱。
法當三歲死。
靈樞論疾診尺篇曰。
尺膚炬然。
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又官能篇曰。
寒熱淋露。
以輸異處。
史倉公傳曰。
濟北王侍者韓女病。
要背痛。
寒熱。
眾醫皆以為寒熱。
魏志華佗傳注。
引佗別傳曰。
有婦人長病經年。
世謂寒熱注病者也。
可觀古以虛勞骨蒸等。
稱寒熱病矣。
五十九難曰。
狂癲之病。
何以別之。
然。
狂之始發。
少臥而不飢。
自高賢也。
自辨智也。
自貴倨也。
妄笑好歌樂。
妄行不休。
是也。
癲疾始發。
意不樂。
直視僵仆。
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楊〕狂病之候。
觀其人初發之時。
不欲眠臥。
又不肯飲食。
自言賢智尊貴。
歌笑行走不休。
皆陽氣盛所為。
故經言重陽者狂。
此之謂也。
今人以為癲。
謬矣。
癲。
顛也。
發則僵仆焉。
故有顛蹶之言也。
陰氣太盛。
故不得行立而倒僕也。
今人以為癇疾。
誤矣。
按廣雅曰。
瘨。
狂也。
顏師古急就篇注曰。
顛疾。
性理顛倒失常。
亦謂之狂也。
是楊注所非。
然癲疾亦有類狂者。
素問脈解篇。
有狂癲疾之文。
又厥論曰。
陽明之厥。
則癲疾欲走呼。
陰陽類論曰。
病在腎。
罵詈妄行。
巔疾為狂。
是癲狂兼病者。
非為一病也。
諸病源候論曰。
癇者。
小兒病也。
十歲已上為癲。
十歲已下為癇也。
六十難曰。
頭心之病。
有厥痛。
有真痛。
何謂也。
然。
手三陽之脈。
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者。
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
名真頭痛。
其五藏氣相幹。
名厥心痛。
其痛甚。
但在心。
手足青者。
即名真心痛。
其真心痛者。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楊〕去者。
行也。
厥者。
逆也。
言手三陽之脈。
伏留而不行。
則壅逆而衝於頭。
故名厥頭痛也。
足三陽留壅。
亦作頭痛。
今經不言之。
從省文故也。
諸經絡皆屬於心。
若一經有病。
其脈逆行。
逆則乘心。
乘心則心痛。
故曰厥心痛。
是五藏氣衝逆緻痛。
非心家自病也。
心者。
五藏六府之主。
法不受病。
病即神去氣竭。
故手足為之清冷也。
心痛手足冷者。
為真心痛。
手足溫者。
為厥心痛也。
〔滑〕真頭痛。
其痛甚腦盡痛。
手足青至節。
死不治。
蓋腦為髓海。
真氣之所聚。
卒不受邪。
受邪則死。
其真心痛者。
真字下。
當欠一頭字。
蓋闕文也。
手足青之青。
當作清。
冷也。
六十一難曰。
經言。
望而知之。
謂之神。
聞而知之。
謂之聖。
問而知之。
謂之工。
切脈而知之。
謂之巧。
何謂也。
然。
望而知之者。
望見其五色。
以知其病。
聞而知之者。
聞其五音。
以別其病。
問而知之者。
問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脈而知之者。
診其寸口。
視其虛實。
以知其病在何藏府也。
經言。
以外知之。
曰聖。
以內知之。
曰神。
此方謂也。
(在何上。
舊剩一病字。
) 〔楊〕望色者。
假令肝部見青色者。
肝自病。
見赤色者。
心乘肝。
肝亦病。
故見五色。
知五病也。
五音者。
謂宮商角徵羽也。
以配五藏。
假令病人好哭者。
肺病也。
好歌者。
脾病也。
故雲。
聞其音知其病也。
問病人。
雲好辛味者。
則知肺病也。
好食冷者。
則知內熱。
故雲。
知所起所在。
切。
按也。
謂按寸口之脈者。
若弦多者。
肝病也。
洪多者。
心病也。
浮數則病在府。
沉細則病在藏。
故雲。
在何藏也。
〔袁〕五藏之色。
見於面者。
各有部分。
以應相生相剋之候。
察之以知其病也。
聞五藏五聲。
以應五音之清濁。
或互相勝負。
或其音嘶嗄之類。
別其病也。
問其所欲五味中。
偏嗜偏多食之物。
則知藏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
〔滑〕以外知之。
望聞。
以內知之。
切也。
神。
微妙。
聖。
通明也。
又總結之言。
聖神。
則工巧在內矣。
按自四十八難至此。
論病。
是為第四篇。
。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曰。
黃帝問於岐伯雲。
餘聞之。
見其色知其病。
命曰明。
按其脈知其病。
命曰神。
問其病知其處。
命曰工。
說文曰。
巧。
技也。
從工丂聲。
夫望聞與問。
以醫之聽視。
測病之情態。
故曰神。
曰聖。
曰工。
唯診脈一事。
在於手技。
故曰巧也。
楊注。
視色聽聲切脈。
皆在外而知內之病也。
是說不確。
六十二難曰。
藏井滎有五。
府獨有六者。
何謂也。
然。
府者。
陽也。
三焦行於諸陽。
故置一俞。
名曰原。
府有六者。
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滎。
舊訛作榮。
今據靈樞改訂。
) 〔楊〕五藏之脈。
皆以所出為井。
所流為滎。
所注為俞。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是謂五俞。
以應金木水火土也。
六府亦其俞應五行。
惟所過為原。
獨不應五行也。
原者。
元也。
元氣者。
三焦之氣也。
其氣尊大。
故不應五行。
所以六府有六俞。
六府既是陽。
三焦亦是陽。
故雲共一氣也。
〔虞〕詳此經義。
前後問答。
文理有闕。
〔徐〕俞。
穴也。
靈本輸篇。
以所過之穴為原。
蓋三焦所行者遠。
其氣所流聚之處五穴不足以盡之。
故別置一穴。
名曰原也。
按自六十二難。
至六十八難。
論經穴。
是為第五篇。
六十三難曰。
十變言。
五藏六府滎合。
皆以井為始者。
何也。
然。
井者。
東方春也。
萬物之始生。
諸蚑行喘息。
蜎飛蠕動。
當生之物。
莫不以春而生。
故歲數始於春。
日數始於甲。
故以井為始也。
〔楊〕凡藏府皆以井為始。
井者。
謂谷井爾。
非謂掘作之井。
山谷之中。
泉水初出之處。
名之曰井。
井者。
主出之義也。
泉水既生。
留停於近。
滎迂未成大流。
故名之曰滎。
滎者。
小水之狀也。
留停既深。
有注射輪文之處。
故名之曰俞。
俞者。
委積逐流行。
經歷而成渠徑。
徑者。
經也。
亦經營之義也。
經行既達。
合會於海。
故名之曰合。
合者。
會也。
此是水行流轉之義。
人之經脈。
亦法於此。
故取名焉。
所以井為始春者。
以其所生之義也。
歲數始於春者。
正月為歲首故也。
日數始於甲者。
謂東方甲乙也。
正月與甲乙。
皆屬於春也。
〔滑〕蚑者行。
喘者息。
息。
謂噓吸氣也。
公孫洪傳。
作蚑行喙息。
義尤明白。
蜎者飛。
蠕者動。
皆蟲豸之屬。
按五俞之解。
楊注頗為詳晰。
今更疏其義。
所謂谷井之說。
蓋原於易井九二。
曰。
井谷射鮒。
甕敝漏。
王弼注。
谿谷出水。
從上注下。
水常射焉。
井之為道。
以下給上者也。
是則井者。
經脈之所出也。
其既出也。
未能為流利。
故謂之滎。
說文曰。
滎。
絕小水也。
從水熒省聲。
水雖絕小。
瀦則外瀉。
故謂之俞。
俞。
與輸同。
說文曰。
輸。
委輸也。
從車俞聲。
即輸瀉之謂。
其既輸瀉。
則為波隴之勢。
故謂之徑。
經。
與徑通。
爾雅釋水曰。
直波曰徑。
注。
徑。
涎也。
水勢若此。
則遂歸於海故謂之合。
是五俞取水之義也。
楊注經字改徑。
又為經營之義。
未確。
本義引項氏家說。
以俞為窬字。
亦欠妥。
說文曰。
蝡。
動也。
從蟲耎聲。
蚑。
行也。
從蟲支聲。
脈經。
引四時經曰。
蜎飛蠕動。
蚑蠷喘息。
皆蒙土恩。
注。
蛾蚋幾微之蟲。
因陰陽氣。
變化而生也。
喘息。
有血脈之類也。
李善文選七發注曰。
凡生類之行。
皆謂之蚑。
六十四難曰。
十變又言。
陰井木。
陽井金。
陰滎火。
陽滎火。
陰俞土。
陽俞木。
陰經金。
陽經火。
陰合水。
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
其意何也。
然。
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
陽井庚金。
陽井庚。
庚者乙之剛也。
陰井乙。
乙者庚之柔也。
乙為木。
故言陰。
井木也。
庚為金。
故言陽。
井金也。
餘皆仿此。
〔楊〕五藏皆為陰。
陰井為木。
滎為火。
俞為土。
經為金。
合為水。
六府為陽。
陽井為金。
滎為水。
俞為木。
經為火。
合為土。
以陰井木。
配陽井金。
是陰陽夫婦之義。
故雲。
乙為庚之柔。
庚為乙之剛。
餘並如此也。
〔虞〕所克者為妻。
謂孤陽不生。
孤陰不長。
故井滎亦名夫婦。
剛柔相因而成也。
〔徐〕靈本輸篇。
藏井屬木。
府井屬金。
其餘滎俞所屬。
俱無明文。
六十五難曰。
經言。
所出為井。
所入為合。
其法奈何。
然。
所出為井。
井者。
東方春也。
萬物之始生。
故言所出為井也。
所入為合。
合者北方冬也。
陽氣入藏。
故言所入為合也。
〔楊〕奈何。
猶如何也。
春夏主生養。
故陽氣在外。
秋冬主收藏。
故陽氣在內。
人亦法之。
六十六難曰。
經言。
肺之原。
出於太淵。
心之原。
出於太陵。
肝之原。
出於太衝。
脾之原。
出於太白。
腎之原。
出於太谿。
少陰之原。
出於兌骨。
膽之原。
出於丘墟。
胃之原。
出於衝陽。
三焦之原。
出於陽池。
膀胱之原。
出於京骨。
大腸之原。
出於合谷。
小腸之原。
出於腕骨。
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
何也。
然。
五藏俞者。
三焦之所行。
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
何也。
然。
臍下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
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府。
原者。
三焦之尊號也。
故所止輒為原。
五藏六府之有病者。
皆取其原也。
〔楊〕此皆五藏俞也。
所以五藏皆以俞為原。
少陰。
真心脈也。
亦有原。
在掌後兌骨端陷者中。
一名神門。
一名中都。
前雲心之原。
出於太陵者。
是心胞絡脈也。
凡雲心病者。
皆在心胞絡脈矣。
真心不病。
故無俞。
今有原者。
外經之病。
不治內藏也。
〔滑〕肺之原太淵。
至腎之原太谿。
見靈樞第一篇。
其第二篇曰。
肺之俞太淵。
心之俞太陵。
肝之俞太衝。
脾之俞太白。
腎之俞太谿。
膀胱之俞束骨。
過於京骨為原。
膽之俞臨泣。
過於丘墟為原胃之俞陷谷。
過於衝陽為原。
三焦之俞中渚。
過於陽池為原。
小腸之俞後谿。
過於腕骨為原。
大腸之俞三間。
過於合谷為原。
蓋五藏陰經。
止以俞為原。
六府陽經。
既有俞。
仍別有原。
靈樞七十一篇曰。
少陰無輸。
心不病乎。
岐伯曰。
其外經病。
而藏不病。
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也。
又第二篇曰。
心出於中衝。
溜於勞宮。
注於太陵。
行於間使。
入於曲澤。
手少陰也。
又素問繆刺論曰。
刺手心主少陰兌骨之端。
各一痏。
立已。
又氣穴論曰。
藏俞五十七穴。
王注。
五藏俞。
惟有心包絡井俞之穴。
而亦無心經井俞穴。
又七十九難曰。
假令心病。
寫手心主俞。
補手心主井。